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唐朝長安城裡有夜市嗎?
[轉貼]唐朝長安城裡有夜市嗎?
唐朝長安城裡有夜市嗎?
前不久,在江蘇揚州舉行的全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競賽上,有一位選手在講唐朝都市興盛繁華的時候,提到長安城裡出現了夜市。
下課後,不少聽課教師議論紛紛。他們認為,隋唐時期,政府實行「坊」(居民區)和「市」(商業區)相隔離的分設制度。不論是坊,還是市,四面都建圍牆,設大門。按照規定,坊市大門依時啟閉。五更三籌,擊鼓開坊門,聽人行;晝漏盡,擊鼓四百或六百槌,閉坊門,禁人行。「閉門鼓后,開門鼓前,有行者,皆為犯禁。」日中擊鼓二百下開市,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下散市。這主要是為維護治安,同時也便於封建官府控制市場商業活動。所以,唐朝沒有夜市。到了宋朝,商業高度發展,衝破了坊市封閉的界限,店鋪隨處開設,營業時間延長,從而出現了夜市。初中歷史教科書也是在講北宋都城繁榮的商業時談到夜市的。說唐朝長安城裡出現了夜市,與史實不符,是課堂教學中的「硬傷」。
那麼,唐朝到底有沒有夜市呢?特別是唐朝都城長安里到底有沒有夜市呢?
我認為,唐朝確實有夜市。中唐詩人王建《夜看揚州市》詩云:「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夜市燈火以千數,雖說是文學藝術的誇張,但也可以想見揚州夜市的盛況。與王建並世齊名的詩人張籍《送南客》詩云:「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夜市」一詞在中唐詩作中一再出現,證明在唐朝中期的通都大邑已經出現了夜市。
唐朝商業以都城長安最為繁盛。從唐朝中期起,商業越出兩市,滲入坊間,逐漸衝破了地域的限制。如頒政坊有餛飩曲,長興坊有畢羅店(一種抓飯),勝興坊有推小車賣蒸餅的,輔興坊有賣胡麻餅的,水昌坊有茶肆,等等。坊間的店鋪還逐漸衝破了時間的限制。務本坊西門率先出現了「鬼市」,即夜市。夜市發展很快。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唐會要》卷86市)然而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長安志》卷8)朝廷只得聽之任之。夜市的發展使禁夜制度無形中受到破壞。晚唐詩人薛逢就生動地寫道:「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以上資料足以證明,唐朝中期,都城長安不但出現了夜市,而且具有相當的規模。
應當指出的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定過程的。唐朝中期以後,在一些通都大邑出現了夜市,對封閉式市場模式開始有了一些衝擊,但其規模和程度還不足以破除坊市分區的封閉格局。到了北宋,坊市分區的封閉格局被徹底打破,民居與商業區融合為一體。這是中國市場制度和市場形式的一次大變革。量變和質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任何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的限度引起質變,質變以後,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事物就是在量變和質變不斷地循環往複的相互轉化中,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割斷事物的發展過程,以非此即彼的觀點判斷事物,是形而上學的。因此,「說唐朝長安城裡出現夜市,與史實不符,是課堂教學中的『硬傷』」,這種意見是站不住腳的。
轉自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