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再見諸葛,君臣相知
這一戰曹彰率領八千北疆騎兵,與曹植、許褚共同領兵伏擊馬超五千西涼軍,結果不僅沒有殲滅西涼軍,反倒是在宜城以西損兵折將,一敗塗地。
這近乎恥辱的失利讓曹彰羞憤欲死,惱羞成怒的他將責任歸咎在曹植身上,因為無論是在山都還是宜城,馬超和趙雲兩次都是從曹植這裡找到了突破口,使得曹軍在大好的局勢下被逆轉翻盤。
這次伏擊戰的失利也將曹植對領軍剛剛建立起來信心完全摧毀,不止是曹彰,戰敗的北疆軍同樣認為是曹植拖了他們的後腿,若非他是曹操之子,只怕他會被北疆軍生吞活剝。
倒是許褚不以為然,曹操更狼狽的時候他都見過,這並不妨礙曹操成為當今天下首屈一指的諸侯。
另一方面,馬超的西涼軍在趙雲的救援下成功逃出生天,但馬超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因為經此一戰,曾經名震天下的西涼鐵騎,如今已經不足千人了。
馬超現在的感受,趙雲是最能夠體會的人,當初他和華成率領三千精騎殺入汝南,將曹操治下攪得天翻地覆,成就了他趙雲的威名,但他最後知道只有他和華成活下來的時候,他也是這般感覺。
倒是普通的西涼軍將士們欣喜若狂,在今日的絕境中不僅能夠逃出生天,甚至還將曹軍殺得潰敗,這是他們經歷過最難忘的戰鬥,哪怕他們同樣死傷慘重,但他們畢竟是勝了,並且他們都活了下來,這一切足以讓劫後餘生的他們忘乎所以的瘋狂慶祝。
襄陽境內的機動兵力幾乎都集中在宜城外,被趙雲、馬超聯手殺敗,自此他們領兵南下再無阻礙,直到他們進入了當陽地界,坐鎮襄陽的曹仁才知道曹彰、曹植兵敗的事情。
曹彰回到襄陽立刻向曹仁請命攻打當陽,曹仁卻毫不猶豫的拒絕了,現在曹軍主力已經北歸,以襄陽現在的兵力,就算是傾巢出動也未必打得下當陽,更何況他還要防備江夏的周瑜。
面對怒髮衝冠的曹彰,曹仁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曹彰悻悻而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既然曹仁並不會出兵,曹彰、曹植與許褚便拜別曹仁,帶領著收攏的殘兵回許昌向曹操請罪。
江陵城,諸葛亮早上還不曾用早膳,孫紹便來親自拜訪。
諸葛亮吃了一驚,他知道今日孫紹必定會接見自己,卻沒想到孫紹來的這麼早。
昨日孫紹回到江陵,全城共慶,孫紹下令犒賞全軍,孫紹也在宴席上與江陵城的文武共醉一場,諸葛亮原以為孫紹最早也要到下午才會醒來,沒想到這一大早孫紹就來了。
孫紹這次來江陵,其一自然是要安荊南軍民之心,畢竟他被困益州一個多月,關於他的各種流言層出不窮,雖然在趙雲、蔣琬的統御下沒有鬧出亂子來,但軍民多少有些人心惶惶,這種惶恐的感覺就如同籠罩在江陵、籠罩在荊南的烏雲,非孫紹自己現身不能驅散。如今孫紹現身江陵,關於他各種不利的流言不攻自破,荊南軍士氣更盛。
孫紹來江陵的第二件事,就是要督促蔣琬立刻恢復對益州的糧草輜重補給,同時抽調兵力繼續進攻益州,如今益州最精銳的東州軍和最善戰的將領張任皆歿於陣中,正是益州最虛弱,最混亂的時候,也是一舉拿下益州的最佳時機。
除了這兩件事,孫紹在江陵最想見的人既不是趙雲也不是蔣琬,而是諸葛亮和關平。
孫紹如此迫切的想要見這兩人,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都是名留青史的文臣武將,更因為他們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有了這兩人的加入,必然吸引劉備核心集團其他文臣武將的歸附,同時也讓孫紹幾乎可以完全繼承劉備的政治聲望。
孫紹早已不是初來乍到的毛頭小子了,對於這些閃爍在歷史長河中的名臣名將,他依舊心生崇敬,卻也不會過分迷信。
雖然見諸葛亮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孫紹兵沒有因此亂了方寸,到江陵的當天,他也只是與諸葛亮稍微寒暄了幾句,首先召見的依舊是蔣琬等心腹舊臣,以表示他並不會喜新厭舊,讓老臣寒心。
昨夜的酒宴孫紹其實並未飲醉,他只是不想攪了臣下們的興緻,這才佯醉離席,到了第二天一早,孫紹終於壓抑不住急切的心情,親自來拜訪諸葛亮,以示誠心和重視。
諸葛亮親自出門將孫紹迎入帳中,如今趙雲、關平都去了當陽監視曹軍北撤,華成依舊留在西陵,江陵城中的軍務,實際上是由諸葛亮在處理,因此諸葛亮依舊住在軍營。
孫紹與諸葛亮已經不是第一次見面了,上一次二人見面還是在長沙的時候,那時候劉備剛剛覆滅,諸葛亮也不過是孫紹階下之囚,二人見面並沒有什麼話說。
這一次見面,時間相隔雖然不長,但二人身份已經完全不同。雖然諸葛亮已經是麾下之臣,孫紹也不敢有絲毫怠慢,不僅沒有擺架子召見諸葛亮,而是親自拜見。
諸葛亮既然加入孫紹勢力,成為孫紹麾下謀士,自然也不會再擺出高姿態,他執禮甚恭,並無半點倨傲之色。
彼此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話術則是快速拉近距離的催化劑,二人寒暄幾句,很快便漸入佳境,聊到曹操北退之後的天下格局上來。
談到現在的局勢,孫紹再次站起身來,向著諸葛亮躬身一禮,誠懇道:「曹操此番發難,若非先生提前看破,早做綢繆,只怕孫紹與荊南皆不復存在矣,先生於我,恩同再造,此次退曹之功,先生當居首位,請再受我一拜!」
諸葛亮連忙還禮,道:「主公言重了,亮攜功投主,亦不過求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罷了。」
孫紹在了解過諸葛亮加入過程之後,便猜到了諸葛亮之所以之前孫紹、趙雲明裡暗裡相請始終不肯出山,這一次卻主動獻計加入,就是不願屈居人下,要以不世之功一舉奠定自己在孫紹勢力中的地位,好讓自己有足夠的平台施展才華,只是沒想到諸葛亮如此直白,沒有絲毫的拐彎抹角。
果然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諸葛亮行事作風果然與眾不同,不過孫紹知道諸葛亮的才能,那可是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依舊脫穎而出,名列前茅的超級大才,更難得的是他信奉的是忠義之道,遵循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原則,並不像司馬懿那般還需要防著,這樣的人才孫紹就怕他管的事情少了,諸葛亮主動請求大任,卻是正中孫紹下懷。
「不知先生抱負如何,願聞其詳!」孫紹並沒有立刻答覆,而是微笑著問道。
諸葛亮看著孫紹,也笑著反問道:「臣依稀記得,當初主公剛剛在長沙立足,便曾經請亮出山,以郡事相托。彼時亮不過薄有微名,以為主公亦不過是沽名釣譽,因此不曾當真。如今看來,亮之所謀皆在主公轂中,可見主公對亮知之甚深,不知主公以為,亮之志向如何?」
諸葛亮若無其事的看著孫紹,孫紹心想,這難道是諸葛亮的考驗嗎?所謂君臣相知,若要諸葛亮心甘情願做到鞠躬盡瘁,只怕先得過了這一關。
諸葛亮若是用其他的問題考驗孫紹,以孫紹的能力未必能夠答得上來,他問的這個問題可能會難住這天下九成九的人,但孫紹卻是例外,因為他來自於後世。
三國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時代,後世對三國人物的從各個角度解讀揣摩,作為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對他的解讀更是入木三分,孫紹作為對此也頗有了解。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孫紹緩緩念道,同時仔細觀察著諸葛亮的神色變化,不過諸葛亮臉上笑容不減,看不出半分異樣。
孫紹收回眼光,接著爽快說道:「先生雖然曾經躬耕南陽,然此非先生之志也!」剛才這話是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那是諸葛亮之後寫的,但這顯然不是諸葛亮真正的想法,否則他也不會攜功投主,主動請求大任。孫紹之所以故意先說這個,是想試試能不能從諸葛亮的神色中看出一點端倪,不過很明顯,諸葛亮作為情緒管理大師,並不會露出半點破綻。
孫紹也不再試探,直言道:「以紹之間,先生立身於世,所求有二,其一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二,匡扶大義,以抗強暴。不知此二言可合先生之意?」
以諸葛亮的定力,聞孫紹之言也免不了微露詫異之色,問道:「主公何出此言?」
孫紹知道自己的答案就算不是諸葛亮的標準答案,至少也是良好以上了,於是解釋道:「『窮則獨善其身』說的是若無施展抱負的機會,先生便是躬耕一生,也不會委屈求全,隨便出山,先生之前拒絕紹之招攬,其後又主動加入,可見其意。『達則兼濟天下』,說的是先生志向之大,不止於一縣一郡之地,非天下之大不可量也!先生不僅有一統天下的宏願,更有兼濟天下的壯志。」
諸葛亮微微點了點頭,繼續問道:「匡扶大義,反抗強暴,何以知之?」
孫紹從容答道:「此乃先生親自說之,先生躬耕之時,曾自比管仲、樂毅,紹便是從先生此比,知先生之志。管仲者,齊之國相也,以治國理政之能名留青史;樂毅者,燕國大將也,曾經以弱抗強,率領弱燕之軍,不僅打敗了齊國侵略軍,更是攻下強齊七十二城,如此戰績,震古爍今。世人只知先生自比管樂,乃是自喻文武雙全,紹屢次揣摩,認為先生深意,非止於此。想那管仲治國,樂毅領兵,固然也是世之翹楚,卻非獨佔鰲頭。先生不比他人,獨比管樂,可見其二人除了治國領軍,猶有其他特別。管樂二人皆出於春秋之時,彼時禮樂崩壞,諸侯混戰,民不聊生,與如今世道,不謀而合。管仲不僅能夠治政,更是尊王攘夷,恢復天下秩序,先生自比管仲,不僅比其文治,更要與其一般匡扶大義,治亂天下。樂毅不僅僅領兵能戰,更是挫敗強齊侵略,先生自比樂毅,不僅比其武功,亦是想要效仿其反抗強暴的精神,先生寧願輔佐弱小的劉皇叔,而不願順從強大的曹操,想來也有如此緣故吧?」
諸葛亮從沒想過孫紹對他的了解,還在劉備之上,聽孫紹說完,感慨道:「臣曾以為除皇叔外,再無明主能遂我之志,今聞主公之言,方知主公知我,得主如此,夫復何求!」
孫紹開懷大笑,道:「今得先生輔佐,何愁大事不成?只不過紹如今亦不過半州之地,無法以天下相托,只有待益州平定,再托以州事了!」
孫紹這話就差直接說益州打下來就交給你了,諸葛亮聽聞此言更是驚訝不已,他知道孫紹頗有氣度,有容人之量,原本想憑藉這次功勞,能夠獨領一郡軍政,卻沒想到孫紹竟然要讓他管理一州之地,這是何等的信任和大氣?
諸葛亮一時竟不知如何回復,孫紹見狀開玩笑道:「先生是不相信我能夠拿下益州還是不敢擔當此任?」
諸葛亮終於被孫紹的誠意和信任感動,拜伏於地,道:「主公但有所命,亮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