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
要出這樣的月報,首先就是降低成本,主要是印刷成本,用雕版的話,成本就會很高,這就要用到活字印刷,用銅活字的話,成本投入比雕版不知大了多少,所以章子俊在想怎麼用鉛活字來替代,好在鉛活字的合金材料,目前大明都有,章子俊來到了國子監找了祭酒陳鑒,聽說翰林院要查看製作銅活字的母板,原來是刻在磚版上的陰文字,把銅水澆上去,冷卻打碎磚版后得到一個銅字,再經過修整就是一個印章一樣的陽文字,再把一個一個陽文字排版后,形成一句字組,而且銅活字沒有在底部開溝固定,印刷時會有間隙晃動,有些還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歪歪曲曲很彆扭,這就為什麼活字印刷不如雕版的原因,
如果把銅改成鉛的話,成本將會直線下降,一斤銅可以換十斤鉛,而銅的溶點比鉛要大,章子俊記得通用的活字合金由鉛、銻、錫組成,配比一般為銻11~23%,錫2~9%,余量為鉛,依不同用途進行選配。以反手字進行縷金鑄刻的方式篆上去。此種三元合金的優點是熔點低,熔融后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小,鑄成的活字字面飽滿清晰。
銻在明朝不叫銻,而稱「連錫」,在製作銅錢時混合「連錫」,那麼就是一個製作銅錢的配方,只是把銅換成鉛就可以了。
陳鑒本來就是書迷,聽說章子俊要把銅改成鉛澆築活字,非常好奇,看著章子俊一本正經的樣子,不像是無的放矢,就跟工部要了許多的鉛塊來,開爐一試果然得到字面飽滿清晰的鉛字,比起銅字來相差不大,而且修整起來更加容易,經過章子俊在每一個活字邊上開一個缺口,在排列時,木匣上的凸槽剛好鑲嵌在缺口裡面,這樣哪怕中間缺字,每一個字不會晃動,也不會再出現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排列非常整齊。
這樣的改良,是一個重大的功勞,必將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國子監一定要上報的,朝廷本身全是讀書人,這種功勞章子俊非說是陳鑒發現的,而自己只是在邊上提出幾個建議,功勞全歸陳鑒,這可把陳鑒激動的熱淚盈眶,拉住章子俊的手不停地左右亂晃說道:「子俊啊,老夫就依個老,送你個字如何?」
章子俊回道:「有當今國子監祭酒大人給的字,求之不得啊。」
陳鑒晃著章子俊的手道:「唉呀呀,容老夫細細想想,」最後拿出《大學》一書道:「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這段話的意思是對文王而言,周文王他只是一個人,但是他卻面對不同的關係,所關係關係裡面,在這裡只講到二倫,所謂君臣、父子。經文當中說,為人君,就是做國君,做國家***,要依歸在何處?依歸到仁,仁慈愛民、以民為本、以德治國,這是領導應當負起的義務。文王對他自己的臣下,他就是君的角色,所以他就需要行仁,關懷、愛護自己的部下、自己的百姓。古人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是領導他們,把他們帶上幸福美滿之路;作之親,是關懷愛護他們;作之師,是教導他們,讓他們斷惡修善,也能明其明德。「為人臣,止於敬」,臣就是臣下、下級,做臣下對上級要忠、要敬。忠就不逆,不會叛逆,叛逆的心是大不孝、大不忠,忠和孝是一不是二。對父母就言之為孝,對國君就說忠,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忠心、孝心是一。我們講,對父母要孝敬,對於自己的領導也要忠敬,所以為人臣,他的心應該皈依在敬上。
子俊啊,老夫就取一個敬字吧,就叫「敬一」如何?
章子俊喊一聲,哎呀呀,實屬愧領了,隨即深施一禮。
古人呼名,是有許多忌諱的。《儀禮·士冠禮》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如果他人是平輩,關係好,必稱字而不用名,以示親切。生疏的人之間稱名,長輩或者高者對下稱名。但用字稱呼某人,則表現了特別的關係。
字一般指表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
《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起個名,這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等長到20歲,可以綰起頭髮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也叫「表字」——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復稱其名,故冠而加字」。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係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
「字」雖然是自己的,但卻是為外人稱呼自己的時候準備的,自己從來不去使用。例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只能自稱為「亮」。
此外,名與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嬰兒出生伊始,父母和長輩顯然無法斷定其將來的德行如何,因此,為孩子取「名」一般都選用意思比較寬泛的字。待孩子長大,至弱冠之年,其個性、稟賦包括缺點已為外界所了解,此時,長輩再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揚、勸誘、敦促之意。
章子俊的內心裡卻是在說,好你個陳鑒,倚老賣老得了天大的好處,還佔便宜,以後別人叫我敬一了,聽著很彆扭,不過還算可以接受。
給章子俊取表字就代表陳鑒在無意中,屬李賢陣營了,而陳鑒這個人愛看熱鬧,也看爵舌根子,無形中得罪許多人,可他自己還不知。
不管是誰,從貧民百姓到廟堂之上,人人都要相互抱團,不然活的很累,哪怕是像于謙這樣的人物,一心為朝廷,到頭來自己活的很清苦,成了孤家寡人,一樣被砍頭。
章子俊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像夏志明、袁潔、嚴祖興、吳道宏、王存禮他們主動來結交,也是想著抱團,而且這些人的背景都不一般,起碼在老家都是有明望的大戶人家,家有千畝之資。
如果想指望朝廷的公正,就別想了,就說現如今這位英宗皇帝的能力不如代宗,對於這樣一位皇帝,也許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好人,因為他廢除了明朝的殉葬制度,而且釋放了建文帝後代(明成祖朱棣繼位后,將其關押),也因此被稱為英宗。但是他對於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被他直接殺死的忠臣也有數人,因他而死的官兵就有20多萬,以及各地的流民,對於後面明朝的敗亡,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埋下了導火索。
章子俊很明白明朝的歷史,一個人是改變不了歷史的進程,只能「跳出三界外不中」而觀之,一個不想當官,一心想外放的章子俊,誰也不敢得罪,對誰也不想說真話,就是這樣,還會莫名其妙得罪一些人,比如萬安一批人,就因為章子俊跟陳鑒走的近,而陳鑒曾背後說萬安的「壞話」。
當前石亨、內官曹吉祥、許彬等人弄權,把持朝政,不把內閣放眼裡,在文人的眼中,對石亨等人不放在眼裡,就是一介武夫,自從徐有貞在「奪門」後有功,就被英宗加封為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
皇上封徐有貞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使作武功衛指揮使。當時,陳循、蕭鎡、商輅等閣臣皆被斥遂。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為之側目。而皇上對徐有貞也是傾心委任,允許他可以隨時進見。
徐有貞大權在握后,便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與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也是文人特點,誰願意跟武臣、內官沆瀣一氣,
徐有貞終於站到了人生的高峰,其實做官的水平還是有點的,在代宗時期,治理黃河、運河可見一斑,現在是首輔了,自有一幫官員捧著、跟隨,這些人是為了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而為。
跟往日一樣,隨著三聲景陽鐘聲響,眾官入朝,今日早朝徐有貞有一件大事要做,昨夜跟眾多官員商討好的,首先由御史楊瑄上疏彈劾石亨、曹吉祥,稱二人侵佔民田。
這事確有,是因為皇上以昌平湯山莊、三河白搭庄、朝陽門外四號廠官莊賜東宮;以西直門外新莊村並果園、固安張華里庄賜德王;以德勝門外伯顏庄、鷹坊庄、安寧門外北庄賜作為莊田而引起的。
既然皇上侵佔民田,那麼石亨、曹吉祥兩人也就不客氣了,來一個光明正大,打著皇上的旗,渾水摸魚了,把西直門外新莊村果園邊上的民田,全部划入自己腰包。
楊瑄在朝堂上直接把此事說了個底朝天,讓朱祁鎮很為難,此事話里話外不就是說朕跟石亨、曹吉祥一起侵佔民田嗎。
徐有貞站了半天,沒見皇上動靜,出班道:「臣附議楊大人所奏屬實,隨後六部中許多追隨徐有貞的官員,全出班道:「臣等附議。」
在這些人中,讓人大跌眼睛的李賢也在列,不是說李賢看不慣徐有貞一些小人得志的樣嗎?
眼看著滿朝差不多一大半的官員全贊同楊瑄所奏,讓朱祁鎮哼哼唧唧不知道這麼辦才好,這個……那個……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