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千古一帝
秦始皇不是一般偉大的皇帝,而是千古一帝。
一切新事物的誕生,都要從命名開始說起。
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后,志得意滿,覺得目前的名號,已不能與自己的豐功偉績相匹配,就讓大臣們擬定新名號。
丞相王綰、廷尉李斯等根據「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的慣性思維,請秦王嬴政上尊號為泰皇。
嬴政很有創新意識,既沒有否定大臣們的意見,也沒有照搬照抄大臣們的建議,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留「皇」加「帝」,命名為「皇帝」,並獨佔了「朕」字,用以自稱。
從此,贏政有了「始皇帝」新名號,秦帝國有了新的靈魂。
這個靈魂,就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皇帝」的命名,確定了中華文明二千多年的帝制框架,大家都踩在秦始皇的肩膀上,遙望前方。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了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渠,修建直道等等。
豐功偉績,無與倫比。
說的更宏觀一點,秦始皇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總之,秦始皇不僅是影響中國歷史的皇帝,更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千古一帝。他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
這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是好的一面。
有好的一面,當然也有不好的一面。
偉大的人,有一個通病,自負。
越偉大的人,越自負,聽不進合理的意見。
秦始皇也不例外,自負的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同時,也給秦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政治上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秦王朝在滅亡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本想千秋萬代、傳之無窮,沒想到二世而亡,大大出乎秦始皇的意料。
真是應了一句老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秦始皇不是一般的智者,所以他的錯誤也不一般。
每個人都有錯誤,有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掌握最高權力的皇帝,犯大錯誤時猶如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
有一種始料未及的錯誤,也是秦始皇最大的錯誤,讓人驚詫不已,就是徹底實行郡縣制,摒棄分封制。
大家可能會罵我,秦始皇之所以成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實行郡縣制,摒棄分封制,你這樣信口開河,會挨打的。
先不要著急打人,我也不是隨便說說。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當時的人大多和我一樣的看法。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吃哪個朝代的飯,就說哪個朝代的話。
秦始皇剛統一天下,丞相王綰等大臣就進言,一方面大力稱讚皇帝陛下雄壯威武,一統天下,值得萬民敬仰。
談正事前總要吹捧一下,這是套路,總不會錯。
接下來談的正事比較大,大到涉及國家體制更改。
皇帝陛下一統天下,萬民敬仰,但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把各位皇子封到那裡為王,就無法鎮撫那裡的百姓。懇請皇帝陛下恩准,封立您自己的兒子為王。
秦始皇覺得王綰眾大臣的進言不無道理,反正都是封我自己的皇子,肥水也不流外人田。這樣干,似乎也不錯。
於是秦始皇就把這個建議交給群臣商議,群臣山呼萬歲,一致認為這樣做有利,皇帝不要猶豫了,下定決心吧。
秦始皇看到群臣響應,即將排除猶豫、下定決心的時候,廷尉李斯跳了出來,獨樹一幟,發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見。
李斯的意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證據鏈完整。
李斯從稱讚老闆步入正題。皇帝陛下,您是排名第一偉大的始皇帝,一定要有創新意識,要與時俱進,不能人云亦云。他們想開歷史的倒車,千萬不要聽他們胡說八道。
李斯接著用歷史的典故來打動秦始皇。昔日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戰亂不休,周天子也無法阻止,我們要避免重蹈這樣的慘劇。
最後李斯用現實的需要,一步一步,徹底俘獲了皇帝之心。現在天下靠陛下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如果再分封天下,以後又會重蹈一次春秋戰國的悲劇。郡縣制很好,天下安寧,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容易控制了。始皇陛下,請牢牢記住「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分封諸王沒有好處。
實行郡縣制,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就是帝國的意志!
李斯千言萬語,歸於一句:要想千秋萬代,就要廢除分封制,徹底執行郡縣制。否則,皇帝的心愿「後世以數計,一世,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就會成為泡影。
李斯說的振振有詞,始皇聽得津津有味,還是李斯的說法融入了我的心扉,我想要萬世之後,還是秦一萬零一世。
何況,皇帝之所以尊貴,就是要老天第一,皇帝第二。好不容易統一天下,要選擇和平郡縣制,不選擇戰爭分封制。
現在我們來看這兩種意見,都會覺得李斯高瞻遠矚。如果選擇分封天下,終有一天,還是會戰火連連。
但是中央集權也有弊端,一旦中央出了問題,沒有任何地方強有力的支援。如果中央出了奸臣,那始皇子孫就會毫無反抗之力,只能成為人家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這點,秦二世即位后,奸臣趙高掌握大權,史記記載「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十二人僇死於咸陽」「公子將閭等3公子拔劍自刎」「十公主矺死於杜」。
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行刑如此之酷烈,簡直駭人聽聞。
加上秦二世胡亥被趙高逼殺,秦始皇的子女全部被殺,何等慘烈。如果秦始皇在天有靈,肯定會氣的活過來。
禍不單行,當各地起義如火如荼的時候,很多郡縣地方長官落井下石,不僅不想保家衛國、捍衛朝廷,反而操起傢伙造朝廷的反,跟在起義軍的屁股後面,瘋狂了一把。
我們雖是秦王朝的地方長官,也不想給秦王朝陪葬。說心裡話,我們也想當老闆,我們也想在亂世中順手撈一把。
當然,我們不能責怪秦始皇,政治上的改革可不是請客吃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在中央集權這件事情上,他沒有學習的榜樣,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踩到玻璃就要流血。
只能一聲長嘆,那時還沒有歷史唯物主義,不能怪。
劉邦就幸運多了,既然有秦王朝這個慘重的教訓,那我們漢王朝就實行以中央郡縣製為主、地方分封制並存的政治體制。政哥,我會吸取您的教訓,不重蹈您的覆轍。
正因為吸取了秦王朝「一刀切」的經驗教訓,劉邦的漢王朝成功延續下去很久,沒有夭折。不過,這是后話。
秦始皇第二個大錯誤,就是沒有與時俱進。統一天下后,沒有改革戰時政策,繼續大興土木,不與民休息。
秦始皇
(本章未完,請翻頁)
暴虐兇殘、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傾其國力煉製不老仙丹,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
當時的人民,生活在秦帝國極權體制之下,極權煥發出極大的效力,秦帝國不過2000萬人口,卻能役用40萬人築長城,50萬人戍五嶺,70萬人建皇陵,70萬人修阿房宮。
這些都是大工程,還有無數的小工程,也要人去干。可以說,青壯年不是在幹活,就是在去幹活的路上。
極權雖有效力,卻是違背人性的,面對權力,人性可以一時低頭,卻不能一直被馴服,這是秦帝國種下的又一個禍亂之因。
皇帝高度集權的同時,官僚政治就是君主專制的孿生兄弟和必然補充,皇帝考核官吏,官吏自然就會壓榨百姓。
幾百萬人的調度安排,不會是秦始皇親力親為,而是皇帝考核丞相,丞相考核郡守,郡守考核縣令......
皇帝吃肉,官吏們自然也要喝湯,各級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魚肉百姓,使得百姓的徭役負擔日益沉重,刑罰日益嚴酷,百姓苦不堪言。
殘酷的統治或許可以掩飾嬴政躁動的內心,卻帶不來穩定的江山。天下都統一了,老百姓想回家休息,不過分吧。
可始皇你煉製不老仙丹,又修築豪華陵墓,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你這不是玩全國老百姓嗎,以為老百姓好欺負。
天下戰亂已久,老百姓是渴望和平,但是統一後日子過得更加艱難、更加戰戰兢兢,還沒有之前過得好呢。
好比統一前,你靠在屋檐下,摸著餓的發慌的肚皮,看到不遠處的廝殺,擔驚受怕。這個世道太亂了,天天這樣打仗,何時是個頭?這裡太危險,你們繼續打,我走先。
統一后,你靠在屋檐下,看到縣吏走過來,小子,我來提醒你,該交稅了,不能少,不按期交稅者要砍頭的。
沒過幾天,這次該你徭役了,限期7天趕到,誤期者斬。
正躺在床上歇一口氣,都還沒休息好,該死的縣吏又來了,小子,該你去戍邊了,沒按規定時間報到者,要掉腦袋。
是不是苦不堪言,天下一統,日子卻更難過了。天下統一了,我能跑到哪裡去,哪裡都一樣,還不如不統一呢。
遍地都是乾柴,人心思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秦始皇第三個大錯誤,焚書坑儒,流放長子扶蘇。這個大錯誤帶有明顯的私人感情色彩,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皇帝子弟,並大肆宣揚分封制有利於統治的穩固,引起了朝廷的震動。
淳于越之言,其實是老生常談,又挑起了分封還是郡縣之爭。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秦帝國推行各種大一統的強制政策已經八年了,居然在廟堂之上,還有人重彈分封強於郡縣的論調。
淳于越此時跳了出來,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秦帝國統治的思想根基並不牢固,政策實施也並不是很成功。
或許,那個時候,秦帝國統治的人民,已在黑暗而沉默的海水下匯聚力量,隱約感覺到了不安分的氣象。
淳于越所言的「現在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也不無道理。
秦始皇自然聽得出淳于越話中的深意,並未立刻做什麼表態,只是讓大臣們就這個話題,敞開議議。
按道理來說,淳于越僅僅是發表一家之言,只是宣揚分封皇帝的子弟,又不是自己要稱王稱霸,似乎並無罪過。
當初倡導郡縣制的廷尉李斯,此時已是丞相,自然不能容忍有人在八年之後,還敢在廟堂之上挑起這種爭議。
以前的廷尉、現在的丞相李斯看到有人來拆自己的台,心裡很不爽,你讓我不爽,我讓你們都不快樂。
李斯不僅駁斥淳于越的觀點,對淳于越進行人身攻擊,還變本加厲,向皇帝進言,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李斯簡直就是秦始皇肚子里的蛔蟲,總是從維護秦始皇千秋偉業的美好藍圖出發,上奏的事情總能符合秦始皇的胃口。
英雄所見略同,這次也不例外。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雷厲風行,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
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
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掌握最高權力的人,想讓別人去死,只需要一句話。
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讀書人苦不堪言,哀鴻遍野,民間怨氣衝天。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后,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方面,吐槽秦始皇殘暴差勁,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
拿人家的好處,說人家的壞話,偷人家的財寶,逃了。
這樣的人,確實該死。
可該死的跑了,不該死的想走,走不了啦。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派御吏一一審查,嚴刑拷打之下,這些人輾轉告發,術士告發儒生,儒生就告發術士,一個供出一個,就像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誰也逃不掉,全部要完蛋。
秦始皇親自動手,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共有四百六十多人,沒人能逃過始皇的雷霆之怒,全部活埋在咸陽。
嗚呼哀哉!儒生和術士之前相互輕視,你說這個好,我偏說這個差,你在這裡,我就去那裡,相互討厭,水火不容,現在還是死在了一起。
這些人又有親朋好友,牽連的人數不勝數,不過很幸運,不要死,全部流放,去戌守邊疆,當兵保家衛國去。
不過可以肯定,戌守邊疆,絕對不是一份好的差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搞的太過分了。
本來春秋戰國是思想開放的時代,大家自由散漫慣了,習慣了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習慣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秦王朝統一天下后,這些人思想來不及轉變,就把命玩沒了。
這些人不僅把自己的命玩沒了,還玩死了一個好人,進而坑死了一個秦王朝,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看到父皇太過生猛,平時在朝廷學習父皇如何處理政務的他,顧不上照顧父皇的情緒,立即進諫,語氣還不夠溫和。
父皇陛下,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還沒有真心歸附,儒生們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父皇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我擔心天下將會不安定。希望父皇明察,用仁愛之心對待這些讀書人,用仁愛之心收服天下百姓。
扶蘇直奔主題,沒有用好稱讚父皇的套話。
秦始皇聽了兒子的進諫,氣的直發抖。老子辛辛苦苦統一天下,這些該死的儒生和術士總是詆毀我,你不體諒父皇也就罷了,還公開支持他們,想來搞我路子,是也不是?
秦始皇一生氣,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盛怒之下將長子扶蘇逐出咸陽,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扶蘇,
(本章未完,請翻頁)
嬴姓,常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義,有政治遠見,是個好人。
從扶蘇的進諫可以看出,扶蘇確實是一位優秀的帝國繼承人,他不高傲、卻很睿智,看到了帝國統治的危機。
暴力可以解決很多人,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皇帝真心誠意愛護人民,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擁護皇帝。
就這樣努力吧,即使可能觸怒父皇,我也要想方設法勸導父皇糾正,用仁愛之心對待天下人民。
秦始皇可不是一個容易認錯的人,老子還沒死呢,你就喜歡出風頭了,專挑老子的刺。那些儒士唧唧歪歪、非議朝政,該殺。扶蘇你太幼稚了,去邊疆歷練歷練。
扶蘇心灰意冷,失望地走向邊疆,父子隔閡越來越深。
父皇肯定不愛我了,也不想看到我了,我走吧。我還是和大將蒙恬打匈奴去,至死再也沒有返回過都城咸陽。
秦始皇這次玩出火了,焚書坑儒暫且不說,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讀書人動動嘴皮子厲害,真幹起來總畏首畏尾。但你把長子流放到邊疆去,一不小心,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
秦始皇是一個優等生,應該是學過歷史的,但凡長子流放到外地,又沒有太子名分,結局往往是很慘的。
歷史上,晉國的申生還是太子,被父王逐出都城,最終在驪姬多次陰謀陷害之下,自縊而死。這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但是,秦始皇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
他也許有兩種考慮:要麼是不想讓扶蘇更改自己的政策,已經剝奪了扶蘇繼承人的資格。不聽話,就滾遠點,眼不見為凈。
要麼是覺得自己生命還長,正在追求長生不老。老子長生不老,兒子扶蘇你先去基層鍛煉鍛煉,在基層好好學習低調做人,該給你的時候再給你,不給你就不要強出頭。
至於秦始皇是哪種考慮,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秦始皇第四個大錯誤就是生活習慣不好,神龍見首不見尾。
生活習慣不好也就罷了,還有人專門給秦始皇帶籠子。
這個人就是盧生,上次已經露過臉了,害死了很多人。這次導演硬要他再露臉,再去害死很多人。
盧生這傢伙,總是惹是生非,之前帶來「亡秦者胡也」圖讖,導致秦始皇發動了掃蕩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派大將蒙恬領兵30萬,北逐匈奴七百多里,以絕亡秦之患,又修築萬里長城,以防胡人南侵。
盧生帶來「亡秦者胡也」圖讖還不夠,歪點子也蠻多的,為了減輕自己找不到不老仙丹的罪過,從而避免秦始皇嚴厲的懲罰,又忽悠始皇,我們沒找到不死之葯,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有不死之葯的仙人被惡鬼嚇跑了。
盧生一條龍服務,為皇帝想出了解決辦法。
皇帝你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嚇跑惡鬼后,神仙真人才會來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神仙看到凡夫俗子太多就不想來了。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葯或許能夠得到。
總之,要想長生不老,就少和凡夫俗子打交道。
這個馬屁拍的頂呱呱,拍的秦始皇很興奮。神仙害怕惡鬼,我秘密出行就能嚇退惡鬼,我真是比神仙還神武了。
真可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秦始皇也不好好想一想,就算世上有神仙,也有惡鬼,難道神仙害怕惡鬼嗎?以為大家都沒讀過書。
讀過書的我們,都知道神仙比惡鬼厲害。
盧生自吹自擂,我是忽悠了,大家不信不要緊的,皇帝相信就可以滴,只有領導才能決定我的命運。
秦始皇信以為真,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哪怕是無意之間、沒有惡意,一律按始皇指示,判殺頭之罪。
秦始皇身邊的人,平時耀武揚威,走路都是橫著走,就因為盧生的糊弄,這下倒大霉了。
有一次秦始皇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李斯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臉上流露出不悅的神情,隨口發了一句牢騷。
這個李斯,怎能如此奢華,出行竟然和我差不多?
宦官近臣里有丞相李斯的密探,就把皇帝不滿這件事告訴了李斯。李大人,皇帝對您的奢華風格,很不高興,以後要注意。
李斯很有政治敏銳性,把皇帝的指示放在最高位置,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
李斯的乖巧聽話,害死了很多人。
隨從車馬多就多點,也不是什麼大事。
發個牢騷也會透露出去,這就是殺頭的大事了。
秦始皇很生氣,之前一再強調不準泄露我的一切行蹤,現在竟然還有宮中的人泄露我的話,給我一查到底。
經過審問,沒有人敢認罪,都怕死。
本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法治理念,秦始皇就下詔把當時跟隨在旁的人全部抓起來,全部殺掉,真是禍從口出。
殺雞給猴看,看誰還敢亂說。
伴君如伴虎,一人泄密,眾人背鍋,丟了腦袋。
從此,再沒有人敢說皇帝的行蹤,就算皇帝失蹤了,也沒人敢問了。要想保住自己吃飯的傢伙,堅決沉默到底。
說了一句話,就全殺掉,我們來個集體啞巴,總行吧。
不該死的,全部被殺掉了。該死的趙高,卻幸免於難。
趙高經常陪侍在皇帝身邊,這次竟然沒被殺頭。難不成趙高這次恰好走親戚去了,或者說,皇帝太信任他了。
沒被殺頭,趙高肯定也被嚇了個半死。
想想這個場面,秦始皇下詔,趙高你去執行,那次在梁山宮,凡是在我身邊的人,全部殺頭,趙高摸摸自己的腦袋,心裡默默地問:我的頭要不要殺?
出了皇帝的門,趙高肯定嚇出一身冷汗。趙高也是聰明人,在這個天威難測的暴君面前,以後一定要更加小心謹慎。
秦始皇隱藏行蹤,固然有利於自身安全,卻也招不來神仙真人。雖然你是皇帝,權力無可復加,但該死的時候還是要死的。
如果你是個普通人,隱藏行蹤,萬一有個什麼意外,親朋好友都不知道,想照顧你的話,也照顧不到你。
如果你是皇帝,隱藏行蹤,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不是給野心家創造了操作空間,你兒子為你送葬都沒有機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