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通舉義旗朝野震蕩 各地區風雷急天翻
第三章劉福通舉義旗朝野震蕩各地區風雷急天翻地覆(8.5頁)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辛卯歲)五月初一,信奉白蓮教的韓山童、劉福通、杜遵道等人在河北永年縣白鹿庄聚集3000多教徒準備起義。
因消息泄漏遭到官兵圍攻。三人各帶一路人馬分頭突圍。
突圍時,韓山童犧牲,其妻楊氏和兒子韓林兒逃進武安山(今河北武安縣內)。劉福通是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人,和杜遵道衝出重圍后南下潁州。
五月己酉是朔日(初一)。辛亥日(初三),劉福通、杜遵道等人在潁州地區率眾起義。這個部隊人人頭裹深紅布巾,身穿絳色斜襟短衫,腰系一條絳色布帶。他們打著紅旗,時稱「紅軍」,亦叫「紅巾軍」。
劉福通(1321-1366年),出生於潁州泰和縣(今安徽阜陽市界首)劉肖鎮的一個富豪之家。青年時任過固始縣(今屬河南)巡檢(九品),負責訓練兵卒、巡邏城邑、擒捕盜賊。後來辭官。
他自幼聰明過人,讀過鄉學,崇尚仁義,為人也正直仗義,因此對元朝的殘暴統治非常不滿。
白茅堤決口七年後,1351年四月,勾心鬥角的朝廷內部暫時穩定。為了堵住決口,促使改道的黃河回到原路,恢復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元廷中書省右丞相(正一品)托克托帖木兒(簡稱托克托)奏請朝廷任命漢人水利專家賈魯為工部尚書(正三品)兼總治河防使。結果得到批准。
賈魯曾經勒索劉福通家的珍獸白鹿未遂,擔任河防使后,他挾私報復,治理潁河時修改河道,讓河水經過劉家,迫使其搬家。劉福通無可奈何,於是造反。
這支起義軍首先攻佔了潁州城。
五月壬申(二十四)日,元廷命樞密院同知(正二品)圖克齊領阿蘇軍①
六千和數支漢軍討伐劉福通紅軍。
「漢軍」是由原金國的漢人和女真人、契丹人組成的軍隊。
圖克齊,回回部族人,素稱精悍,善騎射。當時與河南行省徐左丞(正二品)一同進軍豫南。二將每到一城,便入妓院、沉溺酒色。軍士則以剽劫擄掠為事,對如何討伐劉氏紅軍,漫不經心。
六月,劉福通紅軍攻下潁州西南的羅山縣(今屬河南),接著拿下真陽縣(今河南正陽縣)、確山縣(今屬河南)。劉福通紅軍勢如破竹,隨後北上攻佔舞陽縣(今屬河南)、葉縣(今屬河南)等。
元軍首次與紅軍對陣時,圖克齊見紅軍陣式龐大,漫山遍野,便揚鞭叫道:「阿布,阿布。」「阿布」就是「走」的意思。於是,所部及各路漢軍全部撤退。一時間,此事在淮西傳為笑談。
後來,圖克齊戰死於上蔡縣(今屬河南)。其阿蘇軍水土不服,病死者過半。敗將徐左丞則被朝廷所殺。
九月,劉福通率紅軍南下,攻下汝寧府(今河南汝南縣)以及羅山縣附近的息州(今河南息縣)、光州(今河南光山縣),人馬發展到十萬,基本控制了今日的豫南地區。
徐州蕭縣(今屬安徽)有條漢子,姓李名二,豪爽仗義。家裡屯有一倉芝麻,時逢飢荒,李二就開倉以芝麻救濟饑民。從此得到一個尊稱——「芝麻李」。
1351年八月丁丑是朔日(初一)。丙戌日(初十),芝麻李和坊里的社長②趙均用交談。
他暗示說:「潁上義兵起事,官兵未能如何。此時正是男子奪取富貴之秋
。」
趙均用心領神會,說道:「據我所知,城南老彭勇猛彪悍,又有膽略。不
得此人,不可舉大事。不過,我可為爾致(引來)之。」
次日,他造訪其家,對老彭說道:「自古,凡連年天災人禍,朝廷又昏庸
無能之際,皆是英雄輩出耳!」
老彭明白其意,問道:「有芝麻李耶?」
「必有!」
老彭興奮地說道:「惟吾興也!」
老彭入伙,趙均用有了膽量,接著又聯繫了毛貴等五人。一天,芝麻李、
老彭、趙均用、毛貴等八人歃血結盟。經過商議,芝麻李打算在蕭縣起義,殺了當地的官吏,佔領此城。
老彭名叫早住,年長,讀過鄉學。
他建議說:「蕭縣小也,易攻難守,不如直取徐州。徐州大,民多兵源足
,且易守難攻。此時,徐州正治運河,四處皆是河夫。吾可扮作挑河夫入城,元兵不易起疑。」
於是,大家同意他的建議,決定悄悄佔領徐州,再高舉義旗,招兵買馬。
徐州在蕭縣東面24公里處。
1351年八月中旬的一天,趙均用等八人偽裝成挑河夫,攜帶了刀具和八面
紅色幡旗及紅頭巾,在當天下午抵達徐州,進了城。
他們先偵察了元軍的情況。城裡一個軍營有少量蒙古軍,另一個軍營原來
有一大批漢軍,因為要監督上萬民工治河,全部派到運河沿線駐紮。漢軍主要是步兵。蒙古軍主要是騎兵。
半夜時分,他們按照計劃,先殺死毫無戒備的城門守衛,然後翻牆進入州
府,殺死門衛、州官和獄卒。接著打開牢房,放出所有的犯人,號召他們造反。這些犯人大多數都是遭受欺壓的平民百姓,紛紛響應,馬上就形成了近百人的隊伍。
隨後,趙均用、芝麻李和彭早住各帶一幫人打起火把一起趕到兵營。哨兵
從未見過半夜聚眾舉火之事,頓時目瞪口呆。還未清醒,就被一刀殺死。芝麻李他們接著分頭摸進各個營房,踢開門,把一百多個蒙古官兵全部殺死。
天亮后,趙均用、芝麻李、彭早住和毛貴等五人頭裹絳色紅巾,帶人分別
在十字路口、城門口樹起深紅色幡旗招兵,不時地喊道:「募兵耳,募兵耳!紅軍已據徐州。做卒吃飽飯,立功賞進!」
幾天下來,就擁兵數千,雖然穿的衣服雜七雜八,但是人人頭裹絳色紅巾
。芝麻李、趙均用、彭早住三人自封元帥,封毛貴等五個頭領為總管③,三人各帶一支隊伍,兩個總管跟隨芝麻李,毛貴和一個總管跟隨趙均用,一個總管跟隨彭早住。
然後,他們出城消滅了運河的漢軍,無數河工加入這三支紅軍隊伍,人數
迅速擴大到十餘萬。接下來,這三支起義部隊接連攻下徐州所轄的全部縣城,建立了紅軍徐州根據地。
也是在1351年八月,布販徐壽輝和白蓮教教主彭瑩玉的弟子——鐵匠鄒普勝聯手在長江東岸的蘄州鎮(今屬湖北)起義,以紅巾軍為稱號。
他們的軍隊也是頭裹紅巾,一律身穿紅衣軍服,時稱南方紅巾軍。
隨後,他們攻佔了蘄州東北處的蘄水縣(今湖北浠水縣)城。這支部隊軍紀嚴明,不侵犯、騷擾百姓,深得人心,聲名遠揚,很多漁民紛紛加入。於是
,徐壽輝建立了一支水軍。
徐壽輝(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市羅田縣)人。他身材高大,性格質樸倔強,以販布為業經常往來蘄州、黃
州之間,信奉白蓮教,起事前以燒香聚眾。
九月壬子日,元廷右丞相托克托上朝奏請:以御史大夫(從一品)額森特
穆爾任樞密院知院(從一品),掌管軍機要務;派衛王(獸鈕金印藩王、正一品)庫春格爾總率大軍討伐劉福通紅軍。元順帝准奏。
元朝的官制基本參照宋朝。宋初,沿襲五代官制,設置樞密院,與中書省
對掌文、武二柄,號為「二府」。
《通考·職官考四》說:唐末,諸司使皆內臣領之,樞密使始與宰相分權
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文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權重於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主武事,副使佐之。
宋代,樞密院的主官職務叫樞密使,從一品。下屬官職有知樞密院事(簡
稱知院)、同知樞密院事(簡稱同知),均為正二品;僉樞密院事(簡稱僉事),從二品;樞密直學士,正三品。
冬十月癸未日,焦慮的元順帝上朝後,命令樞密院知院(從一品)老章隨
同知院額森特穆爾出征,率軍討伐河南行省的劉氏紅軍。下詔命衛王庫春格爾
討伐湖廣行省的徐壽輝紅巾軍。庫春格爾與其二子率師前往攻打,被徐壽輝大將倪文俊打敗,二子被俘。
1351年十月,徐壽輝攻佔蘄水縣城和黃州路城(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
接著,徐壽輝在蘄水縣立國稱帝,鄒普勝為太師,建立了割據政權,國號
「宋」,后改「天完」。以蘄水城的清泉寺作為皇宮。
「完」的下部是「元」字,寓意此國壓住元廷。
蘄水位於今天湖北省的東南角,距離西面長江東岸的黃州城直線距離30公
里。作為國都,戰略地位並不好。
十二月,豫南的布販王權響應劉福通起義,與張椿聯合起事,攻佔鄧州(
今屬河南)、南陽(今屬河南),唐河(今屬河南),稱為「北瑣紅軍」。后北上攻佔嵩縣(今屬河南省)、汝陽(今屬河南省,位於嵩縣東)和洛陽。
1352年,元廷遷答失八都魯、咬住等將領分幾路圍剿,攻陷襄陽,王權被俘、犧牲,「北瑣紅軍」隨之消亡。
王權(?-1352),河南江北行省鄧州(今屬河南)人。以販布為業,人稱「
布王三」。
1352年初,鄒太師對徐壽輝建議說:我們必須佔領武昌、荊州。武昌乃長江重鎮,九州通衢,荊州自古都是戰略要地,西堵巴蜀,北拒中原。諸葛亮輔
佐劉備建立蜀國與吳國、魏國抗衡,首先就是從孫權手裡騙取了荊州。還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要儘快佔領。江州是我都城南面的門戶,控制了江州,可以保障蘄水的安全。
於是,徐壽輝分兵兩路:派大將倪文俊帶一路人馬先攻取武昌、沔陽(今
湖北仙桃市),然後佔領荊州。令投奔他的趙普勝率部及水軍乘船順江而下,攻佔長江南岸的江州。
趙普勝(?-1359年),廬州路(今合肥)無為州廬江縣人。白蓮教教主彭
瑩玉的弟子。1352年聚眾起義,佔領了含山縣(今屬安徽),不久投奔「天完國」徐壽輝。
倪文俊、趙普勝兩路人馬攻佔城池後繼續擴軍,數量共達20萬。加上國都
蘄水城的守軍,「天完國」共有30萬兵馬。
再說濠州定遠縣,有一個曹州到此謀生的占卦看相先生,姓郭。
郭先生頗有口才,長相不俗,被當地一個大地主看中,將略有殘疾的女兒方氏許配給他,分給他一套房子和一些田地。
後來郭先生生了三個兒子,老二叫郭子興,生於1302年(元成宗大德六年)。他讀過鄉學。元朝每三年科考(會試、廷試)一次,任命及第的官員。
郭子興1350年鄉試再次落選,沒有資格參加1351年元朝的第十一次會試科考。當不上官,他仍想干大事。
郭子興中等個子,生一張略微橢圓臉,長一對山川眉——眉毛堅緊,型直尾尖,光彩有威。下嵌一雙睡鳳眼。印堂略窄,下挺一隻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山根寬而有勢;年壽挺拔,準頭圓潤有收;蘭台、廷尉適宜。嘴唇留了短須。
古代面相學認為:山川眉者多為武職,心性聰明,做事果斷,性格勇敢。
而睡鳳眼主使溫柔、正直、富貴。有君子鼻的男人為人正直,見強不怕,見弱不欺,必得賢美之妻,六親有力。
郭子興平時有意結交豪傑俠士。首先結識了比他大幾歲的馬三,兩人相處得很好。後來又結識了孫德崖及俞某、魯某、潘某四人。
馬三的家是河南行省直隸歸德府宿州(今屬安徽)閔子鄉新豐里的大戶。他喜歡結交朋友,性子急躁,認識郭子興后,和他結拜為兄弟。
1352年(壬辰歲)正月丙午是朔日(初一)。丙辰(初十),徐壽輝大將丁普郎、徐明率部攻佔漢陽。丁巳(十一)日,攻佔興國路城(今湖北陽新縣)。
己未(十三)日,「天完國」太師鄒普勝指揮紅巾軍攻下元廷湖廣行省治所武昌路城。元廷威順王(螭鈕金印藩王)寬徹不花與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何尚均棄城逃走。
劉福通、趙均用等起義的消息傳到定遠后,二月乙亥朔日(初一),50歲的郭子興變賣家產,和長子郭天敘聚集了數千青少年,準備起事。其中有年輕的郭興、郭英兩兄弟。
二月上旬,郭子興找到孫德崖等四人商議一同起義造反,大家一拍即合。
十日內,五人共聚集了一萬多人。
郭子興請馬三兄回到宿州召集一些人馬,策應定遠起義。
二月中旬,郭子興、孫德崖等五支隊伍在定遠起義,殺死了蒙人縣官達魯花赤(鎮守長官、正七品)和千戶,解決了駐守定遠的幾百漢軍。
隨後,郭子興等五人自封元帥。接著,郭元帥任命長子郭天敘為右總兵④,小夫人的弟弟張天佑為左總兵,次子郭天爵為軍需總管。
孤庄村鬧旱災、瘟疫時,湯和家裡人都死光了。18歲的湯和南下逃荒,一直沒有回鄉。26歲時在定遠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參加了起義。他中等個頭,長得虎背熊腰,作戰勇猛,被任命為百夫長。
郭子興等五帥全體將士人人頭裹紅巾,頸系麻織絳色圍巾,表示追隨劉福通,屬於紅軍。
由於定遠城地盤小,住不下五支隊伍的全部人馬。郭子興打算悄悄攻佔濠州,就主動謙讓,把一半人馬撤到城北十八里的范家崗駐紮,由其妻弟張天佑總兵和親信趙繼祖帶領。湯和也在這支隊伍中。
再說馬三回到宿州,殺了元朝的州衙官員,帶著幾百人馬離開宿州時,遭到元軍追擊,不幸負傷。回到定遠后,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郭子興收養了他的小女馬氏,給她起了一個名字——馬秀英,交給他漂亮賢惠的小夫人張氏照顧。
濠州城(遺址位於今鳳陽縣臨淮關鎮處)位於定遠縣北面,直線距離42公里。
此城周長約850丈。南北長500丈(約1584米),東西寬350丈(約1109米),牆高2.5丈(約7.9米),女兒牆(不含垛)高3尺(約0.95米)。在宋元時期屬於較高的城牆。
其東面有1107個牆垛,南面有775個牆垛。垛高1.2尺(約0.38米),寬3尺(約0.95米),垛口寬1.5尺(約0.48米),很適合防禦、也便於向下射箭。
濠州有六門。
北門叫臨淮門。因北城牆傍臨淮河,故名。
東門叫聞賢門。緣由大概是因為老子由東而西經過函谷關時,講述了「道」和修道。當時守關的將領尹喜未見其人影前,先看見東方出現一團紫氣,大喜道:東現紫氣,有聖賢來也。隨後,要求老子講學,否則不許他過關。
東北門叫移風門。「移風」即轉移風氣。有典故,出自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則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嚴君」,指西漢隱於益州(今成都)不肯為官的高士嚴遵。
南門叫曲陽門。據說,「曲陽」一詞最早用於城名。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在今曲陽縣城西2公里處建土城一座,始稱「曲陽城」。曲陽縣以城得名。「曲陽」一詞的含義,古人解釋為:「城在山之陽,是曰曲陽」。清初的歷史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則說的比較清楚:城「以在太行(山)之陽轉曲處而名」。此山指古代北嶽恆山(今唐縣西北的大茂山)。
「曲陽」一詞用於城門,也許是因為這座南門的城牆突出的緣故。曲突而向陽。
西南門叫清流門。清流、清流,清澈之流。寓意美好、吉祥。
西北門叫塗山門。取名「塗山」,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此門西面有座塗山。二是寓意英雄豪傑在此城聚會。
塗山位於濠州城正西偏北40公里處(今安徽蚌埠市禹會區),在淮河東岸。塗山古名當塗山。《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西周中期,周穆王也在塗山會見諸侯,史稱「塗山之會」。
二月庚子(二十六)日,按照計劃,湯和、郭成各領好幾人攜帶匕首、裝作普通百姓進入濠州城隱蔽。
當天夜晚,郭子興悄悄打開自己守護的定遠城門,攜長子郭天敘及隨從邵榮等率部趕到范家崗與張天佑所部匯合,隨後兩路四千人馬北上趕到濠州南門和東門,接著放了兩盞孔明燈。隱蔽在城內的郭成、湯和小隊看見天空的孔明燈后,分別殺死了南門、東門的衛兵,打開城門,大部隊迅速攻佔了濠州城,殺死了蒙人州官達魯花赤(鎮守長官)、州尹⑤和元軍鎮撫及一些士兵。俘虜三千多人。
當晚,郭子興把三進院的州衙作為帥府,在前院辦公,中院住人。決定讓小夫人張氏、長子郭天敘及小舅子張天佑跟他同住,次子郭天爵和他母親(大夫人)住到同城的鐘離縣衙,並在那裡辦事。
第二天,郭子興在帥府升堂,封官嘉獎。授予幾個頭領總管(將軍級)、
鎮撫(將軍級)、千夫長(校官級)之職。
其隨從親信邵榮、趙繼祖為管軍總管,邵成為鎮撫,晉陞湯和為千夫長。
接著命令邵榮、趙繼祖招兵買馬、擴充軍隊。
隨後,郭元帥派郭天敘回到定遠把兩個夫人和馬小姐接到濠州,郭天爵等後勤人員隨行,並送一封書簡給孫德崖等四位元帥。他在書中告之:因定遠狹小,不宜大量人馬駐紮,欲攻濠州以據。只恐諸位見解不一,故而冒死單獨攻取。望乞恕吾遲告。
在繳獲的戰利品中,有幾套將校柳葉甲鎧裝,郭子興挑選了一套基本合身的作為元帥服。但是未要頭盔和虎頭護喉。一是嫌其難看;二是因為反元追隨小明王、劉福通的「宋國」。他單獨定製了一件宋式頭盔。每逢巡視、閱兵及作戰,他便穿戴。
這時,郭子興頭戴宋式鳳翅兜鍪⑥,上頂一簇紅纓;身穿柳葉甲鎧服,腰裹一圈暗紋緋色捍腰⑦,加圍白底小藍花護腰袍肚⑧,箍一條笏頭革帶;下露絳色褲腿,腳蹬一雙棕黃牛皮靴。
孫德崖得知郭子興獨自佔領濠州,心中不滿,把信遞給俞元帥等三人說:我們和郭子興一同起事,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卻自己偷偷攻佔濠州,事後來說此等屁話!
潘帥說道:定遠確實太小耳!
孫德崖接著說:定遠是小,濠州是大,明日我去濠州。
俞元帥和魯元帥自然對視一下,異口同聲道:那我亦去!
潘元帥跟著說:小弟隨爾。
說到孫德崖,此人生一張壺形蒲瓜臉,上窄下寬。長一對豎心眉——眉長過目,眉尾上揚,形狀似刀,形態俊秀。眉下嵌一雙眯縫眼。蒲瓜臉的正中是一隻略小的天膽鼻——山根現斷,年壽高挺,準頭圓而不大;蘭台、廷尉微微內收,氣息不足。唇上蓄長須。
古代面相學認為:豎心眉主使勇敢好勝、獨斷專行。眯縫眼主使聰明、中貴,為人多奸。小天膽鼻者膽子很大,事業多有兇險,有時成功有時敗。
孫德崖四帥放棄定遠,帶著全部人馬到達濠州城。郭子興聽報后,不敢拒絕,讓他們進了城。郭子興的兵馬已經佔據原有的兵營,也是剛剛夠駐。四帥的部隊只好佔據書院、文廟、城隍廟、關公廟、道觀,作為兵營。剩下的隊伍就強佔大戶的宅院、民房。孫德崖強佔了濠州最大商戶的三進院府邸,作為帥府。
上行下效,幾天功夫,濠州城被新來的起義軍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一天,孫德崖部隊的一個百夫長強姦了一個民女,其丈夫帶著妻子到府衙告狀,郭子興性格急躁,馬上派人抓了這個百夫長,請孫德崖來處理。
當著受害人和一大批圍觀的百姓,孫德崖只好下令打了那個百夫長三十軍棍。但在心裡,卻長出嫉恨郭子興的毒苗。
這一年(元至正十二年),劉福通率紅軍先後大敗元軍主將赫斯虎赤,斬其大將鞏卜班,擊敗元軍30萬精銳之師,屢戰屢勝,威震元帝朝廷。
就在江淮各地豪傑響應劉福通紅軍起義,紛紛效仿起事時,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豪傑倡義舉兵。
1352年的一天,汝寧府(今河南汝南縣)穎州一個年輕色目人⑨看見社會動蕩、江淮大亂,便產生匡複時局的志向。
他叫察罕帖木兒,時年25歲,字廷瑞,乃蠻氏人。加漢姓「李」。祖籍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祖父叫乃蠻台、父親叫阿魯溫。新疆北庭人(維吾爾族)屬於唐朝回鶻民族後裔。
在元朝,國民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漢人;四等南人(南方人)。李察罕家族屬於第二等的色目人。他自幼好學,後來參加進士的科舉考試沒有及第,但在當地頗有盛名。
察罕帖木兒率先組織起地主武裝,聚集了當地數百人,號稱義兵,要為朝廷消滅起事造反的紅軍。
他身長六尺(約1.9米),生一張略長「甲」字臉,下巴圓。長一對豎心眉。眉下嵌一雙蝦眼,瞳孔小。臉的中間是開風鼻,倒是好看——山根直挺,年壽高凸,準頭肉少,孔大無收,內出毫毛。唇上蓄短須。
古代命相學認為:豎心眉主使勇敢好勝,獨斷專行。蝦眼主使操心、富而夭折。開風鼻者心性好勝,祖產豐足全破,少年得志,中年見發,不久末運大敗。
李察罕左邊的臉頰還有三根毫毛,每當生氣的時候便會豎立起來。
當時劉福通紅軍攻佔羅山城后,羅山縣的典吏李思齊跑到鄉下,也組建起地主武裝。
察罕聽聞官兵圍剿劉福通紅軍屢屢失敗,丟失的城池無一收復,決定藉此機會顯露身手。他帶兵到達羅山,找到李思齊商議,聯合攻打劉福通紅軍佔領的羅山城。兩人一拍即合,設計擊潰了劉福通紅軍,收復了羅山城。
從此,察罕帖木兒脫穎而出。殊不知,這個色目人後來成為劉福通紅軍的天敵。
當時元廷的官兵破敵無方,忽然出現地主武裝收復城池,使朝廷茅塞頓開,於是對察罕帖木兒大加讚賞,授予察罕帖木兒汝寧府達魯花赤(鎮守長官、正四品)、中順大夫(文散官、正四品)之職。
朝堂上,有人建議授李思齊縣尹一職(從六品)。
元順帝嘆道:「人言國家輕漢人,果然!」
他決定改變這種現象,使用有才幹的漢人為朝廷效力,於是任命李思齊為汝寧府知府(正四品)。
從此,元廷開始重視利用地主武裝,於河南、淮南等地設立義兵(民兵)萬戶府、毛胡蘆義兵⑩萬戶府等,任命義兵元帥、義兵萬戶。並免除當地農民繁重的差役,使他們感恩朝廷,不去響應追隨起義造反者。
元朝的差役基本沿襲宋制。按照基層的里、甲、戶編派。平時有坊正、里正、主首、倉官、庫子之類官員所派的差役。發生特殊情況時,又有開河、築堤、運輸、修城等「雜泛差役」。承擔差役都是自帶糧食,沒有報酬。
後來,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聯手,討伐河南、陝西一帶的起義軍,建立了不少戰功。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官拜四川行省左丞(正二品)。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收復甘肅行省伏羌(今甘谷縣)等地,「宋國」紅軍將領李武、崔德向其投降。
註釋:
①阿蘇軍(阿蘇親軍):「阿蘇」是元朝「阿蘇巴圖達嚕噶齊」軍事組織的簡稱。類似都衛親軍。
②社長:類似今日街道居委會主任。
③總管:此指帶兵總管,即管軍總管。類似元廷下萬戶府萬戶(管軍三千之上)。統領下屬的鎮撫、千夫長。
④總兵:類似元廷上萬戶府萬戶(管軍七千之上)。統領下屬的總管、鎮撫。到了明朝,總兵正式成為官職。
⑤州尹:元朝上州文官首領,從四品。中州和下州文官首領稱為知州。
⑥兜鍪(音:謀):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胄,后叫兜鍪。種類多以形象設定,有虎頭兜鍪、鳳翅兜鍪,狻猊兜鍪等。
⑦捍腰:鎧甲的一幅裝飾布,附有系帶。使用時自腰后裹到腹前,在前面上部打結。是契丹人頗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之一。
⑧袍肚:初期叫「抱肚」,即從后腰抱住前面肚子的一塊裝飾布。袍肚比捍腰短,左右兩緣在腹前不合攏。
⑨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時對來自中西亞的各民族的統稱。廣義上講,除蒙古人、漢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並帶入大蒙古國的中亞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項人、中亞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亞突厥人最多,波斯人次之。
⑩毛葫蘆義兵(土軍):元廷政府募土人為兵,免其差役,組成鄉軍,令其討伐起義軍、守護鄉里。因其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葫蘆,故以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