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陛下,妾身給你看1樣東西
杜預、司馬宣華為了成濟之事,鬧出不愉快。
這事情雖是杜預家事,但在晉軍之中,影響卻是很大。
守衛鄴城的這支晉國郡兵,成份很是複雜,軍中將校的出身和履歷也是五花八門。
其中一部分來自於從洛陽撤退出來的宮中禁衛,也就是當年曹魏的將門後代;還有一部分來自魏晉地方郡兵抽調,這些郡中的勇武者也是當年守城的主力。
鄴城西門。
晉軍偏將馬隆帶著兗州兵守在此處,聽到司馬宣華與成濟鬧翻的消息,眉頭先是一皺,然後又重重的嘆了口氣。
在魏國尚在時,馬隆還是兗州的武官,當時的兗州刺史令狐愚與他有恩,令狐愚與王凌被殺之後,馬隆以門客身份領回令狐愚的遺骸,後用私財殮葬,這一事迹在魏晉傳為佳話。
司馬昭登基之後,從杜預口中,聞馬隆之名,即間拔馬隆為武勐從事。正因為有杜預的舉薦之恩,馬隆才在鄴城打得甚是堅決,讓鍾會空有計謀,卻屢遭碰壁。
「征南大將軍與高陸長公主不睦,這是杜家、司馬家的私事,作為臣屬,還是少管為妙,只是這鄴城,怕是難守了。」
馬隆在部下面前,不時出聲警告提醒,他的本意,是要將散了的軍心給收攏過來,但同樣的話,聽在不同人的耳朵里,感受卻大不相同。
守衛鄴城東門的偏將,為徐晃之孫徐霸。
按徐晃祖一輩的資歷,若還是在曹魏,地位不僅僅是裨將,但世事造物弄人,等到徐霸成年之時,曹魏被司馬晉替代,徐霸祖上的功勞,不僅沒有被認可,還被視為曹魏死忠來忌憚。
這一次,要不是司馬昭手裡實在沒人,又加上杜預力薦,徐霸可能還只是河內郡的一名郡尉。
「三日之後,打開城門,接大漢天軍入城。」徐霸手中,拿著一封帛信,信中只有這幾個字,但卻有千斤之重。
曹節在鄴城之中,聯絡上的最重要一人,就是徐霸。
徐晃早年為楊奉部將,後來跟著楊奉保護漢獻帝劉協東來投奔曹操,有這一段勤王的經歷,徐晃雖然不算劉協的人,但也是親近漢室的一員將領。
曹丕幾輪血洗忠漢之士時,雖然曾對徐晃起過疑心,但由於其戰功卓著,在軍中甚有威望,所以,最終並沒有拿徐晃怎麼樣。
徐晃死後,兒子徐蓋被曹丕冷落,只能襲了封侯爵位混吃等死,到了司馬懿父子掌權時,河東徐氏也沒能緩過勁來。
曹節是曹操之女,知曉曹操生前對徐晃很是厚愛,這些年她人在山陽郡,對就在隔壁為低級郡吏的徐霸很是關照,再加上劉協皇帝的身份,徐霸成為劉協、曹節的人順里成章。
開城,歸漢。
曹節的這句話,讓徐霸心中本已熄滅的壯志又燃燒起來。
「也罷,吾祖當年,就是扶持皇帝的忠義之將,吾今日授詔歸漢,也是順應天子感詔的義舉,徐氏復興當此時也。」
沒有得到司馬家族的重用,徐霸當然不甘心為司馬氏效死,原本他還想著投降蜀國於祖父名聲有損,現在曹節拿著劉協的信物遊說,那這一層顧慮也就沒了。
鄴城軍心動搖。
杜預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馬隆、徐霸這一級別的將領,與司馬氏的關聯並不密切,司馬懿父子得勢之時,他們也沒得到多少關照,現在就算臨時抱佛腳,也不一定能收攏人心。
——
漢營之中。
劉封正在與鍾會、鄧艾兩人計議攻鄴之事。
前期征戰,鍾、鄧兩人為了拼一個頭功,各自為戰,差一點被杜預利用,這使得漢軍空有優勢兵力,
卻無法突入鄴城城中。
久戰無功的情況下,鍾會還起了小心思。
在給劉封的奏報中,鍾會隱隱的提到,鄧艾似有保留實力的行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素有勇將之稱的鄧忠,在行將突入鄴城之時,突然被敵襲擊敗退,這裡面是否有畏戰觀望的意思。
鍾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讓劉封對他的期待值下降了不少。
在歷史上,鍾會和鄧艾是死對頭,不僅性子合不來,而且還因爭功打了一個頭破血流,兩人一個被誣告后在囚送洛陽途中被殺,一個在成都試圖自立被殺,結局都沒有一個好。
對於鍾、鄧兩人不和的結果,劉封只能搖頭嘆息,說起來,也是怪他料想不周,有些一廂情願了,沒有考慮江山移改,本性難移的慣性。
幸好的是,劉封不是司馬昭那樣躲在後面搞陰謀詭計的皇帝,在察覺到前方將領出現矛盾之後,劉封立即趕到了鄴城。
有劉封坐鎮壓制,鍾會想要中傷和讒言鄧艾,幾不可能,同樣,鄧艾想要與鍾會拔刀相向,拼一個你死我活,也是不能。
在擺下酒宴將鍾、鄧兩人叫來,一番勸說之後,劉封定下了規矩。
鍾會攻鄴城的西門、鄧艾攻鄴城的東門,兩軍各按職責作戰,遇上需要協調的事項,則統一報送到他這裡來調度,也算是解決了內部的矛盾問題。
這一番操心勞力下來,劉封心中也是疲累。
張星彩跟在軍中,見劉封神色倦怠,記住夏侯涓囑咐的她,覓了機會只穿著抱腹,幫劉封暖了床榻。
「陛下,妾身給你看一樣東西?」在劉封躺下之後,張星彩記著夏侯涓的提醒,將抱腹掀起,露出一點紅痣來。
「夫人,這是叔母教你的?」劉封一怔,性子疏澹的張星彩主動投懷,讓劉封倍感好奇,心中甚慰,煩擾也隨之散去。
張星彩微點了下頭,不自禁羞紅了臉頰,這等男女私情之事,不足為外人道,要不是夏侯涓親身傳授,她還不知道劉封喜好什麼。
兩人暢開心結,一番深入敘談,隨後在淋漓極致中沉沉睡去。
等到第二天起來,劉封就收到了曹節送來的鄴城東門守將徐霸願率部歸漢的消息,城中既有內應,這鄴城要拿下來就容易得多。
「給鄧艾下令,讓他做好接應。」
「鍾會那邊,遣一支精兵繞到北門,截住城中逃竄之敵。」
「其餘各部,隨朕一起,擂鼓助戰。」
劉封連續頒下命令,開始為最後拿下鄴城全軍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