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收復覺華島
天色微明,明軍大營中的鼓聲便已經響起,吳三桂親自率領一千夷丁突騎壓陣,令麾下大將楊坤率領左翼兩千大軍,大將郭雲龍率領右翼兩千人各自朝著清軍大營展開進攻。
等到大軍抵達清軍營盤前時,雙方已經廝殺在一起,阿思力自然不甘引頸受戮,他率領自己麾下的四百多名鑲黃旗兵丁,直接朝著陣中一路殺來,其中明軍左翼將領楊坤剛一接仗,便有些抵擋不住清軍騎兵的衝擊,開始往後撤退。
楊坤不由得大驚失色,只能奮力抵抗阿思力的進攻,而此時其餘的漢軍八旗兵們也受到阿思力的鼓舞,一時間士氣振奮無比,殺得楊坤所部開始節節後退,一時間局勢頓時偏向於清軍,甚至連右翼的郭雲龍也根本攻不進去。
雙方廝殺成一團,然而兵力上佔據優勢的明軍卻根本沒有打出優勢來,反而是阿思力越戰越蒙,麾下的清軍也在主將的引領下,開始朝著吳三桂的中軍逼來。
吳三桂臉色陰沉無比,他知道戰場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可是楊坤所部同樣是關寧軍的精銳,卻阻擋不住數百八旗的進攻,讓他臉面上著實有些難堪,只是眼下也無法懲處楊坤,他只能暫時將這口氣咽下去。
然而,即便如此,吳三桂也絲毫不慌不忙,他派人去將營地中的火炮組織起來,朝著清軍的方向發射,倒也打死了幾十個沖在前面的八旗兵丁,一直等到攜帶的火藥使用得差不多,吳三桂才朝著夷丁突騎發起命令,準備對清軍展開致命一擊。
阿思力也不甘示弱,他一直帶人沖在最前面,直到身上的甲胄都被流矢穿透了幾個洞,臉上的血漬與汗漬裹在一起,卻依然不肯放棄,等到明軍火炮逐漸停下來時,他高呼一聲,便率領其餘的滿洲兵丁們如同潮水一般涌了上去,一時間打得楊坤所部節節敗退,甚至有潰散的趨勢。
戰鬥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時辰,雙方的死傷都極為慘重,兵力也都互相被分割包圍,形成了一片片,依然還在堅持著最後的戰鬥。
吳三桂臉色鐵青地看著阿思力左衝右突,他便立刻高呼道:「今日我等便是為國盡忠為大明報仇雪恥之日,諸位隨我一起殺啊!」
說完這番話后,他便從靴筒裡面取出了四根竹籤,高聲呼喝著這四名領隊的姓名,很快便有二百名夷丁突騎跟隨他一同沖陣,其餘人則在身後一路掩殺過去,朝著阿思力的方向攻去。
原來,吳三桂將自己麾下的一千夷丁突騎分成了二十隊,每一隊為五十騎兵,設一名領隊,然後他將這二十個領隊的姓名寫在二十根竹籤上,並且插在了自己的靴筒里,但凡每戰遇到危險情況時,吳三桂便從中取出一根竹籤,命令竹籤上寫有姓名的領隊統領手下夷丁突騎,隨他一同衝鋒,所到之處幾乎無人能擋。
隨著夷丁突騎的衝鋒,清軍終於再也支撐不下去,阿思力身邊的將士也都個個倒伏在了地上,就連他自己也身負三處箭傷和兩處刀傷,身邊的護衛也只剩下了最後數人,只見一名夷丁突騎正從他面前奔過,舉起手中的長矛,氣勢洶洶地沖了過來。
阿思力抬起頭慘然一笑,他睜開血紅的眼睛,拔出身上的長劍,用儘力氣向前辭去,只見長劍直接插進了對方騎兵戰馬的脖子上,隨後那名騎兵便被拋下馬去,而阿思力也同樣不好受,他被戰馬臨死前的力量給直接撞飛了出去,眼看著筋斷骨折,活不下去了。
吳三桂見阿思力身死,他十分興奮地衝上前去,斬下了阿思力的頭顱,高高舉起道:「虜酋首級已被本將斬下,爾等速速投降!」
見到阿思力被殺,剩下的漢軍八旗兵自然堅持不下去,他們紛紛丟下了手中的武器,選擇了投降,可是那些真正的滿八旗兵丁們卻依然在奮力頑抗,壓根沒有將吳三桂放在眼裡。
吳三桂冷哼了一聲,好在這些滿八旗兵丁已經所剩無幾,對於大局而言無足輕重,因此他便繼續調集兵力展開圍攻,直到當天的下午,便將這數百殘存的滿八旗兵丁給斬殺殆盡,剩下的重傷者也都被補了刀。
滿臉興奮的劉子政興高采烈地高聲道:「恭賀將軍獲此大捷,將來重開東江鎮,非將軍莫屬!」
吳三桂傲然地點了點頭,他微微眯著眼睛望向遠方殘存的硝煙,心中被這無限的豪情給填滿。
「來人,拿下覺華島,給朝廷報喜!」
「大捷!大捷!」
「我大明寧遠總兵吳三桂於五月二十八突襲覺華島,如今成功拿下該島,斬殺敵軍八百餘人,俘獲敵軍一千六百多人,所獲糧食三萬餘石,一應輜重二百車,堪稱大喜啊!」
當報捷的信使抵達京城后,一下子讓整個朝廷都感覺到無比震驚。
大明從什麼時候開始,竟然也能一次次打勝仗了?
要知道這可不是林敬和他的抗虜軍,而是吳三桂率領麾下的關寧軍,而能夠拿下覺華島,也可以有效改善明軍在關外的局勢,至少能讓清軍不再這麼大搖大擺地圍困寧遠城!
崇禎皇帝一臉大喜,他連忙召集了內閣輔臣,商議給吳三桂進行賞賜。
可是在這件事上,內閣輔臣們也多有無奈,朝廷前些日子固然沒收了晉商一大筆錢,可是這些錢很大一部分都進了山東的太子都督府賬上,只有剩下一半左右才進了國庫,而朝廷眼下用度同樣存在巨量的缺口,也才使得前些日子出現了缺餉的情況。
眼下吳三桂打下了一次打勝仗,尋常的爵位和官職封賞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可是朝廷給與的金銀賞賜也不可少,特別是對於下層兵丁們的賞賜,就更加需要講究真金白銀才行,這卻是讓吳甡等人有些頭疼無比。
在皇帝要求之下,內閣最終給出了方案,那就是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對其部將也各有賞賜,但是在封賞方案當中,並不包含太多的實際利益。
林敬得知以後,便直接出言反對,認為封賞給的太輕,怕是會有傷功臣之心,更何況最重要的一項封賞沒有給到吳三桂,那就是開鎮東江的權力。
「啟稟父皇,兒臣以為不妨給吳三桂加授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令其經營覺華島,伺機攻下皮島,重開東江鎮。」
林敬在眾臣面前侃侃而談,道:「昔日毛文龍據守東江鎮之時,對建虜的牽制之力甚大,即便我大明要同建虜議和,也不可錯失這一良機,否則等到建虜緩過來,怕是很難再從側後方對其形成威脅。因此兒臣以為,不妨給吳三桂更大的活動空間。」
說起來,在穿越之初的時候,林敬由於原本歷史上的緣故,從而對吳三桂始終懷著一種防備的心理,可是在經過了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林敬卻逐漸改變了這種思維——吳三桂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目前依然是大明的忠臣,也值得給與信任。
然而,與林敬相反的則是崇禎皇帝,他一方面認可林敬的判斷,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可避免地對吳三桂展開質疑,讓吳三桂執掌關寧軍,職掌寧遠本身就是在放權,可如果再讓其開鎮東江,到時候會不會勢大難制?
等到皇帝說完自己的顧慮后,繼續道:「昔日毛文龍之死,朕思之甚悔,不該任由袁崇煥貿然殺害邊將......可是這其中,也有幾分朕縱容太過的緣故。如今朕對於吳三桂,既用之,且防之,便是不想重蹈覆轍。」
林敬輕輕嘆息了一聲,這話說得倒是不假,其實關鍵還是在於根本制度上出了問題,那就是朝廷對於武人總是帶著幾分警惕心理,倘若承平時節自然無所謂,可是一旦戰亂,就會不停地爆發出根源性的問題來。
只是在吳三桂的問題上,林敬並不決定放棄,他輕聲道:「父皇擔心的無非就是吳三桂無人制衡,兒臣以為不如捏住吳襄和吳家其他人,給吳襄一個京營提督戎政如何?一來進一步拉攏吳家,二來也讓吳三桂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好好思量思量.....」
吳襄.....
崇禎皇帝腦海中一下子浮想起了這個名字,不由點了點頭,道:「若是如此,倒也是一個辦法......FP
在說服了崇禎皇帝之後,內閣自然也不會反對這一舉措,畢竟大明將才已經出現了斷層,能夠跟吳三桂比擬的將領其實也沒有幾個,就算給了別人,怕是也無法在東江鎮站穩腳跟,到頭來反倒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林敬對這個結果也十分滿意,推動東江開鎮就是要在清廷腹心打下了一把鍥子,雖然這件事目前只是起了一個頭,可是其動靜已經足夠清廷警醒,也可以逼迫清廷內部的勢力進一步分化一對於和談這件事而言,其實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這件事也使得清廷內部對吳三桂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原先好不容易形成的融洽氛圍被一掃而空,既讓吳三桂沒有了退路,也使得身處於盛京的祖大壽等原關寧體系的降將們更受猜忌,這也算是起到了一石數鳥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