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謹慎的董卓
帶著鮮於輔的萬石卻不服氣道:「不是我們想和大漢為敵,是大漢想要活活餓死我們,逼得我們不得不造反,渠帥是有本事的人,當初我們投靠他,他就靠一個小山谷就養活我們,他也沒有想過要造反。
渠帥知道大漢的北方要亂了,為了躲避戰亂,本想帶我們南下去荊州,但卻沒想到你們這些貪官污吏如此可惡,看中了我們渠帥的寶車,居然想殺人奪寶,這讓我們渠帥一怒之下,帶領幾萬流民殺了趙義,而後更是被魏郡太守追殺,這才逼的我們不得不造反!」
鮮於輔無奈地聽著這些,雷公事迹在整個北疆廣為流傳,一來是因為雷公實力強大,戰勝了10萬鮮卑人,雖然是叛賊但大家也敬佩他,戰勝鮮卑人保護邊境百姓的事迹。
二就是逼反雷公的趙義是趙忠的堂兄,現在閹黨和門閥士族交鋒激烈,趙忠身為閹黨的頭目,他弄出來的事情,門閥士族當然要廣為流傳了。鮮於輔有些聽說過,有些沒有聽說過,現在聽到雷公身邊的部眾說起當年的真相,鮮於輔就恨不得把趙義碎屍萬段,這樣一位豪傑就這樣被閹黨逼反了!要是沒有趙義的這些行為,冀州也不會動亂這麼多年了。
鮮於輔也跟著說道:「我們劉刺史也恨貪官污吏!」
萬石卻嘲諷道:「我不相信,天下的貪官都是一夥的!我就沒有看過不貪的官員!」
鮮於輔卻生氣道:「我們刺史在幽州屯田戍邊,開市安撫胡人,在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胡人隨時朝貢,不敢侵擾,保護了幽州百姓的安全,幽州的百姓傳唱歌謠讚頌我們刺史的功德,你居然說他是一個貪官!」
萬石聽到這些之後道:「照你這樣說,這個刺史倒是一個好官,但整個大漢都是貪官,就你們刺史一個好官有什麼用,你看這些年冀州那年沒有叛亂,大家要是可以活下去,誰願意造反!」
鮮於輔還真無言以對了,冀州這些年動亂不止,就是因為一步步貪官弄的!
而後萬石帶著鮮於輔來到馬邑的郡守府!
徐偉,張白騎,王老漢,和牛老漢他們都過來,想要看看這個漢軍的使者想要說什麼!
鮮於輔來到郡守府,看著高坐的徐偉,不慢不緊道:「在下幽州刺史府從事鮮於輔,拜見雷公渠帥。」
徐偉好奇道:「幽州刺史府從事?你不是洛陽朝廷派過來的使者?」
徐偉還以為這次來是朝廷的使者,卻沒有想到是幽州刺史府從事,這馬邑的事情和幽州搭的上關係?
劉虞這是逾越了吧,要真來人招撫也應該是并州刺史張懿派人前來!
鮮於輔冷靜道:「雖然渠帥佔據的是并州的馬邑,但其實離我們幽州更近,也更加能影響到我們幽州,幾個月前渠帥戰勝鮮卑人,威風大漲,并州什麼情況下官不知道,但我們幽州上下可是戰戰兢兢,生怕渠帥會攻入幽州,讓整個幽州的百姓生靈塗炭,這一切都不是我們劉府君願意看到,所以劉府君讓輔來到馬邑和渠帥商議招撫的事情!」
徐偉淡然道:「劉虞的名聲我也聽說過,在漢室當中也算是少有的好官了,但我在馬邑和一個冀幽州刺史談招撫有什麼用,談好了朝廷難道會聽劉虞的!」
這話嚇鮮於輔一跳,他馬上說道:「我們刺史可以做渠帥和朝廷的橋樑,我們刺史大人和渠帥也算是鄰居了,這兩年的相處下來,我們刺史知道渠帥並不是一個喜歡戰爭的人,而是一個心中有韜略英雄豪傑,渠帥落於野是朝廷的損失,而要是渠帥招撫成功,就可以施展自己心中的抱負,這不是合則兩利的事情嗎?
張白騎冷笑道:「上一個談招撫的已經和朝廷打了一戰了,現在逃到了太行山上去了,你們還死了一個州牧,就大漢這誠意,只怕當我們放棄手中的刀劍,迎接的卻是漢軍的屠殺吧!」
這是在說張燕,他就有意招撫,最後卻落得現在的下場了,張白騎這也是在提醒徐偉,因為他擔心徐偉真就被朝廷招撫了。
和張燕比起來,徐偉佔據馬邑對朝廷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大事情,這些地盤本就是朝廷打算捨棄的地方,有徐偉的存在,反而隔絕了鮮卑人了,對朝廷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徐偉就這幾年的動作來看,只要沒有人主動進攻馬邑,他也不會攻擊別人,而是一個勁的建設馬邑這些地盤,用徐偉的話來說,光馬邑四周十幾個郡縣都忙不過來,那裡有時間佔據其他的地盤!
鮮於輔馬上搖頭道:「我們沒有這種想法,大漢的邊境胡人勢大,我們刺史大人還巴不得渠帥的實力越強大越好,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幽州防禦的壓力了!」
徐偉聽到這話差點笑出來,就這10萬兵,劉虞已經坐不住了,要是他真爆出30萬兵,只怕劉虞待在軍營當中了。
王老漢冷笑道:「你們這些當官的盡會騙人,你說的任何話我都不會相信的!」
王老漢半輩子受盡貪官污吏的欺壓,已經不會相信任何官員說的話了。
牛老漢也跟著說道:「老漢聽過劉虞的名聲,說他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但老漢卻知道,你們認為的好官和對我們老百姓好的官,根本是兩回事。冀州的王芬不也是你們說的好官,名聲比劉虞還要大,但他在冀州做了什麼事情,幫助門閥士族強了幾十萬百姓的土地,逼得這些百姓再次跟著張燕造反。朝廷的好官就這個德行,我可不相信你們說的話!」
徐偉吃驚的發現自己的手下居然全部都不認同詔安,這個時候他才反應過來,王老漢他們本就是社會底層,受盡了貪官污吏的欺壓,來到馬邑之後不但生存無恙,而且成為了受人尊敬的管事,他自然不想被朝廷詔安,他不想改變現在的生活,也擔心詔安之後會受到朝廷官員的欺壓!
而張白騎他們更是大漢仇深似海,他們的父母親人,親朋好友都被漢軍殺死了,當初張燕就是想要詔安,他們才會脫離黃巾軍來到徐偉這裡,要是徐偉也詔安的話,張白騎他們絕對離開馬邑!
這個時候徐偉才發現,馬邑上下都不希望自己現在的生活被打擾,也不希望自己被詔安。
好在徐偉本就沒有詔安的意思,詔安是不可能詔安的,他清楚意識到自己是走的是底層路線,向朝廷詔安了這人心就要散了,連天朝的小偷都知道人心散了之後,隊伍就會不好帶了!徐偉自然也知道。
現在徐偉他們待遇和其他部眾相差不大,這裡的不大是相對朝廷的官員和百姓成千上百倍的差距。其實在馬邑最高的收入已經比最少的高出十幾倍,但這些人都是憑本事賺錢,大家只會羨慕這些人而不會不服氣。
所以現在馬邑的氣氛可謂是萬眾一心,積極向上,整個藤甲軍團體可謂是朝氣蓬勃,大家也在馬邑這裡可以看到幸福生活的希望。
但要是徐偉他們接受朝廷的詔安,當了大官,只會大家心中就會有落差了,你可以升官發財,我為什麼不可以賺點小錢?而只要馬邑的上下的管事真開始動心思為自己撈錢,徐偉監控的再嚴密也是沒有用的!
很多東西只要破了一個口子,就會如同大壩潰堤一般,根本止不住,就像天朝一樣。
而是宋江也向徐偉昭示了詔安后的下場,他可記得趙忠還在靈帝身邊,徐偉也擔心哪怕趙忠弄一杯毒酒毒死自己!
所以徐偉思考半天之後,發現詔安對馬邑有害無益,於是他開口道:「詔安之事就不用談了,我自起兵以來,和大漢戰鬥死的部眾就有2-3萬之多,要是詔安了,這些戰死的士兵在九泉之下都不會瞑目的,我不能用他們的血來換取我的官位!」
張白騎他們聽到徐偉這話也感動不已,覺得自己沒有跟錯人。
鮮於輔也佩服道:「渠帥高義,但死者已矣,我們這些生者還是要往前看的!」
張白騎冷笑道:「往前看就更不能接受朝廷的詔安了,現在朝廷那年沒有人造反,有識之士誰看不出來朝廷氣數將盡,這個時候加入朝廷豈不是自尋死路!而且朝廷三公九卿都是門閥士族,我們在冀州殺了那麼多的門閥士族,他們會放過我們!」
鮮於輔還想繼續說,但徐偉製造道:「不用再說了,我們藤甲軍是不會詔安的,不過我也不是弒殺之人,我可以向劉虞保證,只要雙方安守邊境,我不會拍一兵一卒進入幽州!馬邑這一個郡,就足夠保證我們身後的好了,你們不來攻打我們,我也不會對大漢動手!」
鮮於輔聽到這話苦笑,這種口頭保證根本沒有用!
他只能失望的回到幽州向劉虞彙報了,並且把自己在馬邑看到的所有景象都和劉虞彙報一遍,而後總結道:「馬邑的雷公要是加入朝廷,可以成為治世之能臣,但要是加入叛軍的話,則成為亂世之梟雄,有他在我們整個北疆三州都要處於動蕩當中,朝廷還是要想辦法接納雷公,讓他成為朝廷當中的一員!不然北疆就要一直處於藤甲軍的威脅當中了!」
劉虞只能苦笑道:「陛下看到西涼叛軍和冀州的叛軍被擊敗,大漢軍隊再次天下無敵,於是就認為雷公也不過如此,已經放棄詔安雷公的想法,反而派遣前將軍董卓帶著3萬西涼軍支援并州,看樣子是想要徹底消滅藤甲軍了!」
鮮於輔吃驚道:「大人,雷公可以戰勝10萬鮮卑人不可小看,前將軍董卓雖然身經百戰,但只靠這點兵力未必是雷公的對手!」
鮮卑人把幽州邊軍打的只能防守,鮮卑人多少實力,他們還能不知道。董卓有多厲害鮮於輔不知道,但他知道董卓沒有戰勝10萬鮮卑人的戰績。
而可以戰勝鮮卑人的藤甲軍實力可想而知,真要想剿滅馬邑的雷公,沒有10萬以上的兵馬根本不可能成功,而現在朝廷不過是調動董卓3萬人馬,這不是給雷公送去戰功!
劉虞苦笑道:「我本想在朝廷決定消滅雷公之前,可以找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招撫方案,但現在看來,冀州門閥對張燕做的事情已經讓雷公他們懷疑朝廷的信譽了,今年又少不了一場戰爭了,幽州的百姓又要受苦了!」
真打起來,朝廷肯定要調動幽州的兵馬了,但雷公豈是好戰勝的!
劉虞在為自己不能阻止一場戰爭感到苦惱的時候。
在幽州卻風起青萍,忽然之間,幽州到處都在傳劉虞和馬邑的雷公相互勾結,所以雷公情願去撞雁門關這樣的雄關,也不願意動幽州的郡縣,據說劉虞每次和雷公勾結都是派鮮於輔去的,說的有鼻子有眼。
而偏偏劉虞還真在前段時間讓鮮於輔去馬邑了,這已經說不清了,劉虞之好辭官以證清白!
高居在洛陽的靈帝卻沒有相信這些留言,不但拒接了劉虞的辭官,而且還把他提拔成為九卿之一的宗正。
這兩年的發生的事情讓靈帝發生,門閥士族不可能靠。宦官忠心,但卻是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廢物,而這次發現戰勝張燕的劉備居然是漢室宗親,這讓靈帝心中產生一個想法,門閥士族靠不住,宦官也不頂事,何不提拔自己人,要是朝堂有一股宗親勢力,這不就可以壓制住門閥士族,於是劉虞就成為了第一個幸運兒!
中平四年,春!
北方的大地終於開始復甦,到處都是一片鳥語花香!
在前往并州的大道上,有一支3萬人的軍隊帶著凜凜殺氣不斷前進!
董卓端坐在西涼大馬上,冷冷地望著無邊無際的大道,臉上掠過陣陣的殺氣。
董卓雖然年近五旬,但常年的戰場廝殺卻讓他保持了虎背熊腰,不管誰看到董卓都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說一聲,好一條西涼大漢!
但此時他的心情卻不怎麼好,他這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西涼戰鬥,親朋好友,門生故吏都在西涼,甚至叛軍當中都有朋友,可以說在西涼,他董卓朋友遍天下,要不然為什麼西涼之戰,朝廷和叛軍打的激烈,雙方傷亡超過10萬,但他的手下卻沒有多少損傷,就是靠著一手反覆橫跳的技術。
但好不容易擊退了西涼的叛軍,朝廷一點犒賞都不給不說,居然讓他們沒有修整的情況下,繼續去攻打在馬邑的叛軍。他根本不想離開西涼,他在西涼如魚得水,但去了并州這不就相當於水里的魚離開了河流來到陸地上了。
但朝廷的命令他不敢不聽,他本想要張讓向他求情,但張讓卻告訴他,要是他不願意去西涼平叛,朝廷有意讓他成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
這讓董卓害怕了,他一生征戰沙場根本不想離開自己的士兵,尤其是要放棄自己的兵權成為有名無實的九卿之一。
董卓很有自知之明,在西涼他的手握重兵的前將軍,但去了洛陽城誰認他這個西涼蠻子,這不是要被關東的門閥士族玩死,他以前的老上司段熲,即便功勞巨大成為了太尉,但還不是被關東人玩死了。所以放棄兵權,董卓是萬萬不肯的,他也只能聽從朝廷的命令,帶著自己的部下前往并州了。
朝廷這些三公九卿是不是只會在地圖上亂舞,他們知不知道從西涼走到馬邑要走多少路程!
「將軍,你說這次剿滅了雷公,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封侯?」郭汜小聲問道。
他是西涼北地郡人,從軍多年,雖然軍功很多,但當時董卓都沒有攀上關係只能成為校尉,他自然就更加升不上去了,做了十幾年的軍司馬,本以為這一輩子也就是這樣了,但卻沒有想到董卓攀上了宦官勢力,讓他們成為了閹黨一番,這讓董卓的官職快速上升不說,他們這些手下官職也終於開始上升了,郭汜趁著這股東風成為了2000石的校尉。郭汜自己自己這一切都是董卓帶來的所以對董卓忠心耿耿。
「封侯豈是那麼容易的,將軍也不過是千戶侯,我不貪心,只想在死之前人家稱呼我為將軍,哪怕是一個雜號將軍也可以!」樊稠激動地說道。
他涼州金城人,西涼彪悍的風氣,歷練出他高強的武藝,他同樣也是十幾年的軍司馬,他本以為自己會退役成為西涼的一個縣尉結束這樣一生。但照樣受到董卓的影響,成為了2000石的校尉,對於現在的官職他已經感到非常滿意了,現在就是想讓人稱呼自己一聲將軍!
一旁的牛輔笑道:「你們都要感謝我家大人,要不他有本事,我們這一生都不要想成為兩千石的校尉,馬邑的雷公聽說非常有錢,整個冀州都被他們搶了,要是我們打下馬邑,即便朝廷不封賞」
牛輔武威郡姑臧人,是董卓的女婿,當年董卓帶著十幾個兄弟出來打天下,牛輔的老爸就是其中之一,只可惜後來戰死沙場了。董卓就把牛輔待在身邊當親兒子來養,成年之後更是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他,好安排他到軍中歷練,一步步成為了現在董卓軍中六大校尉之一,可謂深得董卓的喜愛。
董卓看著自己的士兵冷哼一聲道:「你們一個個打了幾場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你們都想著要消滅叛軍,立個大大的軍功,想封侯,想成為將軍。可惜你們都忘記了,你們的軍功是誰打下來的,就是你們身邊的袍澤兄弟的性命換會來的。你想要他們死多少在并州,給你們換一個將軍,換一個侯爺!」
李肅奇怪道:「將軍,這藤甲軍以前也是黃巾軍的一員,我們也打過黃巾軍,雖然他們悍不畏死,但戰鬥力奇差,憑我們三萬士兵足夠戰勝他們10萬人!」
李肅并州五原人,他高大英武,為人文質彬彬,文武雙全,算是董卓軍中少有的文化人,所以一直和其他將領格格不入,但他本人實力強,即便受到其他將領的排斥,還是成為董卓軍中六大校尉之一。
董卓氣憤的看著他們怒道:「一個二個連對手有多強的實力都不知道,就往上面撞,你把人家看做軍功,有沒有想過人家也想借你們腦袋更進一步。那雷公可以戰勝10萬鮮卑人,斬殺其中4-5萬,你們也打了半輩子的仗了,誰做的了這點!」
董卓繼續怒道,「還想立功成為將軍,封侯,你們知道我想什麼嗎?」
「我就想著今天可以把你們帶到并州去,明年再從并州帶回來,我們有這麼一點軍隊容易嗎?真聽朝廷的話,把部下拼光了,我們以後如何在西涼立足。你們也想像韓遂邊章一樣,被人用刀架在脖子上逼的謀反!」
牛輔吃驚道:「雷公真有這麼厲害?」
董卓冷眼道:「老夫打了一輩子的仗,加起來也沒有戰勝10萬鮮卑人,砍殺4-5萬鮮卑人的頭顱,而雷公一戰就做到了,你說他厲不厲害,還真把雷公當中黃巾賊來打,簡直不知死活!你們真當鮮卑人是蟻賊,輕輕鬆鬆就可以被打敗的嗎!」
被董卓這樣一說,他們才想到了鮮卑人的強大,尤其是在西涼這一代,鮮卑人聯合東羌人對付他們漢人,所有西涼這些年就一直沒有平靜下來,他們也是和鮮卑人交手過的,雖然不想承認,但鮮卑人的騎兵的確強大,即便是他們西涼騎兵也不是對手。
「老夫和你們說,真到了并州,一個個跟老夫小心一點,不要脫離大部隊,有什麼事情都先讓并州人上,不要他們說什麼,你們就信什麼!」
開玩笑,董卓在西涼坑了多少幽州邊軍,并州邊軍,以己度人,他相信并州的軍頭頭肯定也想要利用他們這三萬西涼兵,幫助自己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