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聚將言謀

第一百六十五章 聚將言謀

崛起烽燧隆盛烽火第一百六十六章調兵遣將當關內道的官道上萬馬奔騰之時,在南山腳下的林海中,楚國公項城則在一千黑狼衛包圍下與安北勛貴們談判,說是談判,但是卻充滿了血腥。

關隴勛貴是大乾勛貴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年征戰新增了不少勛貴,就如同蘇策一般,本是南方人,卻在長安安家,說起來也是關隴勛貴。

只是關隴勛貴是關隴勛貴,安北勛貴是安北勛貴,關隴勛貴中還有著不少北方將門,將門依附勛貴,在關隴勛貴中是安北勛貴佔據了話語權。

身為勛貴,家族的實力已經到達了大乾的頂層,但是這個頂層卻還有皇族,山東文閥,江南士族以及大齊後裔。

在安北動蕩之際,拉攏收買這種招數,其他勢力可是沒少給北方將門使喚,如今北軍軍主北上,北方戰事將要進入一個緩和期,有道是打天下易,守天下難,這樣的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安北勛貴。

安北勛貴心齊,但是得了爵位的北方將門卻並不會和安北勛貴一條心,因而楚國公項城今天要做的便是清除異己,關隴勛貴只能有一個聲音——北軍的聲音。

「動手!」楚國公項城沒有說什麼,只是讓人抬出來三個木箱子,裡面都是書信,安北勛貴們似乎猜出了什麼,牽著自己的戰馬冷漠的看著北方將門。

「華州常家,岐州劉家,慶州王家,秦州豐家……」一共十三家,一侯十二伯,黑狼衛對點到名的人下手狠辣,沒有絲毫留情,家主,親衛,紛紛被披甲的黑龍衛分割絞殺。

求饒,解釋,哭泣,怒罵……

這世間似乎所有的腌臢似乎都在林中發生,當一個集團需要自我屠戮時,要麼是崩潰的前兆,要麼是新生的初啼。

「禍不及家人,你等後人只知今日我等遇到了獸潮,其他人三緘其口,偵騎劍部看著眾位呢!九胡一除,我北軍在朝堂上的話語權盛極而衰已是必然,如何守護北軍,需要我等上下一心,這些騎牆的貨色不值得我等同情,散了!」楚國公項城臉色冷漠的警告著剩下的勛貴。

安北勛貴們紛紛上馬,齊聲應諾,隨著黑狼衛護送著楚國公項城離開,剩下的北方將門沉默著用著腰間的橫刀在林間挖起了土坑,以後北方將門在今日後便不復存在了,安北勛貴的名字也一同隨之消失,他們日後有了新的名字——關隴勛貴。

林中監視的偵騎劍部人馬看著土坑被填埋好,等到所有人離開,拿著農具將土坑拋開,將裡面的屍首取出,裝上麻袋,放在馬後,往南山深處而去,等到他們離開后,一大群野獸被趕到此處,趕著野獸的人射殺了其中一半野獸,然後隱入了林間。

楚國公項城今日立了威,一座國公府下總是要些屍骨築牢地基,當楚國公項城沒有敵人的屍首時,手下的異心者屍首未嘗不可。

十日後,蘇策帶領的隊伍繞過定北城,渡過無定河,到達了安北城。

除了蜀王外,其餘人都被安排去了安北城的內城軍營中休息。說道軍營,軍營分為四座,分別是內城軍營,內城軍營說是軍營,其實更應該稱為輜重營地,裡面不僅有糧草輜重倉庫,還有軍中將作的工坊,以及一座只夠容納萬人的小軍營,平日里住著輔兵,真正的駐軍則住在外城中,外城有三座可以容納五萬人的軍營,分別是北大營,西大營,東大營,南邊則是整座安北城的城防要塞。

蘇策沒有急著休息,雖然趕了這麼久的路,但是蘇策除了精神有些疲憊,身體卻沒有絲毫疲態,正好拉著迎接自己的都護府部下巡視一下安北城。

做為整個北軍日後鎮守北疆的重城,比起早先百年建造的原安北城,現在的定北城,現在的安北城可謂將防禦做到了極致,這幾年興建的三關六塞六守捉也都是將城防做到了極限,這些近三年興建的城防要塞皆是北軍不惜人力物力建設起來的。

整個安北城呈現銅錢狀,中心府邸和內城為方城,內城比外城高出十幾米,起先這裡只是一座矮丘,取土燒磚築城,硬是靠著人力把圓丘挖成了一個方形,城門沿著南北中軸而建,由三道城牆及城牆外分割成了三個區域,外城牆和內城牆外都有護城河,由內而外分別是居中的是都護府衙邸,內城和外城。

護城河的河水來自北定關山谷流出來的河水,水量不大,護城河的水雖然流動,流速卻不快,整個城可以說是建在了起名北定河的河邊,這條河後面會匯流到無定河中。

最裡面是長寬各百米的都護府衙邸和長安城的各部衙邸不同,外邊不是高牆,而是三丈高,五米寬的城牆,有一座單孔城門,城門上是寬三十米的雙層箭樓,在四角還有突出圓形底座的四座三層角樓。

府衙東西長百米,南北寬五十米,府衙北邊是同樣面積,人工挖成的小湖,平日里用來儲水,府衙分為東院西院和中院,都是兩進的院子,城門便是中院的院門,中院前院的東西兩側開著的門則是東西院的院門,皆是前院辦公,後院居住的規格。

在三道門相交支處則是都護府止戈廳,也是都護辦公所在地,西院分給了軍吏,東院則是長史司馬和各參軍辦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後面的人工小湖水源是之前發現的三孔泉眼匯成的,泉水的暗流應當是從狼煙山那邊來的,泉水甘冽,用遍布安北城的暗渠將泉水通往內外城,最終匯入護城河。暗渠水是用來喝的,還有路邊的兩條明渠是用來排放污水的。

內城則是由兩丈高,十米寬的內城牆圍成,不過加上地勢,比外城區高出了三四丈,東西北三座城門皆是雙孔,南門則是三孔,城門上是寬五十米的雙層箭樓,四角是四座三層角樓,每面城牆卻有一里長,每面城牆在城門和角樓間還有兩座凸出城牆牆體的馬面,兩層箭樓則是馬面標配。

內城牆的南門左右五十米還往南修建了兩條三百米長,四米寬的城牆與外城牆的南門相連,構成了一座長方形的內翁城。這兩條城牆上不設馬面,卻每隔百米建三座高兩丈,長寬十五米的方形城垛,用來防守外城被攻破后從外城牆上過來的敵軍,當然千斤鐵門也是標配,真等到敵軍到從這裡進攻,千斤鐵門便會放下,翁城內沒有建築也沒有可以登上城牆的樓梯,這兩道城牆一方面做為翁城牆,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將內城的輜重快速運往南邊輜重消耗最厲害的南外牆和外翁城。

外城城牆高三丈高,七米寬,整個外城牆呈環形,只有南面一座三孔城門,城門所在城牆才是直牆,城門上面是寬五十米的三層箭樓,城門外是百米直徑的圓形外翁城,外翁城在東邊開著一座單孔城門,外城牆還內外對稱設置著三十六座雙馬面,雙馬面上是對稱的兩座雙層箭樓。

巡視完定北城,蘇策才知道什麼叫做固若金湯,這座定北城說是城,不如說是放大版的左武關,或者說左武關便是縮小版的定北城。

至於北定關和右威關則和左武關的城建不同,本就是依地勢而建,怎麼可能一模一樣,不過依舊突出一個易守難攻。

巡視完后,蘇策入住府衙,休息了一晚后,蘇策就沒去過後院休息,他也沒有時間休息,之後幾天身為大都護的蘇策連發好一道任命文書,但是調兵的調令卻發了很多道。

蜀王趙載校被任命為副大都護,另一位副大都護是周繼真。兩位副都護袁景元,嘉立華,這三位都是老資歷的紫衣大將蘇策也沒有動他們。

左武關守將,呼顏托托!

右威關守將,魯修明!

北定關守將,許鳴山!

孫少祥,王武平,柏惟孟,高克山,鄭東華,李隨風,六位紫衣大將在狼煙山北麓統領著十五萬安北軍,蘇策也未調動,十五萬大軍在三個谷口分列六座軍陣,每座軍陣分別是兩萬正軍,五千輔兵。

這些十二位紫衣大將都是楚國公項城任命的,也是最早擁護蘇策這位新軍主的人,都是當打之年,蘇策也沒有擅自調動。

整整五天時間,蘇策一直沒有理會北邊太子趙載承的換防文書,氣溫回暖,九胡羅斯組成的大軍與太子隔河相望,兩軍都處在退不能退,進不能進的境地。

有他們頂在前面,蘇策才能從容的調動兵力,把安北都護府的兵力進行最後一輪調整。

十五萬大軍,十二萬正軍,三萬輔兵在狼煙山北麓佔據著谷口,左右呈現犄角狀封鎖著三座山谷,山谷中屬於三關六塞的三萬輔兵運輸著軍械糧草,保障著北麓十五萬大軍與太子大軍的後勤。

人人都嚮往可以成為正軍,但是身為將帥,卻必須明白輔兵對於一支大軍的重要性,現在安北軍普遍是一正一輔的配置,當然如果規劃決戰,正軍輔兵的比例則會變為二比一,畢竟戰場上殺敵還得靠正軍,不過放到整個戰場,正軍輔兵的比例依舊遵循著一比一的比例。這還是靠著安北軍駑馬多,靠近關內道的緣故。

安西軍這個比例則是兩輔一正,誰讓他們離中原腹地太遠,輜重運過去需要大量人力畜力,戰力再強的正軍,若是缺了輔兵運送的輜重,戰力損失三成都算少的。

當然這並不是輔兵不能作戰,而是在戰場上擔當的角色不同,平日里正軍輔兵受到的訓練都是相同的,正軍人數不足的時候,輔兵披甲變成正軍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過軍中一般以年齡大小做為依據,到了年紀了可以調入正軍,但是這並不絕對,正軍數量是以主帥需要隨時調整的,也就說正軍輔兵的身份很多時間都是跟隨主帥的調令發生著轉變,畢竟軍械是有限的,輜重也需要人運輸。

正軍輔兵的比例如何劃分,考驗的是主帥對於戰場局勢和後勤壓力的把控和平衡。

當前安北都護府共有正輔軍四十三萬,這五天不僅是安北邊軍在調動,關內道的五萬廂軍也在調動,因為關內道新置兩州,這兩州就是以安北都護府的定北城和北原八守捉為基礎新置的,這四萬廂軍正在和一座重城與八座守捉城的邊軍做著交接。

安北都護府讓出一大八小共計九座城池,就可以騰出更多的兵力滅胡,這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監早就在朝堂上商議好的,土地被軍隊打下來不是用來駐軍的,而是給百姓分田的。

兵部給從安北都護府所屬的關北道折衝府抽調了七萬府兵也在路上,只需十日便抵達安北城。

蘇策如今在等,等待五十萬兵力到齊。此次作戰,並不是安北都護府有湊足五十萬兵力,然後一波壓上,仗不是這麼打的。

讓出北原上的九座城池,不僅僅是騰出來兵力,其實也是安北都護府在給朝廷讓步,這九座城池附屬的十萬屯軍也一同讓了出去。

狼煙山苦寒,安北都護府沒有軍屯的條件,因而這十萬屯軍也在登記造冊,戶部發放了戶籍,以後這十萬屯軍便是北原十萬戶百姓。這也意味著曾經百萬軍戶的北軍,軍戶數量縮減到了九十萬戶,此戰結束后,這十萬軍戶,兵部和戶部給不給還回來還兩可,不過蘇策估計是不會了。

蘇策看著輿圖沉思,這一仗滅九胡容易,就是羅斯該如何打,打到什麼程度,蘇策此時還沒有想好。

偵騎盾部製作的輿圖很清晰,上面的山川河流都很清楚,輿圖並不只是一張圖,還有配備的文冊,上面記載著輿圖上各個地方的氣候地形變化,安北都護府為什麼可以以少敵多,靠的不僅僅是兵士們的勇武和甲胃軍械的精良,偵騎們製作的輿圖文冊也是一大助力,這讓將帥們可以不出帳便可以對整個戰場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此時蘇策面前的輿圖就是最新的輿圖,上面屬於安北都護府的地盤上,有著安北都護府所在的安北城,還有狼煙南麓的六座守捉城,狼煙三谷中的三座雄關,六座城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蘇策此時手裡並不缺少兵員,五十萬兵力,這是歷代安北都護執掌中兵力最多的一任。

這也是蘇策第一次以主帥的名義指揮十萬人以上的大戰。

安北都護府要十五年的威名,蘇策也需要榮耀加身。

一夜過後,蘇策站在輿圖前卻是整夜未動。忽然蘇策的聲音響了起來:「兵部徵召的府兵還有多久到?城外臨時大營十二萬兵力何時到位?」

「算著日子兵部徵召的府兵還有九天到達,不過偵騎的線報上說,可以提前兩日到!城外大營的兵力明日便可到齊!」蜀王趙載校倒著濃茶喝了一杯,說好的看著蘇策,他可不會食言而肥,昨夜蘇策盯著輿圖翻看了一夜文冊,他這個大乾親王也陪著一起熬了個通宵。

「羅陽!記,周繼真,嘉立華兩位將軍,周為後軍主將,嘉為副將,坐鎮安北城,給安北城,嗯,留下五萬兵力。

原狼煙六守捉的將軍們不動,依舊兩將一城一主一次,守捉城屯兵一萬。

三關六塞,左武關守將呼顏托托將軍,右威關守將魯修明將軍,北定關守將許鳴山將軍,各領兵四萬坐鎮三關,北塞留守兵力一萬,關內留守兩萬兵力,南塞留守一萬兵力。

此二十三萬大軍做為後軍。后軍及各部將軍歸周繼真將軍將軍節制,務必保證輜重通暢,隨時待命。

左武谷孫少祥,王武平部為左軍,北定谷柏惟孟,高克山部為前軍,右威谷鄭東華,李隨風部為右軍,左右前軍兵力保持在五萬,每軍保留兩座軍陣不變,一萬輔兵保持最基礎的輜重消耗。

城外十二萬大軍為中軍,由我統領,讓軍吏點好輜重,後天,算了,三天後誓師,由中軍攜帶輜重,起軍陣兩座,走北定關的那道山谷北上,羅陽,讓長史周康用印發放各部。順便問一問司馬謝子房,那些緋衣將軍們抽完簽了沒?通知伙頭軍,殺些羊讓將士們往身上貼點肉,戰事一起,可就靠身上的這點膘扛日子了!」

「喏!」羅陽行了一禮拿著還墨跡還沒有乾的文書退出止戈廳。

蘇策揉了揉眉頭,這一戰,不是開疆擴土,大乾也不需要狼煙山北麓的土地,這一仗輸肯定輸不了,但是就怕九胡人逃了,而且這一仗可以說是要將九胡人徹底的趕盡殺絕,當然老弱婦孺肯定是不能一殺了之的,不然北軍就不是一直軍隊,而是一群屠夫。

如何逼迫羅斯人袖手旁觀,如何滅掉九胡這最後的十萬大軍,如何將九胡人在羅斯境內的老弱婦孺抓回來,這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都不能出岔子。

聖人對於北軍的後續安排,太子選擇西軍的真正意圖,北軍百年征戰的最後榮耀,年年縞素的軍戶如何撫恤,被北軍掏了百年府庫的戶部,支持北軍攻伐九胡的商人……有太多的疑惑需要搞明白,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當九胡成為過去的時候,那些隱藏在北軍勝利背後的問題,大概率會集中爆發出來,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不知道在一場大勝之後哪一個先到,但是蘇策當下要面對的是如何用最小的傷亡實現滅掉九胡,威懾羅斯的戰略。

大乾現在需要的是平衡,北軍不能再發展擴大下去了,這個平衡在失去九胡這個死敵之後就會失衡,如何以不讓北軍衰落為前提的處理這個平衡,把羅斯變成死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聖人,兵部,戶部,皇族,山東文閥,江南士族,大齊後裔,地方大族……這些勢力都不希望北軍滅掉九胡之後,再將羅斯變成死敵。

因為壓著其他勢力頭頂不斷擴張的北軍已經發展了百年,北軍已然威脅到了皇權,而且不斷擠壓其他勢力的發展空間,再來個百年征戰,北軍便會成為動搖大乾的禍根。

盛極而衰,北軍不希望這樣,其他勢力也不希望,各方矛盾總是需要人調節,北軍無疑就是這個角色,但是如果調節因為北軍的過分強大而變成了脅迫,恐怕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結果。

這幾年,朝堂上的變動,文武間的爭鬥,各軍間的競爭,隨著北軍的不斷強大,已經有了失控的苗頭,不知道何時起,北軍處事的強勢,已經強到了即便是掀桌子,讓各方敢怒不敢言的地步。

縱觀歷史,這樣的勢力一旦出現,往往是王朝更迭,亂世將至的前奏,北軍是大乾的立國之本,如果北軍成為顛覆大乾的原因,那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結局,北軍是一方勢力,更是一支軍隊,失控的勢力可以靠著打壓和利益交換平靜躁動,但是一支失控的軍隊,帶來的只有毀滅。

「蜀王,有些乏了,這兩天可得歇歇,後面的日子可就真沒時間歇咯!蜀王還沒嘗過策燉羊肉的手藝,今日嘗嘗,哈哈,順便再給身上貼點膘!」蘇策沖著蜀王趙載校打了個招呼,招呼著一起吃點東西。

「君子遠庖丁,算了,你我都不是君子,嘗嘗也行。」兩人結伴走出止戈廳,走向了中院的後院,大戰將起,不管是蘇策還是蜀王趙載校都需要一個飽滿的狀態去面對將要發生的大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崛起烽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崛起烽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聚將言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