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夏日的風很剛烈,幾夜的雨水沖刷,卻未帶走那股子「悶氛圍」。心中思慮過多,怎樣也無法平靜下來。
2019.8.2晚九點三十分,公眾號的工作完成後就打開了手機瀏覽著自己收藏的書架!不得不說自己是個喜歡藏書的人,就連電子版書也是那麼熱衷的。
每每看到開篇寫的精緻,或者韻味十足就會收藏下來,可要再次拜讀就不知道是什麼年月了,想想連自己都覺得可笑至極。
而這晚,讓我與讀書的認識更深層了,讓我於散文的意識更迫切了。
我與崔先生和阿來都不認識,可他們的文風筆觸讓我深深折服,像極了冬日映雪的臘梅花,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綻蕾,斗寒傲霜。像極了清風拂過楊柳岸,曉風獨為殘月,雖輕文而極雅。
阿來在「雲行雨步,臨觀異同」一文中對讀書的看點極燃我心,讀文章,就是讀人,從文章中可以嗅到這一人的「經歷、學問、情感、思想、思緒。。。」這些可以讓我們更加融入「閱文之境」。這些雖是輔助,更勝主觀論述。
其實我在上午還讀著「朱子讀書論法」,晚上就看見了,經「朱子六法」而演變的現實文選。看一部行走的書,比看見一群行走的人還要來得容易。
可如今的社會,定在一時一地一思的人太少了,每個人每天都在行走,每天都會看著「微信運動」的步數進行炫耀。而當你走了這上萬的步子,又有幾步讓你做到觀察、記錄與思考呢?
看見的都被消逝腦後,被忽略,被遺忘的總是那麼多。總感覺人生的意義不大,而有意義的很多都是「路過的風景」。
就像崔先生這本《也看風景也讀書》,其中《山藥蛋的遐想》開篇寫的特別平易近人,雅中之最,一如《循著鐘聲遠行》那般,芳溪靜流,瑩瑩清澈,不言而姣。
可到了第二節就有些俗氣,為什麼俗氣?古典與俚俗,來者不拒,一古腦地往上堆,硬是把一篇散文給打造成一篇「侃文」,靜女其姝變身成為快嘴李翠蓮!是添了些「趣味」,然而卻丟迷失了「審美」。變得俗不可耐!
崔先生的這些寫法完全不符合散文常規,有些段落過於鋪陳,有的章節遊離於中心之外,有的地方還犯了寫作常識的忌。
可人家的文章就是好看,還有味兒,耐讀,壯士出征,筆底風霜……
能從「山藥蛋」來反映晉蒙一帶老百姓的風土人情,還有許多生活細節。不僅如此,還能追述這種農作物從安第斯山脈啟程,經而歐洲,經而中國,再經而晉蒙的漫長曆程。
實可謂「是俗不世俗,世俗也是俗!」
「雲行雨步」和「臨觀異同」來自於曹操,來自於他東征烏桓的路上。最讓我欽佩的是,曹操不寫自己作為一代梟雄的豐功偉績,也不寫大討四方的事法權謀,而只寫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人生感慨。
「雲行雨步」帶著情感與思索前行,而這樣行走正是詮釋「臨觀異同」。我想作者(曹操、阿來、崔濟哲)都是這樣想的吧。
崔先生最後一篇「跋(一般寫在書籍、文章、等後面的短文,內容大多屬於評介、鑒定、考釋之類。)」也是在寫讀書,對於讀書的一種惜嘆。
說起「國人不再待見讀書」這一觀點特別刺耳,而這所謂的「刺耳」恰巧特別真實。以讀書立國立家立業的華夏民族,經過了多少莘莘學者籠擴而出的「思想之道」,走到如今竟已沒落?
自「天不生仲尼,萬古無長夜」開始,孔子為何而偉大?因為他讀書立說,讀書傳人,著書留世。活一輩子,學一輩子,又和書相伴一輩子。
之後「百家爭鳴」,各派學說如百花爭艷而開澤,各種適合實時社會大同的理論與著作脫穎而出,更是誕生了:禽滑厘、胡非子、韓非子、鄧析、惠施、公孫龍、鄒衍、許行、蘇秦等等大家。
而他們的理論與行為,哪個不是從讀書與現實的臆想中而得來的?臆想中的規律並非只是形而上學,也有通過可知論而締造的實際。
戰國時期配六國相印、登峰造極的蘇秦說過一句話「位尊而多金!」從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通過「頭懸樑、錐刺股」的讀書,造就了合縱大家!那時代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並沒有改變中國人讀書的潮流,中國人以讀書作為高尚,以讀書作為改變命運、掌控命運的實質力量而盛行著。
隋開皇三年,科舉開科!讀書之人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傳遍全國。那年月真是讀書需一生,一生需讀書!
朱子就題有「傍百年樹,讀萬卷書。」的名句,上文也提到《朱子讀書六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吳敬梓寫《范進中舉》雖然抨擊了社會黑暗,可也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性!無產階級的范進,從一窮二白,斷炊三日到一步登天用了幾十年!到底說范進是「科舉制度的殉道者」還該說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
由窮鬼變為了權貴,由家徒四壁讀書餓到到兩眼泛白到豪宅闊邸美食家佣一應俱全,鹹魚翻了身!誰還能擋得住天下的讀書人呢?
顯然知識就是力量不應該是英國人培根說出來的,是中國千千萬萬讀書人的行動而詮釋的,得出的實際也比培根更深刻。
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官職,知識就是資本,知識就是權貴。當然,知識更是進步!
20世紀70年代後期有一句話,即是口號又是行動:「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不敢說所有人持燭達旦夜讀春秋,可讀書的思想從未改變過。讀書,就像一粒種子根深蒂固的埋藏在我們國人最靈魂的深處。
從啥子時候讀書反而成為「累贅」了?
人們不再熱愛它了,被科技所豢養的世界懈怠著,被所謂的「高端娛樂」所滯留著。讀書不再是光明的前程了!
有份數據讓人心寒,全世界每年每人讀書本率:以色列64本/人、俄羅斯55本/人、美國50本/人、日本40本/人、法國20本/人、韓國11本/人、中國在2013年4.7本/人!!
中國人講究讀書破萬卷,以現在的數據,看完萬本書都是難的!按照一年五本書的概率,也要看夠2000年!哈哈,人生尚且未有一百年!
可我們的前輩是怎樣讀書的?我們不說完全效法,可有做到萬分之一也是好的!
錢穆乃中國國學大師,被梁漱溟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大儒」,錢穆先生和胡適先生在當時有「北胡南錢」之稱。錢穆先生讀書是真下功夫,竟然能暗誦《史記》。
張恨水自喻「恨水不成冰」,寫小說哭笑怒恨不由己,和現在被「吹紅」的小說家不同,張恨水先生有真本事,能背誦《三字經》《左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易經》《禮記》《古文觀止》,僅《古文觀止》就三十七萬兩千多字,張恨水先生讀書好生了得。
史學家曹宗仁先生奉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儒林外史》讀過一百多遍,《紅樓夢》讀過七十多遍。
茅盾先生當年曾經背誦過《紅樓夢》。
胡風當年在獄中憑記憶批註《紅樓夢》。
魯迅先生也曾暗誦過《綱鑒》。
前輩們讀書真讓我們汗顏,真讓我們敬佩。
現在的書店不再像是書店,開封的「三毛書城」也早就破產!開封市圖書館更是少有人問津。許多書城格局變了,賣書的攤位少了,休閑娛樂、販賣玩具與電子產品的攤位更多了。
我有時候真的不清楚,這所謂的「書城」已然面目全非!
有許多人買一身名牌衣服花一萬塊心甘情願,心花怒放,四處顯擺。買一百塊錢書就猶如抽其一根肋骨。風氣使然?
嗟乎。讓人謂之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