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風水與《易經》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變化不測謂之神」。當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去研究偉大的中國智慧書《周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許多在現當代所出現的新事物,在古人的著作中查閱不到相應的解釋,只有在理解《易經》的精神的基礎上,才可以對這些新變化和新事物作出相應的解釋或對位。此外,更重要的,對許多事物,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否則,信而迷之,便變成「迷信」了。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易經》這部古籍文獻使古今中外的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乃至國君、百姓均對其特別關注,千百年來探求不已,玩索不止。清朝乾隆欽定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盛讚其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易經》不僅是七千年中國文明史的源頭活水,而且也雄踞「世界三大經典」——《易經》、《聖經》、《吠陀經》之首。其地位之顯赫、聲譽之崇高、影響之深遠、作用之神奇,不可不謂之為「天下第一書」。自古迄今,對《易經》的探索者前仆後繼,數不勝數,形形色色的研究專著也是汗牛充棟,美不勝收。這裡暫且按下國人對這一國寶的研探之論和溢美之詞不表,先來擇要瀏覽一下海外異域的學術權威們對《易經》的評價:德國辯證法大師黑格爾(G.W.FHegel)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美國哲學家卡普拉(FGap
a)在《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幾千年來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聖經》才可以相比。」歐洲近代著名學者捷恩(C.G
a
e)在英文版《易經》的序言中寫道:「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取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惟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幾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如此價值,而且與最新的量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丹麥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玻爾(N.H.D.Boh
)在1927年建立了互補原理,引起世界轟動;但當他在1936年到中國講學時見到《易經》太極圖時,便驚嘆「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了互補的理論思想,並以圖形表示」。他手捧《易經》如獲至寶,將太極圖定為其族徽勳章的標誌圖案。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茲(G.wLeib
iz)在《致德雷蒙的信:論中國哲學》中說:「《易經》也就是變易之書。在伏羲以後許多世紀的文王和周公,以及在文王和周公又以後五個世紀的著名的孔子,都曾在這六十四個圖形中尋找過哲學的秘密……這恰恰是二進位算術,即陰爻(一一)就是0;陽爻(一)就是l。這個算術提供了計算於千變萬化數目的最簡便的方式。」他在1703年《給白晉的信》中又說:「伏羲圖,它與我的二元算術如此吻合……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自己,如果未曾建立二元算術的話,對伏羲圖哪怕研讀再長時間也未必能夠破解。」日本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統御大權的皇室就宣布:「不知《易》者不得入閣。」正如唐太宗開國宰相虞世南所云:「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德國現代生物遺傳學科學家申伯格(M.Scho
be
g
e)在1973年出版的《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一文中說:「首次發現的六十四個生物遺傳密碼的『詞』,與六十四卦相對應。」美國國際易經學會**成中英在《大易集成》中說:「我們說《易》是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原點和源頭活水毫不為過……」英國劍橋學者李約瑟(J.Needham)在他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中國類似《易經》等古代科學技術知識曾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為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再來看《易經》在海外異域的傳播:17世紀20年代,法國傳教士金尼格(NiclasT
igault)將《周易》譯成拉丁文本傳入西方。18世紀50年代,法國傳教士松君榮(A
to
iusGoubil)將《周易》譯成法文本。19世紀下半葉,英國傳教士理雅格(Ja
esLegge)將《周易》譯成英文本,1882年在英國出版。20世紀20年代,德國駐華文化參贊、傳教士衛禮賢(Richa
dWilhelm)將《周易》譯成德文本,1924年在德國耶拿出版;后又譯成英文本,1950年在美國紐約出版,書名為The,Chi
go
BookofCha
ges。1984年,當中國學術界還在對「《周易》中的糟粕迷信」進行批判之時,第一屆國際易學大會在韓國漢城隆重開幕。幾十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家學者雲集在這個以《易經》中的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卦象為國旗圖案的國家首都,來廣泛深入研究探討中國《易經》的古今學術地位以及它對當前與未來的影響和作用。由此可見,《易經》的確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也正如中國古代學者對「易」字所解釋的那樣:「易,上為日,下為月,日月合則為易。它將日月天地的一切都涵蘊其中了。在國外,許多對中國文化有研究有興趣的外國人,只要一說到中國文化,幾乎都會提及讚歎中國的《易經》「神奇淵博」,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影響之大。它又被中國三大宗教奉為圭臬:儒學奉其為《十三經》之首;道學尊其為秘笈奠基之作;佛學也推其為「理宗」。這在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易經》是先賢前哲們用來解釋宇宙的起源、現實世界的存在變化和未來時空的發展趨勢的一門綜合學科,因此,它必須符合一條真理:那就是對立統一的客觀規律的變化發展。在這個哲學世界觀的宗旨下,諸如中醫的辨證診治、社會倫理的中庸之道、天候節氣的科學預測、科學實踐的理論指導乃至風水住宅的選址營建,無不包含著《易經》的陰陽核心思想,它們其實都是對《易經》宗旨在某一方向的具體破譯解讀和實踐應用,因此,就有了這麼四句話: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恆。在《易經》天、地、人對立統一的宗旨理論影響下,古代風水學說也應運而生。它的原始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以(《易經》天、地、人為理論指導,輔之以天文、地理、人居的具體事物表徵,來對三者加以融合協調和實踐應用。至於後來那些庸俗無知之輩將迷信虛妄摻加進去,那是應當區別對待,也是應當剔除而棄之的。風和水,原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徵物。《周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分陰分陽的,也是陰陽互補的。世界可分為天、地、人三個層面,通稱為「天地人三才」,「三才」也全都是陰陽並彼此可以組合成八卦。八卦的乾、坤、艮、兌、巽、震、坎、離,即為構成世界的八種基本物質: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我們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深刻體驗到了自然天、自然地對自然人生存的關係是那樣的直接和密切,片刻也無法離缺,特別是人類賴以基本生存的「風」——空氣和保存生命基本體征需要的「水」,被認為是生存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風水」一詞,從字面上講,「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必須依靠它們。有新鮮空氣(風)和清潔甘泉(水)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傳統風水理論認為:風是氣陽,水是氣陰,兩者皆為行氣之物。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動;而這個氣,則有它特有的秉性,即: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推及於人便是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因此「藏風得水」就成了風水學說「聚氣」的根本。從中可知,《易經》與風水學說實際上是源與流的關係。譬如中國醫藥學,它有一套後來引進的西醫系統,建立在細胞學、解剖學等基礎之上;但更有一套原汁原味的中醫系統,它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整體有機理論之上的,以辨別、調節人體的陰陽、虛實、表裡、寒熱等為其要務,從而協調人體內部和人與環境的關係。又譬如中國地理學,它也有兩套系統:一套來自西方的地理學系統;另一套則是中國古代的地理學系統,它也是建立在《易經》的理論基礎上,強調「氣」、「勢」、理」、形」等地理特性,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互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天地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活的有機體,從而與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與共」。關於風水的人為主體——建築(宅),東漢大學者劉熙在他的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說的:「宅,擇也。宅擇吉處而營之也。」《黃帝內經》也說:「夫宅地,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現代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也說:「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寄託於建築之上。」從古至今,人類的居住問題,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實際上是源於《易經》理論,運用風水術,歸宿於人居建築的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討的全過程。在當代,當林立的高樓滿足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慾望時,更多的是犧牲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怎樣才能去解決如今人居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生態失衡、景觀無序、人地對立、人情冷淡、文化匱乏的種種矛盾呢?中國的傳統風水思想中關於崇尚自然、尊重環境、天地人和諧、創詩畫境界的生態建築環境觀,為我們建設美好人居環境、親情家園和塑造人間天堂,提供了古為今用的新視野和切實可行的新思路。最近,中國成立了「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設項目辦公室」,這是一個以「更多關注居住健康這一理念」的政府機構,並制定了國家級的健康住宅標準。這充分說明,古今人類對美好人居生活的追求是完全一致、亘古不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