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三眼井舊友重逢
張太太繼續道:「年前我去你們家從前住的斗柄巷子找你們,卻是不知道你們搬了家,街坊都說你和屋主勾塔成奸,被趕了出去。」見秦氏還要解釋,她忙搶白道:「那張富商的事兒,鬧得滿城沸沸揚揚的,皇莊離城裡也不遠,這些話傳回去,讓我家苦命的兒以後怎麼做人,怎麼讀書,怎麼科考呀?」
秦氏被問得沒言語,到底想著,若是閨女被退了親,以後也說不到什麼好親了,無力辯駁道:「就算不清白也是我,反正我家大姐兒的婚不能退。」
張太太早料到這等大事,秦氏沒那麼好說話,幽幽嘆了一口氣:「弟妹,你再細細思量下吧!我今日先走了。」
張太太一走,秦氏就關起門來,大哭了一場,人說寡婦失業的,日子最苦,果不其然。
楊雙雙本對退親一事兒求之不得,這會兒聽到秦氏的動靜,心裡卻也不好受。
楊正在院里暗自嘆息,忽然一枚石子忽地砸在她面前,她迎頭一看,竟是許久未見的吳威和周姓少年兩個。
楊雙雙看見吳周二人,不由喜出望外。
那日在秦家的梅林里遠遠瞧見吳威,她心裡還琢磨此事。只是後頭一連串兒事兒接踵而至,她沒工夫細想,這會兒見兩人找了過來,少不得要與兩人敘敘舊,念及此,她忙朝二人使了個眼色。
這會兒正是午後,秦氏屋子關得緊緊的,小妹燕燕在屋裡頭練字,許嫂已經回了家,正沒人注意到她,她便打開門一溜煙兒出門去了。
小柳葉巷後街有處三眼井,是三口並在一起的井,旁邊長著一棵蔽天遮日的大槐樹,以前來往的人絡繹不絕,自從這井裡溺死人後,就逐漸冷清下來,只有清晨有三三兩兩的人貪近在這邊兒打水。
家裡的幫廚許嫂早叮囑過她和燕燕,不許到這一帶頑兒,還說這棵大槐樹成了精,最喜歡她們這種年紀的小姑娘。
楊雙雙當然不會信這些,如今想要找個地方與吳周二人說話,自然就想到了三眼井這處清凈地方。
她領著人到了槐樹下,果然一人也無,如今才過驚蟄,槐樹冒出好些新芽,水井縫隙里也長出不知名白色小花,倒顯得這處地方別有生機。
楊雙雙心情便也好轉,算算年前與二人告別,到如今也有兩個月的功夫了,正笑盈盈的要別來無恙,卻聽吳威先開了口,「你別愁眉苦臉了,可是還在為姓張的富商煩憂?」
這一下子異軍突起,楊雙雙一下子也沒成想這話頭竟落到張富商身上了,剎那間她想起在梅林朝他揮手的吳威,又想起那張字條,福至心靈道:「難道你……那紙條竟是你寫的?」
吳威正要顯擺自己功勞,忽然聽她竟一針見血猜到實情,倒也不好大肆炫耀,只得摸摸後腦勺道:「妹子果然聰慧過人,當日還沒妹子說上話,只得以字條警示,我還以為……好在妹子你讀書多,認得字,才躲過一劫。」
他說得顛三倒四,楊雙雙沒聽明白,不由多問了幾句,才明白事情由來。
原來當日分別之後,兩人便想正經找一份差事,只是那周姓少年沒有戶籍身份,最後只吳威找到了差事,在一家食肆裡頭跑腿。
這家食肆是城西有名的八仙樓,三層樓立在正街,很是氣派,也是巧了,那日秦大舅和張富商在酒樓里密謀,說起如何將自家妹妹許給張富商做妾,正被吳威聽了個正著,他也不識得秦大舅,只當作不相干閑話說與周姓少年聽。
倒是那周姓少年聽罷,不知怎得認出了秦大舅。兩人繼而想起那寡居在家的妹妹,便是楊雙雙的娘親。
吳威急得抓耳撓腮,秦大舅不僅說起秦嬌娘,還說起這位美嬌娘還有兩個女兒,年歲雖小,也是美人胚子,那富商更是喜不自禁,說大同一帶不少富商大宅裡頭都喜歡這等絕色少女,想都要收入囊中,奇貨可居。秦大舅得了銀錢,自然不管秦氏母女死活。
只是這種污糟話,吳威倒沒當著楊雙雙的面兒直說。
兩人知曉了陰謀,多番打聽之下,才打探到秦家招花匠的消息。又是因著戶籍的緣故,只得吳威一個混進了秦府,好容易和楊雙雙打了個照面,卻沒來得及說上話,只得用上字條這一招。
楊雙雙這才搞清楚來龍去脈,聽了半晌話,一開口卻道:「吳家哥哥你應了花匠的活計,先前食肆的差事豈不是泡湯了?」
吳威沒想到她先開口問的是這件事兒,愣了一下,才大手一揮道:「那算得了什麼正經差事,爺還不稀罕做呢。」
楊雙雙見他神色並不在意,也不糾結此事,想了想問道:「你剛剛說起那富商,該不會……這幾日他沒來,竟是你們在後面搗鬼?」
吳威得意笑道:「正是,你且放心,那富商再不會來了。」
楊雙雙沒想他二人真如此大膽,便問:「你們做了什麼?別惹惱了他,張富商可不比以前巷子里的那些頑童。」
吳威只是不停的笑,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兒,她只好看向那周姓少年,他不緊不慢道:「不過是雕蟲小技,略施懲戒,那姓張的便回了大同。」
本就疑惑的楊雙雙,聞言不由更是好奇,這究竟是做了什麼,竟然釜底抽薪,把人弄回了大同。
其實說起來也並不複雜,待到秦氏母女三個搬家的時候,兩人已經得到了消息,吳威本就是去幫工的,楊雙雙不在秦府了,他自然也懶得當什麼花匠了。
他與周姓少年兩人素來無所事事,找什麼正經差事也不過是受楊雙雙的激勵,說到底不過是兩日的熱度,自打出生以來,除了自家祖母,向來是人憎狗嫌的,自打認識了楊雙雙,方顯得有人惦念,本就是街頭巷陌遊手好閒的少年,哪裡有什麼正經事兒,聽聞楊家搬到了小柳葉巷,自然隨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