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恩威並施
「原來是秦公公呀。」武曌說道,但依舊執意要將金銀珠寶送給秦旦,那秦旦卻只拿了其中一樣。
「既然是娘娘所賜之物,那奴婢只拿其中一樣,其餘的娘娘可以送給身邊親近的宮女。」秦旦輕聲說道。
武曌訝異的看了面前這小太監一樣,武曌此舉自然是為了收買人心,她在宮中輕易不與人結怨,就算面前這小太監只是新近入宮,但畢竟是在太後宮中服侍,誰知道他將來會到什麼地位,現在只需要一點小恩小惠就可以收攏人心,何樂而不為呢?
這秦旦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曹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選擇向孫權俯首稱臣時,這自然讓孫權喜不自勝決定送金銀珠寶給遼東,這一是遼東公孫淵可以源源不斷的為東吳提供戰馬,這二嘛就是雖然遼東不算什麼,但好歹也算是個盟友,在那個時候蜀漢諸葛亮已經去世,蜀國短時間內無人組織北伐,曹魏的壓力大大減小,就可以積攢國力,而這也是孫權不想看到的。
但此舉遭到了江東朝臣的一致反對,理由是公孫淵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不可信任,而且賞賜過於厚重,孫權沒有聽從。
元老重臣張昭更是直言公孫淵只因叛離魏國才遠道求援,並非真心歸附。他很可能改變心意,討好魏國那我們的使者和軍隊就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就會被天下人恥笑。如此反覆進諫,和孫權詰難辯論,引得孫權勃然大怒,拔劍相向,張昭毫無懼色,堅持己見,但孫權決心已定。
公孫淵雖然實力不強,但好歹也有數萬兵馬在,聽到公孫淵願意歸降江東,孫權不顧群臣勸阻,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萬餘人帶著金寶珍貨等過海去授予公孫淵,而這秦旦也作為宦官去了遼東。
結果果然不出江東眾臣所料,那公孫淵為了不觸怒曹魏,想殺了使臣后奪取財寶。
張彌、許晏等人都到了襄平,官屬從者一共有四百多人,而將軍賀達則在艦隊里率領一萬士兵守護財寶,公孫淵為了殺死二人,於是將其四百多人分別安置在遼東諸郡,其中杜德、田疆、張群、秦旦等六十人被安置在玄菟郡。
但是秦旦卻看出來了公孫淵之心,於是秦旦和田疆等人商議:「我們辜負了皇帝的委託,自棄於此,跟死了有什麼不同?今觀察此郡形勢甚弱。只要我們同心協力,焚燒城郭,殺了他們的長官,為國報恥,然後被魏軍所殺,也就沒有遺憾了。你們難道願意偷生苟活當這囚奴嗎?」黃疆等都同意了秦旦的說法。於是幾個暗地裡商量,準備在八月十九日晚上造反。
但是很可惜,在八月十九日正午時分被部中張松告發,玄菟太守王贊便令關閉城門。秦旦、黃疆、張群、杜德等人都翻城牆而得以逃亡。
一行人自遼東往東吳方向逃亡,其中張群腿有病,杜德便自己一個人留下來,秦旦、黃疆等人繼續逃亡,秦旦、黃疆到達了高句麗,通過交流讓高句麗發軍迎回了在野外以野果生存的張群、杜德,同年,高句麗王送秦旦等人歸還吳國並向吳國上貢,而張彌、許晏和賀達以及一萬多將士均被公孫淵襲殺。
武曌看著面前的小太監說道:「秦公公,不知你可想在陛下身邊隨身伺候?」
秦旦聽到這話只是皺了皺眉,但還是恭敬的說道:「奴婢不敢,奴婢畢竟只是剛剛進宮的小太監,萬不敢有此心思。」
「秦公公如此聰慧,本宮可在陛下身旁說說,陛下身邊沒有貼身太監照顧確實有些不行,那兩個御林軍統領畢竟不能常在深宮之中,所以若是秦公公願意,本宮自然會去跟陛下提一下。」武曌笑吟吟的說道。
秦旦連忙跪在武曌面前道:「若娘娘願意如此,奴婢將來必定回報娘娘。」
武曌輕笑了一下,讓身邊的宮女將秦旦扶了起來,然後將那箱金銀珠寶遞給了秦旦道:「那還請公公回去復命吧。」
秦旦對著武曌行了一禮后便下去了,但依舊沒有接受這箱金銀珠寶,那小宮女在武曌耳邊輕聲說道:「娘娘,為何您要對這新近入宮的小太監送這麼多珠寶?」
武曌斜了那宮女一眼柔聲說道:「此人知進退,又有禮節,知道什麼才叫滿足,此人現在是沒被陛下發現,若他不是太監而在朝中,想必在這九部之中也會有一席之位。」
「不過娘娘,您入宮已久,除了那穆貴妃外也就數您最得陛下之心,那什麼上官婉兒不過才入宮多久,又憑什麼能跟娘娘您平起平坐,陛下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那小宮女似乎為武曌打不平的說道。
武曌進宮后一直收攏人心,無論是身邊的宮女太監,還是別的宮中幹活的太監宮女都對這位武美人讚不絕口,而劉辯僅僅只封武曌為妃,這讓跟隨在武曌身邊的小宮女也發起了牢騷。
武曌只是看了一眼小宮女,隨後只是冷冷的說道:「給本宮跪下掌嘴,陛下豈是你這種卑賤女子可以猜測的。」
聽著武曌這冷冷的話語,任誰都會感到毛骨悚然,要知道平時的武曌都是非常和顏悅色的,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
「娘…娘娘。」那小宮女明顯嚇壞了,連忙跪在地上開始掌嘴。
不過一會,那白嫩的臉龐便充血紅腫,嘴角也開始慢慢流出鮮血,而武曌終於緩緩喊停道:「好了,這次只是給你個教訓,無論如何都不可議論陛下,從今以後你就隨侍在本宮身邊,這些財寶就賞給你了。」
恩威並施,這是武曌極為擅長的一種方式,雖然那小宮女莫名其妙掌嘴,但能得到這麼多金銀財寶,她又怎麼會對武曌生出怨恨之情呢?
「好了,這是太醫令李時珍研製的藥膏,你去塗抹整理一下。」武曌又拿出李時珍研製的金瘡葯遞給那小宮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