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堪與法正比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結束,跟隨劉備出征、擔負防禦魏軍偷襲之職的蜀漢將領黃權,於進退兩難中選擇降魏。按例黃權家人當被斬盡,但奇怪的是,劉備卻網開一面。欲知內因,請閱本文。
黃權,出生年月不詳,字公衡,巴西那閬中縣,即時下四川省閬中市人。
黃權年輕時供職巴西郡,身為吏員的他,為人處事上多顯不俗之才。公元194年,劉璋承接其父劉焉的益州牧之職不久,將其徵召為主簿。
公元211年,素對劉璋領導才能存疑的益州別駕張松,與好友法正私下聯手,以協助討伐割據漢中的軍閥張魯為由,建議劉璋迎請劉備帶兵進入蜀境。
黃權得知劉璋欲採納此舉,力加勸諫:"劉備素有驍勇之名,現在請他來蜀,主公若用部下之禮對待劉備,則不能滿足他的心愿;主公若用賓客之禮對待劉備,則一國安能並立二位君王?如果劉備萌生取代異心,那麼主公就會遭遇累卵之危。因此恭請主公儘可能地守緊邊境,北防漢中,不迎劉備,以待時局穩定。"但劉璋不但不聽,反而一邊遣派謀士法正前去荊州迎接劉備,一邊將黃權外放至廣漢,擔任縣長一職。
翌年,劉備以劉璋斬殺張松為借口,舉兵進攻益州,正式與劉璋反目。基於劉備攻勢凌厲,益州不少郡縣守將大都望風歸順,只有廣漢閉城堅守,拒抗劉備。不久,劉璋在成都宣布投降,消息報至廣漢,黃權方才歸順劉備。劉備感佩黃權忠主之舉,封任他為偏將軍。
公元215年,曹操率軍南征張魯,張魯不敵,敗逃巴中。黃權進言劉備:"如果漢中歸於曹操,便成驛站,如此三巴之地,就會受到威脅,一旦三巴之地陷於這一險境,那麼益州也就像是被割去了大腿與臂膀。"
劉備聽罷,驚出一身冷汗,便任黃權為護軍,進駐巴中,以防不測。時隔不久,張魯投降曹操。為免曹軍藉助漢中這塊跳板閃擊益州,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期間斬殺曹操帳下名將夏侯淵,成功佔領漢中。時至今日,許多三國粉絲仍想當然地認為,蜀漢攻取漢中的主要出謀劃策者,乃系法正,其實按照正史脈絡,當是黃權。
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領益州牧,大封臣、將過程中,黃權被提升為治中從事。
兩年後,劉備黃袍加身,準備征討孫權加害關羽之仇。黃權勸阻劉備:"吳人向來驃悍善戰,受地理環境影響,我軍只能沿水路順流而下,如此也就易進難退。為求萬無一失,乞請陛下坐鎮後方,允我先帶一部前去試探敵人虛實,再作打算。"但劉備沒有採納,只是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
公元222年,三國初期最為著名的"夷陵之戰"拉開序幕。東吳大都督陸遜採用火攻,擊潰蜀漢大軍,劉備在殘餘部隊的掩護下,倉惶撒退。其時通訊手段落後,等到黃權得知這一消息,準備返蜀時,發現迴路已被東吳軍隊完全阻斷。面對糧草接濟不上、將士擁擠窄小區域的窘狀,黃權只得率領部下,投降魏國。蜀漢有關部門,欲以叛國罪名格殺黃權家人,以儆效尤。劉備嘆道:"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囑咐善待黃權的家人。
史載:黃權降魏后,受到魏文帝曹丕召見。曹丕問黃權:"你歸順魏國,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
黃權不卑不亢地答:"我受過劉備的特殊恩寵,如果投靠東吳,對不起劉主,選擇投魏,實乃不得已而為之。我已是一個敗軍之將,被免死罪,已屬幸運,豈敢再言效仿古人名士良將呢?"
曹丕很是滿意黃權的回答,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這邊黃權剛剛成為魏官,蜀漢那邊則傳來消息,說劉備在惱羞成怒之餘,誅殺了黃權的所有家人。許多人信以為真,惟獨黃權不信。黃權對提醒他對家人設置衣冠冢的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有著推心置腹的默契,我的本志他倆洞察如鏡,按理他們不可能採取此舉,還是存疑算了,等待以後確切的答案。"堅持不予發喪,後來事實證明,黃權的判斷正確。
翌年,劉備於鬱憤中病逝。消息傳到魏國,群臣無不慶賀,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曹丕得知此情,想測一測黃權的器量,便派人通知於他,說是召見。黃權啟程赴京途中,曹丕又派信使,接二連三督令黃權快點,那些傳送詔書的馬匹,似走馬燈似地在路上交錯賓士,黃權屬下官員、侍從個個嚇得魂飛魄散,而黃權卻舉止自若,吩咐隊伍按照原有速度行進。曹丕聽了彙報后,贊道:"真坦蕩之士也!"
後來黃權遙領益州刺史之職,遷進河南辦公。司馬懿十分器重黃權,問他:"蜀中像您這樣的人,還有多少?"
黃權笑答:"沒想到我能被您如此看重。"
司馬懿有一次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提到黃權:"黃公衡是個爽快之人,每當談到你,就從坐位上起身,站著讚歎你,這種尊敬於你的做法,令人感佩。"
公元239年,黃權被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據《晉書》記載:"開府"之名,始於黃權。
公元240年,黃權去世,謚號"景",其子黃邕襲封爵位。
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官至蜀漢尚書郎。公元263年,魏國伐蜀。黃崇跟隨蜀國衛將軍諸葛瞻抗擊魏將鄧艾。諸葛瞻率大軍到達涪縣,因疑軍情,止步不前。黃崇多次勸他快速向前行軍,及時佔領險要地勢,拒堵魏軍進入成都平原,但諸葛瞻依然猶豫不決,沒有採納黃崇的意見,結果喪失良機,反被鄧艾抓住破綻,長驅直入。諸葛瞻不得已,退守綿竹。面對再退已是死路一條的現狀,黃崇激勵部下背水一戰。但因失卻"天時、地利、人和",最終與諸葛瞻等將士,戰死報國。
想來,當年劉備寬恕黃權家人之舉,實為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