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莫逐燕
張母乃江南大戶人家出身,篤信佛教,年輕守寡辛苦養育獨子張信成人。張信對母親很有孝心,飲食起居凡事都遵從母意,從不違拗是個孝子。早年在京師金陵烏衣巷張信曾與燕王見過幾面,那時年輕的四皇子燕王朱棣俊逸非凡、貴氣逼人,已是位高權重功勛蓋世,似張信這等禁軍官員只能高山仰止,但張信對朱棣是十分敬佩。
可是現在,北平都指揮使張信手握京師朝廷兵部尚書齊泰發來的密敕,驚詫之下不免感到忐忑不安心中彷徨。心想,先皇時曾兩次分封藩王,這些藩王都是先皇的骨肉親子,他們為國鎮守一方都是大明的功臣良將。如今先皇剛剛大行不到一年,新登大位的建文皇帝就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削藩之策同室操戈連廢五藩王,現在又要對燕王朱棣動手,作為臣子應該如何應對才好?思前想後張信面臨生死抉擇,不禁心急如焚。
回到家,細心的母親看到兒子一臉愁容,唉聲嘆氣的,便溫言問之,張信只得實言告知母親。張母聞聽大驚失色,說:
「吾兒,不可!豈不聞京師有道士傳唱民謠:「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母親相信這王氣在燕,燕王朱棣賢德當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等所能擒也!兵書上說「置於死地而後生」,燕王將要高飛,吾兒莫要猶豫,還是想想如何相助於他才好。」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張昺、謝貴帶兵包圍了燕王府,奉旨逮捕燕王府官屬,已得張信密告的朱棣言稱已將府內官屬擒綁,請二位進府查驗。張昺、謝貴不疑有詐進府後便被燕王侍衛拿下,連同府內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死。當天夜裡,朱棣命燕王府左護衛指揮張玉率八百壯士乘夜攻進北平九門,三天內就控制了北平城。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軍士很快達到一萬五千人。在謀士姚廣孝的精心策劃下,燕王朱棣按照太祖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以誅奸臣,為國「奉天靖難清君側」為名誓師出征。
燕王朱棣任命張玉為都指揮儉事,各路大將朱能、丘福、王真、張武、譚淵、李遠、房寬、馬三保等帶兵奮勇向前,接連攻克薊州、遵化,兵力達到二十萬。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大將李景隆率護國軍從山東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燕軍,兵力達六十萬,號稱百萬,匯合於白溝河(今河北雄縣)一帶與燕軍決戰。四月二十四日,燕王聞風親率步軍二十萬迎戰,李景隆部大將先鋒官平安曾跟隨朱棣出塞作戰,熟悉朱棣戰法,循河事先設萬餘伏兵在側,燕軍到來后平安伏兵起,南軍瞿能父子也一同合擊,燕軍戰鬥失利,郭英又在燕軍撤退的路上埋上地雷,使燕軍撤退時損失慘重。朱棣親自率軍殿後,但因夜間迷失了方向,朱棣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才僥倖回到大營。
次日,燕軍再次與南軍發生戰鬥,瞿能、平安詭計多端,繞至燕軍後方,攻其後軍得手,燕軍陣勢一時混亂不穩。朱棣見狀不好,親冒矢石,帶隊馳馬增援。同時命令丘福衝擊李景隆中軍,但未能成功。形勢嚴峻刻不容緩,朱棣神武率軍全力攻打,雙方混戰,千騎勇士分兩側剪刀狀沖入敵陣,馬上揮刀如同收割,切菜砍瓜一般,殺得天昏地暗異常慘烈。朱棣陣中先後換了三匹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砍斷,差點被平安、瞿能擒獲。情急之下,朱棣僅得三騎奮力殺出重圍衝上河堤,舉起馬鞭,做似是招集援軍的疑兵之計。南軍兵馬雖多但多是步卒,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放緩了攻勢。朱棣卻大喜過望,連呼:「天助我也!」,只見遠處烏雲漫卷,塵土遮天,蹄聲雷動,大地顫抖,一面黑色的大旗,迎風招展,斗大的血紅「朱」字,躍於眼前。真是及時之雨,此時恰好望見自己的兒子剛滿十九歲的朱高煦帶領五千朵**兵前來增援,霎時投入戰鬥,一舉殺退了李景隆大軍,戰事得以轉危為安。
但不一會,驕橫善戰的瞿能再次出陣引兵搏戰,數十萬兵士陣勢浩蕩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就在戰事危急之時,一股強颶旋風颳起,飛沙走石,處於下風的南軍兵士站立不穩,睜不開眼睛,李景隆的帥旗也被大風折斷。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戰場上倒了帥旗,定是主帥遭遇不測,南軍頓時大亂。燕王朱棣抓住這個天賜良機,立即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南軍大敗,一貫能打的護國軍將領瞿能父子也被拚死衝殺英勇無敵的朱高煦陣斬。平安為朱能所敗,南軍死傷十餘萬,朱高煦率騎兵追至月祥橋再敗其軍,殺溺南軍數萬。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此後被朝廷文武稱之為「草包將軍」「逃跑將軍」。
虎父無犬子,英雄出少年,生死的考驗,血和火的洗禮,此時面對瘸兄和幼弟朱高煦沒得選擇,只能投筆從戎暫時放下兒女之情,不去思念心中那個可愛的女孩,而置生死於度外,在戰場上躍馬揮刀,浴血奮戰,替父分憂,共赴「靖難」。
燕軍取得白溝河之戰的最後勝利意義非凡,不但是戰場上得以變被動為主動,還使的朱允炆此後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戰鬥,此戰標誌著燕軍從戰略防守轉變為戰略進攻。
隨後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守軍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山東德州。朱棣計劃招降盛庸但是沒有成功,於是轉而南下。盛庸趁機襲擊燕軍后軍,但燕軍早有防備,遭到失敗。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再與燕軍決戰,並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先衝擊南軍左翼,沒有衝擊成功;然後又衝擊南軍中堅,盛庸故意打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朱高煦一見急率身邊數百騎兵殺入陣中拚死護衛朱棣突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也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朱高煦父子死戰,終於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是燕軍損失慘重,數千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因斷後被南軍包圍在陣中,最後力竭戰死。
張玉,字世美,河南開封人。原為元朝樞密知院,洪武十八年降明,被太祖賜予燕王,做燕王府侍衛。曾隨燕王朱棣出塞漠北,征黑松林,因作戰驍勇,擅長謀划,成為朱棣的親信,調任燕王府左護衛指揮,為燕軍第一大將。
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軍返回北平。可是燕軍的隊伍里再也找不到靖難第一功臣,能文能武的大將五十八歲的張玉那彪悍的身影。對朱高煦來說失去了如父如兄的張玉,是他今生難以承受的痛,張玉的戰死,使朱高煦淚如泉湧。恨失張玉,也令朱棣悲傷的食不下咽,眾將皆泣。
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王朱棣乘靈璧之勝,南渡淮河,避開官軍重兵把守的鳳陽(今屬安徽)、淮安(今屬江蘇),進佔盱眙,直取揚州、六合。五月二十二日,建文帝聞訊大驚,急派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營求和,遭到拒絕。
六月初,朱棣大軍進抵高郵。此時前有長江天險,而江北渡船已悉數被焚。盛庸軍牢牢把持著制河權,江北又有朝廷大軍環視在側,燕軍自正月出北京以來連續作戰四個月,已成疲憊之師。此時是否渡江?困難重重,朱棣心中猶疑不決。朱高煦適時率北騎來到朱棣大營增援,朱棣命都指揮吳庸集高郵、通、泰船於瓜州(今江蘇儀征東),隨後揮師至浦子口,朱高煦大敗平燕將軍盛庸諸將,迫官軍都指揮僉事陳瑄率舟師降燕。初三,朱棣大軍誓師渡江,擊敗盛庸水師於高資港(今鎮江西),鎮江守軍及江上官軍舟師皆降。燕軍西向,紮營龍潭(今南京東北),並於六月十三勝利渡江,直逼京師。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是在這一戰中,朱棣當著朱能、丘福、王真的面撫摸著自己這個福星一般的兒子朱高煦的脊背,動情而鄭重的說了那句令朱高煦銘記在心的話:「為父老了,你兄長多病,你要努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