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晉文侯 第2節 趙氏奔晉

第二章 晉文侯 第2節 趙氏奔晉

周幽王時期,整個朝綱已經亂成不象樣了,而四方戎狄卻趁侵入,西周王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之際。

一天,守衛岐山的官員向周幽王報告說涇河、洛河、渭河同時發生了地震。

太史憂心沖沖地對大夫趙叔帶說:「這三條河都發源於岐山,怎麼可能同時地震呢?想當年,洛河僅僅枯竭一次,夏朝便亡國了,渭河枯竭一次,商朝便亡國了。

現在三條河都地震了,這必將堵塞河的源頭,估計也要枯竭。一旦這三條河枯竭了,岐山便要崩塌了,岐山可是咱大周發跡的地方,如果真崩塌了,看來我們大周氣數已盡哪。」

這個趙叔帶是誰?他是周王朝里一位忠義的大夫,也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

趙叔帶,贏姓,名帶,排行老三故為叔,食邑在趙城,故以趙為氏,於是便稱趙叔帶。為何是姓贏呢?因為其祖上姓贏啊。原來,趙氏起源於贏姓,其祖上可以追溯至大禹時期的伯益。

伯益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伯益有一子叫大廉受封於黃國,其後裔非子,在西周封地於秦,建立秦國。

伯益的十四世孫造父在周穆王時為天子車御,受封於趙城(今山西洪洞),於是便以趙為氏,現在傳承到了趙叔帶這一代了。

這裡我們大致介紹一下周王朝的大夫是什麼概念。在整個周朝官制體系中,最高領導當然是天子,然後便是卿,卿又可以分上卿和下卿,天子和卿往往組成國家最高領導班子,決定著國家的大政方針。

卿以下便是大夫,大夫可以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是王朝中最主要的官僚。卿和大夫一般都有封邑,周王朝的封邑一般可以分內封邑和外封邑。

所謂內封邑便是指在京畿範圍內的封邑,直屬於周王朝。外封邑則指各地諸侯,如晉、齊、魯等。所以卿大夫的級別與諸侯是平級的。

大夫下面便是士,士下面便是民。這個民一般指國民,是指在都城內的自由民。再下便是野人,指在都城外的自由民。最後還有奴隸。

趙叔帶作為周王朝的大夫,在朝中當然是算高官了。他對太史說:「天子不理朝政,不體恤老百姓,讓奸佞小人當大官,真是令人心痛哪。」

其實,這兩人的話在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什麼山崩河枯便一定要改朝換代了什麼的。但在那個時候,天文地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許多沒辦法解釋的東西,為了統治者的需要,搞一些解釋出來,非常有必要。

太史與趙叔帶兩人憂國憂民之心是顯然的,而且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缺乏科學解釋,尤其是火山地震等往往便與國運聯繫起來。

但可惜,凡是正直的大臣,處於一位昏君領導下,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果然,就兩人隨便發了幾句牢騷,而且是憂國憂民的牢騷,馬上被人密報了周幽王。

偏偏在這個時候,周幽王覺得宮裡的那些個嬪妃宮女都看膩了玩厭了,便下詔全國普選美女以充後宮。

這下子趙叔帶忍不住了,他再次上書勸諫幽王:「陛下啊,您應該看到現在國家到了很危險的地步,三川都枯竭了,而且都發生在岐山的地方,這可是我們周朝的基業所在啊。

所以,臣建議陛下應勤政廉政,體恤民情,求賢輔政,這才可以讓國家的災難得以消除,但陛下卻還后熱衷於選美,這真不應該啊。」

趙叔帶的話剛一落,便被周幽王身邊的奸臣駁斥了:「現在我們的國都定在鎬京,這是千秋萬歲的吉祥之地,岐山老早便廢棄了,有什麼關係?你今天說的,那是在諷刺陛下,這實在太過分了。」

本來嘛,趙叔帶說的都是實話,這樣的話才是真正的忠君正直正之臣憂國憂民之忠言,但幽王能聽得進去嗎?再加上奸臣的挑唆,龍顏大怒:「你小子敢胡說八道,詛咒予一人江山,這官,你是當到頭了。」

一句話,便把趙叔帶罷了官。趙叔帶看看這個王朝實在混不下去了,自己被罷了官,雖然說自己在京畿內是有食邑趙城的,但這個趙城實在太小,再加上自己已經認定這地方呆不下去,遲早要敗亡,於是便決定將家遷到鎬京以外的地方。

去哪裡呢?晉國。

趙叔帶是王朝大夫,再加上他是一位有名的賢良人士,所以到了晉國后,受到了晉文侯的熱烈歡迎。

晉文侯封趙叔帶為晉國大夫,並給了他一塊封地,從此趙氏在晉國安家。趙氏歷經幾代發展,最終成為名門望族,為我們貢獻了一個又一個的大牛人和精彩絕倫的故事!

甚至到了後來戰國時代,其子孫所創建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這是對趙氏來講的。對於晉文侯來講,趙氏的到來,為晉國的人才庫增加了重量級的有生力量,趙氏牛人輩出,為晉國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之晉國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春秋之晉國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晉文侯 第2節 趙氏奔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