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

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

放榜日,重演一番有人歡喜有人憂的劇目,一張窄窄的榜單承載了十年寒窗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腦袋往裡鑽,有人看到名落孫山後正仰天長嘆,還有的考生得以高中,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

第一名黎淳,第二名徐瓊,第三名陳柄中,章子俊無緣前三甲,排在二甲第十四名,這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不過這不是最終的結果,接下去還有一場考試---殿試,殿試因皇帝親自主持,故不設考官,僅設讀卷官。殿試前一日,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由進士出身之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內閣學士名單,奏請皇帝欽簡大學士二人、部院大臣六人為讀卷官。按例,殿試題目由讀卷官擬定奏請,有時,皇帝也會親自擬題。

讀卷官是負責閱卷與向皇帝進讀試卷的官員,執事官則是各類輔理官的總稱。各類官員聽從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職,共同保證殿試各環節的正常舉行。

明代的殿試讀卷官,由禮部在殿試前幾天提前奏請,皇帝親自任命。殿試后,讀卷官閱考生試卷,詳定其高下,並選出優秀試卷為皇帝進讀,以供皇帝欽定鼎甲排名。

殿試執事官的人選,亦由禮部在殿試前奏請皇帝批准。

本屆殿試執事官章子俊應該認識,由新任內閣李賢擔任,還有二張熟面孔是受卷官楊守成、劉升在列。

殿試執事官的種類包括提調官、監試官、受卷官、彌封官、掌卷官、巡綽官、印卷官、供給官。各類官員官職不同,職責分明,共同保證殿試各程序的正常運行。

先由鴻臚寺官設置黃案二處,一在殿內東邊,一在殿外丹陛上正中,鑾儀衛設鹵簿法駕於殿前。新貢士穿袍服冠靴于丹陛排立,依其會試名次排位兩隊,單名在東隊,雙名在西隊。王公百官亦穿朝服分列丹陛內外。

一切安排好后,鳴鞭,鼓樂齊鳴,皇帝升座。接著大學士從殿內黃案上捧出考題,出來交給禮部官員放置在丹陛黃案上,官員和貢士向皇帝行禮畢,禮部散發題紙,貢士跪受后,即到殿內試桌答題。期間,貢士可自帶試桌、食品,殿前南院設有茶水,朝廷僅賜宮餅一包。

開考後,貢士須在答卷的前半頁寫明履歷三代及姓名、籍貫、年齡等。接下是寫對策全文。對策開頭用「臣對臣聞」,結尾用「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策文不限長短,一般以一千字以上為準。

整個答題過程中,除監試官、巡綽官等考場官員外,其餘官員不得留在考場。遇到特殊情況,如下雨或大風天氣,考生將移至大殿兩側的廊道答題。

殿試考生與鄉試、會試考生一樣,所需的試捲紙以及筆、墨、硯均需自備,草卷、正卷各備紙十二張。

考試到中午的時候,由光祿寺造辦午餐,午餐規格如下:每桌,茶,果,按,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進士每名饅頭二箇,湯一碗。禮部晚宴並早粥,用鹿一隻,豬二口,羊三隻,鵝十二隻,熝豬肉八十斤。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雞蛋一百箇,豆連,煮粥豬。油、醋各二瓶,醬六斤鹽十斤,細斤,花椒十兩七錢,胡,香蕈、麻菇,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大家要看清哦,參試考生的午餐規格比考官簡單,每人饅頭兩個,湯一碗。那些酒、羊、火腿、鹿肉什麼的全是給考官吃的。

此外,設受卷官四人、彌封六人、收掌四人、印卷二人、填榜十二人,均有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禮部等衙門派出。

殿考一直到當日下午結束。《明會典》有載:「諸舉人對策畢,詣東角門納卷而出。」即殿考當日下午答策完畢,諸舉人到東角門納卷,而後由此門而出。

皇帝臨軒親策,是皇帝重視殿試策士的體現,同時對殿試考生起到一種鼓舞與激勵的作用。考生不是講究師承嗎?皇帝親臨主考,也就是皇帝才是考生的坐師。加之體現了森嚴等級性的殿試儀式,皇帝在向考生彰顯天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考生強調了天子的至高地位。

殿試次日,在文華殿內,收掌官從箱內取出試卷,按官階高低分佈於讀卷官面前,大約每人三十卷,卷背粘簽,上書讀卷官姓氏,不書名。讀卷官閱后,標識試卷,即:圈、尖、點、直、叉。讀卷官註明標識后,在輪閱其他讀卷官閱過之卷,稱為「轉桌」。每個讀卷官將所有試卷輪閱完后,即送首席讀卷官總核。進行綜合評議,個人皆可發言。得圈多的試卷必列前位。

讀卷官進殿後,依次跪至御前向皇帝朗讀所持試卷。朗讀完畢,將試卷交給司禮監官,再由司禮監官將試卷放到御案之上,以便皇帝御覽親批。讀滿三卷后,皇帝或將此三卷直接選為一甲人選,確定名次,或由皇帝決定再進讀幾卷。皇帝至養心殿西暖閣,閱讀卷官所呈前十名試卷,欽定名次后,召讀卷官入殿,拆開彌封,用硃筆填寫一甲三名次序,再書二甲七名,隨後傳前十名引見,稱之為「小傳臚」。

十名以後之卷,讀卷官到內閣拆開彌封,依閱卷時所排名次於卷面書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幾名字樣,最後,按名次填榜,稱為「金榜」。自皇帝升殿前,至傳臚完畢,每一個步驟都有固定的禮制。傳臚的內容,則為宣布殿試考生排名情況,賜各位貢士「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具體為賜一甲進士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榜用黃紙,表裡二層,令中書四人寫小金榜,另外四人寫大金榜。小金榜存於大內,大金榜蓋印皇帝之寶,待到傳臚日張掛於***外。以示天下,「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

自宋太祖確立殿試製度,由皇帝本人遴選士子,給予中舉士子天子門生的榮譽,加上由皇帝唱名賜第,都表達出宋朝立國之初興文教的導向,加強對及第進士的重視和恩寵,自然就能籠絡住這些天下精英。這些人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而不是對江山社稷有威脅的統兵將帥。

唱名的場面很浩大,但並不在東華門,明朝沿用了宋朝的唱名步驟,只是通過東華門傳向了大宋的四面八方。因為東華門是大宋皇城的東門,而東華門外就是都城汴梁的最繁華所在,這裡就是大宋的中心。

到了明朝這一說法沒有改變,唱名東華門成為進士及第的一種榮耀,唱名之日,皇帝坐於殿內龍椅之上,宰執、中書、殿試官等大臣分列於殿內,新進士和其餘大臣則在殿外等候。貢院的考試官,也就是科舉全程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員,如知舉官、南省點檢試卷、諸科出義考試官等,在此時也和在殿試時一樣,須在殿外當值。

此外宗室皇親、軍方重臣都會***參與唱名儀式,給朝廷把場子支棱起來,表達對新科進士們的認可與肯定。仁宗景祐元年,詔:為放舉人,令宗室允寧以下並駙馬都尉赴崇政殿衹應。皇祐元年,詔:放舉人日,曾宣皇親兵管軍臣僚、使相、節度使已下至刺史,這麼多大佬齊聚,可見級別之高。

唱名賜第儀式的流程每一個步驟都有相應的規範,中舉的新科進士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在唱名前幾日,準備工作就要展開了,這時候新科進士會根據殿試的名次得到一個小紙條子,也就是號紙,其功能作用,相當於唱名儀式入場券。

章子俊領到了第八名,這個數字很吉利,也就是說經過殿試后,自己的名次從二甲十四名,上升到了一甲,新進士們要換上公服,帶上「三枝九葉頂冠」,就是進士們要穿著襴袍、靴子,舉著號紙通過和寧門,而後到達殿外。這個時候就發揮號紙的作用了,沒有這個出入證的一律不允許進入。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禮后,由鴻臚寺的官員引領進士就位,跪下聽傳。之後會分別念到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這三個人都要出班前跪謝恩。

後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不用單獨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禮即可。傳臚完成後由禮部的官員高舉著「金榜」領路,諸進士出左右掖門,置榜龍亭,復行三叩禮。最後金榜還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然後再交回內閣。

人員就位之後,宰相向皇帝進獻三鼎甲的試卷,開始宣讀,而後按層次,宣讀新科進士名字。讀完一個名字,就有殿前的禁軍衛士層層通傳。

聽到有人應答后,禁軍會先問這個人的籍貫和父祖姓名,確定本人後,接引至殿下,皇帝身邊會有人在此詢問其籍貫和父祖姓名,答完之後,就可以進入排好的班次之中,等同一甲的人宣讀完畢后,統一去領取敕書,而後拿著敕書謝恩,向皇帝躬身再拜後退去。

在唱名時,不同名次的人,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樣。作為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是有單獨班次,唱完名之後同步會被賜予食物、量體制袍,還有資格向皇帝進謝恩詩。一直到第十名,為第一甲,後面是第二至。從狀元到第二甲唱名完,會有一句宜賜進士及第;第三甲和第四甲唱名完畢,會有一句宜賜進士出身;到了最後的,就只有宜賜同進士出身了。

下一章: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四十四章 丁丑科會試

大明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