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國衰張士誠歸順朝廷 螳螂
第二十二章周國衰張士誠歸順朝廷螳螂死黃雀陳耀武揚威(6.5頁)
1357年八月份,「宋國」紅軍劉福通的直屬部隊在元朝魯豫腹地的戰果一片輝煌。先是攻打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市),文臣知府林茂,武將萬戶時公權投降、獻城。
紅軍接著北上攻佔了朝廷中書省直隸州曹州(今山東曹縣)。曹州位於歸德府正北約48公里。
八月癸丑日,「宋國」東路軍毛貴所部由魯地西進,攻克大名路城(今河北大名縣,轄3州加5縣)及所轄開州(今河南濮陽市)、浚州(今河南浚縣)及滑州(今河南滑縣)。滑州西南44公里是衛輝路城(今河南衛輝市)。其離開州直線距離85公里多。
紅軍毛貴所部一路高歌,攻城略地,在附近一帶產生巨大影響。
八月乙丑日,駐防河西的黃軍義兵(民兵)萬戶田豐率部向毛貴投誠。
於是,毛貴命令他東渡黃河,攻打濟寧路城。田豐所部攻上城頭后,城中的行省右丞實勒們聞風逃遁。義兵萬戶孟本周率部頑強抵抗,擊退了田豐部隊。孟本周繼續駐守濟寧。
不久,毛貴紅軍自開州(濮陽)發兵攻打衛輝路城,田豐隨同參加。最後攻佔衛輝城。
張士誠與朱元璋爭鬥,使「周國」成了落日。他深感不是朱元璋的對手,遲早要被滅掉,於是決定歸順朝廷。
八月的一天,張士誠遣使前往江浙行御史台,請中丞(正二品)曼濟哈雅說情,表示真心向江浙行省丞相達實特穆爾投誠。
參知政事楊諤勒哲想要接納,達實特穆爾不同意,說道:「我昔日在淮南,曾經招安張士誠,知道這個人反覆無常,其降不可信。」
張士誠見使者無功而返,於是派遣隆平府(今蘇州)太守周仁親自到杭州江浙行省衙門,陳述自願休兵息民之意。諤勒哲原本就勸其歸降,於是苦心勸說達實特穆爾,終於使他答應了。
得知達實特穆爾答應后,張士誠開始提出條件,要求封他一個「郡王」的爵位。不料,達實特穆爾拒絕了。
張士誠又請求封為三公。他不知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的職俸是正一品,高於郡王(從一品)。
達實特穆爾答道:「三公,非有司所定,今我雖能便宜行事,然不敢專權。」
諤勒哲極力勸說答應張士誠的請求,封他一個正一品的官職,促使他死心塌地為朝廷賣命。封張士誠「正一品」,則俸祿高於「從一品」的行省丞相達實特穆爾。
達實特穆爾不是心胸狹隘之人,雖然外表義正詞嚴,然而心裡實在是慶幸周王誠意歸順,不僅使他的管轄之地少了一個敵人,而且多了一個幫手。此外,又怕有拂諤勒哲的心意、影響團結以致影響江浙的軍務。於是退讓一步,同意報請朝廷授予張士誠太尉(正一品)官職,張士德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其弟張士信為行樞密院同知(正二品),並把「隆平府」改回「平江路」。
元朝的「太尉」不是實權官職。是根據具體情況加封的名譽官階,享受正一品官職的俸祿和其它待遇。具體擁有什麼權利,則須另外授予。
元廷批准了達實特穆爾的奏請。張士誠接受賜封他太尉的詔書後,達實特穆爾讓張士誠繼續居住原來的治所,主管平江的軍政事務,遏制朱元璋在浙江繼續攻城略地。但是,其甲兵、錢糧事務皆如原態,自己就地解決,朝廷不供給。
朝廷不了解詳情,以為張士誠歸順為達實特穆爾之功。於是,元順帝下詔,也給達實特穆爾加封太尉。
聽聞張士德已死,元廷追封其為楚國公,任命張士信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
九月戊戌(二十六)日,湖廣行省左丞相(從一品)台哈布哈被調回元朝北方腹地,率兵攻打劉福通紅軍佔領的大名路城(今河北大名縣)及所屬三州。因紅軍朱貴所部在戰略、戰術上失利,紛紛戰敗,大名路城和所轄開州、浚州、滑州均被元軍收復。
九月辛丑(二十九)日,元順帝下詔,命令中書省右丞(正二品)額森布哈、御史台中丞(正二品)成遵言出使彰德路(治所今河南安陽市)、大名路、廣平路(治所今河北廣平縣)、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市)、東平路(治所今山東東平縣)、曹州、濮州(今河南范縣)等處,宣撫、獎勵收復失地的將帥及守城勝利的將領。
在江南,元朝廷招安了周王張士誠,剩下的就是「天完國」和吳王政權了。
「天完國」紅巾軍有著比較完整的軍事管理機構,其體制也與元朝舊制大體相同。在「天完」軍事機構中,倪文俊擔任最高一級的統軍大元帥。後來他當上丞相,更加狂妄自大,霸佔所俘威順王王子的妃妾為妻室。
「天完國」的領地畢竟還不寬,財力不足,官員俸祿無法與朝廷相比。儘管倪文俊位高權重,還是經不住朝廷的招安誘惑,為了高官厚祿,將他俘獲的蒙元藩王威順王寬徹不花的王子報恩努作為人質,答應和招安元臣談判。
談判時,倪文俊要求朝廷封他為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元廷很仇視倪文俊,沒有答應。談判官員告之,可以任命他為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從二品)。
倪文俊認為,不封他為平章政事,則必須封他為行樞密院知院(從一品)。朝廷最後退讓一步,答應可以任命倪文俊為湖廣行樞密院同知,享受正二品俸祿和其它待遇。雙方最終無法達成一致,「招安」流產。
倪文俊氣急敗壞,憤怒之下殺死了威順王的兒子報恩努。這樣,原本就仇視他的朝廷不可能再對其招安,徹底中斷了他以後歸順的道路。
無法通過元廷得到高官厚祿,私慾膨脹的倪文俊決定奪取「天完國」的最高權力,既可享受榮華富貴,又可與元廷分庭抗禮。
1357年九月,倪文俊圖謀殺害南方紅巾軍領袖徐壽輝,篡奪帝位。可是陰謀泄露。徐壽輝雖然還不確定暗殺他的人就是倪文俊,但是下令帝宮戒嚴,宮門緊閉。宮外四周街道巡邏的禁衛親軍由平時的兩隊增加為四隊,每隊負責一條街道,首尾可以相顧。
倪文俊做賊心虛,擔心漢陽城戒嚴、關閉四門。因此,第二天一早就倉皇離開都城,帶領自己駐紮城郊的直屬部隊奔往漢陽東南的黃州城(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那裡是他的老部下領兵元帥陳友諒在鎮守。
他想:陳友諒是他一手提拔的,其領兵元帥之職也是他報請徐壽輝批准的。而且,陳友諒對他一直唯命是從。如果鼓動陳友諒隨他武力奪權,這個下屬應該不會拒絕。奪權成功,自己當上皇帝,封他為統軍大元帥,他何樂不為呢?
倪文俊未到黃州,陳友諒已經獲悉他謀逆欲圖篡位。
探子報告倪文俊奔黃州而來,陳友諒思前想後拿定了主意。他下令關閉北門,交代說:「倪大帥到了北門,立刻通知我。」
接到通知后,陳友諒下令打開城門,只帶著大將康泰、趙琮和幾個親兵出門迎接倪文俊。
他抱拳鞠躬后,故作不解地問道:「大帥,爾有急事差遣在下,派個親兵小將告之即可,何必親自風塵僕僕而來?」
倪文俊擺擺手道:「到爾帥府再說。」
陳友諒察言觀色,看出倪文俊沒有什麼疑慮,就對康泰、趙琮說:「爾等把大帥的兵馬帶到臨時營房休息,好好招待。」
然後恭恭敬敬地把倪文俊迎到元帥府,請到大堂正中的帥椅上落座。此前,大堂兩邊只有6把將領的座椅。事先,陳友諒增加了4把。
這時,他順便請倪文俊的10個親兵也坐下休息。大堂空無一人,靜悄悄的。倪文俊和隨從為了逃命,從漢陽出來已經跑了大約90公里的路程,早已疲憊不堪,個個都坐了下來。
接著,站在帥椅旁的陳友諒喊道:「來人,上茶!」
此時此刻,從帥椅背面的屏風后衝出20個刀斧手,左邊10個,右邊10個。為首的兩個壯漢首先把倪文俊按住,陳友諒迅速拔劍架在他的頸肩上。
其餘的刀斧手迅猛撲向倪文俊的親兵,有的還沒有反應過來,已經命喪黃泉。坐在最靠外的兩個往門口跑,陳友諒的10個親兵早已堵住大門,揮起大刀把他們砍死。
權欲熏心螂捕蟬,上行下效后佔先。
看見倪文俊的親兵全部死亡,他也被捆住,陳友諒收劍入鞘,對他說道:「抱歉了!爾反叛謀逆,妄圖誅殺國君,罪不可赦!」
倪文俊氣得罵道:「爾混蛋,忘恩負義!」
陳友諒微微一笑,走到他面前問道:「我們都是追隨徐帝造反,一起打天下。爾不過比我早一些。徐帝論功行賞,待爾不薄,封爾為統軍大元帥,後來又任命爾擔任丞相,爾還不知足,反而要謀殺徐帝,取而代之。此才叫忘恩負義!」
接著,又說:「我捉拿爾這個逆賊,是替天完國除害,替徐帝報仇雪恨。
爾說,對否?」
倪文俊一時無言以對。陳友諒也不等他多想,下令道:「把他拖到門外斬首!」
隨後,陳友諒馬上叫人做了一個帶蓋的方木匣,裝上倪文俊的頭顱。在帥椅前2米遠擺了一張茶几,將裝著倪文俊頭顱的方匣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他把跟隨倪文俊來到黃州的大小將領叫到帥府,進門時一律卸下刀劍。大堂兩邊的座椅前均站著陳友諒的將領,個個配刀。
陳友諒端坐在帥椅上,對他們說道:「倪文俊圖謀弒帝,罪不可赦!已經被我誅殺。爾等是他的屬下,跟隨謀反亦是身不由己,若知罪,欲戴罪立功,可以從我。若冥頑不靈,願意陪葬,我絕不挽留。不信,請看桌上的匣子,可是倪文俊?」
這些將領們上前看了看打開蓋子的方匣,為首的總兵大將帶頭跪下,雙手撐地,叩首后說道:「在下有罪,願意跟隨陳元帥,戴罪立功。」
其餘將領跟著全部下跪、叩首,異口同聲說道:「願意跟隨陳元帥,戴罪立功。」
收編了倪文俊的直屬部隊,陳友諒興高采烈,留下他的兩個大將,請將領們都坐下,然後說道:「滅了反賊倪文俊,從現在起,我就是勤王(意思是輔佐徐帝之王)。天完國現在沒有了丞相,一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我就先擔任一個宣慰使,以便處理有關事務。」
當天,他派親兵侍衛隊隊長帶上倪文俊的頭顱送到漢陽帝宮,並把自封宣慰使(元朝職俸從二品)的奏章呈送徐壽輝批准。
其實,陳友諒是藉此試探徐帝,看他會不會感激、重用自己,封他更大的官。
徐壽輝的腦子不是很靈,他沒有想到那麼多,覺得陳友諒為他除害,想做大官也是合情合理,就順水推舟,同意陳友諒為宣慰使,享受其俸祿。
閏九月乙丑日,「宋國」中路軍右翼副帥破頭潘率部攻佔了朝廷腹地中書省直轄的晉寧路潞州城(今山西長治市)。
閏九月丙寅日,「宋國」中路軍右翼元帥關先生率部攻打朝廷腹地冀寧路城(今山西太原市)時,被陝西行省左丞察罕帖木兒率軍擊退。
這個月,陳友諒命令趙普勝會同一支歸附的青軍進攻安慶路城(今安徽安慶市)。
東周時期,今安慶潛山縣是古皖國所在地。安慶古城之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名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發出「此地宜城」之語,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含「平安吉慶「之意)。
安慶城始建於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年(1217年)。當時朱熹的學生黃干任安慶府知府,為了抵抗金國侵略的需要,身先士卒,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后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所於羅剎洲、楊槎洲。
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元年(1260年),於開慶元年(1259年)再任建康府(今南京)知府的馬光祖為了防止蒙古大軍從長江水路進攻建康及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考察建康沿江上游,發現在宜城渡建城易守難攻,於是廢棄舒州府,但是利用了舒州府城牆的磚石,將其拆運至東面約45公里的宜城渡修築了新安慶府(今安慶市)。
安慶城西望獅子山,東連秦潭湖,北枕大別山龍頭,南踏長江之波濤。東北有菱湖、蓮湖、大湖相伴,東郊有秦潭溪流屏護。自古留下「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安慶宋元古城平面為西面呈弧形的正方,周長約5600米。城台高2丈(約6.3米),牆堞高4.8尺(約1.52米)。垛口高2.4尺(約0.76米),寬1尺(約0.32米)。利於防守放箭。
西城牆大約自今新義街南端(和沿江路交匯處)外側起,北上偏西沿著玉虹街至四方城街,再呈弧形延伸到李公祠巷東北頭止。
北城牆從北門向東沿著今日菱湖南路內側延伸,大約到此路與宜城路北端交匯處止。
東城牆大約位於南北貫穿的宜城路內側,到沿江路北側止。
南城牆從宜城路南端的沿江中路內側直到新義街南端止。
安慶宋城有四門。
西門為主門,叫觀山門。明清時改叫正觀門。大約位於新義街與玉琳路交匯處。城中的墨子巷西通玉琳路直達西門,東通天后宮街直達東門。
北門叫集賢門。位於李公祠巷與北正街交匯處,明清延用至今。
東門叫通江門,門前的護城河把城東北的菱湖和長江連通。在明清時改叫樅陽門(此名至今還有)。大約位於天后宮街延長線與宜城路交匯處。
南門叫望海門,大約位於大南門街南端與沿江中路交匯處。走出南門,有一個長江古渡碼頭。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為了防禦起義軍,元朝官府在安慶城司下坡街的北端(今龍門口街56號)修建了安慶路衙門子城(今安慶第一中學處),城門上建有一棟大木構架抬梁式七檁單檐譙樓。
後來朱元璋、陳友諒兩軍交戰時,這座子城被毀,成了斷垣殘壁。在朱皇帝「高築牆」的國策要求下,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安慶府子城及譙樓,此譙樓即府衙望樓。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時,安徽布政使司治所由暫駐地江寧(今南京)正式遷至安慶,安慶府衙移至安慶舊將軍府。
安徽布政使司遷移前,對原安慶府衙子城及譙樓再次修葺。譙樓外,建有三門石枋,面朝西南。中門額楣題詞「薇垣」,左門額楣題詞「承流」,右門額楣題詞「宣化」。
司衙子城內,左為憲書局,右是華陽閣,正中儀門後為大節堂。目前僅存的司衙子城大門和歇山頂重檐譙樓是由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主持修建的。
吳坤修親自題寫門額「白日青天」。寓意:為官應「兩袖清風、清正廉明」。
再說「天完國」趙普勝攻打安慶城。河南行省左丞(正二品)余闕上城指揮元軍頑強堅守,抵抗一月有餘。雙方死傷上萬餘人,趙普勝依然沒有攻克,最後垂頭喪氣地撤走。
余闕,曾是汪廣洋的老師,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及第進士,授泗州(今安徽泗縣)同知(六品)。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闕代理淮西江北道宣慰使司副使(正四品),領兵守安慶。此後五、六年間,率部與紅巾軍激戰百餘次。
安慶長江段上游有座小孤山,為其藩籬屏障,由元軍義兵(民兵)元帥胡巴延統領水軍戍守。
小孤山是獨立山峰,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60公里的長江中。周長500米,海拔78米,以奇、險、獨、孤而著稱。奇在「東看(像)太師椅、南望(像)一支筆、西觀似懸鐘、北眺(像)嘯天龍」。小孤山與上游九江市湖口縣直線距離36公里。湖口縣因鄱陽湖與長江在此交匯而得名,是長江下游的起點。
由於小孤山的地勢非常險要,其東側的航道很窄,只有數百米,形成長江下游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曾在此設立烽火台和炮台。
冬十月壬戌日,陳友諒命令江西饒州(今鄱陽縣)人祝將軍帶領水師自江州(今九江市)順流而下,經過湖口縣直搗小孤山。駐守小孤山的元將巴延指揮水軍與之交戰四天四夜,最後實在抵擋不住,只好順流快速撤回安慶。
祝將軍想乘勝追擊,攻下安慶建立大功。於是命令水師進軍,當晚在賽口鎮(今屬安慶市望江縣)的長江「雙河口」宿營。第二天(癸亥日),兵臨安慶城下。接著,祝將軍率兵登陸,準備攻打西門。
余闕在城頭看見紅巾軍兵馬不多,只有一個將軍帶隊,就出城迎擊。交戰幾個回合后,余闕把祝將軍斬殺。其副將見勢不妙,急忙率部撤回戰船,返回小孤山。
佔領小孤山,也算功勞一件。陳友諒自升「天完國」中書省平章政事(元朝職俸從一品)兼統軍大元帥。
當初他自封宣慰使時,見徐帝不開竅,很不舒服,這回借題發揮。他派遣親兵隊長將攻克小孤山的捷報及自升之事報奏徐壽輝,但攻城失敗、大將被殺之事隻字不提,並告之為了鼓舞士氣攻克安慶路,他已通告全軍。
徐壽輝不知如何是好,徵詢太師鄒普勝的意見。
鄒太師提醒道:「除了明玉珍元帥,沒有誰能夠與他匹敵。而他現在兵多將廣,不如隨了他的心意,任命他為大元帥,免得他心生怨恨。如果效仿倪文俊,那天完國就完了!」
徐壽輝左思右想,也無其它良策,只好下詔,派遣使官前往江州(今九江市)宣詔:任命陳友諒為平章政事,加封統軍大元帥。同時加上一句話——謹祝陳大元帥早日攻克安慶城。
陳友諒兩次攻打安慶未克,折損一員大將,氣得發誓道:「我就不信安慶是銅牆鐵壁,我要親自出馬,若還攻不下,我引咎辭職!若攻下,一定要殺死余闕全家。」
1357年十二月中旬,陳友諒攜趙普勝率兩萬大軍到達安慶城下。開始,陳友諒命趙普勝攻打東門,好不容易自東門登城,卻被余闕頑強的守軍擊退。后又同時進攻東、西兩門,還是被守軍擊退。
陳友諒召集將領開會,一邊總結失敗的教訓,一邊發動大家獻計獻策。最後有人提議學習朱元璋,造飛樓攻城。
陳友諒茅塞頓開,於是打造了4輛簡易飛樓。樓頂為露天型,像個瞭望樓,三面是竹笆圍欄,3.8尺(約1.2米)高。趙普勝所部用2輛攻打東門,陳友諒率兵用2輛攻打西門。
陳友諒製造出飛樓制高點,攻城的局面有了好轉。但是暴露上半身的弓箭手在飛樓也遭遇射殺。制高點的效果大打折扣。
陳友諒不惜一切生命代價,以數倍於元軍的犧牲天天鏖戰。最後,守軍兵力日益減少,加上連續作戰,已經非常疲勞,又無援軍,守丞余闕率孤軍血戰,身負十餘處創傷。
1358年(午戌歲)正月,庚子是朔日(初一)。戊申(初九)日中午,堅守了十多天的安慶城終於被攻破。全城四處火起,余闕自刎殉國,倒入清水塘中。其全家婦女老幼及僕人,有的自盡,有的被殺,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