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一)

第二百七十九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一)

在這裡不得不要細說大明朝社會底層百姓生活的常態及方式,可不是那些電視裡面的那種,到處是酒樓、妓館青樓、客棧賭坊等,相反這些在一個城鎮中數量很有限,因為開一座酒樓不是平常人家所能承受的,更別說是青樓賭坊了,沒有後台衙門的關照,分分鐘就被一些地皮混混打砸了。

在明朝除了人工養殖蠶制絲外,還有一種職業非常普遍,就是養殖白蠟蟲,這種特殊的職業,名叫「蟲客」,這個白蠟蟲是製造蠟燭的必要來源,在明朝這樣的年代,照明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從點松明子,再到點油燈照明,而蠟燭並不是主流的照明工具,主要原因是蠟燭的價格較貴,屬於有錢人的專利。蠟燭和油燈相比之下,油燈則是更為普及的照明工具。油燈可以使用一些常見的油類作為燃料,例如動物油、菜籽油、豆油等。這些油的價格相對較低,容易獲取,因此更適合一般商家及中等人家使用,因此油燈在此時成為了主流的照明工具。就是如此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的起的,想想連吃的油都成問題,用來點燈就是極大地浪費。

蠟燭作為照明在此時乾淨,安全,亮度也更好,而且更上檔次,這就讓有錢人的第一選擇不是油燈,可是想大批量的製作蠟燭,需要最廉價的蠟燭原料,蠟燭原料是從原油中提取的石蠟,古代人可沒有石油提取技術,故此,使用的是黃蠟和白蠟,兩種蠟有兩種來源,黃蠟是由蜜蜂的分泌物提取,製作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蜂蜜,才可以獲得足夠提取的需要,黃蠟雖然質量姣好,但價格較高,而白蠟則需要放養蠟蟲,從其分泌物中,提取相對廉價的蟲蠟。故而就有了「蟲客」這一個職業。

提取蟲蠟的過程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還需要專業的蟲客去打理,因此蠟燭的價格不低,只有富有的人才有能力使用,但蟲蠟相對於黃蠟,也即是蜂蠟,價格較低,故此,蟲蠟在古代就是通吃蠟燭市場的拳頭產品。蟲客們需要將蠟蟲放養在白蠟木、或者是女真木上,不久之後,蠟蟲的分泌物在白蠟木的表面,就會形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白色蠟質,蟲客將其刮取下來,放入沸水中,待蠟質熔化后,用棉布或紗布過濾掉裡面的雜質和殘留物。再用冷水冷卻,最終取出固化的蠟塊,再進行精練和加工,最終製成蟲蠟的成品。

還有一個職業在明朝特別多,在鄆城這樣的地方更多,就是戲班子,從三四人,到百十多人,大大小小的戲班子多如牛毛,在沒有廣播、收錄音機的時代,娛樂全靠戲班子,所以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地方戲曲,越有名氣的戲班子「粉絲」就越多,可是從事戲班子這個職業,地位很低,低到比青樓中的妓女還低,稱為「伶人」「戲子」,一方面受人追捧,一方面卻上不得檯面,遭人唾棄。能當上戲子的,大多是相貌較好的。而且戲子跑江湖,懂得多,因為時常要角色扮演,所以演什麼也是信手拈來。再加上有的扮演的是文臣,詩詞歌賦也會一些,這在出門少的姑娘眼裡,已經很有魅力。

戲子地位本來就低下,但凡遇到願意以身相許的大家閨秀,戲子們拚命也想搏一把,萬一有的家庭心疼女兒,願意接受戲子呢?這以後的生活不就改變么?況且也不一定就是欺騙那些大家閨秀。

二來說,大家閨秀平時見識少,接觸的外男少,見到的戲子無不是相貌堂堂而且還有個人才能,撇開身份不說,這樣的男子看起來也很有魅力吧!古代女子娛樂活動少,唱戲對她們來說就像是電視劇,而戲子就像是偶像。如果哪天自己的偶像有意接近自己,哪個女子能剋制住自己?況且古代女子一般出嫁早,待在閨中的都不到十七歲。這個年紀的女子性格衝動,父母越是不讓做的,自己就越想去做。被人一忽悠,很容易就跟著偶像跑了,因為她還無法遇見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反過來說男子如果迷上了戲班中的女戲子,就更加徹底了,此時在明朝戲班演的多為元雜劇,地方小曲等,可沒有大名鼎鼎的京劇、越劇、徽劇這些,而興起的卻是崑曲,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漢族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

可是這些劇目多是一些大型戲班演的多,一般的小戲班演的全是地方戲曲,才子佳人類的劇目,原本戲班子裡面是沒有女子的,花旦類的全是男子裝扮出演,因為古代女性地位低,不允許進去梨園。唱戲是屬於一種卑賤的職業,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裡女子是不能進梨園子的,因為不吉利,最重要的是古代是個非常封建的社會,女的是不可以拋頭露面的。

所以說在古代戲子都是男的,在往後較出名的戲子當屬京劇演員梅蘭芳了,還有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被稱為四大名旦,可以看出在歷史上,戲子是以男人為主了。古時候除了旦角還分為老生,小生,老丑,小丑等,這些角色也是由男人飾演。

小戲班就不同了,人手少用男花旦不態現實,因為如果戲班要成功,就要尋找男角似女子,年歲不能太大,小孩子又不行,而在古代男子過了二十就會蓄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教導,要想尋找一個男角,真的很難,就直接用女子出演省心省力,女花旦的出現,往往會更加令人注目,也就會聚集起許多男「粉絲」的追捧,大家都知道,戲班是一個流動性很大,行走江湖討飯吃的職業,如果有人痴迷戲班中的旦角,就會有追隨者,跟著戲班跑。

景泰年間,在浙江湖州就出現過這樣的事,在湖州有一位顏老爺,雖是老爺年歲也不大,三十多歲,因家底豐厚,在湖州可是大戶人家,良田百畝,房舍百間,這顏老爺沒什麼愛好,就喜歡看戲聽戲,比綏德知府郝淵之還要戲迷,只要是過節,就會請戲班來演,在自家莊院內演三天後,也會在院外讓戲班演一場,給左鄰右舍看戲。這叫做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在湖州城內大家都說顏老爺是個好人吶。

顏老爺請的戲班都是大戲班,此時的戲班統稱「梨園行」,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園」,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象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裡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裡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家」。到了在元朝戲曲興起,戲曲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家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家」。每家的姓氏就是招牌,比如洪家班、梅家班、譚家班等等。

元代的士大夫階層、上流社會、貴族之間盛行歌舞、雜居,因為蒙古貴族對詩詞、歌賦不感興趣,他們聚會的時候,不像唐宋時期那樣,飲酒作詩、題詞寫對、舞文弄墨。既然不能像在草原上那樣摔跤、套馬,舉辦篝火晚會,就只有欣賞些歌舞、雜耍。於是,文人墨客順勢而為,在民間散曲和雜劇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戲曲劇本,通過藝人表演,逐步成為人們聚會交往的主要表現形式。戲曲創作佔據文人筆墨的時候,歌賦詩詞就會淡出文案,創作的文人少了,作品也不那樣有名了。所以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斷言「元無文」,戲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

說穿了,這些蒙古人沒什麼文化,不懂詩詞歌賦,只能喝酒看跳舞玩雜耍。可是正因為這樣,卻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優秀的代表作品,把戲曲深入到了另一個台價高度,回顧頭來看看整個世界,只有中華帝國有戲曲,有人要說,國外的歌劇要比中國的戲曲早誕生,這種話就是在睜眼說瞎話,國外的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出現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這個考證還是西方國家自說自話的結果,指著一輻殘破的壁畫說道,看啊,這就是最早歌劇的形式,而在1600年前到底有沒有歌劇還是迷,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而中國採用說唱藝術在宋元時代就很普遍了,而且劇目豐富,表演方法多樣,形成許多的民間地方特色,重要是流傳下來許多的文字記本、記載、曲目、唱詞等比什麼國外的歌劇最早的壁畫不知要強過百倍。



下一章:第二百八十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二)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二百七十八章 宋金河書院

大明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九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