第十四章 我華夏古韻自在華夏
「建築不再,但思想永存嗎?思想長存,精神長存,孤如今已至暮年,雖常言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但直到今日與你的這番話,孤這才算是真正的壯心不已。」
曹操爽朗地大笑,好似明悟了似的。
如今是建安二十一年,而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
他只有四年的好活了,如今人至暮年,對於人的這一生,總是充滿了太多的感慨。
有缺憾,有後悔,總有讓人不如意的地方。
但今日一番暢所欲言,反倒是讓他解脫了。
他曹操是魏王,有無數的人怕他,有無數的人想要殺他。
他對他人,也是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戒心。
對誰他也不願意說真話,為了自己的安全,他甚至弄出了「孤好夢中殺人」之事來。
他沒想到,今日會和一個自稱未來一千八百年的人暢談。
曹操將桌前的酒倒了兩杯,對伏君邀請道:「今日孤心中暢快,請你喝一杯。」
「多謝曹丞相想邀,那晚輩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伏君道謝之後,上前端起酒杯,與曹操舉杯相飲。
這杯中的酒,伏君發現,度數並不高,遠遠比不上後世的烈酒。
味道也是極佳的,並不算差。
在他飲盡杯中酒時,下一刻,伏君發現,可以進入的曹操的一生了。
伏君也知道,回放曹操的一生結束,便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在他心中默許之後,下一刻,伴隨著悠揚的輕音樂,一個畫外音緩緩響起。
「縱觀曹操一生,有少年時的意氣風發,企圖拯救漢室,到後來雄踞北方后的逐漸改變。他有功有過,但對於這個時代,北方的百姓而言,他的出現,是好事,他為北方帶來了安穩,也為未來天下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畫外音,眼前的畫面換更換了。
出現在了曹操年輕時。
幼年時的曹操,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術,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平庸之人。
早年開始展現出對武藝的愛好和才能,對兵法尤甚。
后被舉薦為孝廉,任洛陽北部尉。
在畫面之中,出現了年輕時的曹操造五色大棒,處死宦官蹇碩叔父,懲戒無數達官貴族的場景。
而後,畫面一轉,到了黃巾起義,天下大亂,靈帝設西園八校尉,曹操擔任典軍校尉。
後面,靈帝駕崩,劉辯登基,董卓入京。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污,逃至陳留,於陳留舉兵。散家財,合義兵。
接著便是人們熟知的合盟討董。
後來聯盟因為大家各懷鬼胎解散,曹操最終輾轉至兗州。
在兗州大破黃巾軍,收其精銳,組成了大名鼎鼎的青州兵。
后又破袁術、黑山軍、南匈奴。
興平元年,因父、弟之事,曹操率軍征討陶潛,所過多殺戮,導致陳宮等人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
曹操在此時在袁紹招攬時,生出了前去投奔袁紹,幸得程昱相勸,這才打消念頭。
興平二年,曹操整軍在戰呂布,敗呂布,平兗州。
建安元年,這是對曹操最重要的一年。
因為這一年,曹操迎來獻帝,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天下。
建安二年,討張綉,張綉投降,旋即復叛。
典韋、曹昂、曹安民戰死。
九月,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進攻徐州呂布,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被處死,張遼、臧霸等人投降,初步控制徐州。
建安四年,將勢力範圍擴展到黃河以北。
建安四年十二月,的曹操屯兵官渡,開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期間,董承等人密謀誅殺曹操,計劃泄露,被誅殺,劉備佔據徐州,曹操優先征討劉備,大敗劉備,劉備投奔袁紹。
後來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袁紹病死後,袁氏兄弟不和,兄弟被曹操逐一擊破,後來奔逃投靠烏桓。
曹操在平定并州后,征討烏桓。
烏桓大敗,袁氏兄弟投靠公孫康,后被公孫康誅殺,送於曹操。
曹操攻破三郡烏桓,袁氏勢力徹底肅清。
平定北方后,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丞相。
意氣風發的曹操率軍南下征討。
劉表病死,劉琮投降。
而後,便是世人熟知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這一場大敗,也讓他統一天下的願望徹底破滅。
回到北方后,曹操又平定涼州,與劉備相爭漢中,爭襄樊。
襄樊之戰,因為關羽被東吳所殺,曹操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孫權此時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立大魏皇帝。
群臣也多勸進。
但曹操的回答是:「若天命在吾,我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病逝於洛陽。
……
曹操的一生,在一幕幕場景之中展現出來。
這彷彿是一場電影,一個人的紀實電影。
只不過,這不是電影,這都是真實的。
在結束之後,伏君再度回到了鄴城孔雀台上。
只不過,此時曹操也已經消失了。
四下空空,彷彿這是一座特地打造出來的道具城似的。
而此時的彈幕,格外的精彩。
「我感覺我是看了一場電影。」
「主播大手筆啊!那麼多的演員,這得花多少錢啊!」
「小小投資主播50塊,希望以後還能夠看到更精彩的直播。」
「曹丞相的一生,雖然我們很多都已經知道,但再度了解,依舊讓人唏噓。」
「如果赤壁之戰不敗,那天下會不會早一點一統?那是不是就沒有司馬家的事了?」
……
看到眾人討論的這個氛圍,伏君心中不禁感慨,如今的彈幕,比以前更能入眼了。
他此時向眾人說道:「諸位肯定會很好奇,我為何會和曹丞相談及建築的事吧!」
「是的,我就是因為大連東瀛風情街的事。那些無良之人,後來改為的盛唐小京都。」
「盛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也是繼承了鄴城的不少東西。人們只知道東瀛的京都是仿造長安,說什麼去了東瀛,能看大唐長安,這簡直是笑話。」
「大唐的長安城,準確而言,是京兆府。京兆府就是如鄴城一樣,中間一條軸線,分為兩半。左邊是長A縣,右邊WN縣。寓意長安萬年!」
「東瀛仿造之際,建造平安京,西邊直接取名長安,東邊取名洛陽,可謂是本事不大,口氣不小。」
「但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建好洛陽之後,發現長安因為地下有水,上面建造的房子陷落,長安根本沒有建成。」
「後來這所謂的洛陽也是毀於戰亂,是後來豐臣秀吉所建的。他建的洛陽,是一個個的町組成的,和中國古建築講究的九經九緯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今的東瀛那些所謂的古建築,不過是裝模作樣罷了!他們建築之上的椽子,是裝飾品,並非真正的建築,他們建築的屋頂,完全是個高帽,內部完全是腳手架。」
「要看大唐的古韻,何須去東瀛京都,更不需要去這些所謂的東瀛風情街,盛唐小京都。在我華夏可看的地方眾多,多去了解,我們的古韻,只在我們的國內,而非國外學的那些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