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上午十一點,鄭丙春還在寫論文,激情似火的駁斥後現代語言哲學家羅素、維特根斯坦師徒倆對前現代辯證法哲學家黑格爾的批評,語言學派企圖用語言而且僅僅用語言來顛覆黑格爾的抽象價值體系——不但在內容上抽象,在語言上也是抽象色彩。
按理來說,他的專業就是語言哲學,主要學習的就是這師徒倆的理論,他直接就是這師徒倆的學生,他們就是他的精神導師,他本該維護的是師徒倆,而不是黑格爾。他本該反對的是黑格爾,而不是這師徒倆。
因此,他時常揶揄自己:你這個「吃裡扒外」的傢伙,沒良心的,拿導師的血,供養另一頭巨獅,然後你坐收漁翁之利!
但一直以來,他偏偏站在黑格爾的立場上,維護的是黑格爾,反對的卻是這師徒倆。只因為他太喜歡黑格爾的抽象理論了——把語言的因素壓縮到完全被忽略的程度。他太喜歡黑格爾深邃的理論的建立在晦澀難懂語言基礎上的神秘性和魅力了。
他支持黑格爾的原因就在於黑格爾的語言雖模糊,雖晦澀難懂,但是後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無法超越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理念,正可以增加抽象哲學的神秘和色彩,可以演繹出許多推動世界認識自己本質和形式的原理和力量。至於語言表達問題,好像身處其次。
使哲學可以變成一個披著黑紗的修女,在「抽象」的人間海洋中暢遊而不知歸返,而不應該是語言的雄辯家——把什麼話都說得有鼻子有眼,一清二楚了,生動活潑了,把玩語言就像借用一個旋轉的舞台把玩太陽的七色光一樣,把七色光轉動的呼啦啦直響,也許這並不符合抽象的規定性。
他因此把語言抽象成了一種外殼,徒有其表的外殼,而內里卻是乾澀蒼白,他把這當作是抽象的一種美感。現實世界里的所有的一切之美,在他看來都具有這種抽象的美感。
人們只關注事物的抽象性就足夠了,而具體,只是抽象的陪襯。
雖然黑格爾說上帝死了,而且上帝連同黑格爾本人都死了,雖然鄭丙春聽到過自己對自己說過,你們,死就死吧,不過你們的陰魂還在嘛!但這不中斷他痴迷於一條道上跑到黑,還沒有到黑得不見五指的地步——儘管他的思想深處好像有些東西危機四伏,什麼東西蠢蠢欲動。
語言的確並不總是安分的,就和思想本身一樣。所以,當他意識到他的阻力面,他就對語言的所謂能動性一直就是刻意的壓制,甚至是無情的打壓。
因此,他拒絕其他具體事物的調節和協作,例如他對中國文化和哲學先人滿生敬意,但好像只能是遠而觀之。他不是不了解,不是不熱愛,而是在中外哲學乃至文化之間的橋樑紐帶中,總好像存在著某種類似於人為的斷裂,實際上也是語言的差別與斷裂。
那麼,就有必要重視語言問題吧?當然。但是他,說真的,他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進入到這個角色中,離重視還遠著呢!
再如,對於語言,他稱得上是自己認可的半個語言學家,但他對它到目前為止只有高高在上的抽象性的認識,只是理論認識,一套一套的,與實際生活中的對話是斷裂的,是出於學術研究需要的哲學意義上的語言觀,毫不客氣的蔑視或者抹殺它的具體性——鮮活生動,摯愛叢生。
而且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慣於把語言禁錮於所有約定俗成的原生狀態,認為語言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性的事物,因此他對語言的認識是徒有語言的外殼和深奧的抽象體系,而幾乎沒有語言的情感。
真的,鄭丙春一直這樣認為:如果把語言的神秘性剝光,把語言的激情全部調動起來,讓語言這樣簡單的本能的東西富含生命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什麼的,乃至當成生存本身的哲學問題,例如他反對「用語言做事兒」的觀點,那麼,哲學的乃至這個世界的全部,一點神秘感和優越感都沒有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他痴迷的「抽象」情懷還有回頭率嗎?
正如此這般激情似火的「吃裡扒外」之時,這時,袁小秋敲門。
一次,間隔,再敲,再間隔,再敲。
鄭丙春終於聽到了,他沒打算抬頭,從牙縫裡輕輕擠出兩個字:「進來。」
他背對著門,手指在鍵盤上飛快的敲擊,抽象的世界就他一個人——無論是有沒有敲門聲,他一直對此都是確信不疑。連他敲擊出來的方塊字,在他看來也絲毫不是什麼語言文字,而就是抽象本身這個東西。
「你好!」袁小秋說。
「把報紙放到桌子上吧!」鄭丙春頭也不回,理所當然的認為是送晚報的。
袁小秋楞了一下,然後笑了,「報紙?」
「謝謝!」鄭丙春還是頭也不回。
「不用。」袁小秋覺得自己說出的話多餘。
「為什麼?」
「沒有報紙。」她的聲音沉著冷靜,心還在興奮的亂跳。本來一路上她對他的嚮往已經一車兩,現在從背影上看,這位哲學家也夠偉岸的——身材。
「哦,那麼,那麼——」他敲擊完一句話了,話卻還是縮在半截兒。
袁小秋頭靠在床頭邊,看了幾眼鄭丙春的後背,開始看看博士們的宿舍布置,簡潔清爽的室內基調,與知識的素雅色彩很般配。讓你並不費力的感覺到這位主人,他有一顆熱愛生活的清爽的心。
但她一眼就注意到窗台上的陽光那麼好,可是連盆兒花都沒有,缺少點什麼似的,但這倒似乎與博士們的抽象的知識氛圍很般配了。
鮮花是多餘的,就是說?想到這裡,袁小秋笑笑。
鄭丙春沒有理由停止話題,「不是報紙,難道是翅膀嗎?」
翅膀?袁小秋笑了,立刻感到她的笑沿著身體的某處紕漏,像是水一樣猛然滲入到骨髓中了似的。
這個叫「翅膀」的東西好像倏的一下鑽進她的體內,並迅即一左一右安在她的真翅膀下面,外人看不出,因為它們是隱形翅膀了,帶著她的想象飛起來。
她似乎真的飛起來了。她腦海里出現翅膀的種種外形,羽毛粘附在上面,清晰可見,伸手就可以觸摸到。
她迅即明白:能在這樣的場合毫不顧忌的、不計後果的說出「翅膀」這個辭彙的人,他的身體上精神里,肯定長有不止一副搖搖欲墜的「翅膀」了。
母語的形象,母語的詩意,母語的意味無窮——僅僅是短短的兩個字足以。而且,這兩個字從鄭丙春的喉嚨里溜出來,附帶著聲音的魅力,讓她一下子就像是抓住了母語的靈魂一樣:兀自陶醉起來。
第六感覺明白無誤的點撥她:瞧,這個人向你的掩體里投擲手雷呢!
好了,就「翅膀」這一個辭彙,就足以給袁小秋定下一個內涵豐富的「程序語言」,看來她的用語言做事的基調完全可以確定了;僅僅就這一個辭彙,從大博士的嘴裡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倏忽溜出,足以說明他並不只是知道長有身體的翅膀,還長有精神的翅膀;僅僅就這一個辭彙,足以表示出他不是她據常理推導出來的一味的書獃子。
上午十一點,鄭丙春還在寫論文,激情似火的駁斥後現代語言哲學家羅素、維特根斯坦師徒倆對前現代辯證法哲學家黑格爾的批評,語言學派企圖用語言而且僅僅用語言來顛覆黑格爾的抽象價值體系——不但在內容上抽象,在語言上也是抽象色彩。
按理來說,他的專業就是語言哲學,主要學習的就是這師徒倆的理論,他直接就是這師徒倆的學生,他們就是他的精神導師,他本該維護的是師徒倆,而不是黑格爾。他本該反對的是黑格爾,而不是這師徒倆。
因此,他時常揶揄自己:你這個「吃裡扒外」的傢伙,沒良心的,拿導師的血,供養另一頭巨獅,然後你坐收漁翁之利!
但一直以來,他偏偏站在黑格爾的立場上,維護的是黑格爾,反對的卻是這師徒倆。只因為他太喜歡黑格爾的抽象理論了——把語言的因素壓縮到完全被忽略的程度。他太喜歡黑格爾深邃的理論的建立在晦澀難懂語言基礎上的神秘性和魅力了。
他支持黑格爾的原因就在於黑格爾的語言雖模糊,雖晦澀難懂,但是後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無法超越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理念,正可以增加抽象哲學的神秘和色彩,可以演繹出許多推動世界認識自己本質和形式的原理和力量。至於語言表達問題,好像身處其次。
使哲學可以變成一個披著黑紗的修女,在「抽象」的人間海洋中暢遊而不知歸返,而不應該是語言的雄辯家——把什麼話都說得有鼻子有眼,一清二楚了,生動活潑了,把玩語言就像借用一個旋轉的舞台把玩太陽的七色光一樣,把七色光轉動的呼啦啦直響,也許這並不符合抽象的規定性。
他因此把語言抽象成了一種外殼,徒有其表的外殼,而內里卻是乾澀蒼白,他把這當作是抽象的一種美感。現實世界里的所有的一切之美,在他看來都具有這種抽象的美感。
人們只關注事物的抽象性就足夠了,而具體,只是抽象的陪襯。
雖然黑格爾說上帝死了,而且上帝連同黑格爾本人都死了,雖然鄭丙春聽到過自己對自己說過,你們,死就死吧,不過你們的陰魂還在嘛!但這不中斷他痴迷於一條道上跑到黑,還沒有到黑得不見五指的地步——儘管他的思想深處好像有些東西危機四伏,什麼東西蠢蠢欲動。
語言的確並不總是安分的,就和思想本身一樣。所以,當他意識到他的阻力面,他就對語言的所謂能動性一直就是刻意的壓制,甚至是無情的打壓。
因此,他拒絕其他具體事物的調節和協作,例如他對中國文化和哲學先人滿生敬意,但好像只能是遠而觀之。他不是不了解,不是不熱愛,而是在中外哲學乃至文化之間的橋樑紐帶中,總好像存在著某種類似於人為的斷裂,實際上也是語言的差別與斷裂。
那麼,就有必要重視語言問題吧?當然。但是他,說真的,他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進入到這個角色中,離重視還遠著呢!
再如,對於語言,他稱得上是自己認可的半個語言學家,但他對它到目前為止只有高高在上的抽象性的認識,只是理論認識,一套一套的,與實際生活中的對話是斷裂的,是出於學術研究需要的哲學意義上的語言觀,毫不客氣的蔑視或者抹殺它的具體性——鮮活生動,摯愛叢生。
而且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慣於把語言禁錮於所有約定俗成的原生狀態,認為語言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性的事物,因此他對語言的認識是徒有語言的外殼和深奧的抽象體系,而幾乎沒有語言的情感。
真的,鄭丙春一直這樣認為:如果把語言的神秘性剝光,把語言的激情全部調動起來,讓語言這樣簡單的本能的東西富含生命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什麼的,乃至當成生存本身的哲學問題,例如他反對「用語言做事兒」的觀點,那麼,哲學的乃至這個世界的全部,一點神秘感和優越感都沒有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他痴迷的「抽象」情懷還有回頭率嗎?
正如此這般激情似火的「吃裡扒外」之時,這時,袁小秋敲門。
一次,間隔,再敲,再間隔,再敲。
鄭丙春終於聽到了,他沒打算抬頭,從牙縫裡輕輕擠出兩個字:「進來。」
他背對著門,手指在鍵盤上飛快的敲擊,抽象的世界就他一個人——無論是有沒有敲門聲,他一直對此都是確信不疑。連他敲擊出來的方塊字,在他看來也絲毫不是什麼語言文字,而就是抽象本身這個東西。
「你好!」袁小秋說。
「把報紙放到桌子上吧!」鄭丙春頭也不回,理所當然的認為是送晚報的。
袁小秋楞了一下,然後笑了,「報紙?」
「謝謝!」鄭丙春還是頭也不回。
「不用。」袁小秋覺得自己說出的話多餘。
「為什麼?」
「沒有報紙。」她的聲音沉著冷靜,心還在興奮的亂跳。本來一路上她對他的嚮往已經一車兩,現在從背影上看,這位哲學家也夠偉岸的——身材。
「哦,那麼,那麼——」他敲擊完一句話了,話卻還是縮在半截兒。
袁小秋頭靠在床頭邊,看了幾眼鄭丙春的後背,開始看看博士們的宿舍布置,簡潔清爽的室內基調,與知識的素雅色彩很般配。讓你並不費力的感覺到這位主人,他有一顆熱愛生活的清爽的心。
但她一眼就注意到窗台上的陽光那麼好,可是連盆兒花都沒有,缺少點什麼似的,但這倒似乎與博士們的抽象的知識氛圍很般配了。
鮮花是多餘的,就是說?想到這裡,袁小秋笑笑。
鄭丙春沒有理由停止話題,「不是報紙,難道是翅膀嗎?」
翅膀?袁小秋笑了,立刻感到她的笑沿著身體的某處紕漏,像是水一樣猛然滲入到骨髓中了似的。
這個叫「翅膀」的東西好像倏的一下鑽進她的體內,並迅即一左一右安在她的真翅膀下面,外人看不出,因為它們是隱形翅膀了,帶著她的想象飛起來。
她似乎真的飛起來了。她腦海里出現翅膀的種種外形,羽毛粘附在上面,清晰可見,伸手就可以觸摸到。
她迅即明白:能在這樣的場合毫不顧忌的、不計後果的說出「翅膀」這個辭彙的人,他的身體上精神里,肯定長有不止一副搖搖欲墜的「翅膀」了。
母語的形象,母語的詩意,母語的意味無窮——僅僅是短短的兩個字足以。而且,這兩個字從鄭丙春的喉嚨里溜出來,附帶著聲音的魅力,讓她一下子就像是抓住了母語的靈魂一樣:兀自陶醉起來。
第六感覺明白無誤的點撥她:瞧,這個人向你的掩體里投擲手雷呢!
好了,就「翅膀」這一個辭彙,就足以給袁小秋定下一個內涵豐富的「程序語言」,看來她的用語言做事的基調完全可以確定了;僅僅就這一個辭彙,從大博士的嘴裡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倏忽溜出,足以說明他並不只是知道長有身體的翅膀,還長有精神的翅膀;僅僅就這一個辭彙,足以表示出他不是她據常理推導出來的一味的書獃子。
上午十一點,鄭丙春還在寫論文,激情似火的駁斥後現代語言哲學家羅素、維特根斯坦師徒倆對前現代辯證法哲學家黑格爾的批評,語言學派企圖用語言而且僅僅用語言來顛覆黑格爾的抽象價值體系——不但在內容上抽象,在語言上也是抽象色彩。
按理來說,他的專業就是語言哲學,主要學習的就是這師徒倆的理論,他直接就是這師徒倆的學生,他們就是他的精神導師,他本該維護的是師徒倆,而不是黑格爾。他本該反對的是黑格爾,而不是這師徒倆。
因此,他時常揶揄自己:你這個「吃裡扒外」的傢伙,沒良心的,拿導師的血,供養另一頭巨獅,然後你坐收漁翁之利!
但一直以來,他偏偏站在黑格爾的立場上,維護的是黑格爾,反對的卻是這師徒倆。只因為他太喜歡黑格爾的抽象理論了——把語言的因素壓縮到完全被忽略的程度。他太喜歡黑格爾深邃的理論的建立在晦澀難懂語言基礎上的神秘性和魅力了。
他支持黑格爾的原因就在於黑格爾的語言雖模糊,雖晦澀難懂,但是後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無法超越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理念,正可以增加抽象哲學的神秘和色彩,可以演繹出許多推動世界認識自己本質和形式的原理和力量。至於語言表達問題,好像身處其次。
使哲學可以變成一個披著黑紗的修女,在「抽象」的人間海洋中暢遊而不知歸返,而不應該是語言的雄辯家——把什麼話都說得有鼻子有眼,一清二楚了,生動活潑了,把玩語言就像借用一個旋轉的舞台把玩太陽的七色光一樣,把七色光轉動的呼啦啦直響,也許這並不符合抽象的規定性。
他因此把語言抽象成了一種外殼,徒有其表的外殼,而內里卻是乾澀蒼白,他把這當作是抽象的一種美感。現實世界里的所有的一切之美,在他看來都具有這種抽象的美感。
人們只關注事物的抽象性就足夠了,而具體,只是抽象的陪襯。
雖然黑格爾說上帝死了,而且上帝連同黑格爾本人都死了,雖然鄭丙春聽到過自己對自己說過,你們,死就死吧,不過你們的陰魂還在嘛!但這不中斷他痴迷於一條道上跑到黑,還沒有到黑得不見五指的地步——儘管他的思想深處好像有些東西危機四伏,什麼東西蠢蠢欲動。
語言的確並不總是安分的,就和思想本身一樣。所以,當他意識到他的阻力面,他就對語言的所謂能動性一直就是刻意的壓制,甚至是無情的打壓。
因此,他拒絕其他具體事物的調節和協作,例如他對中國文化和哲學先人滿生敬意,但好像只能是遠而觀之。他不是不了解,不是不熱愛,而是在中外哲學乃至文化之間的橋樑紐帶中,總好像存在著某種類似於人為的斷裂,實際上也是語言的差別與斷裂。
那麼,就有必要重視語言問題吧?當然。但是他,說真的,他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進入到這個角色中,離重視還遠著呢!
再如,對於語言,他稱得上是自己認可的半個語言學家,但他對它到目前為止只有高高在上的抽象性的認識,只是理論認識,一套一套的,與實際生活中的對話是斷裂的,是出於學術研究需要的哲學意義上的語言觀,毫不客氣的蔑視或者抹殺它的具體性——鮮活生動,摯愛叢生。
而且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慣於把語言禁錮於所有約定俗成的原生狀態,認為語言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性的事物,因此他對語言的認識是徒有語言的外殼和深奧的抽象體系,而幾乎沒有語言的情感。
真的,鄭丙春一直這樣認為:如果把語言的神秘性剝光,把語言的激情全部調動起來,讓語言這樣簡單的本能的東西富含生命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什麼的,乃至當成生存本身的哲學問題,例如他反對「用語言做事兒」的觀點,那麼,哲學的乃至這個世界的全部,一點神秘感和優越感都沒有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他痴迷的「抽象」情懷還有回頭率嗎?
正如此這般激情似火的「吃裡扒外」之時,這時,袁小秋敲門。
一次,間隔,再敲,再間隔,再敲。
鄭丙春終於聽到了,他沒打算抬頭,從牙縫裡輕輕擠出兩個字:「進來。」
他背對著門,手指在鍵盤上飛快的敲擊,抽象的世界就他一個人——無論是有沒有敲門聲,他一直對此都是確信不疑。連他敲擊出來的方塊字,在他看來也絲毫不是什麼語言文字,而就是抽象本身這個東西。
「你好!」袁小秋說。
「把報紙放到桌子上吧!」鄭丙春頭也不回,理所當然的認為是送晚報的。
袁小秋楞了一下,然後笑了,「報紙?」
「謝謝!」鄭丙春還是頭也不回。
「不用。」袁小秋覺得自己說出的話多餘。
「為什麼?」
「沒有報紙。」她的聲音沉著冷靜,心還在興奮的亂跳。本來一路上她對他的嚮往已經一車兩,現在從背影上看,這位哲學家也夠偉岸的——身材。
「哦,那麼,那麼——」他敲擊完一句話了,話卻還是縮在半截兒。
袁小秋頭靠在床頭邊,看了幾眼鄭丙春的後背,開始看看博士們的宿舍布置,簡潔清爽的室內基調,與知識的素雅色彩很般配。讓你並不費力的感覺到這位主人,他有一顆熱愛生活的清爽的心。
但她一眼就注意到窗台上的陽光那麼好,可是連盆兒花都沒有,缺少點什麼似的,但這倒似乎與博士們的抽象的知識氛圍很般配了。
鮮花是多餘的,就是說?想到這裡,袁小秋笑笑。
鄭丙春沒有理由停止話題,「不是報紙,難道是翅膀嗎?」
翅膀?袁小秋笑了,立刻感到她的笑沿著身體的某處紕漏,像是水一樣猛然滲入到骨髓中了似的。
這個叫「翅膀」的東西好像倏的一下鑽進她的體內,並迅即一左一右安在她的真翅膀下面,外人看不出,因為它們是隱形翅膀了,帶著她的想象飛起來。
她似乎真的飛起來了。她腦海里出現翅膀的種種外形,羽毛粘附在上面,清晰可見,伸手就可以觸摸到。
她迅即明白:能在這樣的場合毫不顧忌的、不計後果的說出「翅膀」這個辭彙的人,他的身體上精神里,肯定長有不止一副搖搖欲墜的「翅膀」了。
母語的形象,母語的詩意,母語的意味無窮——僅僅是短短的兩個字足以。而且,這兩個字從鄭丙春的喉嚨里溜出來,附帶著聲音的魅力,讓她一下子就像是抓住了母語的靈魂一樣:兀自陶醉起來。
第六感覺明白無誤的點撥她:瞧,這個人向你的掩體里投擲手雷呢!
好了,就「翅膀」這一個辭彙,就足以給袁小秋定下一個內涵豐富的「程序語言」,看來她的用語言做事的基調完全可以確定了;僅僅就這一個辭彙,從大博士的嘴裡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倏忽溜出,足以說明他並不只是知道長有身體的翅膀,還長有精神的翅膀;僅僅就這一個辭彙,足以表示出他不是她據常理推導出來的一味的書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