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戰起
崛起烽燧隆盛烽火第一百七十九章戰起中原和草原的戰爭從古至今都有一定的規律。往往是草原發動戰爭,中原被迫應戰,戰爭的前期往往是草原勢大,中期相持,後期中原驅逐草原勢力,這樣的規律實際上兩支不同文明的碰撞,究其根源是因為生產方式的不同,游牧和農耕的碰撞。
草原發動戰爭的動員速度是中原帝國無法比擬的,只因草原軍隊只需要騎著戰馬趕著牛羊,軍民一體的移動方式太過於迅速壓根不需要考慮輜重武備。
而步兵為主的中原帝國,需要考慮糧草輜重武備,行軍速度也比不過草原軍隊,這是先天弱勢,但是中原帝國的優勢也不是草原軍隊可以比擬的,還是根子上兩種不同生產方式的不同,農耕文明有足夠的糧食,足夠多的糧食基礎意味著工藝技術擁有發展的空間和土壤。
不說別的,九胡人身上的甲胃多以皮甲為主,精銳也只是鑲鐵皮甲,而大乾軍隊中雖然輔兵也是身穿皮甲,但是這只是為了行動方便,並不是說輔兵沒有鐵甲可穿。
兵部給大乾軍隊配備的武備中,每個士兵都有三套甲,一套甲胃,一套鑲鐵皮甲,一套皮甲,這三種甲不會一股腦全部配發,而是根據士兵在戰場上的具體職責從各軍中的武庫配發,這還是普通士兵。
至於軍官的甲胃,則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在原有配發的甲胃上增強或者削弱,比如蘇策身上的染成黑色的甲胃,之前就是太子賜下的湛藍甲胃,蘇策之後根據自己的身材增加了不少甲片,當然這還是一套甲,蘇策也有兵部配備的鑲鐵皮甲和制式皮甲各一套,不過都被李常更換為了製作更加精良的甲胃,這些甲胃都是各折衝府或者兵部庫部司備桉,交由工部將作監和軍器司製作的。
換源app】
至於武器,除了制式的駑以及陌刀這兩種不允許私人製作的武器外。其他的武器,只要是有點資產的軍官和士卒都會花錢自己定製。
畢竟是戰場上保命殺敵的東西,因而寄全家榮華於一人的現實情況,每個上戰場的人都會不遺餘力的將家中產出加強在甲胃與武器上。
因而中原軍隊的武備更加完備,而且人數更多,當由和平生產轉為戰爭狀態的中原軍隊可以戰爭的中期與草原打成平手,後期呈現碾壓驅逐草原軍隊的態勢。
只是因為中原缺少馬匹,往往只能做到擊敗擊潰,卻做不到全殲,只有當中原軍隊的騎兵可堪一戰之時才能打出殲滅戰。
大石之戰殲敵數量之多為在安北百年戰史中都是少見,原因就是羅斯人的騎兵太少,九胡人為了掩護羅斯人,不得不和步騎混編的大乾軍隊在草原上打出一連串的狙擊戰。
當然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九胡人的軍隊如今之後不到十萬騎,精銳都在近幾年的南下中消耗殆盡,甚至成為了羅斯人的附庸。
羅斯王收到蘇策派去偵騎的書信,早已經對這次戰爭失去了興趣,驅逐大乾太子大軍的目的已經完成,如今拖著不走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一個是害怕太子大軍追擊,另一個則是為了排除異己,至於九胡人的生死,被掏空財富的九胡人,如今雖為附庸,但是還是有著自己的自主權。
如果能夠將九胡這十萬騎兵送給大乾人殲滅,那九胡人剩下的四十萬婦孺老弱可不就是四十萬奴隸,這對於奴隸分封國體的羅斯人來說不亞於天上掉下來的肥肉。
因而當蘇策派去的偵騎表明蘇策的意圖,羅斯王查理也只是要了一個開放榷場的要求用來平衡國內貴族的利益需求。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蘇策想要的只能從戰場上得到,但是戰場上給的遠不是蘇策想要的。
太子的文書三天一封的發到蘇策桌面,但是蘇策卻絕口不提發兵,直至四月底,安北都護府的屯田種上了莊稼,蘇策將安北都護府的兵力統籌整備一新后這才兵發狼煙山。
狼煙山三谷地的軍隊越來越多,會同之前的十五萬大軍,被蘇策整備成了三路大軍以及一支偏師,分別是左路軍,中路軍,右路軍。
左路軍由之前的左軍整編步騎兵七萬,節制偏師一部車騎兵三萬人,共十萬人屯於左武關谷地。主帥孫少祥,副帥王武平。
中路則為原前軍與中軍整編,計騎兵五萬一部,步騎軍十萬一部,共計十五大軍屯於北定關谷地。主帥柏惟孟,副帥高克山
右路軍為原右軍整編,增加兵力至步騎軍十一萬,其中騎兵五萬一部,步軍五萬一部,共計十六萬萬大軍。主帥鄭東華,副帥李隨風。
蘇策則坐鎮定北都護府,這一戰蘇策不需要親上戰場,因為上不與下爭功。
而北軍中這一次也只是由六位紫衣大將統帥大軍,至於其他紫衣大將則被蘇策壓在狼煙山與安北府中。
因為蘇策已經在軍中喊出來七十二位紫衣大將的話,放出了三十六尊紫衣將位。
戰場上不需要那麼多紫衣大將分功勞。
就連那六位紫衣大將也是原來紫衣大將中資歷最淺的六位,他們六人,蘇策的要求也是放手下緋衣戰將們去作戰。
三十六萬大軍需要的不僅僅是紫衣大將統帥,還需要緋衣將軍們統領。
蘇策這一次將全北軍三十五歲以下的緋衣將軍都派了出去,一共是兩百三十多位,後來又讓留守的紫衣大將推薦了一百二十多位年紀不超過四十歲的緋衣將軍,湊夠了三百六十位。從定下大致的戰略構想到四月底發兵,蘇策就在都護府衙邸一一會見了派出的緋衣將軍。
成為紫衣大將的機會蘇策給了,至於最終的誰有這個運道,一切戰場上見。
當這些緋衣戰將們從都護府府邸走出的時候,不管他們之前是誰的部下,受了誰的恩惠,此後他們的身上就烙下了蘇策的烙印。
為此,蘇策甚至調遣了三校偵騎劍部,也算是告知眾人偵騎刀部以後改了偵騎劍部。
當年太祖賜下玄武雙印,一印為玄武印,可掌偵騎盾部四營,也是北軍軍主明面上可以亮出來的身份,另一印為玄武負劍印,掌偵騎中營,只是歷代北軍軍主的殺戮過盛,好好一個偵騎中營被人叫做了偵騎刀部。
而蘇策將偵騎中營改稱偵騎劍部也是希望給偵騎中營一些改變,劍為君子武器,君子守矩,蘇策也是希望通過這個名字讓北軍中戰戰兢兢的紫衣大將們知道只要守規矩,偵騎中營就不會如往昔那樣出刀戮盡。
暴露出來三校偵騎中營,蘇策並未將其全部留在身邊,一校偵騎為四百騎,這一千兩百騎,分所兩個用處,一個是從三校中抽調各一人,三人一組跟隨一位緋衣戰將,剩下一百二十騎與蘇策親衛八十人匯合,由羅陽節制保護蘇策。
上面沒有那麼多紫衣大將們節制,蘇策也怕這些緋衣戰將們為了戰功不從軍令,不合友軍成為散沙一片。
蘇策主動暴露三校偵騎劍部,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蘇策要加強對出征大軍的掌控,沒有人會指責蘇策,就連整日打獵的蜀王趙載校也抽調了牡丹內衛三百多位充做各軍司馬。
當狼煙山脈中此起彼伏的響起牛角聲,太子趙載承也準備起駕回長安。
當然此時太子並未離開大營,雖然皇族一直以來都想要削弱有些尾大不掉的北軍,但是北軍有北方戰事,因而歷代帝王也沒有下重手。
不過要說支持其他各軍,壓制北軍,那也只是一時的平衡之術,對於其他三邊軍主,皇族才最不放心,這是因為四邊背後的利益集團不同,比起與國休戚的關隴勛貴,只為求名傳家的山東門閥和只為求官得利江南士族只是牆頭草,大齊禁軍與大齊皇族後裔的安西邊軍才是大乾皇族最大的統治隱患。
因而太子趙載承之所以配合蘇策,那十萬安西老卒,不對,應該是只剩不足六萬五千的安西老卒,才是這一次皇族最終的獵物。
一開始失去主動權的北軍如今十萬軍戶藉機入隴右十州,拒吐蕃,防安西,皇族五萬陵衛如今雖然只剩不足四萬,但是皇族有了可戰之兵。
只可惜安西邊軍的謀劃成了一場空,十萬老卒的命運從離開隴右道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安西的基本勢力被北軍佔據了一角,也失去了關隴地區的主動權。
各方都有謀划,而佔據四成軍力的北軍則是唯一可以掀桌子的一方勢力。
乾太祖給北軍定下不允世襲的規矩,也正是給後輩子孫留下的緊箍與助力。
北軍效忠大乾而非皇族,這讓歷代大乾帝王行事有了底線,而其他勢力有著北軍壓制,動搖不了趙氏江山。
齊國公府與楚國公府表面上有多麼友好,背後的齷齪就有多麼黑暗。
而趙氏皇族雖然只有明面上的陵衛可堪一用,但天下歸心,南北兩衙由邊軍善戰者組成的南衙十六衛,與京畿兩道良家子組成的北衙六軍也早已成為趙氏江山的基石。
蘇策在最開始的時候就看懂了安西邊軍的掙扎,但是蘇策卻依舊選擇配合聖人太子演出這一齣戲,大乾征戰不休,也到了該休養生息的時間了,這股意志雖無人搖旗吶喊,但是卻縈繞在每個人心頭。
時代的洪流不可阻擋,集體的意志無法抵擋,蘇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北軍保持自己的活力。
當大軍兵出狼煙時,二皇子趙載校主動找上了蘇策,兩人沒有聊戰事,只是聊些風月,這讓沒去過風月之地的蘇策開了眼界。
蘇策心理年齡雖大,但還是年輕人的心理,畢竟很多事情若是沒有經歷過,心智也成長不了,蜀王趙載校說的起勁,蘇策也只是附和。
兩人其實心知肚明,二皇子這是在點撥蘇策,在蘇策之妻小產後,可是有不少勛貴望族試圖通過聯姻的方式拉攏蘇策,但是卻找不到機會。
蜀王趙載校也是在提醒蘇策,聯姻這條路是不能走的。北軍之勢加身,蘇策若是與勛貴望族聯姻,聖人就該舉刀了。
只是蘇策並非世人所想,所求不過是一世一雙人平平安安,蜀王的點撥提醒也是對錯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