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起義軍再發力開疆拓土 朱元

第十五章 起義軍再發力開疆拓土 朱元

第十五章起義軍再發力開疆拓土朱元璋率紅軍攻佔金陵(13頁)

自從「天完國」元帥倪文俊於1355年正月再次攻克沔陽(今仙桃市)后,他率部接連攻克襄陽路城、中興路城(今湖北荊州市),使「天完國」從困境中走出,出現振興局面。徐帝欣喜不已,晉陞倪文俊為統軍元帥。

1355年五月,鎮守湖廣行省武昌路城的元廷威順王(螭鈕金印藩王、從一品)寬徹不花(元世祖後裔)調集重兵圍剿倪文俊。他命王子報恩努、接待努、佛嘉努會同湖南元帥何思南,以大型戰船四十餘只載15000多將士,水陸並進,想要收復沔陽,自己則帶王妃、子妾同行。

船至漢川縣雞鳴汊,水不作美!水淺致使大船擱淺。漢川位於沔陽北面的漢水下游,直線距離45公里。倪文俊接到探報,迅速組織上百隻竹筏,在前端固定一個大木盆,放置澆了燃油的木塊。逼近元軍戰船時點燃木塊,烈火熊熊,元軍驚恐萬狀,放箭阻擊。撐筏的水兵紛紛跳入江中,把火筏推頂戰船。引燃敵船后,倪文俊滿載短弓手、大刀兵的小舟紛紛圍近大船。先是射殺跑到甲板的元兵,隨後登上敵船。

威順王的兒子接待努、佛嘉努皆被殺死,報恩努及王妃、子妾被俘,寬徹不花狼狽逃回武昌。

七月壬寅(十九)日,「天完國」統軍元帥倪文俊再次攻下湖廣行省的治所武昌及行省直隸漢陽府,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接著修建宮室,進行遷都的準備工作。

這次率部攻打武昌、漢陽的是倪文俊的大將陳友諒。敗將威順王寬徹不花在南方已無立足之地,先跑到雲南,再進入四川,然後跑到陝西行省成州(今甘肅隴南市成縣),再也沒有回到武昌。

十月,倪文俊命令陳友諒帶領水師順江而下攻佔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佔領江州后,陳友諒接著進入鄱陽湖,攻佔了鄱陽湖東岸的江浙行省饒州路城(今鄱陽縣)。

從鄱陽湖西南康山處的贛江南支流入湖口到南昌的直線距離約60公里。顯然,紅巾軍已經威脅到江西行省治所興龍路城(今南昌市)。朝廷大為震驚。

徐帝接到倪文俊的戰報后,喜笑顏開,批准他的報請,晉陞陳友諒為領兵元帥。

陳友諒,沔陽府玉沙縣(今洪湖市)人。原是沔陽漢水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姓謝,因入贅陳家改隨陳姓。父親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

他少年時讀過一點書,略知文義。其膂力過人,喜歡習武。後來在洪湖東面的烏林鎮謀得一個小官。烏林鎮位於沔陽南面65公里處。

陳友諒生一張鴨蛋臉,略瘦。長一對武明眉——彎長有角,居額過目,不散不亂,眉伏五彩。下嵌一雙下白眼。印堂較窄,下挺一隻開風鼻——山根、年壽高凸,準頭肉少,鼻大毛長。唇上蓄八字形短須。

古代面相學認為:武明眉主使聰明能幹、得美賢之妻、亦生貴子,是富貴之相;其兄弟眾多,均有富貴。下白眼主使兇狠、波折。開風鼻者心性好勝,少年得志,中年見發,不久末運大敗。

十月份,為了更有力地剿滅起義軍,元廷在揚州設立地方軍事指揮機構——淮南江北行樞密院。

察罕帖木兒的部隊在朝廷支持下發展很快,達到一萬餘人,自成一軍,屯駐在亳州南面偏西直線距離約95公里的潁州沈丘縣(治所是今安徽臨泉縣)。

說來也怪!元軍的正規部隊與劉福通紅軍交戰,每每敗北。察罕帖木兒帶兵攻打劉福通紅軍卻屢戰屢勝。

不久,駐紮在鄭州滎陽縣的一萬苗軍叛元,不聽調令。察罕帖木兒奉命討伐。他利用夜晚率部突襲了苗軍,將他們全部俘虜。恩威並施降服幾個頭領后,帶領他們駐紮到滎陽以東約58公里的中牟縣(今屬河南)。

劉福通察覺到察罕帖木兒已成為元廷最兇狠的鷹犬,決定要消滅他。於是調遣20萬紅軍圍攻中牟城。

察罕帖木兒很聰明,看見紅軍兵馬10倍於他,採取堅守之策。並以生死利害曉諭全軍,鼓勵將士說:「自古以來,狹路相逢勇者勝。諸位隨我,何時打過敗仗?苗軍兄弟們,敵軍雖多,箭法不準,攻城只能一個一個爬。爾等隨我居高臨下,只要英勇無畏,以一當十,就能滅敵於城下。」

防禦作戰時,察罕帖木兒派親兵分查四門。哪裡軍情緊急,他就親臨現場指揮,極大鼓舞了士氣,攻城紅軍死傷無數,城下屍體堆積如山。

劉福通不能短時間取勝,面臨軍糧緊缺,又擔心東面30公里的開封出動元軍攻其背部,最後只好撤退。察罕帖木兒性格兇狠、如狼似虎,率兵三千出城追殺,追殺了十餘里,又有無數紅軍士兵慘遭殺戮。

隨後,察罕帖木兒調駐虎牢關。虎牢關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與東面河南行省治所汴梁路城(今開封市)直線距離約99公里,和西面的洛陽直線距離約72公里,是洛陽的東門和重要關隘。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

察罕帖木兒駐守虎牢關,可以東西南北兼顧。東可護衛鄭州、汴梁;西可護衛洛陽;南下可以馳援滎陽、密縣(今河南新密市),北渡黃河北能夠增援溫縣、懷慶路城(今河南沁陽市)。

為了使風雨飄搖的蒙元江山早日安定,元順帝決定親自祭祀郊廟,祈求神靈保佑。

十月癸酉(二十)日,哈瑪爾上朝奏言:「郊祀之禮,要以太祖廟配祀。

皇帝出宮,至郊祀所,要便服乘馬,不設內外儀仗隊和教坊隊,齋戒七日,在別殿內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兩日於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祀所。」

丙子(二十三)日,為了郊祀,元順帝命令皇太子祭告太廟。

十一月壬辰日,元順帝親自到南郊祭祀上帝,敬獻祭品。接著,由皇太子敬獻祭品。最後,代理太尉、右丞相定珠敬獻祭品。

甲午日,元順帝任命台哈布哈為湖廣行省左丞相(從一品),令總兵招安或捕捉倪文俊。要求中興路、襄陽路諸軍全部聽其節制,照舊論功行賞,宣敕詔書、頒發晉陞官爵的金銀牌憑證。

這個月,劉福通命令「宋國」中路軍一支部隊避開虎牢關的察罕帖木兒,從其西面約51公里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北渡黃河。

會盟鎮老城村是孟津縣故城遺址地,在今孟津縣城以東19公里處。因此處黃河河道坡降變小,水流放緩,加之河道較窄,是公認的黃河中下游分界點。黃河在孟津流經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峽谷)後進入華北平原。歷史上,古孟津一直是黃河中下游的重要渡口

「宋國」紅軍由孟津渡過黃河進入朝廷腹地后,很快攻佔了渡口東北約37公里的中書省直轄路懷慶路城(今河南沁陽市)。

朝廷遂命河南江北行省右丞(正二品)布哈率元軍討伐。布哈攻打這支紅軍未能取勝,河南行省遂命察罕帖木兒率軍渡河,攻打這支紅軍。

察罕貼木兒似乎成為「宋國」的天敵,他一出馬,很快就打垮「宋國」紅軍,收復了懷慶城。

元廷大喜,表彰其功,晉陞他為中書省刑部侍郎(正四品),加為中議大夫(文散官、正四品)。

「天完國」和「宋國」再次掀起開疆拓土高潮,無形中有力牽制了朝廷的兵力,給朱元璋的政權和軍隊提供了鞏固和發展的機會。

1355年十二月壬子朔日(初一),朱元璋釋放太平路萬戶納克楚北歸。納克楚是穆呼哩(即木華黎)裔孫。

穆呼哩以沉毅多智、勇猛善戰著稱,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戰功卓著,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並為蒙古國「四傑」。

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封其為左翼萬戶長,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斿白纛(白色大軍旗),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經過六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國大部分國土。

俘虜納克楚后,朱元璋在生活上給予他優厚待遇,但是納克楚總是悶悶不樂。朱元璋希望他能夠回心轉意,跟隨自己反元,因此派遣元軍降將萬戶黃儔去察看,問他有什麼打算。

納克楚對黃儔說:「蒙朱公不殺,但確實難以為報。本人始終不能忘記北方!」

於是,元璋決定釋放他,召來對他說:「我們為人之臣,各為其主,何況爾還有父母妻子!爾可回家。」

十二月乙亥(二十四)日,元順帝反思天下民眾四起造反,認識到自己治國不善,下詔罪己,大赦天下。

這個月,中書省平章政事(從一品)達實巴圖爾調兵進攻劉福通紅軍,在太康縣(今屬河南)打敗他們后,圍攻了「宋國」都城亳州(今屬安徽)。「宋國」少帝小明王韓林兒逃出,隱居到寶應縣安豐(今江蘇寶應縣安豐鎮)。

1356年(至正十六年、丙申)正月,倪文俊將「天完國」都城從蘄水(今湖北浠水縣)遷至漢陽縣(今武漢漢陽區),迎接君主徐壽輝入住漢陽帝宮。

徐壽輝非常高興,加封倪文俊為中書省丞相。從此,「天完國」的軍政實權均被倪文俊控制。

這時,躊躇滿志的倪文俊忘記了開疆拓土、戰功卓著的陳友諒,沒有晉陞他。自此,陳友諒對倪文俊產生了不滿。

這個月,淮東發生飢荒。為了減輕生存壓力,「周國」誠王張士誠實行軍事戰略轉移,他派遣兄弟統軍元帥張士德帶領主力部隊從南通渡江先攻取了常熟州。接著攻打平江路城(今蘇州姑蘇區)。

二月壬子朔日(初一),張士德攻佔平江城。

之前,江浙行省丞相(從一品)達實特穆爾以「便宜行事」之權晉陞漕運萬戶托因作為參知政事(從二品),統領江浙官軍、民兵,禦敵保土。

江南自反元義兵興起以後,元兵紛紛死於刀鋒箭頭。鄉村農夫再次遭遇饑饉,青壯年無奈充當壯丁。平江招募的這些壯丁,由於生來不習武藝,又無教官訓練,仍是烏合之眾。

因平江路達魯花赤病亡,達實特穆爾擢升松江府達魯花赤哈薩沙為平江達魯花赤,負責領兵作戰。晉陞都總制庸田使①(從四品)貢師泰為平江路總管府總管(正三品),巡守城池。

當時吳江境內,只有元帥王與敬一支正規軍隊。因戰敗,死者過半,殘兵千餘人,欲入平江城,貢師泰卻閉門不納。於是,王與敬退據平江以南約60公里遠的嘉興。

常熟距離南面的平江約40公里。張士德所部才三、四千人,自常熟發兵,長驅直下,當天下午到達平江北門。次日天剛亮就攻城,架竹梯數十部攀援而上。此時,貢師泰在府邸剛剛睡醒起床。面對周軍攻城,剛剛醒來的守城壯丁將士不知所措,弓不發箭,刀不接刃。平江城輕而易舉就被張士德佔領。

萬戶托因聞訊周軍進城,急忙隱匿俞家園。散兵游勇進入園中,他便自刎,因恐懼未用力,沒有死,周兵便將其殺死,成全了他。

哈薩沙昨日因事暫住城外,聽聞城破,便投河溺死。

貢師泰帶領民兵進行巷戰,亦無力抵擋,懷藏印綬逃出南門隱遁。最後變更姓名匿跡於海濱。

繼之,張士德東掃吳地,崑山、嘉定、崇明三州守臣相繼投降。

淮揚名士蘇昌齡避亂暫居吳門。張士德得知后聘請為參謀,稱謂蘇學士。

不久,張士德搗毀平江城中承天寺的佛像,將此寺改造為王宮。張士誠遷都到此後,將平江路改名隆平府,設省、院、六部、百司。凡是寺觀、庵院、豪門、巨室,將士爭相占居,無一處倖免。

得知平江陷落,江浙行省丞相達實特穆爾膽戰心驚,急忙調召義兵元帥楊諤勒哲集結駐紮州縣的義兵進駐杭州,加強省府的防衛。

楊諤勒哲,湖南道武岡路綏寧縣色目人。發跡初時靠聚集一群遊手好閒的地痞無賴,因此人聰明狡詐,眾人擁其為頭領,嘯聚山林溪洞。後來追隨元廷,封為民兵元帥,加了一個「楊」姓。

1356年二月,元將蠻子海牙奉命聯合淮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康茂才,率40艘中型戰艦(載一萬水兵)抵達採石鎮牛渚磯。想伺機進攻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

朱元璋接到探報后,深謀遠慮,決定爭取繳獲一批戰艦。

他與馮國用商議,馮參謀想出了一個高招——製作拋石炮。朱元璋叫馮國用負責畫圖、李善長負責實施,迅速製造了20門小型「襄陽炮」,拋射距離可達70米左右。然後固定在俞通海的兵船前甲板,每船一炮,配備100顆石彈。

接著,朱元璋在帥府召集廖永安、俞通海、常遇春制定了作戰方案:俞通海帶領10艘炮船、40艘魛魚艦從江心洲西邊主航道順流開到江心洲北端,繞到江心洲東側牛渚磯的江中列陣,面對東面元軍水師後面20艘戰艦。廖永安帶領10艘炮船、常遇春帶領40艘魛魚艦從官渡水寨沿著次航道順流而下,在江心洲東側牛渚磯的江中列陣,面對元軍水師前面20艘戰艦。

清晨,當駐紮岸上的元軍紛紛返回兵船時,先由郭興帶領長弓隊遠程攻擊。

二月丙子(二十五)日黎明前,朱氏紅軍1000名長弓手悄悄靠近牛渚磯的敵寨,在50米外排成10排隱蔽。拂曉時,紅軍的兩路水師開向預定地點,離岸約200米。

蠻子海牙發現后,擔心被包圍,馬上吹響集合的號角。元軍紛紛竄出帳篷,奔向兵船。

騎馬立於長弓隊後面的朱元璋一聲令下,緊跟著長箭如雨,灑向柵欄內和江岸密密麻麻的元兵。眨眼間,倒下一大片。多數元兵上船后,戰艦慌忙起錨離岸。各船幾十名水手拚命划槳。

這時,紅軍水師的20艘炮船則紛紛靠近敵船。相距約70米時,飛石從天而降,不斷擊中敵船,把敵艦砸得百孔千瘡,毫無招架之力。敵兵躲在船艙不敢出來。

石彈拋射時,紅軍水師的80艘魛魚艦快速划槳前進。接近約30米時,炮船停止拋彈。每兩條魛魚艦靠上一艘敵船,在弓箭手的掩護下,緊握手刀的將士從艙頂跳上敵船甲板,殺向元兵,封住敵艦艙門。

遭遇石彈轟擊,蠻子海牙和康茂才嚇得膽戰心驚,急忙下令撤退,乘著指揮艦順江而下,逃往集慶城。元軍有20多艘戰艦逃脫。隨後,康茂才聚集這些戰艦在長江天寧洲(今南京江寧區新濟洲)安營紮寨。

這場戰鬥持續到午時(11點)結束,繳獲敵艦10餘艘,俘虜元軍數千人。從此,朱元璋有了正規的水師中型戰艦。

二月底,廖永安引領水師攻破天寧洲水寨,繳獲了康茂才剩餘的20餘艘戰艦。康茂才逃進了集慶城。元廷人才匱乏,為了保住集慶城,於是任命康茂才為行省參知政事(從二品),兼水師都元帥。在集慶城,駐紮一支元軍水師,統領元帥叫葉撒。有兩支苗軍跟隨,他們擅長使用短弩,適合水戰。

1356年春,朱元璋決定親自攻打金陵。三月初一朔日(辛巳),朱元帥和幾位將軍帶領兩萬紅軍,從太平府出發,水陸並進,進攻集慶城。

事前,朱元璋叫馮國用推算一下吉凶。

時為清明中元,節局排在第23。此局循環排到地盤第七宮,為兌宮,數7。首儀戊子定於兌宮。

三月節氣屬於陽遁時令,「六儀」順九數排布。馮國用掐指一算:首儀戊子定兌宮7,己儀排艮宮8,庚儀排離宮9,辛儀排坎宮1,壬儀排坤宮2,癸儀排震宮3。

「三奇」逆九數排布:首儀定兌宮7,乙奇布乾宮6,丙奇布中宮5,丁奇布巽宮4。

接著,馮國用拿出紙筆寫道——

乙奇到乾宮,大樹荷天,吉。

丙奇到中宮,明火燒王,吉。

丁奇到巽宮,月照林木,吉。

隨後,馮國用推算了值符星和所落宮、值使門及所在宮。

戊儀定在地盤第七宮,對應天盤七區,天柱星值符。此星對應驚門,驚門值使。

行動時辰的天干為辛,辛儀在坎宮。因此,天柱星值符落坎宮。

行動時辰的干支為辛巳,旬首為甲戌。戊儀定兌宮,數7。陽遁,干支順九數排布。

馮國用掐指一算:乙亥在艮宮8,丙子在離宮9,丁丑在坎宮1,戊寅在坤宮2,己卯在震宮3,庚辰在巽宮4,辛巳逢5到中宮。驚門值使在中宮。

接著,馮國用把「天柱值符落坎宮」和「驚門值使在中宮」寫到紙上。

看到此象局勢,他露出笑容,深深感到朱氏紅軍的頭上真是吉星高照。

在帥府,馮國用把記錄紙交給朱元璋后,直接解讀說:「丙奇到中宮」,「中宮」象徵集慶。「王」即福壽。「明火燒王」,此戰元寇定敗。巽卦本象為風,衍生物象有雞、木等。因排位第三,故用「林木」。「月照林木」表示我軍吉星高照。

接著,他繼續解釋道:天柱星是小吉星。單卦坎(卦符)是兩陰夾一陽,陰盛陽衰之象。因此,「小吉」被削弱,局勢平平。「驚門」,寓意門外隱藏風險。若出此門,將遇怪異之事,使人驚慌失措。「驚門值使在中宮」,當是暗示元寇若出城,必有驚恐之事發生。我想,這種驚恐之事要由我們來設施(古詞,「布置」之意)。

朱元璋聽完,不再質疑,贊道:妙哉!天佑我也!兩次攻城失利,我嘗想最好把元寇引出金陵,以便取勝。你想想,如何引他們出來?

馮國用思考片刻,說道:兩次攻城失敗,我們犧牲了近萬人,又損失兩位元帥,福壽和元寇必然滋生驕傲的心緒,不把我們放在眼裡。爾可寫一信,辱罵譏諷他,激彼出城。

朱元璋聽了微微一笑,說道:此法甚好!他若出城,必用馬軍,爾回去再想想,設計一個對付馬軍的良策。爭取繳獲一批戰馬。明日我們開會,再細細商議。今晚我把信寫好。明日,爾幫看看。

再說總管徐達,接到命令后,攜先鋒趙德勝、鎮撫丁德興及陸仲亨、仇成自溧水先行,攻打集慶城南面的方山民兵寨。

自從陳埜先死後,年輕的陳兆先接管兵權,因其能力不強、缺乏威望,軍心始終不穩,戰鬥力下降。

三月癸未日(初三),徐達率兵五千人抵達江寧縣,攻打了方山寨。先鋒趙德勝揮舞長槊,一馬當先,奮力拚殺,首先攻破一個附寨。持續不到兩個時辰(4小時),幾個附寨和主寨均被攻破。沒死的兩萬多人全部投降。

鎮撫丁德興沒有騎馬,手持一把環首魚頭刀衝鋒陷陣,面對這個貌如雄獅的猛將,敵兵好像靈魂出竅,驚愕的瞬間,已經身首異處。最後,他殺死敵帥身邊的親兵,活捉陳兆先。

丁德興時年29歲,相貌獨特:生一張冬瓜臉,卻是黑膚色,外號「丁黑獅」。長一對輕清眉——眉秀彎長,濃中見輕,輕中帶濁,眉尾帶棘。眉下嵌一雙獅子眼,不怒而威。印堂下卧一隻蒜頭鼻——山根塌陷,年壽略高,準頭圓凸;蘭台、廷尉較大,肉多孔小。

其唇上蓄濃密八字鬍,渾圓的下巴、兩腮一溜濃密軟長須,直到耳根。整個臉龐猶如雄獅。

古代面相學認為:輕清眉主使遇上貴人。獅子眼主使富貴。蒜頭鼻主使性情溫和,踏實肯干。

朱元璋決心要真正降服「陳家軍」,叫馮國用、馮國勝從中挑選了500個身強力壯的驍勇者,集中到方山主營帥府門口,對他們說道:「爾等既降於我,我絕不害爾!今夜,爾等即做我的宿衛,在帥府侍衛營休息,10人一隊,輪流站崗、巡邏。」

當晚,眾目睽睽之下,朱元璋只帶馮國用一人作為貼身侍衛進入帥府,原有的侍衛親兵全部留在帥府柵欄外面。他解下全部鎧甲、脫靴后,倒床酣睡,一覺直到天亮。

500壯士中的疑慮者終於心安,有的說道:「朱公既活我們,又以腹心待之,何不儘力圖報?」

攻打集慶時,這些壯士大多數都勇於衝鋒陷陣。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把激將挑戰信送進城中。朱元璋想,如果福壽依然堅守,不出城。再於城下叫罵引誘。

此信由朱元璋口述、汪廣洋書寫於白絹上。根據馮國用的意見,對陣時間留空。佔領方山後才酌情補上。

信中寫道:福壽老兒,爾倚仗城高牆厚固守,猶烏龜縮頭於甲中。爾以(憑藉)埜先奴顏婢膝,殺死我都帥天敘、主帥天佑,算何本事?我軍以(因為)備不足,兩次攻城失敗,不過是給無能鼠輩撿個便宜!爾若真有本事,三月初九出城,與我鄉民大軍博戰,毋作縮頭烏龜!

落款是:太平府元帥朱元璋

朱元璋有意降低身份,以助長福壽的傲氣。

福壽看信后,冷笑道:區區黃口,竟敢與我叫囂!豈知我一千鐵騎的厲害。

隨後回通道:元璋小兒,爾僥倖奪得太平便不知天高地厚,老爺初九定殺爾片甲不留!

朱元璋見信后大喜。初六,朱氏紅軍兵臨集慶城,在東門東南四里遠紮營。

三月己丑日(初九),福壽親自出城指揮迎戰。兩軍布陣面對,相距大約40丈(127米)。

元軍前陣是馬軍方陣,1000輕騎兵排成10排,每排100騎,形成100個縱隊,約200米寬。福壽騎馬立於方陣前正中,右邊是一名騎馬的隨從武官,左邊是騎兵的千夫長。他們後面是一排號手,有10人,間隔約2米,與騎兵縱隊錯開。

馬軍陣後面是步兵方隊,300人一排,共有30排。總共一萬人馬。

當時,朱氏紅軍馬匹很少,只夠將校騎用,沒有馬軍。但是,湯和、鄧愈已經按照作戰計劃在天亮前布置好對付蒙古騎兵的方陣。

紅軍的方陣由40個長條陣組成,大約210米寬。各長條陣的間隔約為8尺(2.5米),形成39條縱向通道。

每個長條陣中第一排是4名手刀兵,用來遮擋身後的兩面擋馬戰牆。每塊戰牆高4.4尺(約1.4米),長4.4尺,即可掩護兩人,又方便兩人搬動。本是用作營寨的圍牆。

這種圍牆是組合式,便於拆裝運輸。牆面由一個方木框和較密的竹籬笆構成。支撐由一副方木三角支架組成。牆面木框的下樑(即地梁)有三個等距小圓孔,可用粗鐵釘或竹籤固定於地面。其立柱上下有兩個小圓孔,用鐵銷與支架立柱連接。三角支架的立柱有對應的兩個小圓孔,其地梁有一個小圓孔,也作固定用。竹籬笆是以鐵絲綁於方框上。

每個長陣第一排戰牆後面隱蔽5排長弓手,每排3人。左右兩側各固定4面戰牆,連成一排,類似∩形,以護衛弓箭手。兩邊的弓箭手離戰牆約0.5米。

中間兩個長陣的長弓手後面各有一名佩刀軍官,一個是郭英、一個是千夫長。

長弓手後面是49排手刀兵,每排4人,加上第一排共50排。全方陣共有8000手刀兵。手刀陣前10排是朱氏紅軍的老戰士,因為打頭陣,個個配有手牌。

手牌是古代步兵盾牌的一種,屬於輕便盾牌。其兩頭寬中間窄,常規手牌中間最窄處寬一尺(約31.7厘米),兩頭寬為1尺3寸(約41厘米),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其正面常繪有虎形彩紋,後面有把手,攜帶及作戰都很方便。

每4排手刀兵的兩側是青布牆,長約4米,由兩根原木立柱和一整塊青麻布組成。立柱固定於地面,高4.4尺(約1.4米)。前後青布牆間隔約2尺(0.63米),作為出擊口。相鄰長條陣的青布牆面對面,間隔約8尺(2.5米),可以讓兩匹戰馬並排跑過。

青布牆本是朱氏紅軍長途行軍中在野外露宿的圍牆。

手刀兵長陣的後面是長矛兵長條陣,間隔約3尺。由朱氏紅軍老部隊百夫長40人和400名魁梧的士兵組成的40個執法隊,均握手刀站立手刀長陣後面。其左大臂配戴一個白色布套,墨寫「執法」二字。

朱元璋安排執法隊主要是防範「陳家軍」出現倒戈者或逃兵。手刀陣中間20排是降附的陳家軍,後面20排則是朱氏紅軍的老戰士。

開戰前,各執法隊按照命令在各自的縱向通道來回巡行了一遍。這是發出無聲的警示信息。

長矛兵有20排,每排4人。每4排兩側各有一面青布牆,與相鄰青布牆面對面,間隔約8尺,向後延伸前面的通道。這些青布牆也高4.4尺(約1.4米),長約5.6米,便於8個長矛兵並排防禦。前後青布牆間隔約2尺(0.63米),作為出擊口。

長條陣最後兩排是身穿鎧甲的短弓手,每排4人,全部下蹲。其後背是兩面竹木結構組合式戰牆,長還是4.4尺(約1.4米)。高只有3.8尺(約1.2米),便於短弓手放箭。這種矮戰牆是短弓部隊的專配。

朱氏紅軍的這種戰牆和組合式圍牆(高戰牆)是朱元璋在六和城保衛戰時受戰壘啟髮指示製作的,由馮國用設計。

在每個長條陣的短弓手和長矛兵之間,有一名長矛兵的百夫長。幾位鎮撫和千夫長也在其中。

紅軍方陣每個通道口前面站立1名手刀兵、1名傳令兵、2名百夫長,主要是遮擋通道,迷惑敵軍。中部8個通道口沒有手刀兵,而是1名長桿旗手。8面紅旗正中兩面都縫著一個金色的「朱」字。

方陣左右第十五個通道口前面約兩丈遠分別是騎馬的總管——湯和、鄧愈,手握一面中型三角紅旗。旗幟兩面都縫有一個金黃色的「令」字。這是約定發射長箭的令旗。

正中通道右側長矛兵長陣的前部設置一輛6尺(約1.9米)高的指揮車,朱元璋身穿鎧甲戰袍端坐正中,馮國用身穿鎧甲戰袍佩劍立於左側。此車前後各有5排身穿鎧甲的持盾握刀親兵。每排3人,兩邊的親兵面向青布牆。馮國勝身穿鎧甲戰袍佩劍騎馬位於後排親兵的後面。

指揮車左右長矛兵陣的前部各置一輛鼓車。

福壽一聲令下,他的隨從武官舉起一面戰刀,喊道:「吹號!」

10名號手同時吹響牛角號,沉悶的聲音傳遍戰場,元軍騎兵發起了衝鋒。

距離約25丈(79米)時,湯和首先舉起紅色令旗,鄧愈緊跟著也舉起令旗,同時奔向兩邊。第一排遮擋戰牆的手刀兵馬上撤回戰牆後面。

各通道口的傳令兵則舉起小型三角紅旗,按照約定叫喊「放箭」。旗幟兩面也縫有金色的」令「字。

接著,傳令兵跟隨百夫長和旗手撤到長弓手後面。

五排長弓手迅速舉弓發射亂箭,600支長箭在空中劃出各自的弧形軌道,刺進元軍的騎兵隊伍。頃刻之間,約有100多騎兵被密集的重箭擊中。

一些戰馬被刺傷,發出痛苦的嘶鳴。

長箭發射兩次后,騎兵前鋒已經接近紅軍陣地。

元軍統帥福壽不知道朱元璋已經組建長弓隊,認為紅軍的短箭只能傷害前面迫近的一兩排騎兵,後面的大隊鐵騎很快就像潮水一樣衝過五十米,沖亂紅軍的方陣。萬萬沒有料到,「元璋小兒」使他吃了大虧!

當騎兵距離陣地還有大約10丈(31.7米)時,朱元帥下令準備行動,馮國用傳令高喊:「慢擊鼓!」

咚—咚—咚—咚—的鼓聲傳遍陣地。手刀兵全部下蹲,避免騎兵砍頭。長矛兵分左右轉向側面青布牆,每牆8人一排,斜舉長矛。矛頭統一位於青布牆上方,威懾騎兵。

這時,紅軍長弓手繼續放箭,殺死殺傷不少馬軍後面的元軍步兵,極大地挫敗了他們的銳氣。

面臨高戰牆,元軍騎兵無可奈何,只能按照紅軍的設計衝進通道。當他們想一路砍殺,不料又遭遇青布牆的阻擋和長矛的威脅,蒙古彎刀成了廢鐵。

戰馬通過青布牆時,長矛兵按照作戰要求,並不刺殺騎兵,讓其通過。

當最後一批騎兵跑出通道,隱蔽在最後兩排的短弓手立刻起立舉弓,對準他們的後背輪流放箭。這批騎兵轉眼死的死、傷的傷。前面的元軍騎兵衝出紅軍方陣幾十米時,突然發現進入了紅軍的伏擊區。

紅軍長陣後方(東面)約30丈(95米)遠處還有一長排矮戰牆,弧形設置。共有120面,每面間隔約2尺(0.63米),總長度約240米。

每面戰牆後面站立3排短弓手,每排2人。弓手後面站立兩排長矛兵,每排3人,護衛弓箭手。這支部隊由居中騎馬的鎮撫郭興指揮。其左右每10面戰牆士兵後站立一個傳令兵。

第一批發現戰牆的騎兵急忙勒停戰馬,想轉彎逃跑,可是已經晚了。後面的騎兵紛紛勒馬止步,幾百匹戰馬擠作一團,嘶鳴聲此起彼伏。

郭興舉起一面中型三角紅色令旗,大喊「放箭!」

傳令兵依次舉起小型三角紅色令旗,跟著喊道:「放箭!」

東面的短箭分批射出,與西面發射的短箭形成前後夾擊,至少有兩支箭射向一個目標。元軍騎兵在劫難逃,紛紛中箭死傷,只有伏擊區南北兩側的少數騎兵漏網。

當大部分騎兵中箭后,郭興再次舉起中型令旗,大喊「停止放箭!」

傳令兵則依次舉起小型令旗,跟著喊道「停止放箭」。

短弓手停止放箭后,東西兩面的紅軍鎮撫和千夫長、百夫長帶領長矛兵衝進伏擊區,按照作戰計劃,包圍追殺受傷和未受傷亂竄的騎兵,繳獲戰馬。

當元軍騎兵全部通過手刀兵長陣時,馮國用傳令大喊:「快擊鼓!」

隨著急促不停的鼓聲,朱氏紅軍8000手刀兵立刻衝出陣地,像一股股急流湧向撲來的元軍步兵。

元軍號聲不斷,紅軍戰鼓震天。雙方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最後,元軍馬、步兵死傷6000多人,福壽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城裡,再也不敢出城迎戰,閉門堅守。紅軍死傷3000餘人。

戰鬥結束后,紅軍繳獲完好戰馬700多匹。攻佔金陵后,朱元璋組建了第一支馬軍。

朱元璋不像郭天敘,打打停停。當天晚上,就命湯和派遣工事部隊偷偷在護城河架設了一種組合式簡易濠橋。這種橋是馮國用設計的。

工事兵搬運了30條長3.2丈(約10.1米)、寬1.3尺(約0.4米)的厚木板,每塊木板兩端鑽有孔,前端拴有長麻繩。他們身系板繩游過河,然後把橋板頭拉到對岸。

每座橋放置三塊橋板,總寬超過雲梯車的寬度(1米)。隨後,他們把兩個跨度比河略寬2寸(約6厘米)的「A」形直角三角橋架,分別貼著濠橋兩邊壓下河邊,按到三角架中間的橫撐下端與橋板底平行即止。

橋架用直徑3寸(約9.5厘米)左右的原木製作,高約4米。橫撐離三角頂2米。

其下方約0.5米處的兩腿外側,各有一個直徑2.5寸(約8厘米)左右的通榫肩頭,長4寸(12.6厘米)。

最後,他們把兩根直徑2寸(約6.3厘米)左右的原木橫樑在橋板下橋腿的外側插進通榫肩頭上,用麻繩綁牢。壓著橫樑的橋板處有兩個穿繩孔,工兵再用麻繩把橋板與橫樑綁緊在一起,就算完工了。

橋板有了這個三角形橋架支撐,既相對穩定,不會產生較大的彈力,使橋板上的壓力通過兩條腿分散到岸邊。

工事兵架設了10座這樣的濠橋,兩橋間隔約10米。每座濠橋都對準一個城牆垛口。

1356年三月庚寅日(初十),天蒙蒙亮時,金陵城東門左邊出現盛景——距離東門南側城牆約70米處出現20部雲梯,高約2.7丈(8.55米),排成兩排,每排10部,間隔約10米。

每兩部雲梯對準一座濠橋,向西緩緩前進,離牆約50米時停止待命。後面是步兵縱隊。

第一次攻城,張天佑採用竹梯登城攻打金陵失敗后,朱元璋和馮國用、湯和、鄧愈開會討論時,都認為竹梯不易攻城,造成的傷亡太大。為了更有效地攀登城牆,朱元璋決定借鑒在濠州守城時繳獲的元軍摺疊式木製雲梯,改為可拆裝非摺疊雲梯車。

於是,由馮國用設計,李善長監製出朱氏紅軍的雲梯車。

雲梯的梯腿和踏板較寬,兩腿由兩根2.85丈(約9米)長木料做成,梯寬1.3尺(約0.4米)。支撐的兩腿長1丈(約3.2米),上下有兩根橫撐,固定在雲梯兩腿后1丈處,形成等腰三角形。腳距6.3尺(約2米)。在前後兩腿3尺長處有一根橫撐。全部卯榫連接。

木製雲梯車長3.5米、含輪寬3.2尺(約1米)。底盤(鋪板框架)長9.5尺(約3米)、寬2.8尺(約0.89米)。底盤上有牢固的卡住雲梯的長方形木框,長寬尺寸剛好可以把雲梯四腳包住,高3寸(約9.5厘米),厚1寸(約3.2厘米)。在左右木框板正對梯腿的中心有一個水平鐵銷孔,插入兩根1.6尺(約0.5米)長的鐵銷固定。

雲梯四腳點的底盤下安置車輪橫軸。後輪中軸線離底盤尾端1尺(約0.32米)。車輪為6根輻條式,直徑1.6尺(約0.5米)。

雲梯四周有長方形車框架,長7.3尺(約2.3米),寬2.6尺(約0.82米),高5.4尺(約1.71米)。共有6根對稱的立柱。前面一對方立柱位於前輪中軸線。中間一對方立柱位於離底盤後端1.6尺(約0.5米)處。後面一對方立柱位於地盤尾端兩角處。車框上端前面和左右共有三條壓梁,腰部共有三條橫撐。全部卯榫連接。

後面兩對立柱的左右外側釘滿擋箭板條,每條板子長3.8尺(約1.2米),0.5米長的前半部橫釘在兩根立柱上,後半部懸空,尾端和靠近前端事先各加釘一根5.4尺長垂直固定條。後面4根立柱頂部安裝了一塊活動擋箭板,長3.8尺、寬2.6尺,可向右邊打開,以便步兵登梯。

這個擋箭車架不僅可以保護推車兵,還有壓重平衡的作用,避免前行時雲梯向前傾倒。

最後兩根立柱2.2尺(約0.7米)高處有一條欄杆,為推車扶手,可拆裝,通過後立柱上的固定木槽拴卡住,就像雙扇門的門閂。進出城門及行軍時,拔掉鐵銷,可以取下雲梯,放倒在雲梯車架上。

攻城時,士兵登梯不用抓扶梯腿,可以一手持盾抵擋箭石、一手握刀登梯攻城,減少了傷亡。

當天完全放亮,騎在一匹棗紅馬上的朱元帥下令擊鼓。兩面立於鼓車上的戰鼓不急不緩地擂響起來,震天動地。40個雲梯兵把20部高聳的雲梯車推上濠橋,通過護城河,直達城牆垛口。按照作戰計劃,每兩部雲梯一排,靠上相鄰的兩個垛口。

每一排雲梯後方左右各有三排身穿鐵皮鎧甲的弓弩手,每排5人,掩護攻城的步兵。他們身後有一名百夫長指揮、督戰。

300名弓弩手離城牆約30米時止步,輪番發射弩箭。箭鏃猶如疾風驟雨,沖向雲梯左右的城牆垛口,基本壓住了垛口的元軍弓箭兵。

按照作戰計劃,10座濠橋東岸還各有30名弓弩手和30名短弓手待命,由郭興、郭英分別指揮,隨時過河替補。

各雲梯後面排成單行的戰士綿延約上百米。前端攻破城頭后,他們就像出巢的20條蟒蛇爬上城牆。個個持圓盾握刀,前赴後繼攀登上城。

東門外約70米遠是幾位騎馬鎮撫帶領的步兵大軍,等待城門打開,衝進集慶。

紅軍的弩箭攻勢迅猛、有效,元軍的防禦明顯失效。紅軍20路蟻兵紛紛攻破垛口,登上城頭,展開城頭爭奪戰。過了大約半個時辰,元軍終於抵擋不住,一部分潰敗下城。這時,福壽還在東南角伏龜樓的二層北面雅座指揮、督戰。

不久,東門被打開,大量步兵蜂擁而入。紅軍越戰越勇,元軍越戰越弱,最後潰散。

有三個文武官員跟隨福壽。有的好心勸其撤離,有的勸其停止抵抗,他聽了怒火直冒,叱罵不已。一些登上東牆的紅軍將士殺向伏龜樓,元兵抵擋不住,節節敗退,有的退進伏龜樓。紅軍戰士跟著殺進樓中,一直殺到樓上。結果,混戰之中,還待在雅座的福壽被一刀砍死。

這次戰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阿魯厭、參知政事(從二品)伯嘉努以及集慶路萬戶府達魯花赤(正三品)等全部戰死。行御史台御史中丞(正二品)王稷、元帥李寧等三百人被俘。

當天,廖永安攜廖永忠、俞通海率水師兩軍以絕對優勢擊潰了集慶城的元軍水師。御史中丞(正二品)蠻子海牙帶領水師殘部順流而下,投奔了平江城的周王張士誠。

水師元帥葉撒和水師苗軍元帥尋朝佐、許成,各自率部投降。參知政事兼水師都元帥康茂才也被俘虜。

朱元璋攻佔集慶路城,總共得到軍民五十餘萬人,實力大增。

康茂才被俘后,怯怯地對朱元璋說道:「昔日我們交戰各為其主,今日我敗在爾手乃是天命。爾若饒我不死,必效犬馬之勞。」

朱元璋聽完大笑,接著說道:爾可為我水師管軍總管,仍舊帶領爾被俘的水師官兵和苗軍,編為水師第三軍,聽從廖永安節度。

康茂才沒有想到朱元璋如此大度、大膽,欽佩不已,從此死心塌地追隨他。

康茂才,相貌難看,生一張瓜子臉,下巴尖。長一對斗心眉——濃粗而大,色黑微亂。說來也巧,眉下嵌一雙陰陽眼。不過,卻有一隻形美可觀的守本鼻——鼻長略略有勢,山根不斷;蘭台、廷尉分明,不露孔;準頭略尖、膚色潤白。

古代面相學認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亦主多情多義。若配陰陽眼,主使富貴,亦主孤獨。守本鼻主使性情溫柔,富而守財,貴而清正,生平不出大凶,逢凶化吉。此鼻者多得貴人提拔,是中富中貴之相。

再說朱元璋,進城后在行御史台衙門前召集被俘的舊吏、儒士和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做了一個表態講話。

他推心置腹地說道:「元朝失政,所在紛擾、兵戈四起、生靈塗炭。爾等處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不保。我率師至此,是為民除亂耳!爾等各安其業,勿懷疑懼。賢人君子,有願相從立功建業者,我以禮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橫,以殃我民,舊政有不便者,我為爾除之。」

於是,集慶官民依然安居樂業。原集慶路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投靠朱元璋,全部被錄用。

三月辛卯(十一)日,朱元璋上城周遊一圈,瀏覽城郭、山水。他對陪同的湯和、鄧愈及徐達等人說道:「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之也!倉廩實,人民足,我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輔助)左右,何功不成?」

眾將相視而笑,有點志得意滿。徐達則說:「成功立業亦非偶然,今得此地,亦是天助也!」

這話很像撓痒痒,使得朱元帥很舒服。但是他心裡非常清楚,這次能夠攻佔太平、金陵,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廖永安,其次是馮國用。

朱元璋躊躇滿志,幾天後把集慶路改為應天府。「應天」,寓意他順應天意。

接著,他在應天府設置天興翼大元帥府,任命廖永安為天興翼統軍大元帥。任命廖永忠為水師一軍統軍元帥。

「天興」,寓意天神助他(朱元璋)大業興盛。

太平府興國翼一直沒有元帥。這次,朱元璋任命參與攻打集慶的趙忠為興國翼統軍元帥,鎮守太平府。晉陞徐達的部屬千夫長陸仲亨、丁德興為鎮撫。

註釋:

①都總制庸田使:官職,正三品,都總制庸田使司的首領,掌農田種植之事。副使為從三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末翹楚朱元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元末翹楚朱元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起義軍再發力開疆拓土 朱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