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幫天助 占采
第十二章朱元璋欲渡江人幫天助占採石效古法撞開當塗(11頁)
1355年二月乙亥日(初八),紅軍首義者劉福通等人到碭山縣夾河(今江蘇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夾河村)找到明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小明王,把他接到亳州(今屬安徽),擁立為帝,以亳州為都立國、名「宋」,年號「龍鳳」。尊小明王的母親楊氏為皇太后。
參照元廷機構、官職,杜遵道、盛文郁分任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元朝職俸正一品)。劉福通、羅文素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元朝職俸從一品),劉六為樞密院知院(元朝職俸從一品)。
亳州西面27公里是鹿邑縣(今屬河南),有座道教殿宇太清宮。「宋國」政權把這個太清宮拆了,用其材料為小明王建造了一座皇宮。然後,杜遵道等人派遣自己的兒子進宮侍奉小明王。
杜遵道本是元朝國子監的學生,曾經上書樞密院知院滿濟勒葛台,請開科武舉以獲天下智勇雙全之士。滿濟勒葛台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但是給了他一個補樞密院掾史(從九品)。所謂「補」,就是候補。等有了空缺,再補上、赴任。杜遵道不幹,離開京城返回家鄉潁州潁上縣(今安徽阜陽市潁上縣)。後來結識了明教教徒劉福通,與他和羅文素、盛文郁等人聯手在潁州起事,成為紅軍的首領之一。
「宋國」的兵權基本上掌握在劉福通的手中。他行事仁義,厚待下屬,各將領都聽從他的號令。宋廷各大臣也樂意讓他指揮軍隊。但是,劉福通性格急躁,缺乏戰略眼光,多次派兵渡過黃河,攻佔元廷腹地路城、州縣,卻未能長期守護。
一日上朝,元廷中書省參知政事(從二品)成遵言對左丞相定珠說道:「今天下州縣,喪亂過半,以前河北稍安,是因為有天塹黃河作為屏障,賊兵不能飛渡。所以雖然對百姓剝膚椎髓①,以供軍需,而民無深怨,委屈以求安寧。今賊兵北渡黃河,官軍不能抵擋,大河之險已無法守住,河北之民還有何所恃?河北民心一搖,國勢必將日薄西山?」
他話未說完,已哽咽不能語。丞相以下官員皆為之掉淚。於是,等元順帝到廷落座后,丞相立刻將成遵言的話複述一遍,奏請懲罰防守失職的官員,加強河北腹地的防禦。
元順帝是一個沒有什麼主見的皇帝,丞相的奏請,通常都會採納。他即刻遣使傳詔處罰了守河的將帥。待黃河防禦稍為嚴密后,又遣兵分守陝西、山東諸路地區。
為了剿滅江淮地區的紅軍,二月壬申日,朝廷在天長縣(今屬安徽滁州市)設立淮東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統轄濠州、泗州地主武裝和萬戶府之兵以及洪澤地區(今江蘇淮安市洪澤縣)的民兵。
朝廷兵力不足,採取了刺激性籌兵政策:凡是富豪願出壯丁民兵五千人以上者,封為萬戶②;出五百名以上者封為千戶③;出一百名以上者封為百戶④,頒發詔書和官職憑證。
三月癸巳日,「天完國」紅巾軍攻佔湖廣行省襄陽路城(今湖北襄陽市)。
從高郵戰場撤出的蒙古鐵甲一軍沒有自己的地盤,到處飄蕩,無所依附,生存艱難。到達湖北后,乾脆投靠了襄陽的紅巾軍。後來號稱「鐵甲吳」的就是這支部隊。
夏四月丁巳是朔日(初一)。癸酉(十七)日,元順帝任命中書省左丞相(正一品)定珠為右丞相,平章政事(從一品)哈瑪爾為左丞相,太子詹事僧格實哩為平章政事,舒蘇為御史大夫。於是國家軍政、監察大權,基本上掌握在哈瑪爾兄弟手中。
不久,根據哈瑪爾的奏請,元順帝下詔,命翰林院待制(正五品)烏訥爾、集賢院待制(正五品)孫捴招安張士誠,攜帶詔書、印信、官職牌前往揚州。他們到達后,和坐鎮揚州路的藩王鎮南王孛羅不花(有寫「博啰布哈」)等官商議了贈與的方式。
揚州路管轄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崇明縣)5州,並直轄江都、泰興2縣。
然而,高郵解圍後站穩腳跟的張士誠拒絕了招安。
托克托罷官使高郵解圍是江淮各路起義軍的武裝鬥爭由低潮轉入高潮的轉折點。
四月丁丑(二十一)日,城門守衛來報:一個體貌奇偉的勇士帶著十餘人馬要見朱元璋。
由於兵馬增多,和州的糧食日益緊張。這個時候,朱元璋不愁沒有士兵,而是發愁糧食。他正在考慮打過長江,尋找廣闊的糧源。不過,對於將領人才,他還是很感興趣。
朱元璋問道:「此人長得什麼樣?」
「長相比較怪!兩隻眼睛是斜的,分得很開。個子很高,手臂較長。」
「那你帶他來。」朱元璋本來是站著的,這時整理一下衣冠,走到大堂正中的帥椅前端正地坐下。
來者跟隨門衛來到和州萬戶府,看見門外立著一根木杆,懸挂一面長方形的黃齒邊紅旗,中間是一個大大的金色「朱」字。
他闊步走到前院大堂中間,認出對面椅子上的人是朱元璋,馬上單腿跪下,抱拳作揖說:「懷遠人常遇春叩見朱元帥。」
「請起!」
常遇春站了起來,朱元璋仔細端詳了一下,果然如門衛所說,確是一個體貌奇偉的大漢,但是年齡不大。
此人生一張佛手瓜臉,上部寬圓,下部略窄。長一對五毒眉——眉短、頭尖、尾散(為三「毒」);毛硬,或濃或輕;眉尾上揚(是兩「毒」)。眉下嵌一雙下白眼。即瞳孔下面露白。印堂較寬,下挺一隻正宗天膽鼻——山根現斷;年壽高聳,準頭圓大;蘭台、廷尉微微內收(鼻翼小)。鼻大氣足。
古代面相學認為:五毒眉者好勇,心性狠,做事獨斷無情。下白眼主使兇狠、波折。天膽鼻主使膽大過天,智勇雙全,事業多有兇險卻能成功。
朱元璋見他一副武將之相,不免喜歡,卻不露聲色,問道:「爾可是無路可去,欲到我這找碗飯吃?」
「朱帥,容在下稟告:我嘗在土匪劉聚手下打家劫舍,不愁衣食。而劉聚只知劫掠,並無大志,我不想一輩子做土匪。而朱帥恩威日著,兵行有律,因此前來投靠。」
「爾敢渡過長江打仗嗎?」
常遇春斬釘截鐵地答道:「朱帥指到哪裡,我就打到哪裡。渡江之日,願為先鋒。」
朱元璋很滿意,微微露出笑容,說道:「那好!我就命爾為渡江先鋒。」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安豐路濠州懷遠縣(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人。比朱元璋小兩歲,時年25歲。
常遇春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見種地連飯都吃不飽,就隨人習練武術,想長大后以此自謀生路。無奈家貧,無力支付學費。於是,他就以出力為師父家干各種雜活換取學習機會,並且一直勤學苦練。長大成人後,學武有成,會使很多兵器,尤其喜歡雙鉤槍。
這種槍是宋代發明的,為騎兵所用。常遇春的雙鉤槍長九尺(約2.85米),槍頭長約2尺(0.63米),有脊,槍尖呈銳角。寬約2寸(6.3厘米),兩側有刃。兩側尾部有兩個突出的倒鉤。槍桿尾部有鐏,可插入地下。槍桿上系有牛皮繩,供提攜之用。
1355年五月份,元軍打敗「天完國」紅巾軍,收復襄陽路城。
五月庚戌日,「天完國」統軍元帥倪文俊從沔陽(今仙桃市)發兵西進,再次攻佔了102公里遠的湖廣行省中興路城(今荊州市)。守軍元帥多爾濟巴勒戰死。
此月的一天,「宋國」派遣使者到達滁州,請郭天敘、張天佑、朱元璋及總管以上將領到亳州,給他們封官加爵、聽從「宋國」政權統一指揮。
大家都不想聽從這個政權的號令,但是當初起義畢竟是打著劉福通、杜遵道「紅軍」的旗號,使用至今,不便拒絕。於是,就派張天佑一人作為代表前往。
不久,張天佑帶回「宋國」丞相杜遵道寫的三份詔書: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開始,朱元璋一時想不通,不接受,憤憤說道:「大丈夫豈能受制於人?」說完就離開郭氏帥府,回到滁州驛館。
隨即,郭天敘、張天佑和將領們商議,最後一致認為,可以借用「宋國」的名望作為一種聲援,以後攻城略地、招兵買馬名正言順,但是不一定真的聽命「宋國」。郭天敘把大家的這個意見告訴朱元璋,朱元璋覺得有些道理,這才接受任命,收下詔書、官印,然後返回和州。
朱元璋成為郭氏紅軍的副帥后,心情是比較舒暢的。郭天敘比他年輕,性格優柔寡斷,遇事沒有主見。軍政大事,都要和朱元璋商量,基本上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見處理。
朱元璋想開闢新的根據地,解決糧草問題。於是,和李善長商量。
善長說道:「對岸當塗乃太平路治所。境內多為平原,四季分明,雨水豐沛,是產糧之地。其南60里是太平蕪湖縣(今安徽蕪湖市),自古就有『江東名邑』之美稱。產糧、產油、產棉花,是個豐碩的大倉廩。若能過江佔領太平、控御蕪湖,我們則不用愁矣!」
「只是無大船,如何過江耶?只好勞駕爾打造幾十條船了。」朱元璋無奈地說道。他估計,打造幾十艘大船,最快也要四、五個月。
過了幾日,喜訊從天而降。巢湖起義軍派出將領俞通海帶著書信前來求援,請求朱元璋發兵幫助他們討伐廬州青軍左君弼。
巢湖是一個淡水湖,位於安徽中部,面積近500平方公里。其東頭的巢縣(今安徽巢湖市)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今合肥市)無為州(今安徽無為縣)管轄。
1351年,江淮兵亂,巢縣人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在巢湖瀉河口建立巢湖水寨,保衛鄉里,對抗元軍和土匪。後來盤踞廬州的左君弼時常討伐廖永安,使得他的處境十分窘迫。
早在1338年(元至元4年),看見到處民不聊生,出家人彭瑩玉(外號彭和尚、彭祖)化慈悲為仇恨,率先全國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聚眾起義。
失敗后四處秘密宣傳白蓮教。此人的得意門徒均以「普」字輩改名。
1352年,彭瑩玉的門徒趙普勝聚眾起義,佔據了含山縣。聽說徐壽輝起義后建立了「天完國」,心想:背靠大樹好乘涼,將來也許可以飛黃騰達。於是帶領部隊西行到鄂東蘄水縣,投奔了徐壽輝。
彭瑩玉還有一個門徒,叫李普勝。也在1352年聚眾起義,佔領了無為州。隨後也投奔了「天完國」。
趙普勝奉命率大軍攻佔江州后不久,徐帝命令趙李兩人聯合沿江攻城略地。於是,他們乘坐兵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由西向東,聯手攻佔了沿途的江城——安慶路城(今安徽安慶市)、池州路城(今安徽池州市)、銅陵縣(今安徽銅陵市)、太平路城(今安徽當塗縣)。可是,兩人未能建立牢固的根據地。
後來朝廷派遣大軍圍剿「天完國」及其所有的部隊,徐壽輝指揮失利,致使國都陷落。各部自尋退路。
趙普勝戰敗後退到巢湖瀉河(裕溪河)流域,在黃墩建立彭祖家水寨,與巢湖水寨互為犄角。落魄的趙普勝與單打獨鬥的廖永安惺惺相惜,於是聯合起來。
聯合水軍共有大小船隻數百艘,兵馬一萬餘人。因趙普勝善使雙刀,被稱為「巢湖水雄雙刀趙」。廖永安擅用魚叉,被稱為「巢湖水傑三叉廖」。
廖永安兩兄弟和趙普勝、李普勝與廬州的左君弼都有宿仇,雙方經常發生衝突,但是巢湖水軍常吃敗仗。
左君弼,廬州(今合肥市)人。他的父親叫左武,字繼之,排行十七,世襲千戶(正五品),誥封將軍(五品以上的官員稱為誥封)。有三子:君美、君弼、君輔。老大君美捕魚為業,老二君弼、老三君輔隨父親在軍中效命。趙普勝、李普勝起義后,左君弼和父親跟隨元朝大軍征伐過他們,致使他們離開了含山縣、無為州。
後來左君弼經過彭瑩玉的多次規勸,又看到天下大亂,「天完國」的地盤和勢力越來越大,就採取了投機的策略,召集數千人起義,加入了彭瑩玉的義軍。但是他的部隊不穿絳色衣,一律身穿青衣、交領左衽,被稱為「天完」青軍。
但是,這未能化解他和趙普勝、李普勝及廖永安的宿仇。
1353年十月,彭瑩玉於瑞州(今江西高安市)犧牲后,左君弼獨佔廬州十餘年,雖被封為「天完國」汴梁行省首領,實則獨霸一方。他和趙、李、廖的矛盾也公開化了。
趙普勝、廖永安的水軍還有幾個將領:分別是俞廷玉、俞通海兩父子,趙伯仲、趙庸兩兄弟,廬州人張德勝、葉升,無為人桑世傑,含山人華高等。
時年五月,左君弼想挖趙、李的牆角,寫了一封書信請廖永安兩兄弟改換門庭,他們不從。隨後,左君弼就率兵攻打廖永安。
廖永安慘敗,死傷不少弟兄。於是寫信給朱元璋求援,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朱公幫他雪恥,攻打左君弼,願意帶兵馬、舟船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看信后,高興地對徐達等人說:「我正在謀划如何渡江,巢湖水軍就來歸附,我的大事要成矣!」
朱元璋決定親自前往,他帶上鎮撫鄭遇春和馮國用及幾個親兵騎馬從陸路經含山前往。巢湖(巢縣)在和州西面偏南直線距離48公里處。當天到達后,與廖永安見了面。
廖永安,生一張佛手瓜臉,上寬下窄。長一對武明眉——彎長有角,極為清秀,根根見肉,居額過目,不散不亂,眉伏五彩。下嵌一雙雁眼。印堂略寬,下卧一隻石獅鼻——山根低凹、較短;年壽弓凸,準頭圓大;蘭台、廷尉寬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學認為:武明眉者聰明能幹,富貴之相,兄弟眾多,均為富貴。雁眼亦主富貴。石獅鼻主使武貴,卻無善終。
朱元璋毫無元帥架子,言辭懇切地對廖永安說:「我有兵馬4萬多,攻打左君弼不成問題。但是目前糧草缺乏。爾也知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爾可否先隨我渡江攻佔太平(今安徽當塗縣),奪取蕪湖糧倉,然後再來收拾左君弼?」
廖永安被朱元璋真摯的話語打動,同意先到和州,渡江作戰。他已聽說元軍在裕溪河流域建有水寨,就建議朱元璋和他一起前往偵察,確定水軍前往和州之路。這正中朱元璋的下懷。
自從離開皇覺寺討飯,高長老和大師兄使他懂得了有備無患,六安的老儒又告誡他「凡事先謀而後動」。從那時起,朱元璋就不做無準備的事。
朱元璋帶著鄭遇春、馮國用跟隨廖永安沿途偵察水道。
巢湖的形狀像一團V形的的雲朵,西頭圓,東頭尖。其東面的尾巴尖是湖水的瀉口。湖水出了瀉口流向東南方向直線距離48公里的長江。這條水流叫作裕溪河。
在裕溪河的北面有一支分流,叫后河。分支點位於含山縣東關鎮叢林村的西北處。后河最終經過和州的白橋村(今白橋鎮)流入長江。入江口距離下游的針魚嘴20公里。針魚嘴是流經和州城的一條小河的入江口。
廖永安帶朱元璋偵察的水道主要是后河。巢湖水軍的大船可以沿著后河進入長江,再順江而下到針魚嘴,從那裡到達和州。
他們乘一條大小適中的船沿著后河順流而下,路過楊塘埂轉向北,過了一個叫作石營的地方,發現前面約500米遠的銅城閘隘口(銅閘鎮東)建有元軍水寨。這是元朝水師元帥曼濟哈雅建造的,是為了扼阻巢湖水軍入江。顯然,此路不通了。
於是,他們退回到3公里處的三岔口(其西邊有個村屯,叫河口村),沿著一條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看看可否從裕溪河入江。儘管這條路比較遠,總比無路可走要好。偵察船行走了約10公里,到達一個叫作大傅的地方,發現南面不遠匯流裕溪河的三汊口(曾設三汊河鄉)也建了元軍水寨,也是曼濟哈雅的。此路也不通。
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間是河網地區,小河汊密如蛛網。他們退回2公里路,來到剛才經過的一個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然後試探著向東行駛,結果發現后河支流的這條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最終與長江相通。但是水淺,不可行大船。朱元璋沮喪地回到巢湖水軍,一籌莫展。
在義軍水寨,朱元璋發現生活物資非常缺乏。由此他想:元軍水寨位於河流中段,應該也是如此,元軍的士氣必然低落。
第二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一連下了十天,河網地區一片汪洋,稍微高點的地方成了孤島。平時的陸地水深也有一丈(約3.2米)左右。
元璋大喜過望,興奮地喊道:「天助我也!」
機不可失,廖永安馬上下令,帶領巢湖水軍乘著漲水出發,大小舟船從巢湖魚貫而出。殿後的趙普勝隨行不遠變了卦,帶領他的部隊返回巢湖。其餘的舟船全部順流而下,通過長江到達和州。從此,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的水師變成了朱元璋的水軍。
在巢湖水軍經過河口村時,朱元璋叫鄭遇春脫掉絳紅軍衣,乘條2漿小船到銅城閘水寨,誘騙曼濟哈雅的水兵到和州購買物品。結果捉住十九人,都是善於操作舟船,懂得水戰的。
朱元璋想:廖永安的水師戰鬥力不強,連左君弼都打不過,一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於是不恥下問,向元軍俘虜請教水戰。隨後,任命幾個經驗豐富的俘虜為教頭。請他們給廖永安、俞通海等大小水師將領講課,並上船訓練水軍。
紅軍水兵掌握水戰的基本知識后,朱元璋萌生一個檢驗、鍛煉水軍的想法。隨後下令:廖永安、俞通海攜鄭遇春、趙德勝帶領水師入江逆流而上,攻打曼濟哈雅的裕溪三汊河水寨。
元軍多為大型、中型戰艦,有兩層或三層兵艙、戰艙,最短的也有8.3丈(約26.3米),進退、轉彎緩慢。
朱氏水師的大船不超過10丈(約32米),大多數是一批長約5丈(15.8米)、寬約1.5丈(4.8米)的漁舟,叫魛魚船。船頭較小、為方形,尾部寬闊、底尖。頭小底尖使阻力大為減少,尾寬便於分水。這種漁船有8棹,16人操作,能乘50人,非常利於作戰。還帶有一桅風帆。
在馮國用的建議下,朱元璋與廖永安商議后,把魛魚船改為兵船,設大漿10支,20名水手操作。建造了一個兵艙,長約3.2丈(10米)、寬約6尺(1.9米)。設置12排座位,每排3人。其中的走道還可坐11人。艙頂是平頂,沿四邊安裝了欄杆,尾端欄杆正中安立一根信號旗杆,高一丈(約3.2米),上端固定著一根橫杆,與立桿形成「十」字架。左右橫杆中間各有一個鐵鉤,用來掛上幡式信號旗(條狀長方形)。艙尾固定有一部斜梯,通到艙頂。
數十艘10丈長的大船則改造為兩層的中型戰艦,設置20棹、40名水手。下層設置30排座位,每排坐6人。上層為戰艙,左右兩壁開設箭窗,用於水戰放箭。夜晚作為水手、舵手的卧室。艙頂也安裝了欄杆和信號桿。
攻打三汊河水寨時,每條魛魚艦隻載20名披掛牛皮甲衣的弓箭手、10個點火兵。快速逼近敵船后,發射火苗箭突襲。大火把曼濟哈雅的水師燒得狼狽不堪。
首次和元軍水戰,雖然殲敵數量很少,但是燒毀、燒損10餘艘中型敵艦。這使朱元璋及全體將士渡江作戰的信心大增。接著,朱元璋召開慶功大會,請李善長宣布嘉獎名單和任命書。
任命廖永安為水師一軍鎮撫,鄭遇春為水師一軍軍需總管。任命俞通海為水師二軍鎮撫,俞廷玉為水師二軍軍需總管。水戰需要大量箭矢、燃油、鎧甲等。
第二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帥府與各位將領商議渡江計劃。
朱元璋以元軍水兵訓練紅軍,首戰告捷,馬上又論功行賞,廖永安對他的領導才能欽佩不已。在會上帶頭髮言說:「朱公,三汊河一仗,旗開得勝,士氣高漲,我們可以一鼓作氣,順江而下,直取集慶(今南京)。」
俞通海、鄭遇春隨聲附和。常遇春、徐達、趙德勝也紛紛贊同。
朱元璋則說:「諸位兄弟,攻主營,應先拔附寨,剪斷主營的羽翼,以免背後或兩翼受敵。」
他把廖永安、俞通海叫到中堂前的方桌旁,指著桌面的地圖說:「取集慶,應先佔采石磯。采石磯是北上集慶、南下蕪湖、銅陵的咽喉,離集慶100多里(57公里多)。得採石,可佔領太平(當塗縣城)得到足夠的糧草,然後攻打集慶就有了穩便的後備。」
這張圖,朱元璋已經看了很多遍。他說的「採石」是指廣義采石磯,長約7公里。
1355年(乙未歲)農曆六月乙卯朔日(初一),朱元璋攜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隨廖永安同乘指揮船;總管鄧愈、鎮撫花雲、徐達、郭興等隨廖永忠帶領一萬士兵乘坐50艘改造的大漁船為前軍。
總管湯和、鎮撫耿再成、吳良等隨俞通海引領一萬士卒乘坐200多艘改造的魛魚船作為二路軍隨後。
鄭遇春和俞廷玉帶數十條軍需及護衛船殿後。船隊浩浩蕩蕩奔向長江。
當前軍剛剛駛出針魚嘴,忽然後方數十里黑雲遮天,頃刻間雷電、風雨接踵而至。廖永安下令沿江邊停泊。
次日丙辰(初二),大雨停止,一團團雲彩由西北向東南移動,颳起了西北風。廖永安、俞通海的水手歡呼雀躍,朱元璋的步兵莫名其妙。
隨著廖永安一聲令下,指揮船艙頂信號桿的左右掛上了兩面藍幡旗,發出排成兩行行軍的命令。然後升起白帆,拔錨起航、逆流而上。
相隔數米的各船依次在信號桿掛上兩面藍幡旗,升起船帆尾隨而行。
從針魚嘴到正南偏東的石質采石磯(又名牛渚磯)前端有10多公里。由東岸向西北伸入江中的采石磯長約兩公里,北面是翠螺山。山的東面是採石鎮。采石磯西緣沿江向南延伸接近太平州(當塗縣城)西北角,岸線長約7公里,兩頭尖,中間寬。腰部最寬處約1.3公里。
這是廣義的采石磯。其東緣一條採石河把它與東面的陸地分開。
廖永安要再次明確主攻方向,向朱元璋問道:「是攻採石鎮還是采石磯?」
朱元璋答道:「採石乃大鎮,其備必固。采石磯前臨大江,彼難備御。今往攻之,其勢必克!」
廖永安應道:「屬下明白了。」隨之下令朝采石磯進發。
廣義采石磯西面有一個很大的江心洲,兩者之間的長江是分流的次航道,最寬處約600米,最窄處約300米。
朱氏紅軍的兵船進入牛渚磯航道,沒有看見沿岸駐紮軍隊。過了石質牛渚磯進到約4公里時,發現前方岸上有元軍的柵欄戰牆。戰牆高約1.3米,成L形布置,北牆東頭延伸到採石河邊,長約1000米,西牆長約500米。戰牆西北角有一座崗樓。柵欄區南面是營寨。過了兵營,就是官渡,離太平城西北江岸還有7里地。
廖永安命令指揮船拋錨,停在江心,接著下令前軍靠岸。傳令兵馬上取下信號桿的藍幡旗,掛上一面綠幡旗,傳遞靠岸命令。前軍各船接著依次掛上綠幡旗。
元軍的哨兵已經發現紅軍,吹響了報警的號角。很快,崗樓西側戰牆打開一扇門,鑽出500人的長弓部隊,快速運動到江邊,排成兩行。這時,十條先鋒船已近岸100米之內,進入長弓有效射程。元軍長弓隊迅速分為25個小隊,以20人排成兩排攻擊一條兵船。
長弓隊指揮官下令「放箭」后,依次成排發射的箭矢猶如急速的陣雨,飛擊兵船。前甲板的士兵有的已經中箭。舟船越是接近岸邊,甲板上中箭的士兵越多。長弓箭著實給了朱氏紅軍一個下馬威。
鄧愈急中生智,命令前排持盾士兵蹲下,後排士兵持盾置於前排盾上,組成盾牆。這裡的鎮戌軍是探馬赤軍,訓練有素,擅長騎射,舟船無法猝然靠岸。
先鋒隊第一艘大船逼近江岸3丈(約9.5米)左右時,渡江先鋒常遇春已從這艘大船的尾部跳到一支跟隨的10漿小艇上,命令衝上去。他站立船頭,左手持盾擋箭,右手緊握雙鉤槍。十個背刀水兵分坐兩行拚命划槳,猶如龍舟競渡,小艇飛馳靠岸。
真可謂:孤帆旗去疾,一艇箭回初。
水師指揮廖永安見狀,下令小艇衝鋒靠岸。傳令兵的雙手立刻向船隊揮舞兩面三角形紅旗,發出小艇進攻命令,信號依次傳遞。轉眼間,前軍每艘大船攜帶的兩條小艇紛紛沖向岸邊。
采石磯畢竟太長,元軍的500人長弓隊只能防守500米。前軍後部25艘兵船因無箭阻擊,迅速靠岸。
不等小艇完全靠岸,常遇春即縱身一躍跳上陸地,像頭雄獅,面目猙獰沖入敵陣。他的雙鉤槍急速地又戳又砍,兇猛異常,瞬間殺死幾名長弓手,
10名水兵緊跟而上,揮舞著手刀。兩邊的弓手嚇得轉身就跑。有數十條小艇也迅速靠岸,數百名手刀兵紛紛登陸,沖向敵陣。弓箭手已無優勢,望風披靡,跑得慢的,立刻成了刀下之鬼。
元軍江邊長弓陣雖然潰敗,但是柵欄戰壘內還有500長弓手。他們紛紛向江邊紅軍發射亂箭,掩護潰敗的同夥逃回戰壘。
前軍兵船接二連三靠岸后,數千紅軍在總管鄧愈、鎮撫花雲、徐達、郭興、和千夫長陸仲亨、丁德興及先鋒趙德勝等將校的帶領下拉開幾百米寬,排山倒海,從北面衝進柵欄戰牆,擊潰了元軍的大刀部隊,一直殺到南端,最後殺進他們位於官渡的兵營,消滅和俘虜元兵共三千人。
登陸晚的部隊都撈不到仗打,只好打掃戰場。朱元璋這一仗可謂先難后易,摧枯拉朽,不到一個時辰(兩小時)就結束了戰鬥,佔領了太平城的江岸門戶采石磯。
當天中午,朱元璋宣布:晉陞廖永安為水師兩軍總管,廖永忠為水師一軍鎮撫。晉陞常遇春為水、步軍鎮撫兼水師總管府先鋒,統領張德勝、葉升、桑世傑、華高及水兵兩千、步兵一千。
打了大勝仗,年輕的小頭領們頭腦開始糊塗、發熱,他們以和州物質匱乏為由,紛紛要把繳獲的戰利品搬上船,運回和州,隨便想把一些從元軍官兵身上沒收的錢財拿給家人。這些小頭領既有水師的,也有徐達手下的。
朱元璋聞訊后,馬上把徐達和廖永安叫到自己的帥帳,告誡說:「今舉軍渡江幸而克捷,當乘勝徑取太平。若聽任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則大事去矣!」
兩位將領沉默了一會,徐達表態說:「朱帥教訓的是。」
廖永安跟著說:「請朱帥明示!」
朱元璋想了一下,說道:「廖總管聽令:悉斷舟纜,推舟急流中。」
廖永安愣了一下,問道:「朱公,爾說甚?」
朱元璋又嚴肅認真地重複一遍:「悉斷舟纜,推舟急流中。」
廖永安馬上抱拳應道:「遵命!」
打算攜帶戰利品返回和州的將領看見水兵砍斷纜繩,把50艘大船推入江中,讓其順流而下,大驚失色!其他將領也都莫名其妙。紛紛跑到帥帳,詢問朱元帥。
朱元璋板著臉說道:「成大事者不謀小利。此去太平甚近,捨棄不取將何為?」
徐達給下屬使了使眼色。
19歲的千夫長陸仲亨聽出了朱元璋的話外之音,又見徐達示意,慌忙抱拳表態說:「恭聽元帥號令!」
其餘的也急忙抱拳附和說:「恭聽元帥號令!」
朱元璋接著下令:「全軍吃飯。吃罷攻打太平!」
大小將校離開后,朱元璋叫謝成秘密通知廖永安,派廖永忠帶兵划小艇追取大船,開到采石磯北面的翠螺山待命。
元末,江浙行省太平路轄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治所在當塗縣,屬於路、縣衙門同城。
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329年),江淮間戰亂,多數難民南渡過江。於是在江南始設當塗縣及淮南郡,以安置流民。
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年),當塗縣改屬宣州(今屬安徽)。
五代南唐(李升)升元元年(937年),改當塗縣為建平軍,南唐(李璟)保大末年(957年)又改作雄遠軍。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八年(975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昇平南軍為太平州。當塗縣為附城,隸屬建康府路(今南京)。
太平興國三年,划宣州之蕪湖、繁昌2縣歸太平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太平州為太平路,隸屬江浙行省,轄縣如故。治所還是在當塗縣城。
宋元當塗城的平面約為四方梯形,周長10.8里(約合6159米),坐南朝北,背依姑溪河。此河自東南向西北流入長江。當塗城的南牆依河而建,平面成斜線。宋朝建造者順應地利在東、西、北面開挖護城壕溝,但在東、西、北三門處的壕溝留下兩丈(約6.3米)寬的進城道路。路中先挖溝埋入通水陶管,從東南角引入姑溪河水,並建有一壩,設置了水閘,以防洪水。西城濠連通姑溪河。部分河水經過城東、城北、城西,最後又流入姑溪河。
東城牆長約3.5里(1996米),有一門,正門居中偏南,叫行春門。
西城牆長約3里(1711米),有一門,居中偏南,叫澄江門。一條大街把東西兩門連通。
北城牆長約2.3里(1312米),有一門,偏西,叫清源門。
南城牆長約2里(1140米),有一門,偏西,叫南津門。意思是:南臨渡口之門。
一條垂直大街把南北兩門連通。平日,商船雲集姑溪河,挑夫頻繁進出南津門。由於城東牆略成弧形,中部向東面突出,西牆軸線又偏斜、向東,故南牆比北牆短。護城濠基本沿著城牆走向開挖,也不是方方正正。
城牆四角建有突出的弧形敵樓,可以從側面有效射殺50米以內攻城的敵兵。
北門和東門外地勢開闊,便於大批部隊集結及排兵布陣。
當天下午,湯和派出的探子回來報告:攻打采石磯時,當塗城的四門已經關閉,全城戒嚴,白天也不打開。派人混進城裡應外合是不行了。
這已在朱元璋的預料之中。渡江前,朱元璋就派探子到太平州調查了當塗城的情況,確定了攻城方案。他把主攻方向定在北門和東門。這次,他帶上了攻打滁州的利器——撞門車。
太平州的官渡距離當塗城北門2.5公里。當天下午,按照計劃,總管湯和、
鄧愈兵分兩路到達城東和城北。兩輛撞車分別拖到兩門外約80米處,蓋著青布。守城的元軍不知為何物,莫名其妙。
撞車後面站著三排18人的弓箭手,負責掩護。再後面是四路步兵縱隊——每路縱隊1000人,分為兩行。前面是5位騎馬的將領。
東門帶隊攻城的將領是:總管湯和、鎮撫張赫、常遇春、千夫長張德勝、周德興。北門帶隊攻城的將領是:總管鄧愈、鎮撫花雲、徐達、千夫長鄭遇霖、陸仲亨。
湯和、鄧愈分別一聲令下,青布被扯掉,撞車開始前進。元軍恍然大悟,慌忙放箭。
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如果元軍知情,事先準備燃油、火苗箭,採用火攻阻擊撞車,後果不堪設想。
撞車進到城門前,接著不停地撞啊、撞啊!三排弓箭手輪流向城頭放箭,掩護6個撞車兵。
撞了十來分鐘,門撞開了。湯和、常遇春和吳良帶領4路縱隊依次衝進東門,鄧愈、花雲和徐達引領4路縱隊依次衝進北門。他們按照計劃分別殺向城頭、兵營、路府、萬戶府、總管府等處。
元朝上路(十萬戶之上)總管府設置達魯花赤一名(鎮守長官,蒙古人擔任)、總管(兼管勸農事)一名(漢人擔任),均為正三品;設同知(回回人擔任)、治中、判官各一名,均為從三品。
元朝各路管轄軍隊七千人以上機構為上萬戶府,設置達魯花赤一名(蒙古人擔任)、萬戶(將領)一名,均為正三品;副萬戶(將領)一名,從三品;設經歷(文職)一名,從七品;知事(文職)一名,從八品。
朱氏紅軍以撞車奇襲、破城,嚇得太平路元臣平章政事(從一品)顎勒哲布哈和同僉(正四品)張旭等人驚恐不已,棄城而逃。
各路紅軍勢不可擋,太平路萬戶將領納克楚被活捉,朱氏紅軍很快攻佔了全城,大批元軍將士投降。
太平路總管府總管漢人靳義不願投降,跑出東門跳進護城河自盡,做了元廷之鬼。
朱元璋聽說后,感慨道:「他是義士啊!」隨後,叫人打撈起來,買了一口棺材把他埋了。
這次攻打采石磯,朱元璋再次領教長箭的威力。渡江首戰告捷,繳獲元軍1000支長弓,朱元璋眉開眼笑,下令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長弓部隊,由鎮撫郭興統領。
註釋:
①剝膚椎髓:剝掉皮膚、錘骨吸髓。比喻殘酷剝削。
②萬戶:元朝武官職。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萬戶從三品,發虎符(虎牌)憑證;副萬戶正四品,發金牌憑證。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萬戶從三品,發虎符憑證;副萬戶從四品,發金牌憑證。
③千戶:元朝武官職。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千戶從四品,發金牌憑證;副千戶正五品,發金牌憑證。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千戶正五品,發金牌憑證;副千戶從五品,發金牌憑證。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千戶從五品,發金牌憑證;副千戶正六品,發銀牌憑證。
④百戶:元朝武官職。上百戶所,百戶從六品,發銀牌憑證。下百戶所,百戶從七品,發銀牌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