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數據有些並不美好
面對一堆人的疑惑與哂笑,宋應昌心裡還是有底的。
因為一來內容確實紮實,二來身後還站著幾個同組的好友包括王錫爵、高允升以及之前是嚴黨,現在為了宋應昌主動跟小閣老割席的兩人,在跟自己打氣呢。
眨一眨眼,把眼前的人都當做空氣,宋應昌開始了他自己這部分的講解。
先把主題寫在黑板上:「熙寧新政實現了其既定目標嗎?」
宋應昌先是對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三冗問題列了出來,而解決的關鍵在於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實現了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就有了解決三冗的條件,否則光靠裁員來減少開支實現國用足只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那麼王安石實現了這個最核心的目標嗎?
從熙寧二年到元豐八年的十六年間,宋應昌團隊,分別統計了熙寧變法所涉及到的開封府與京畿四路的地方志數據。
杭州新學雖然分三派,卻基本同意用仁義指數度量各地的執政成果。
宋應昌先是耐心的解釋一下仁義指數的含義,因為總有寫老年大臣早就不關注最新的學術動態了。
先把態度放端正。
講完再在黑板上畫了五支折線。
發現已經有人不耐煩,宋應昌趕緊示意王錫爵等人根據之前的演練把後續的各種圖表,新找幾張黑板先畫出來。
橫坐標是年份,關鍵的法令所在年份所在的橫軸點位也標了出來。
縱坐標就是仁指數,另一張黑板縱坐標則為義指數。
「你還是別瞎編亂扯故作高深了,我且問你,你們口口聲聲說根據地方志統計,哪個地方志會寫這些」
很顯然,這些玩數據的花活,讓原本不學無術,現在又急於表現得鄢懋卿抓住了機會詰問。
「地方志的內容與詳細的計算過程我們三日前已經提交司禮監核對,陳公公,我們可有編造疏漏?」宋應昌也是個直性子,直接就把陳洪拉出來證明清白。
「三日前,司禮監確實收到翰林院送來的一大箱原始資料與計算說明,不過目前還未核對驗算完全,已核對驗算的部分已有一多半,暫未發現不妥當之處」
陳洪雖然不想參合這些事,但既然嘉靖喜歡宋應昌這種做事方式,也就樂於做個公證送個順水人情。
「司禮監不過是初通文墨,你那地方志真偽如何如何識別?」鄢懋卿繼續嚷嚷到。
「懋卿,不得無禮」嚴世番咳嗽一聲,表面上是呵斥鄢懋卿,其實是當著嚴嵩的面替代了嚴嵩的位置。
嚴嵩這會兒基本是閉著眼睛養神,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聽。
嚴嵩這會兒尷尬就算了,這會兒徐階更尷尬。因為以往清流的人全都鴉雀無聲,很明顯,人家嚴黨好歹還能團結一氣,清流還沒戰鬥已經萬馬齊喑了。
好在兩個大佬都是熬得住的,跟兩尊神像似的,誰先表態誰輸。
宋應昌清了清嗓子,繼續講到具體的北宋五地的仁義情況。
這曲線也就開封府在新政前幾年有大幅提升,後面幾年基本就停滯了。
京畿四路則更差,也就變法前幾年有往上的波動,往後基本都是跌回變法之前了。
就這走勢,大家都想看看,到底宋應昌要如何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