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拖拽小行星
讓他們在小行星上發現有機物,這還真是一個意外的發現,雖然在這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特別的少,可卻真實的發現了有機物。
有機物可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所有得生命體都含有有機化合物,入脂肪、氨基酸、蛋白質、糖等東西,全都是有機化合物。
生命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物遺傳現象,這些都涉及到有機化合物的轉變。
而在這顆小行星上發現有機物,這也能夠從側面證明,在宇宙空間中,產生生命體的星球,一定不只是地球上有。
宇宙中有了有機物,再加上合適的環境,未必不能產生生命,就比如之前地球科學家們,在宇宙中發現的超級地球。
那裡的環境和地球上的環境,在觀測中簡直就像是地球的復刻版,和地球相差不大的環境下,在加上有機物存在,生命的產生已經成為了必然。
如此諾大的宇宙空間中,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還不知道凡幾,就算是以最小的概率去推算,也可以得到結論,人類在整個宇宙中其實並不孤獨。
很有可能在之前觀測到的超級地球上,其實就已經產生了生命,甚至這超級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文明,很有可能他們的文明程度是要比地球的還要高。
有機物的發現,讓科學家的心中想到了很多,甚至是在某種程度上讓他產生了很強烈的緊迫感。
這個時刻讓他們發現了小行星上有機物的存在,只要這可小行星在將來,偶然巧合中墜落到合適的星球上,在各種機緣之下,生命的產生那將會是必然。
這樣得一種結論,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在宇宙空間中如果真的有等級特別高的文明存在,萬一對方發現了地球的存在,地球這樣的一顆宜居星球的出現,很有可能會引起覬覦。
就像是三體中所寫到的黑暗森林法則,地球想要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生存,那一定要對地球的一切都萬分的小心。
在發現了各種稀土資源以及小行星上存在的有機物之後,航天員們在回到空天飛機之後,立馬進行了一場關乎他們後面該如何進行的商討。
而在他們的商談中,他們所在的這可小行星的最終命運,也被他們決定了下來。
這些小行星的最終,將會被他們用空天飛機牽引著飛向地球,當然這一舉動並不是現在立刻就要進行,而是他們在經過一些試驗之後,確保真的能夠控制小行星安全降落才能進行降落。
在最後討論出這樣的一種解決方法之後,他們再次從空天飛機中走了出來,接著進行了一番對這顆小行星更加詳細的信息搜集。
當他們將腳底下的這顆小行星的所有信息,全部都搜集完成之後,再將這可小行星的坐標記錄下來,他們架著空天飛機從小行星上離開。
茫茫的宇宙空間中,小行星的數量是極為龐大的,就像人根本數不清自己有多少頭髮一樣,小行星的數量也是數不清的。
空天飛機按照之前對宇宙的了解,向著又一個已知的目標小行星飛了過去。
他們這次選定的這顆小行星,在外形上看其實和他們剛剛離開的那顆相差並不大,同樣都是直徑超過一千米大小的不規則星體。
而在體積上,現在他們作為目標的小行星,是比上一顆小行星還要大一些。
隨後他們也將會像之前在那可小行星上降落一樣,對他們接下來的目標進行登陸降落,在降落成功之後,同樣要對這些小行星進行信息收集,看看小行星上面是否有對地球特別有用的東西。
如果說沒有什麼太緊要發現,或者地球所需的緊要資源的話,那麼他們將會試著,牽引著這可小行星前往距離他們最近的行星金星,並且還要在金星上面做個實驗。
那就是他們的空天飛機,是否能夠完全的將小行星給牽引住,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在可控範圍之內,控制著小行星安全的降落到行星上。
如若他們能夠控制著這顆小行星,安全的在一顆行星上進行降落,那麼他們之前發現的那顆蘊含大量稀土以及有機物的小行星,就能夠在他們的控制下,在地球上安全的降落。
當直徑一千米大小的一顆小行星,他的最終體積將會達到五億兩千三百五十八萬立方米,這樣龐大的體積,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一架空天飛機能夠控制的住的。
更何況之前的那顆小行星,上面可是蘊含著大量的稀土,這種稀土又是一種比土密度要大的物質,他的總體重量可想而知,那將不會是一般的大。
還真不是一家空天飛機就能將之控制住的,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這種實驗還是很有必要進行下去的。
這要是不去實驗,真的像個愣頭青一樣,拽著一個直徑千米的小行星回了地球,真要是到時候空天飛機拽不住了小行星,那將造成的後果根本不是人類能夠承受的。
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霸主還是恐龍,為何恐龍當初會滅絕雖然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小行星撞擊這個猜想卻是異常的有市場。
一顆直徑達到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沒有被空天飛機牽引住,最終撞擊上了地球,那地球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撞擊會造成大量的灰塵進入到大氣層中,從而遮蔽陽光,時間有可能長達一年,還會造成大量的硫酸以氣溶膠的形式存在於平流層,讓抵達地表的日照降低10-20%,最終妨礙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而平流層中的這些氣溶膠完全沉降,這一過程將會長達十年,這中間將會導致植物、浮游植物大量消失,造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
而且在撞擊之後,會有大量紅外下穿透大氣,對暴露在外的生物造成傷害,撞擊還會造成全球性的火風暴。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可能,那麼人類將會迎來末日,人類很有可能會像是當初的恐龍一般,最終消失在地球之上,很有可能在一萬年之後就像恐龍一樣成為化石和石油!
所以在考慮將小行星整體拖回地球的時候,一切可能造成的影響都要考慮清楚。真要是有個意外,那麼人類將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之上。
到時候在經過了試驗之後,小行星能夠受控制的拖回地球上最好,如果不能受控制的將之拖回地球,那他們就要去執行第二個方案了。
而第二個方案肯定是沒有第一個好,就是建造大量空天飛機以及宇宙開採設備,在小行星上完成冶鍊提純,將大量有用的成品材料通過空天飛機運回到地球上,這樣做的成本無疑就要高多了。
或者是他們用粒子武器將整顆小行星進行轟炸粉碎,最終得到無數個碎片,他們將這些大小合適、形狀各異的碎片運回地球。
反正方案有很多,可是將整體的小行星運回到地球上這一方案,卻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案。想想就可以知道,一顆完整的小行星全部都運回了地球,到時候還不是人們想怎麼開採就怎麼開採?
現在作為他們目標的小行星,距離他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並沒有多遠,他們將空天飛機的速度開到最大,用了差不多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再次來到了作為他們目標的小行星上空。
再次經過一些系列,和之前在那顆小行星上一樣的流程,最終還是在這顆小行星上進行了降落。
在降落之後,就展開了緊張且有序的各種檢測,小行星的各種地形以及成份,都在他們的信息收集範圍之內。
在各種嚴格的檢測之下,他們所在的這顆小行星,卻是被他們檢測了個底掉,小行星上的一切都會他們收集清楚了。
這顆小行星的成分構成,和他們之前檢測的那顆小行星,可是有著天差地別,或者說這顆小行星對於人類來講,那是毫無用處可言。
上面就是一些很是普通的岩石構成,他們在地勢最凹的地方,向著地下進行鑽探,一直向下打了五百多米的距離,按照廠里來講,這樣的深度應該已經打到了小行星的核心。
可是都打到核心了,他們檢測到的物質,卻是和地面之上檢測到的物質成分沒有任何的差別,也就說整顆小行星是那種表裡如一的類型。
最終得出這麼一種檢測結果,那麼也就是說,這顆小行星是一點的用處都沒有,對地球、對人類那是一點的利用價值都沒有。
這讓這支探索隊都產生了一種不敢置信的感覺,要知道這一刻小行星和他們之前所到達的那顆小行星,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之前那一顆小行星可以說全身上下都是寶,而他們現在所在的這顆小行星那可謂是毫無用處可言,前後的差距實在太大。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向他們現在所在的這顆小行星,在宇宙中這樣的才是常態,而他們之前遇到的那顆才不是多正常,在宇宙中也不是多麼的常見。
當他們得到第二顆所到達的小行星,沒有一丁點的利用價值之後,全部所有人在對視之後,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們腳下的這顆小行星,就將會作為他們之後的道具存在,將會用這顆小行星去試驗空天飛機的牽引技術。
在航天員們做出決定后,立馬用空天飛機的反重力技術將小行星開始牽引了起來,引擎被他們開到了最大。
小行星在太空中的運行軌道,在空天飛機的牽引下,開始慢慢的發生了變化,他們一行駕駛著空天飛機,牽引著這顆直徑達到一千米的小行星,在向著距離他們最近的行星開始前進。
他們此行作為降落行星的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金星,也是從太陽開始向外的第二顆行星。位於地球內側的內行星。
金星也是一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類地行星,常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在重力上金星和地球也是極為相似,地球的重力是1g,金星的表面重力則是0.903g。
可以說在重力表現上,金星是要比火星還要向地球。
所以在這次的牽引實驗中,金星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一個實驗對象。
當然金星和地球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首先就是金星的平均溫度高達462攝氏度,是太陽系中最熱的一顆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
在這樣的平均溫度下,金星想要有高等生物無疑是一種奢望,很有可能上面會有一些微生物存在,除卻這些微生物以外,再高等級的生命是不會存在的。
說回到牽引降落的任務上來,隨著空天飛機在宇宙中的不斷發展發力,小行星在空天飛機的牽引下,速度也在不斷的增加。
他們距離金星有差不多有4000萬公里,而以他們目前的前進速度,想要達到金星,估計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才能夠進入到金星軌道上。
等到時到了金星軌道上的時候,他們則是會控制著小行星進行減速,那個時候他們也能根據當時空天飛機的表現,最終得出想要的理論結果。
是否需要別的空天飛機或者空天戰機支援,到時候他們就能知道了,至於說到時候金星那高達接近五百攝氏度的高溫,在空天飛機擁有粒子能量護盾的情況之下,高溫完全就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長達一個月時間的飛行,讓飛機上的航天員們再次進入到了無聊時間,好在出發前和火星探索隊一樣,帶上了許多的娛樂項目,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沒有讓他們太過無聊。
五名航天員們除了駕駛空天飛機,其他的任務就算是沒了,可是跟機的那名科學家,卻是陷入到了無盡的思考之中。
他們之前在宇宙中降落的這兩顆小行星,從上面得到的東西實在是太有研究價值了,就算是這名科學家僅僅是一名天文學家,但也擋不住他對這些檢測到的數據進行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