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老指活路重八行乞 返寺廟受剃度正式
第二章高長老指活路重八行乞返寺廟受剃度正式修行(4.5頁)
入寺之初,朱重八對菩薩神靈沒有什麼敬畏的理念。
由於他是干粗活的行童,時常受一些年輕和尚的欺負,肚子一直憋著火。
一天,他打掃伽藍殿,不小心被伽藍神塑像的石座角絆了一下,摔了一跤。
由於摔得比較痛,火氣陡然衝上大腦,舉起長掃帚朝著伽藍神像狠狠地打去。
他一邊打一邊罵:「我打死爾、打死爾!他們欺我,爾亦欺我。」
過了幾天,主持長老德祝髮現大雄寶殿的紅燭下半部被老鼠啃了,就怪罪小重八,把他訓了一頓。
接著,重八打掃伽藍殿時看見伽藍神像,火氣一下子冒了出來,他想:保護大殿是你伽藍神的責任,你不顯靈殺死老鼠,害得長老來罵我,實在可恨!氣憤之中,他產生一個想法,跑到高長老的書房拿起一支毛筆蘸上墨,然後在伽藍神像背部靠近石座處橫書五個大字——「發配三千里」。
朱重八早起晚睡,埋頭苦幹了一個多月。他每天聽見師兄們上早課的念經聲,心裡不時冒出一句話——他們念的什麼經?
一天,重八實在忍不住了,就對高長老說:「師父,我想聽早課。聽罷即挑水,保無妨。」
高長老見他一個月來表現很好,吃苦耐勞,隨叫隨到,從不抱怨,也不多言多語,已經有點喜歡他了。於是,破例答應了重八的請求。
朱重八聽了幾天早課後才明白,皇覺寺的早課就是念誦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為什麼天天念這一段經呢?重八想不明白,就問他最熟悉的負責做飯燒菜的大師兄。
大師兄告訴他說:「這是《無量壽經》中的一品經。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獲得心靈的清凈和覺,普度眾生,因此早課選擇《無量壽經》。這本經很長,怕一些人背誦不了,所以只選一品四十八願。這品經是一切經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每天念誦,即學習阿彌陀佛的宏願。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
重八跟著念誦了七天,已經完全能夠背誦——
01國無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02不更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03身真金色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04形色相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05宿命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
好景不長。重八在皇覺寺吃了不到50天的飽飯,就丟了飯碗。
皇覺寺20多人坐吃山空,去年的存糧已經不多了,而今年顆粒無收已成定局。除了做飯的大師兄,主持德祝遣散了所有的普通受戒和尚,發給每人一點錢。唯獨沒有給朱重八。他是最後一個離開。
臨走前的晚上,高長老一邊把重八長出的頭髮剃光,一邊對他說:「爾往廬州耳!彼是大城,易化緣也。爾朝南行,先到定遠,再到梁縣。梁縣小吃多,我嘗(曾經)去過。梁縣西不遠即廬州。」
接著,長老把一套木魚木槌送給重八,說道:「爾已能背四十八願,乞討時亦可誦經,帶上這件木魚,誦經時用。」
接著,還給了他一把黃色的油紙傘。
第二天吃完早飯,大師兄把新做的一個簡易木背架和一個小竹籃送給重八。籃里有兩個白色粗瓷缽(一種弧腹平底碗)、一雙筷子,缽里各有一個饅頭。用一塊乾淨的藍布蓋著。
重八謝過大師兄后回到寢室,先把裹著一套藍布僧服的包袱放進背架底層,再放上一床薄被,最後把自己睡過的一卷草席和油紙傘橫綁在上層。他把木魚、木槌和洗臉巾放在籃里的藍布上,然後背起背架、拎著竹籃離開了皇覺寺,踏上逃荒之路。
重八雖然長相、個頭粗粗大大,卻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
昨日走了一天路,下午吃了一個饅頭。怕討不上飯,留了一個。
第二天早上,他想:今天到了定遠要化緣,拎著籃子敲不了木魚,怎麼行?為了方便化緣,他在路上找了一根麻繩,兩頭綁在籃子提樑上,套住脖子,把竹籃掛在肚子前。這樣,他可以左手持木魚,右手拿木槌。
定遠是座小縣城,當時屬河南行省安豐路濠州管轄。從皇覺寺到定遠有100多里。雖然瘟疫流行已有兩個月,沿途還是有不少逃難的人群。
第二天上午,重八沿著驛道(官道)走到定遠的北門。他見城門有五個元兵把守,四個手持紅纓長矛,一個腰間挎刀,顯然是個小長官。凡是歪歪斜斜、看上去像有病的難民都被攔住、攆開,不許進城。城門右五米外的牆根下,有幾具歪三倒四的屍體,都是餓死的難民。旁邊停著一輛拉貨的馬車,車旁站著車夫和一個持矛的元兵,有兩個年輕男子正在把屍體搬上馬車,拉到城外的亂墳崗去埋。
進城后,他沿著大街行走。看見賣小吃的攤子,就上前敲著木魚,低頭輕聲念誦《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有的攤主信佛,見是和尚化緣,就施捨了一點食物。到了中午,重八討得三顆油炸小面丸、一個烤紅薯、一個饅頭。第一次乞討就得到施捨,他很高興,鑽進一個沒人的小巷,津津有味地享受了一頓小吃午餐。不過,他沒有吃光,留下了饅頭,預防下午討不到。這日子還長著呢!
結果,下午還真的沒有收穫,饅頭成了他的晚餐。由於旱災、瘟疫的影響,定遠城很蕭條,行人稀少,生意清淡。第二天,重八離開定遠前往梁縣,第三天上午走到了梁縣(今梁園鎮)。
梁園鎮在南北朝時,是慎縣治所,后改梁縣。元朝時屬廬州路(今合肥市)管轄。當年廬州地區沒有受災,食物還比較豐富。梁縣歷來都是江淮中北部區域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鼎盛時,曾吸引江蘇、河南及周圍十多個縣的客商前來交易。於是,一些小吃、小菜應運而生。
比如,油炸獅子頭、小「鱉」、燒賣、春卷、包子、油條等。其中,油炸獅子頭和小鱉以其獨特的風味在眾多食品中脫穎而出,成了梁園小吃的代表。油炸獅子頭的主原料為麵粉,但其做工的方法和油炸的火候很講究。油炸完成後,造型真如獅子之頭,口感特點是「脆、焦、香」。
朱重八有幸討得兩個。謝過施主,馬上吃了起來,感覺比定遠的油炸小丸子強多了!當時他已經很餓了。
小「鱉」的配料更為考究,原料有麵粉、香油、芝麻、糖絲、生薑等,做成橢圓形,烤制而成。出爐后長約6厘米,寬約4厘米,狀似縮頭伏鱉。口感特點是「香、酥、甜」,美味絕倫。
朱重八在小「鱉」店門口旁敲了很長時間木魚,店主才給了一個小「鱉」,他一口就吃掉了。後來,重八又討得一個包子,他留到第二天早上才吃。
朱重八在梁縣待了三天,把每個小店、小吃攤都討了一遍。店主不施捨,他就是不走,很有耐心地不停敲著木魚。有些店主、攤主實在忍受不了,不得不施捨一點打發他離開。
晚上,朱重八躺在梁縣的關公廟裡,總是回想白天乞討的情景,回味那些小吃,不時地笑出聲來。
早上離開梁縣后,朱重八走了大半天,下午到了廬州城。
元末的廬州路屬河南行省淮西道①。淮西道治所也設在廬州城。
這是一個大城,城牆高,城門寬,門洞深。大街小巷很多,店鋪林立,小吃攤點也多。衣衫整潔、彬彬有禮的和尚化緣還是比較容易得到施捨。
朱重八在廬州住了較長時間,有了不少見聞。他得知五月時,汴梁(開封)地區連降大雨二十多天,黃河暴漲,下游曹州(今山東曹縣)的白茅堤決口,洪水橫灌大運河,淹沒了濟寧路(今山東濟寧市),嚴重影響了南方糧鹽漕運北方。決口還使黃河改道向南泛濫,淹沒了虞城縣(今屬河南)、碭山縣(今屬安徽)。死的人比鬧旱災的濠州還要多。
在廬州,最使朱重八受益的是聽聞了一些元雜劇的故事。有《竇娥冤》,劇情控訴了封建政治的腐敗和平民百姓的痛苦。有《陳州糶米》,講述的是:一個叫作張撇古的男子揭發劉小衙內等人假公濟私、損人利己,被打得遍體鱗傷依然痛罵奸賊,寧死不屈。
朱重八還從雜劇包公戲的故事中知道包公是北宋的好官,也叫包龍圖。包龍圖善於斷案,對犯人量刑判決——該殺的殺,該革職的革職,該杖打的杖打,該罰款的罰款。後來,他聽說包公的原籍在廬州解集鄉,有包公祠、包公墓,就到那裡瞻仰、憑弔,盤腿坐在包公墓前念誦了一遍《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在那裡,重八得知包公名拯,廬州人,28歲考中進士,擔任過開封府尹、
龍圖閣直學士,所以世稱包龍圖。包拯62歲時任二品樞密院副使,1062年病世,被追認禮部尚書,賜謚號「孝肅」。隨後,朝廷派人護送其靈柩回到他的家鄉安葬。因此,墓碑刻寫「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拯之墓」。
一年後,結識朱重八的兩個身穿紫色長衫的流浪人約他離開廬州西行。
三人走到合肥縣(今肥西縣)官亭村,重八不幸生病,一下子渾身發熱,一下子全身發冷。兩人取下他的背架,脫下紫衫披在重八身上,隨後找了一間草棚暫住。朱重八抓裹紫衫蜷縮在乾草堆不停地發抖,同伴又把他的薄被給他蓋上。
兩人照料他兩三日,病情有所減輕,三人繼續上路西行。重八因病體弱,一天才走42里,接近傍晚才到六(音:陸)安城東的三十鋪。
三人遠遠望見一座七級磚砌浮圖(寶塔),走進才知此地原是一處寺廟遺址。由於戰爭的緣故,所有的房屋都已蕩然無存,只剩下斷垣殘壁。
紫衣人看見寶塔附近地邊有一個三角形茅草窩棚,兩人便把重八扶進窩棚坐下,對他說:「爾有疾走不得,且留爾在此住三日,待疾愈。三日後我們再來會爾。」說完就奔向15公里遠的六安。
三日後,重八的病竟然幸運地好了,卻不見兩個紫衫人回來相會。
第五天,他不再等待,前往六安。上午進了六安城,看見一個老儒生背著一個小書箱,非常吃力。
朱重八心生憐憫,便對他說道:「老先生,我幫爾負篋如何?」
老儒不讓。重八擔心他半道發生意外,便陪他同行到硃砂鎮,然後在一棵大槐樹下休息。
老儒對重八說道:「師父,觀爾相貌非凡。我善以星曆推命,爾把生辰年月日說與我聽,試推一下。」
重八便把生辰八字全部告之。老儒沉吟良久,這才說道:「吾推命多矣,卻無如爾貴命!只是金星照命,凶。願爾慎之!凡事先謀而後動。今日此行,利往西北,不宜東南。因歷(曆法)告以未然(不曾如此)之事。甚悉(詳盡)。」
朱重八謝過老儒,詢問他的姓氏名諱、住地。老儒皆不回答,只是叫他上路。於是,重八先西行乞討,到了固始縣(今屬河南)、信陽(今屬河南),接著北上到達汝州(今屬河南)。後來向東流浪,經陳州(今河南淮陽縣)、鹿邑縣(今屬河南)到亳州(今屬安徽),最後南下到達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一路平安。
後來朱元璋經歷十六年刀光劍影,當上了皇帝。想報答這個老儒,可是無處可尋,只好囑咐史官在《明太祖實錄》中記下此事。
1346年(元至正6年),18歲的朱重八返回孤庄村掃墓,祭拜父母、大哥的亡靈。見災情沒有完全好轉,又繼續流浪化緣。
1348年,朱重八估計濠州百姓的生產、生活已經恢復正常,就再次返回家鄉,回到了皇覺寺。他對高長老講述了自己的一些所見所聞,認為人世間罪惡太多、苦難太多,要求剃度受戒,正式出家修行,將來好度眾生。
高長老答應了他。一個吉日良辰,皇覺寺鐘鼓齊鳴,眾僧身披青色袈裟匯聚法堂,站得齊齊整整,合掌行禮。長滿頭髮的朱重八在法座下站定。高長老在法座上說道:「聽偈: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爾剃除,免得爭競。」
淨髮和尚很快就為朱重八剃度乾淨。接著,長老賜給他一件青色法衣袈裟,讓重八穿上。隨後,監寺引他到法座前,長老為重八摩頂受戒,念道:
「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依佛法,三要皈依佛僧。此為三歸。還要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從此,朱重八開始學做名副其實的僧人。
在《大明皇陵之碑》碑文中,朱元璋記述了這段歷史。
其辭曰:「汪氏老母,為我籌量。遣子相送,備醴(甜酒)馨香。空門禮佛,出入僧房。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颺。我何所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扶)。突朝煙②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③。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壁),聽猿啼夜月而凄涼。魂悠悠覓父母而無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風鶴唳,俄(頃刻)淅瀝以飛霜。身如蓬(蓬草)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一浮云乎又三載,年方二十而強。……已而(不久)既歸,乃復業於覺皇(皇覺寺)。」
過了三年,重八學完了《無量壽經》、《金剛經》等。
朱重八最喜歡念《金剛經》的《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註釋:
①淮西道:「道」是小於行省的行政區域。當時河南江北行省分為兩道——淮西道和淮東道。
②朝煙:指早上做飯冒煙的人家。
③趨蹌:指急迫不穩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