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防範庸人
「回皇上。驗證同樣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首要的就遵守同一假設條件。在教材里有一句慣用語是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然而很遺憾,新學的執行要遵守哪些條件,臣也不是完全知曉的。只是粗略地寫了一些。比如產權明晰,人員獨立什麼的。等將來其他地方新學如果發展起來,或許對於新學的假設條件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正因為前提條件並不完全清楚,臣可不能保證實行新學的地方都能得到發展。更何況萬一對方僅僅是名為新學呢?同假設的東西才可能同質,只有同質才具有可比性。否則只是詭辯的伎倆。」
高翰文這一串長難句還是讓隆慶帝知難而退了。正如先前所說的,皇帝作為一個知識的集中加傳播器就好了,沒必要真的去弄明白新學的每一個條目。
事實上,光就現在新學的內容,隆慶帝已經覺得自己完全玩不轉了。特別是博弈論一到畫樹狀圖就抓瞎了,真的是每一本書都只能看前三章的樣子。但凡往後多看一章就會露餡。
好在新學的書籍,前三章已經將本領域最重要的基本假設講清楚了。
至於南直隸的新學,其實高翰文一提假設條件不同,隆慶帝也能明白。浙江有廣泛且活躍的良民社團,有明晰的良民自治法條,等等。
如果新學是不挑土壤,到哪兒都能成功的東西,那已經不是學問,而是神跡了。
很明顯,神跡不存在。至少從先前高翰文表述上清紫府仙雷也要遵守邏輯來講。這都不是神跡,那還有什麼神跡呢,都是人為罷了。
「既然如此,高愛卿可否願意進內閣主持大明新學事宜。」
很明顯,隆慶帝已經差不多問清楚了自己的疑惑,現在就剩下落地實施了。
「請皇上恕罪,臣不能進內閣主持新學事物。」高翰文卻在這個時候突然來了這麼一句。
「為什麼,你最清楚新學,新學也出自你手。正如你所說,踐行新學需要各種複雜假設條件。若非高愛卿在內閣,如何順暢實施新學?那些假設又如何滿足?莫非高愛卿是真不看好大明,所以不想涉事過深?」
高翰文的拒絕讓隆慶帝一下子警惕了起來。
前面都說得好好的,怎麼一幹事兒就打退堂鼓呢。以高翰文在浙江的政績,只需要在其他地方落地個兩三成就足以讓大明打破三百年魔咒了。
「非也。正是因為臣相信大明,臣才不能進內閣主持新學。」
緊接著,高翰文再次把可驗證性的條件擺了出來。
「如果臣一邊著書立說,規劃新學理論,一邊在朝堂主持新學變革,那麼誰來驗證呢?」
「這跟驗證有什麼關係?愛卿不是有經濟仁義三指數嗎,還怕無人驗證?」
很明顯,前面講理論隆慶帝似乎理解了什麼叫驗證,但等到實施還是理不清楚其中關竅。
「如果遇到問題,臣修改指數呢?臣指責驗證的人不懂新學,邏輯荒謬呢?臣說我大明不吃那一套怎麼辦?」
看著隆慶帝那恍然大悟的純真眼神,高翰文進一步強調。
「如果臣又講理論,又主管理論實施。那麼新學跟儒釋道神學不會有任何差別。也就是新學現在飽受質疑,臣還能做個封疆大吏。一旦未來大明整個朝廷都傾向新學,那臣這個浙江布政使也是當不得的。」
「否則,會有層出不窮的投機者靠著強行論證新學的正確性,以及給新學唱讚歌而毀掉新學自我糾錯的生命力。當然,這些投機者也會塑造一個新學神,變法主持人就是新學神的人間代言人。他們圍繞在代言人周邊就自然能坐享其成。而到時,置天子與何地呢?」
「造神是投機庸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也是權臣霍亂天下的不二法門。而庸人往往也是大多數人。權臣則是一個難以抵擋的誘惑,特別是對那些把先前一切失敗歸因於掣肘,只要言出法隨,就能成功的理想主義閣臣而言。權臣正是他們自以為一展胸中韜略的唯一途徑。
下層眾多的投機庸人與上層的有理想或無理想的權臣,無論怎麼組合都是一場災難。
朝廷不可能禁絕大多數人依靠投機翻身的夢想。所以才需要防微杜漸。很多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條不歸路。這也是微臣對宋應昌講,既然要衝擊閣臣,就要多學習現成的理論少提甚至不提自己的理論。否則他將來必然也難以在朝堂立足,甚至連帶新學的可驗證性都會面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