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談:你是什麼類型的父母
一位來自湖北的家長告訴作者,其實我們挺疼愛兒子的,有時候他做得很不像話,我們都忍氣吞聲,給他留面子,畢竟要中考了,不能破壞孩子的情緒,他發點火使點小性子,我們做父母的都忍了,比如有一次他竟然帶著四五個同學回到家裡當著我們的面打麻將,而且還是那種帶點「刺激」的,我們真不知道該不該說他。誰知道,他竟然迷上了賭博。
這太誇張了吧?!
還有一位父母告訴作者,我真的要崩潰了。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他做作業的速度就特別慢,每天晚上不熬到11點都不算完。學校也是,搞這麼多的家庭作業,大人不陪著孩子不行,還要輔導他,孩子上幾年級,家長就上幾年級。但最後還是讓孩子厭學,成績一落千丈。屢屢逃學,學習學不好,上網打遊戲卻好的不得了,家長也沒有辦法整天盯著他,天天晚上放學,一個一個網吧找他,留了一級,還是跟不上,我該怎麼辦?
還有一位家長,則完全是另一種生活狀態,她挺想得開,反正這孩子交給了學校,學習由學校管理,平時愛咋地咋地,只要孩子健康就行。
父母的心態還有很多,但這三種很有代表性。
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範疇正在逐步擴大,除了學校、社會以外,家庭教育作用越來越凸顯。在接觸問題少年家長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由於家長自身素質的參差不齊,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不會營造關愛平等和諧的家庭氣氛,缺乏與孩子的溝通,缺少對孩子的耐心與關愛。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
在有些家長身上,甚至存在著不少偏差和問題。以至於導致了孩子成長中的畸形發展。
這種偏差和問題直接體現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上,而且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失之偏頗的教育類型,往往帶來非常負面的結果,甚至影響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理性、道德、行為、心理的全面偏差。
根據我們所接觸到的問題少年,包括犯罪少年,常常可以見到的幾種父母類型。
一、「嚴厲型」的父母
嚴厲,並非對孩子過於嚴格要求,而是在教育中帶著苛刻。
有許多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無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有時卻過高估計了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發展,總認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強。想盡一切辦法揠苗助長,為孩子勾畫出無比美妙的前景,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強加於孩子。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要求甚高,如學校的作業、測驗、考試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一頓指責,並不時讓孩子做一些難題,試圖增加學習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有的則大量給孩子請家教,或對子女進行特長投入,整天讓孩子報這個特長班、參加那個興趣班。弄得孩子精疲力竭。
過高的期望值勢必會給孩子帶來太重的心理負擔。小的時候尚可,一進入成長期,立刻引發孩子的逆反和叛逆。他們做作業出現拖時間,甚至把作業本丟棄逃避做作業,逃學,離家出走,結伴到網路上尋求虛擬空間。
二、「打罵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多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
平時不善於管教孩子,因此對孩子習慣於比較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打罵。學習不好打,犯了錯誤打,在外貪玩打,老師反映打,擇友不慎打,不聽招呼打,與人吵架打,夫妻彆扭打……打打打,整天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彷彿與孩子天生有仇,不打不解氣。有時候打的孩子遍體鱗傷,打的孩子不敢回家說真話,這樣很容易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
為了不挨打或少挨打,孩子學會了撒謊、欺騙和推諉、推責,學會了做表面文章。
同時,打多了,也造成極其強烈的仇視心態,不再在乎父母的恐嚇和威脅、利誘、承諾,繼而發展到打不怕、不怕打,越打越覺得英雄。其行為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他們人格的發展。這樣的家庭也是問題少年產生的一個誘因。
他們會用父母教育自己的行動方式,去對待身邊的同學。用簡單粗暴的性格特徵,在以後的成長路上,去對待那些可能對自己帶來不安全感的人和事,對老師、對朋友都缺少一種信任感。偏執、記仇。
所以「棍棒」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三、「嬌寵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包庇孩子,忽視孩子的缺點,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比如,當孩子與其他同學、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不是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去責怪別人。甚至為了一點小事,父母偏信孩子的話,去找老師和學校評理,就是人們常說的「護短」。
而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又以另一種方式出現。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謀利益,創造成長條件,比如經常為給孩子調個好座位、找個老師給點照顧。
還有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要學習好,什麼也別管」,讓孩子養尊處優,好吃懶做,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溺愛嬌慣,致使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長。
自古紈絝少偉男。嬌生慣養,溺愛護短,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發育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產生出孩子的自私、狹獈、斤斤計較,缺乏集體精神。
四、「工作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整天借口工作忙,在外應酬,對孩子的一切不管不問。推給爺爺、奶奶、配偶或保姆。偶爾問一下,也是大把大把地給錢,或者是帶著孩子出席一些不宜的社交活動和酒宴,來寵幸孩子。特別是一些長期在外工作的「空巢」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家庭關愛,在家庭教育上當「甩手掌柜」,很容易使孩子的管教失控,甚至完全不了解孩子。他們與孩子的牽挂不再是親情,而更多的是利益。
這種缺失的背後,更多的是缺少親情,在他們成長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缺失了父母的幫助。進入成長期,他們最容易受到誘惑,最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
在工讀學校,幾乎每個問題少年都有一個非常親密的小團伙,而仔細看,大多數團伙中的問題少年,都來自單親、留守少年、隔代管理的家庭。
年輕的父母們,工作再忙,別忘記了孩子,生育了他們,就要對他們負責。而對他們負責,也是對你自己負責。做父母的成功不叫成功,孩子的成功才是父母成功!
五、「自由型」的父母
此類家長基本上對孩子的成長,放任自流。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父母自己打麻將讓孩子陪著,自己喝酒讓孩子陪著,自己做生意讓孩子陪著,甚至自己有個小情人也不避諱孩子。
孩子想上網說一聲即可,孩子不回來過夜也不管不問,孩子在外面交什麼樣的朋友,帶回家一律款待。早晨給一把錢自己買吃的去,晚上回來作業本上簽字讓孩子代簽。
當我們和這類家庭的父母討論,為什麼這樣寬鬆,他會呵呵一笑告訴你,寬鬆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再說,我也不懂,我也輔導不了他,不放開手孩子永遠不會走路嘛。
聽起來父母也是一肚子的道理,真的如此嗎?
這種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另類不作為,是很多問題少年輟學的重要原因。
六、「滿足型」的父母
現代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年輕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優異的成長條件。這種情況也容易出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滿足型」的父母,之所以願意把孩子的教育支出,列為除了房子以外最重要的家庭支出,一是出於攀比和虛榮,想用好的教育環境與條件,代替自己的家庭教育付出;一是錯誤的觀念作祟,認為只有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
有的父母自己節衣縮食,卻讓孩子揮霍無度;對孩子成長基本上是有求必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穿名牌,用品牌,吃名食,孩子的零花錢、壓歲錢太多,生長的環境太優裕。自己寧願讓孩子頤指氣使,也不願對孩子指責。對孩子的過分滿足讓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十分任性,缺乏教養,錢不夠就去偷,稍不遂願就絕食要挾,結果換來父母更大的讓步和妥協。
七、「和稀泥」型的父母
把孩子當做朋友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但是有的父母則並不完全是這樣。
他們過分講平等,講民主,不講原則,不認真幫教,從不打罵,包括對孩子成長中的缺點也是一團和氣,以「講道理」為借口,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和稀泥」。造成孩子在原則和是非觀念上不強,缺乏正義感,在成長中不求上進,得過且過。
……
不一一贅述,寫的有點多。
家長朋友,我們真的應該思考一下,我到底是哪種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