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劉福通滅元廷急於求成 朱元
第十八章劉福通滅元廷急於求成朱元璋穩博弈南北布子(6頁)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察罕帖木兒調任中書省兵部尚書(正三品),進階嘉議大夫(正三品)。
這一年,劉福通命令「宋國」中路軍左翼元帥李武、副帥崔德率部由河南西進,尋機北渡黃河進攻朝廷腹地。
六月時,李武、崔德率部攻克商州(今陝西商洛市),九月北上攻克潼關縣(今屬陝西)。隨後東進,佔領虢州(今河南靈寶市東北),進而攻佔了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答失八都魯命令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前往那裡圍剿。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立刻率軍西進。攻打陝州時,遇到「宋國」紅軍頑強的抵抗,沒有攻下。
察罕帖木兒很機靈,明白對手強硬則不宜硬攻。於是放棄,轉而攻打陝州西南約40公里的虢州及潼關,結果得手、佔據。這樣反而堵住了李武、崔德紅軍主力的退路。雙方相持不下。
不久,李武、崔德沒有固守陝州,而是渡河進入元廷腹地山西,攻佔隔河相望的平陸縣以及北面直線距離31公里的安邑。結果,察罕帖木兒乘機收復陝州,然後窮追不捨。
李武、崔德甩不掉察罕帖木兒,無法攻打朝廷腹地的路城重地,於是轉身東進,在濟源坡頭村渡河,攻下孟津縣。孟津是河南府路城(今洛陽市)的北大門,相距約14公里。
察罕帖木兒緊跟著渡河,率部駐紮孟津城南,時不時攻城,護衛河南府城,兩軍相持數月。李、崔部隊終因糧草不濟,棄城退走。察罕帖木兒則返回陝州駐守。
察罕帖木兒再立新功,元帝下詔晉陞他為淮南河北行樞密院僉院(正三品)、中奉大夫(從二品)。
在河南,劉福通紅軍與答失八都魯直屬元軍卻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1357年(丁酉歲)一月,「宋國」大臣劉福通命令李武元帥、崔德副帥率中路軍左翼部隊進軍陝西,佔領關中后再東渡黃河進軍朝廷腹地山西。
他們由河南西峽縣出兵,先佔領商南縣(別名鹿城),進而攻佔了武關,打開了進軍商州(今陝西商洛市)、藍田縣直至陝西行省首府奉元路城(治所古長安、今西安)的通道。
武關為「秦之四塞」(潼關、蕭關、大散關、武關)之一,位於陝西丹鳳縣東約40公里武關河一條彎道的北岸。這條河是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穿越秦嶺東段山地的一條支流,其流經的山谷隨之成為秦嶺東段南北往來的一條通道。
武關憑險而立,自秦、漢、隋、唐以來,均為京都咸陽、長安的南大門。其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水。
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夯築,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卷洞門,以磚石包砌。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李武、崔德的部隊沿武關河(武關鎮)通道西北上行,經鐵河口(今有國道武關隧道)、寺底鋪村、鐵峪鋪鎮、桃花村、資峪溝村後到達丹鳳縣城。過丹鳳縣后沿著丹江北岸繼續上行,行軍好幾十公里后,經過短暫休整,攻克了奉元路商州。商州與奉元路城的東大門藍田縣直線距離約68公里。
從商州往西北經上河村爬上秦嶺分水嶺(秦嶺山脊),下山後沿著一條河道山谷經過麻街(今有312國道麻街嶺隧道)、齊塬村、五星村、古樹塬、劉家溝、大商塬村、小商塬村、黑龍口、李家院、秦嶺鋪村、秦川村、陰寺溝口(今有321國道牧護關秦嶺長隧道)、秦峰村、榆樹溝口、牧護關鎮、楊家灣、潘家坪村、藍橋鎮(藍河風景區)后,再爬上玉山,經過黑溝口、山頂(今觀音潭景區)后,下山直達山腳藍田縣郊。
這個月,元軍分別討伐河南行省許州(今許昌市)、嵩州(今登封市)、汝州(今汝州市)及太康縣(今屬河南)、亳州(今屬安徽)的起義軍,獲得大勝。元順帝非常高興。
二月丙午是朔日(初一)。壬子日(初七),「宋國」紅軍李武、崔德所部攻佔藍田,前鋒直抵灞上,進逼奉元路城(今西安)。藍田離奉元(今西安)東郊灞橋只有28公里,與華州(今陝西華縣)直線距離56公里,與同州(今陝西大荔)直線距離92公里。
不過,由於劉福通急於劍指元大都(今北京)、消滅元廷戰略方針的影響,他們沒有考慮因地制宜,攻佔奉元城,建立一個可進可退的西北根據地。而是兵分兩路攻打奉元東北方的轄城華州、同州。打算隨後東渡黃河再次進入山西。李武、崔德捨近求遠且分兵作戰給朝廷調集重兵悍將贏得了時間,給自己帶來禍患。
陝西行省衙門連連告急后,元廷急令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由陝州(今三門峽市陝州區)前往救援、討伐。調劉哈剌不花會同豫王(獸鈕金印藩王)喇特納實哩等由潼關前往陝州防守。
去年六月,李武、崔德已經領教過察罕帖木兒的厲害,幸虧及時撤出孟津城,兵馬沒有多少損失。
這次卻沒有那麼幸運。「宋國」無數紅軍將士成了察罕帖木兒虎狼之師的刀下之鬼,中路軍左翼部隊損失過半,余部分別退回藍田。察罕帖木兒依然是窮追猛打,李武、崔德只好越過終南山,向關中西南撤退。
「宋國」紅軍退到陝西西南隅后,李武、崔德兩帥決心扭轉頹勢,率部奮力攻佔了興元路城(今陝西漢中市),有了落腳之地。後來進軍甘肅行省,攻佔了伏羌(今天水市甘谷縣)等地。
察罕帖木兒又立新功,朝廷對他大加褒獎,晉陞他為陝西行省左丞(正二品)、資善大夫(正二品)。
戊辰(二十三)日,元軍收復起義軍佔領的邳州(今屬江蘇)。這一天,朝廷調中書省客省使(正五品)薩爾達溫等攻打黃河南岸一支「宋國」紅軍,結果擊潰紅軍。
二月份,「宋國」大臣劉福通命淮安行省毛貴元帥所部為東路軍,北上攻打朝廷腹地。
毛貴,生一張略方的圓臉,長一對銀河眉——長度適宜,寬而有角,濃中見輕,輕中帶濃。眉下嵌一雙貓眼。印堂適中,下卧一隻花鹿鼻——山根、年壽略立;準頭豐滿圓明,高而不尖,色潤不露孔。唇上蓄短須。
古代面相學認為:銀河眉主使為人溫和,性緩自重,人緣極好。貓眼主使富貴、性溫、好閑。鹿鼻者心性仁慈、好義,富能守財,貴而清正。
毛貴率部先攻佔了海港城市海寧州(今江蘇連雲港市),然後奪取海船北上進入山東半島。
二月壬申(二十七)日,毛貴率部攻打了益都路(治所今山東青州市)的膠州(今山東膠州市)。元臣樞密院僉院(從三品)托歡戰死,毛貴紅軍佔領膠州。
三月庚辰日(初六),「宋國」東路軍元帥毛貴攻克般陽府路(治所在今淄博市淄川區)的萊州(今屬山東),守臣宣慰院副使(從二品)釋嘉納被殺死。
再說1357年三月辛巳日(初七),徐達、湯和、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及胡大海所部同時從六面猛攻常州,雙方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張士誠的督軍大將呂珍膽戰心驚,當天城池雖然沒有攻破,他卻在夜晚帶著幾個親隨悄悄出城逃遁。
次日,徐達、湯和、常遇春等六路大軍再次進攻常州,守城將士得知督軍溜之大吉,無心賣命戀戰。最後,紛紛放棄抵抗,繳械投降。
捷報送到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大喜,通令封賞:
晉陞廖永安為江南行樞密院同僉(元朝職俸正四品),俞通海為江南行樞密院判官(元朝職俸正五品),張德勝為太平府分樞密院判官。
任命常遇春為中翼元帥府統軍大元帥,晉陞唐勝宗為中翼統軍元帥、陳德為中翼右副元帥、桑世傑為中翼管軍總管。
晉陞趙德勝為左翼統軍左副元帥,晉陞郭興為天興翼統軍元帥。
吳王這次增設了中翼元帥府,是明確左、右、中三翼元帥府統領的部隊為三支野戰主力部隊。
朱元璋這是借鑒元廷初期的軍事組織編製——左軍、右軍、中軍、前軍、后軍。
常遇春已經提前晉陞統軍大元帥,置於中翼元帥府,軍階高於所有元帥。
朱元璋還晉陞胡大海為右翼元帥府統軍大元帥(僅次於常遇春),暫時在吳王帳下負責宿衛。已任右翼元帥府的統軍副元帥華雲龍及領兵副元帥則由胡大海節制。
胡大海原是都先鋒,屬於破格提拔。朱元璋發現他不僅殺敵威猛,帶兵有方,而且謙卑禮讓,有令則行,從無二話,非常忠誠。
三月丁亥(十三)日,朱元璋晉陞湯和為江南行樞密院同僉(原是代理同僉)兼常州府總管,率部鎮守、治理常州府。
同一天,下旨在常州設置毗陵翼元帥府,破格晉陞湯和下屬鎮撫張赫為毗陵翼統軍元帥,駐守常州。
同時命令鎮撫孫繼達負責疏浚、治理常州護城河。凡是攻城點的護城河幾乎被屍體塞滿。
朱元璋沒有晉陞徐達及下屬,使其恢復原職(統軍元帥等)。朱元璋對其不放心,因他攻城不大用腦,打算多磨鍊磨鍊他。
接著,朱元璋將常州路改名長春府,任命高復暫任知府。
高復,濟南路臨邑縣(今隸屬山東德州市)人,勤政愛民。當年夏天乾旱,小麥灌漿,正當要水。高復齋戒沐浴,到城隍廟祈禱,求神降雨。當晚做了一夢,遇見神仙。神仙對他說:「爾起乎!雨已到了。」高復頓時驚醒,看見已是黎明,跟著聽見雨聲。他下床打開門,只見蒼天降雨,越下越大。他仰頭張開雙臂,大聲喊道:「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當年,常州地區莊稼成熟豐收,百姓歌頌其德。結果,本是「暫任」的高復一直擔任了七年知府。
由於「長春」一詞引起了識別上的混亂及鄉情上的反感,常州百姓對城名的更改很有意見,不認可「長春」,還是喜歡叫「常州」。
三月己丑(十五)日,朱元璋順應民意,把「長春府」改為「常州府」。但把所轄晉陵縣改為京臨縣,武進縣改為永定縣。不久,朱元璋把京臨縣併入永定縣。原來兩縣的縣治都在常州一座城裡,所轄區域也不是很大。
再說吳王得而復失的長興城。此城地處太湖西南口,陸上西通廣德,直線距離48公里;東南經湖州可南下杭州,是浙江的北面門戶、戰略要地。
朱元璋決定奪回長興,牢固佔據太湖西南隅。1357年二月丙午朔日,他直接命令耿炳文帶劉成、李景元自廣德出發,攻打張士誠的湖州路長興縣(今屬浙江)。也是給家鄉小兄弟獨當一面的鍛煉機會。
年輕的耿將軍生一張冬瓜臉,卻長一對柳葉眉,下嵌一雙雁眼。其印堂寬闊,下卧一隻石獅鼻——山根低凹、較短,年壽高凸;蘭台、廷尉特大,不露孔。
古代面相學認為:柳葉眉主使聰明好學,交友忠信,心性慈善。雁眼主使必遇有力貴人,富貴雙全,妻賢子貴,三代有德,終身少兇險之事。石獅鼻者憑藉武職顯貴,卻無善終。
時年23歲的耿炳文還沒有名氣,是跟著鄧愈打進廣德的。駐守長興的趙打虎聞所未聞,不把他放在眼裡,帶兵三千出西門迎戰,結果不是耿炳文的對手,大敗而逃。他本想逃回城,守城的李福安見耿炳文率部緊隨其後,急忙下令關閉城門。趙打虎無可奈何,只好快馬加鞭逃往湖州。
二月戊申日(初三),耿炳文攻克長興,活捉守將李福安、達實曼及一些民兵。民兵萬戶蔣毅率所部二百人投降。耿炳文還繳獲張士誠停放太湖長興港的大小戰船一百餘艘。
長興有個儒士叫溫祥卿,早已耳聞朱元璋禮賢下士,心想他的手下也不會太差,就攜帶家眷投奔耿炳文。耿將與之交談,溫儒士的談吐使之稱奇,於是留作幕府參謀,採納他的策略分兵據守要害之地。溫參謀還為耿炳文守城考慮,參考古書設計了防禦性的戰具。
其中有「雙飛弩」。雙飛弩由兩具弩組成,安裝在木架上,由一人操作。木架下安裝有和兩個弩機相連的一塊踏板,上弦后,使用者用腳踩動踏板,便可放箭。
弩是比較強大的防禦性武器。漢代的弩已經實現了標準化,其拉力以石(音:彈)為單位,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八種級別。一石約有30公斤力。普通弩多為3—6石。三石弩射程約為189米,四石弩約為252米,在當時屬於威力無比的遠程武器。
再說朱元璋,得知收回長興城,非常高興。三月乙亥朔日(初一),將長興州改名為長安州,並在此地設立永興翼元帥府,破格提拔耿炳文為總兵元帥,劉成為左副元帥,李景元為右副元帥,一同守衛長安州。
經過深思熟慮,吳王朱元璋決定在江北也布下一顆棋子。
三月己丑(十五)這一天,他命令中翼統軍大元帥常遇春攜右副元帥陳德、總管桑世傑和領兵元帥徐達率部攻佔江北泰興縣一個小地方馬馱沙。由常遇春統一指揮。
兩路部隊在常州城北長江邊北岸埭(地名)乘坐戰船,沿江而下,到達江陰州對面長江的一個小河口,然後沿著這條河流進入馬馱沙(今靖江市)。此處無城,經過一個時辰的戰鬥,消滅了元廷駐守的少量水、步軍,佔領了此地。
此地為何叫馬馱沙?今天考古,在焦山港(今靖江東興鎮)曾經發現一塊斷碑,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
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化成「馬馱沙」。
馬馱沙屬於長江沖積平原,吳國赤烏二年(239年)為吳王孫權牧馬之洲,屬毗陵郡(今常州市)。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市)。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一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屬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屬海陵縣后屬泰興縣。宋代,「馬馱沙」被叫作「陰沙」。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犯中原,岳飛率軍抵抗,而後退到了陰沙。在這一過程中,有大批難民與岳飛一同撤退,他們來到陰沙后,看見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便在這裡安家落戶。
元代至正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356年-1368年),陰沙(今靖江市)大部分仍屬泰興縣。泰興則由揚州路總管府直接管轄。
朱元璋的戰略意圖是:張士誠遷都到江南隆平府(今蘇州)后,主力部隊全部調到江南,其江北的地盤已經空虛。要乘虛而入佔領這些城池,必須有一個不易引起張士誠以及朝廷注意的淮東基地。經過研究,朱元璋發現:泰興縣和江陰分別所轄的馬馱沙是一個絕佳地點。攻打馬馱沙,隔著長江管轄馬馱沙一小部的江陰,在軍事上力不從心。距離馬馱沙30公里的泰興即使很快得到求援信,想派兵支援,對於沒有城池堅守的這個彈丸之地,顯然也是有心無力。
佔領了馬馱沙,朱元璋有了橫掃江北淮東的基地,將來大軍既可以從常州直接過江到此聚集待命,也可以從鎮江或應天府(今南京)乘船順江而下到達。
從馬馱沙出兵,往西北一天可達泰興。攻佔了泰興城,北上42公里可以攻打泰州,也可以沿江到西北直接攻打揚州城的門戶江都縣。相距只有
57公里的路程。如果朝東北走大約60公里,可以攻打如皋縣。
此外,控制了馬馱沙,建立水寨,可以扼制江陰及下游的敵方水軍,保證上游常州、鎮江不受張士誠水路的進攻。最終保證應天府到鎮江、常州的水路安全。
1357年二月甲戌(二十九)日,「天完國」丞相倪文俊率部由荊州沿江西進,攻克了其上游直線距離88公里的峽州路城(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
隨後,倪文俊命領兵元帥明玉珍統領戰船五十艘,率一支水軍鎮守峽州,自己率大軍回到荊州。
朝廷視倪文俊為眼中釘、肉中刺,元順帝下詔任命高寶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從二品),並令他帶兵出川直搗倪文俊的根據地中興路城(今荊州市)。
高寶率兵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在峽州城上游南津關停靠北岸。然後上岸從山路繞過依山傍水的峽州,再下山到達長江邊,隨後沿著江岸長途跋涉,途中經過虢亭(三國古戰場)后,江邊無路,只好翻山越嶺到達中興路枝江(今湖北荊州枝江市)。此處離東面的中興路(荊州)城大約還有41公里。
不久,高寶兵臨城下,但是攻打多日都沒有攻下,他擔心倪文俊峽州的守軍攻其後路,於是強征漁船渡江,撤退回川。
高寶以為倪文俊不會渡江追殺。不料,倪文俊是個有仇必報的蠻子,他帶兵出城、渡江,一路尾隨向西,經過彌陀寺、沙道觀、松滋縣、王家橋、斯家場、劉家場、仁和坪。第三天追到距離荊州120多公里遠的五峰縣轆轤關(今漁洋關)被擋住了。
高寶已經過關逃脫。辛辛苦苦行軍三天,倪文俊不甘心空手返回,他下令砍樹製作長梯,不惜犧牲五倍於敵的代價奪取了轆轤關。他佔據轆轤關后,從此封鎖了四川元軍出關東進的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