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雙閥終成陌路,九霄佐命大臣
故而,在有所忌憚的情況之下,這兩家只能坐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共同存在於這個大夏朝廷之下,暫時誰都不敢再輕易兵戎相見。
尤其是大夏,能夠蟄伏暗中搶回來權力一次,不代表這次失敗了,還有第二次機會。
大夏雖然依靠這一波的絕地反擊,讓原本的傀儡皇帝有了權力。可是,手底下卻依舊還有一個相當於類似一字並肩王的權臣。
這個時候雖然看不慣眼,但也依舊只能忍著。
獨孤閥本來就是四大門閥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甚至,一直以來,這一家也並不像那幾家有那麼大的野心。
真正野心勃勃的,其實一直以來都只有帝閥。
或者說,他們的地位逼迫著他們,不得不野心勃勃。他們如果不進一步的話,那等待他們的就是無比的深淵。
勢力強到了與國齊平的程度,要麼更進一步,要麼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李閥也有一些野心,不過,如果大夏不出現變故的話,他們或許也不會做出什麼事情。如果出現機會的話,那他們就會順勢而起,不會放棄這種機會。
至於曹閥和獨孤閥,他們對於帝皇之位的興趣就一般了。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爭著搶著要當帝王的。
只不過,局勢推動著他們不得不為了求存,如同帝閥和李閥那樣扶持起一個傀儡,在這亂世之中摸索前進。
而且大夏之前激蕩的局勢之中,獨孤閥越發的顯得有點後勁不足,存了激流勇退的想法。
反觀曹閥,就覺得相反了,本來他們和獨孤閥那樣野心一般,但是,權力的不斷擴大,讓他們的野心也開始滋長。或者說,這段時間,讓他們的野心得到了滋生的土壤。
由此,曹閥與獨孤閥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原本兩家的地位是相差不多的,現在一家的野心得到了滋生,渴望著不斷朝著那個位置而前進,而另一家卻想要激流勇退了。如此一來,再發展下去,必定是一家當老大,而另一家不得不乖乖當小弟的下場。
而這個時候,曹閥和獨孤閥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大蒼的四大將軍府一樣,相互之間的實力相差不多,還沒有差到了和帝閥之間那樣的差距。
如此一來的話,原本和你站在同樣高度的人,現在卻讓你站到他的下面,對他俯首稱臣,這事一下子就能夠想通,並且樂意去做的嗎?
再說了,就算是要當小弟,但選擇老大的時候,幹嘛不選擇一個實力更強的老大,這樣跟著在後面笑到最後的機會還大一些!
可選一個實力和自己相差不多的人做老大,這不是純純的大冤種嗎?
故而,再加上一些外部力量的介入,這兩大門閥之間最終分道揚鑣!
獨孤閥就算要學老大,自然不會選擇個子和自己差不多大的李閥或者是曹閥,是選擇了實力遠遠超過他們的帝閥。
而驟然失去了這麼一個強大的盟友,再加上虛弱之時,遭到了外部力量的攻擊,元氣大傷的曹閥,這才進入了最虛弱的境地。
也就在這個時候,原本一直隱藏著的大夏朝廷的殘餘勢力,趁此機會展開了激烈的奪權之戰。
而為了增加勝算,大夏皇朝這一次絕境反擊,確實是孤注一擲了,隱藏在其他幾個門閥的力量也全部相繼撤出,全部都轉移到了曹閥這裡。
壓上了整個龍家最後的底蘊,終於壓倒了曹閥,讓皇權重新回到了龍氏手中,至少,在曹閥組建的這個小朝廷是如此閥。
龍曹之斗,帝閥樂得如此,等到這兩方兩敗俱傷的時候,他們剛好坐收漁翁之利。而且,讓他們兩方相互爭鬥的時候,他們也可以騰出精力來繼續關注大楚皇朝那邊。
可是,李閥就不樂意了。
他們這邊要是繼續自殘下去的話,他們李閥一家之力,可對抗不了帝閥。
這才做出一副假意大軍壓境的模樣,以外部的壓力,逼迫這兩家暫時放下爭端。
帝閥那邊,見好戲看不成了,正式開始了登基立朝的準備。
原本,帝之凌扶持的是一個稚子,作為他的傀儡。但是,這個稚子,顯然是沒那個皇帝命,才剛當了兩年皇帝,就已經病故沒了。
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無奈!
畢竟,在封建社會醫療衛生不夠發達的情況之下,小孩子的存活率確實是一個問題。
對於有錢有勢的人家來說,可以通過出生時請醫生,雇奶媽,成長時有專人保姆照顧等各式各樣的手段降低死亡率,但也只是降低而已。
要知道,在清朝的時候,即使是條件最優、待遇最好的皇室,也不能保證皇子皇女們的活到成年,有一半數以上的皇子皇女們早夭了。
從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算起,到宣統退位,清朝一共有10個皇帝。同治、光緒無後裔,宣統三歲登基,六歲退位,雖然最終也沒有子女,但姑且不計算在內。其餘7位皇帝,一共生下了皇子皇女146人,在這146位里,居然有74人死於15歲之前。
故而,帝之凌只能夠從皇室之中另外找了一個不成器的,讓其作為太后的繼子,登基稱帝作為傀儡。
但也只能說是錯有錯招了,都還沒用帝之凌動手段,這哥們就自己犯錯了,居然想要姦淫自己的母后。
雖然說這一位只是一個繼子,是皇室血脈之中過繼到太后這裡的,雖然太后比他也大不了幾歲,可是,至少在名義上,這是母子的關係。
有的時候,有的人,果然是老天爺賞飯吃,瞌睡了就直接送枕頭。都不用他自己篡位,這個皇位就幾乎直接掉到他的手中了。
帝之凌這一回,直接給自己的登基稱帝找到了最有利的理由。
大夏立朝,龍與帝就已經相互共存,當時的大夏太祖,曾經為帝氏留下一道遺詔,他日若大夏後輩若有不成器者,帝氏後人可取而代之。
事實上,大夏太祖立下這麼一道遺詔,是想要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一柄懸在頭上的利刃,讓他們居安思危,用來起到一個督促的作用的。
再怎麼說,大夏立朝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帝一要美人不要江山,而大夏太祖則是一個為了江山什麼都可以捨棄的性格,這兩個人不要說是相互扶持著建立大夏了,恐怕這兄弟倆早就已經自己掐起來了。
如果真的發生這一幕,就算是大夏太祖,也沒有多少把握可以勝過帝一。
故而,既然帝閥這麼強大的一個內部遺留問題,從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留下來,而大夏太祖又沒辦法解決的掉,也就只能以此來督促後人了,希望後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這把刀切切實實架在後人的脖子上的,他們才會絞盡腦汁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奈何,帝閥強盛至今。就算是為此,同樣開國就存在的曹氏一脈被扶持起來了,後續帝王又先後扶持起了李氏與獨孤氏,可是,依舊沒能夠撼動得了帝閥。
而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這道遺召更加是成為了帝之凌最鋒利的一把刀。
讓他有了充足的大義之名,成功將皇位從龍氏手中過渡到了帝閥手中。
由此,帝之凌於夏都安邑昭告天下,改元稱帝,立國號為霄,改安邑為開平,並以開平為都,意為開萬世之太平。
陰陽家主要集中在夏魏兩朝的範圍進行活動,雖然在其他幾大皇朝裡面,他們沒什麼市場,可至少在這兩個皇朝之內,他們多少還是有些影響力的。
而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在大夏之中,就有一定的流程。
夏為金德,金生水,故而,他的下一個皇朝應該為水德。
霄字,既有水德之意,而且,又與帝之凌的凌字之意相互呼應,並且,這個國號又是他帝之凌翱翔於九霄之上的雄心的最真實的寫照,故而,以霄為國號。而且,霄字,也是出於帝之凌對於創世大神的尊重。
大霄。
曾經的夏都安邑,如今的霄都開平。
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清晨吉時,文武百官與各國使節齊聚皇都內的天壇。
而開平之內,幾十萬百姓來到了這裡,同時大霄各道也有觀禮朝拜的隊伍到來,一時間方圓十餘里匯聚了百萬觀禮朝拜的百姓。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百姓們自發匯聚到了這裡,昭示著大霄皇朝的盛世初顯。
天上臉盆子大的太陽公公大喜過望,球型虎軀巨震,撒發出春季里最最熱烈的光芒。
天壇四周,十萬霄軍將士拱衛,天壇直通開平的大道兩側,五萬霄軍負責警戒。威武的將士個個盔甲鮮亮,手中刀槍如林泛著鋒芒。雄糾糾氣昂昂,向天下展示著大霄的武運昌隆。
在一聲聲鐘鼓聲中,帝之凌出現了。
帝之凌頭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擋住帝之凌的大半張臉。身著玄色帝袍,手裡握住一隻玉璧,一股帝王的威儀撲面而來,令人心生敬畏。
卯時的時候,其實帝之凌便已經起駕出宮,百官擁簇著帝攆,數千人的儀仗隊,華蓋旌旗在官道上綿延出去十餘里,一眼望不到邊。所過之處,霄軍將士與百姓如浪頭般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而帝之凌似乎很享受這一幕,故而,這一路走的並不快,直到現在,才終於來到了登基的天壇之上。
鼓聲停止,天壇前的百官齊齊地對著帝之凌行跪拜之禮。
帝之凌就站在天壇的最高處,接受著百官和萬民的朝拜。
首先是祭拜天地。
加上基座,近乎有數十丈的天壇大殿,曠古爍今十分宏偉。
帝之凌通過大殿前的丹橋進入殿旁一側的祭天神壇內,當他來到壇內后,文武百官並司儀人員。一路小快步,從丹橋兩側的台階進入壇內。
這個時侯,一百二十八名手執羽扇,身穿儒衫的青年才俊來到大殿前的廣場左側列隊。
同一時間,咔咔的腳步聲響起,一百二十八名精鍊鎧甲的魁梧勇士,右手提著開山大斧,左手持著虎紋大盾,來到大殿前的廣場右側列隊。
兩陣縱橫各式八列。
羽扇儒衫者,代表著大霄皇朝的文治才盛之氣象。
武士者,代表著大霄軍全體將士,追隨皇帝陛下帝之凌征伐天下的威武雄姿。
加在一起,既為大霄皇朝兩條腿走路,在文武兩條路上都開花結果之意。
祭天神壇兩側設置著諸神的神位,按照統屬關係,共分為七組。每一組都有青色幔帳搭成神幄,兩側共計六組,每一邊都有三組。
拱衛中間的那一組,這一組有正主位:其首為天帝的神牌。兩側則是從神位,如掌握日月星辰,或者是風雨雷電等等神的牌位。
每個神明的牌位之前,都有三牲與美酒,鮮果,佳肴等大量的供品,僅僅只是存放祭品的器物禮器就已經高達一千多件的數量。
神壇西南則有一尊檀香巨鼎,而東南有火柱天燈。
其中,檀香竟成霧色,將整個神壇籠罩如煙雲飄渺之狀,於燭火搖動的期間,竟給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之感。
祭天神壇前。帝之凌雙手疊加環在胸前,兩個大拇指遙遙相對,鄭重拜在了正中的那一座金色蒲團上。
這時,作為的司儀白落狄跪呈香柱。
本來,以白落狄的身份,是沒必要親自來做司儀這種苦活的,但是,帝之凌走到了這一步,這其中大半是他的心血。故而,還要親自主持帝之凌的登基儀式,這是他在驗收著自己給自己交的答卷。
白落狄一直以來,在帝之凌的手底下,都功勛卓著,這一路走來,大半都有他作為幕後推手。
正是因為他太過耀眼,黃秋道落子大楚,設計讓大楚軍方年輕一代幾乎死了七七八八,而後,在出現項羽這個意外之喜后,更是以項羽為棋,攪動大楚風雲。
而黃秋道一使勁,白落狄更加不肯示弱,與儒門七傑之中的另一位蔡河一起,最終,促成了獨孤閥之事。
而帝之凌的九霄佐命大臣,白落狄直接佔據首位,成為九霄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