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暗度陳倉(一)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八月,在兵仙韓信的鼓動下,劉邦終於鼓足勇氣,厲兵秣馬,乘項羽準備進攻齊地田榮、無暇西顧之機,決計出南鄭,襲佔三秦之地,向東與項羽爭奪天下。
楚漢戰爭正式爆發。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劉邦要東出函谷關爭天下,首要目標便是還定三秦,董翳和司馬欣不足為慮,章邯是一代名將,是平定三秦的最大阻力。
在我們的認知中,情況是這樣的。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以樊噲周勃為先鋒,並聽從韓信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虛,一路實,虛虛實實,用以迷惑對手。
這兩路人馬,都有實力。
虛的一路,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
他們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徹底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
萬餘人做苦力,也是下了大血本。
實的一路,劉邦帶著韓信親率漢軍主力走僻路,由散關道直達陳倉,越過秦嶺,出大散關,一路向北,突襲章邯的陳倉。
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讓人手足無措。
當然,這虛的一路也不算虛。
樊噲周勃可不是一般的將軍,他們是劉邦的哼哈二將,最為勇猛的部下,這兩人親自大張旗鼓搞工程項目,不得不信。
這麼大的工程項目,自然惹人注目。
章邯的密探發現這一情況,一時大惑不解,覺得劉邦這幫人腦袋進水了,棧道不是那麼容易修好的。不過,出於自身職責,有情況第一時間向領導報告,於是向章邯彙報修棧道一事。
章邯聽完彙報,心中不以為然。
劉邦這傢伙,拉攏人心有一套,能力水平真的很一般,搶修棧道不是簡易工程,早知道現在要修,之前何必還要燒呢?
真是個傻子!
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的部下,你的哼哈二將都在搞棧道工程,時不時還在山那邊大喊大叫,要修好棧道打回家。
你們慢慢修,我在山這邊等著你們。
你們能不能加快速度,我等的煩躁不已。
就在章邯翹著二郎腿、品著美酒,焦急等待劉邦修好棧道的時候,手下急匆匆跑過來,彙報緊急軍情:有軍隊突襲陳倉。
章邯如夢方醒,狠狠打了自己一個耳光,中計,這下壞事了。章邯從廢丘率軍馳援陳倉,在陳倉迎擊漢軍,一敗塗地。
漢軍屢戰屢勝,士氣高漲,打的對手毫無還手之力。
就這樣,劉邦成功還定三秦。
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看起來場面壯觀,深入思考就會感覺不對,怎麼像是電視劇情節?
哈哈!感覺沒錯,真的是編戲曲編出來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典故是元朝時期說戲曲的人編出來的,為了讓戲曲聽起來更精彩更生動,更好地吸引觀眾,就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典故強行扣在了韓信頭上。
很精彩很生動,但沒有歷史記載,不足信。
只是不採納,並不代表否定它的存在。
就算有「明修棧道」,也只是劉邦軍事計劃中的配角,在其它大規模軍事行動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懶得記入史冊。
根據《史記》透出的戰爭描述,劉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先從出兵隴西開始,調動章邯出兵救援隴西,而後奇襲陳倉。
原來是「明出隴西、暗度陳倉」之計!
從漢中進入關中,要越過秦嶺,有大山擋道,有五條道:
第一條:子午道,距離關中最近,劉邦來時走的道。
不能走回頭路,因為子午道已經被劉邦自己燒毀。
第二條:儻駱道,距離關中第二近,可直指關中腹地。
儻駱道又窄又險,不適合大規模進軍。
第三條:褒斜道,距離關中第三近,也可直抵關中。
褒斜道也是一條小道,不過比儻駱道要好一些。
第四條:陳倉道,又稱散關道,距離關中有點遠。
陳倉道相對較為平坦寬闊,較為適合大軍調動。
缺點也有,就是距離遠,要比前面三條道繞遠一些。
第五條:祁山道,這道就更遠,要從隴西轉進關中。
別犯錯誤,不要以為遠,就疏於防範。
後面有個聰明人,北伐關中就是走的這條道。他六齣祁山,走的祁山道,這條路繞過了秦嶺,抵達隴西后再轉進關中。
這個聰明人,大家都認識,就是聲名顯赫的諸葛亮。
不認識的,趕緊回家睡覺,不要讀書學習了。
一般人認為,儻駱道、褒斜道,屬於民間小道,道路險狹,山野農夫、販夫走卒,少數人群走走還可以,攜帶兵器騾馬、糧草輜重的軍隊,想從這兩條道過去,看起來根本不可能。
子午道被燒毀,短期內無法修復,可以不用管。
由此分析,劉邦想從漢中進擊關中,只能從陳倉道、祁山道兩者中選擇。再用排除法,縮小防守範圍,祁山道最偏遠,若走這條道,最耗時費力,不符合「兵貴神速」的兵法原則。
一般人會得出結論:只要防守陳倉道。
我們看著歷史書,會驚訝地發現,結論竟然是對的。
這次的真理,竟然站在了普通人的一邊。
但對沒有預知未來的章邯而言,不能這麼做。
兵法有一條:兵行險招,以求出奇制勝。戰爭只以勝利為目的,一切皆有可能,誰說不可能?你敢確定嗎?小心挨揍。
五條道,作為進攻方的劉邦,自然就是優勢。
進攻方可以出動五路人馬,虛虛實實,防不勝防。
隨著漢王劉邦一聲令下,史書記載,韓信兵分兩路:
一路由曹參樊噲率領,由祁山道攻打隴西,勢如破竹。
另一路是漢軍的主力部隊,由劉邦韓信親自率領。
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他三條道路,肯定也有疑兵之計,以求最大限度迷惑敵人。不過,史書沒寫,我們不能無中生有。
漢軍的軍事行動,搞得章邯一籌莫展。
曹參樊噲是劉邦手下能打硬仗的兩員猛將,他們突然出現在隴西,這是一個明顯信號,漢軍要繞遠從隴西迂迴突入關中。
這一路,表面上是主力部隊,其實是一支奇兵。
老謀深算的章邯百密一疏,終於被韓信的軍事計劃忽悠了,他急忙率領雍軍主力趕往隴西,以阻截曹參樊噲的漢軍部隊。
萬萬沒想到,章邯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曹參與樊噲。
而是他從未重視過的韓信。
漢軍的目標,也不是隴西,而是陳倉。
在韓信的大力忽悠下,章邯只能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現在該章邯焦頭爛額。
這是必然的,漢軍實力強大,將帥又更厲害
(本章未完,請翻頁)
。
五條道,對於防守方的章邯等三秦王,真是災難。進攻方不比防守方弱小,防得了這條,防不了那條,總會顧此失彼。
不過,曾經橫掃天下的章邯,也不會坐以待斃。
漢王劉邦出兵前的一個月,坐鎮廢丘的雍王章邯,不斷接到緊急軍報,西南方向的漢王劉邦,小動作不斷,先是拜韓信為大將軍,總攬一切軍事行動,然後在漢國境內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又封鎖漢中與關中的各處要隘關卡,嚴禁人員出入。
按照慣例,兩國一旦要關閉隘口要塞,八九不離十,就是有一方要發動戰爭。章邯久經沙場,當然明白其中的玄機。
劉邦在行動,章邯也在提前準備。
他聯絡塞王司馬欣,兩國共同協防,防禦漢軍出漢中。
章邯作為一個曾經統帥四十萬秦軍橫掃群雄的軍事統帥,不要懷疑,他肯定是個厲害人物,如果連聲東擊西這種最簡單的計謀都想不明白,被這樣輕而易舉被糊弄,那他這個統帥也未免太水,至於那些曾經被他擊敗的起義軍首領,豈不更是傻子。
他們都不是傻子,認為他們是傻子的人,才是傻子。
事實上,當時的章邯,也和普通人一樣使用排除法,肯定也會想到,劉邦最有可能從陳倉一線進入關中。但問題是,章邯就算知道劉邦最有可能從陳倉一線出漢中,又有什麼用呢?
一切是顯然易見的,如果章邯因為這個猜測,就把軍事主力調到陳倉。不好意思,劉邦就會反方向運動,完全有可能從其它地方出漢中,因為從漢中進入關中的路線,總共有五條道。
不管你怎麼走,我和你走不一樣的路。
我們突破史書記載,認為劉邦路路出擊,五處迷惑。
假設劉邦安排搶修棧道,就一定會從棧道出兵嗎?
不一定,兵家喜歡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突襲要害。
如果劉邦打算從棧道出兵,按照正常的邏輯,他應該會想方設法隱蔽自己的進軍路線,要保證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否則如果被章邯他們得知,提前在這裡防守,那他豈不是白費功夫。
劉邦大張旗鼓地搶修棧道,恰恰可以證明,劉邦肯定不會從棧道出兵。但問題是,即便章邯他們這樣推斷,但他恐怕也不敢百分之百確定,因為,虛虛實實,也是最基本的軍事策略。
再分析另一條道,也有相同的結論。
一口氣分析完五條道,都有一樣的結論。
總而言之,你說劉邦會從哪條路線出兵呢?不管怎麼分析,最後分析的必然結果,肯定是任何一條道,都不能不防。
主動權,在劉邦,不在章邯。
因為,劉邦在進軍過程中,肯定會進行一系列的佯攻,讓人無法判斷他的真正進兵路線。更主要的是,當劉邦確定,他計劃的進軍路線,已被重重設防,他可以臨時改變行軍路線的。
換句話說,在這場對決中,整個軍事行動都是不斷變化中,在戰爭開始后,劉邦也會根據章邯的兵力變化,臨時改變自己的行軍路線。所以基於章邯的位置,他沒有安排高級間諜打入漢軍高層,永遠也無法確切知道,劉邦會選擇從哪條路進軍。
只能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人類最高的智慧。
對於章邯來說,最保守的方法,是平均分配兵力。
這種方法有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讓漢軍打個措手不及。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會讓章邯的軍隊,分散成五路。
關中地區一分為三,章邯總兵力也不比劉邦強。
就算三秦王有勁一起使大家一條心,也改變不了頹勢。
實力決定一切!
章邯總兵力不比劉邦強,如果又被分配在多個具體戰場,兵力不足問題就更加凸顯,結果毋庸置疑,被劉邦各個擊破。
最冒險的方法,自然就是重點防禦。
這樣也存在一個大問題,章邯不確定劉邦的進軍路線,又如何敢這樣冒險,重點防禦一處?所以說,劉邦出漢中,整個戰爭的精彩之處,絕不是韓信想到了明出隴西、暗度陳倉這條計策,而是韓信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迷惑章邯,讓章邯做出錯誤判斷。
這些方法,就是兵仙韓信的獨到之處。
要怎麼守?這是一個典型的「陷阱題」。
無論重兵把守哪一條道,漢軍都可以走其他道。
選擇權和主動權,在進攻方。
必然的選擇!按道路易守難度按需分配,易守的兵力配置少些,難守的兵力配置高些。另留有一支機動部隊,哪裡遭到重點攻擊,兵力吃緊就往哪裡支援。章邯肯定是這麼配置的。
最笨的辦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表面上看起來普普通通,也是下了一番心血。
章邯唯一的錯誤,沒有正確評估對手的實力。
章邯沒有在意韓信,他還有些嘲笑劉邦,竟然拜無名之輩韓信為大將軍,這是把漢軍放在火上烤,有點自尋死路的味道。章邯如此輕視韓信,只是犯了男人都會犯的錯誤,韓信以前沒有出色的軍事表現,他在項羽手下時,不過就是一名執戟衛士。
章邯不認識韓信,眼睛一直只盯著劉邦。
就是這個疏忽,章邯已無取勝之機。
章邯對嚴密防範劉邦,深以為然。劉邦當初率先攻入秦都咸陽,自然是能力出眾。章邯對劉邦的野心也是心知肚明,敏銳覺察到劉邦必定很快東出。他的軍事行動,就是最明顯的信號。
緊急軍情顯示,隴西郡發現漢軍沿漢水行進,並對下辨縣城展開攻勢。另一支漢軍,則由樊噲統領,攻打上邽縣城。看似漢軍想要攻佔隴西郡,走祁山道,從六盤山方向,進入關中。
隴西郡頓時陷入戰亂,危在旦夕。
戰火在最偏遠的隴西蔓延,搞得章邯莫名其妙。
章邯覺得明出隴西這招不夠高明,漢軍從這裡行軍,是繞遠路搞動作,即使他們攻破隴西郡,能夠翻過六盤山,進入關中,也只是到達關中最西邊境,漢軍將面臨以逸待勞的三秦軍隊,勝算極小,三秦軍隊如果能合兵一處,兵力總數並不比漢軍少。
即使如此,隴西也不能不救。
結果,等章邯趕到隴西,漢軍主力突襲陳倉。
作為糧倉重地,章邯在陳倉有軍隊把守,但由於章邯投降項羽,導致20萬秦兵被悉數坑殺,秦人對章邯沒有什麼好感。人心向背,影響戰爭的結果,陳倉的軍隊只是象徵性抵抗了一番,就全部投降劉邦,漢軍順利進駐陳倉,獲得無數糧草輜重。
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章邯的軍事才能本來是頂呱呱的,不過他也是個倒霉蛋兒,碰到了更強勁的對手韓信,似乎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
以章邯的才華,他猜中了開頭,卻猜不著這結局。
不說章邯,不在武廟裡吃香的,誰來都不行。
消息傳到章邯耳中,他恍然大悟,一切都遲了。
陳倉比隴西更重要,只能撤兵救援陳倉。
這時,
(本章未完,請翻頁)
雍軍已經不是之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秦軍了。
雍兵大多怨恨章邯,仰慕劉邦,無心戀戰。
漢軍首戰旗開得勝,士氣高漲,正如韓信所言,漢軍在回鄉之情的激勵下,群情振奮、氣勢如虹,打的章邯狼狽逃竄。
章邯一路跑,漢軍一路追。
漢兵追到好畤城,章邯回兵抵抗,又打了一仗。本想來個回馬槍,殺殺漢軍銳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章邯又大敗,喪失了抵擋的勇氣,只能率領殘兵敗將,逃入都城廢丘固守。
面對堅城,漢軍一時無法攻克。
聰明人,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韓信沒有苦攻廢丘,他命令部隊對廢丘圍而不打。
一方面,韓信採取「圍點打援」方式,將前來增援雍國的塞國、翟國軍隊主力全殲。另一方面,派遣樊噲、周勃等勇將,四處攻城略地,相繼攻佔好峙、咸陽,以及塞國都城櫟陽。
形勢向著漢王劉邦方面發展。
韓信初次出兵就大獲全勝,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章邯曾經無敵,今變廢鐵,他可能只聽過韓信這個對手的名字,就被打的落荒而逃,死到臨頭才看清真相,確實悲哀。
劉邦則是實實在在的喜悅,韓信沒辜負自己的期望。
本來面試完韓信,對他的實戰能力還是半信半疑,說不定是趙括之流呢?所以劉邦小心謹慎,並不是把主力部隊交給韓信直接指揮,而是通過自己把韓信的作戰部署貫徹落實到位。
此時,劉邦是韓信,韓信是劉邦,兩人融為一體。
這樣操作好處明顯,一旦有問題,可以直接喊停。
暗度陳倉的勝利讓劉邦認識到,韓信統兵,錯不了。
劉邦乘勝追擊,兵分兩路,遣曹參周勃樊噲圍攻廢丘,不拔除章邯這個關中地區的釘子戶,誓不罷休。他自己隨同大將軍韓信領兵東進,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都是鮮花和掌聲,迅速佔領關中,平定三秦之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望風降漢。
勝利,來得多麼容易!
因為劉邦是一個政治上的高明人,剿撫並用。
能用錢解決的,絕不用武力!
劉邦聽從謀士建議,派出使者,許以優厚條件,招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秦」之中,只剩下雍王章邯還在都城廢丘負隅頑抗,但他已無力扭轉整個戰局,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劉邦,意氣風發,我鄭重宣布,服從我的話,就馬上投降,我保證你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不服我不投降的話,我就要打得你傾家蕩產、體無完膚為止。簡單的選擇題,二選一。
這是送分題,沒有一點難度。
為了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諸侯紛紛選擇歸降。
至此,漢王劉邦已基本將三秦之地全部平定,動作迅速措施有力,為自己全力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中地區,又回到劉邦手中。
真正的王者,歷經千辛萬苦,榮耀歸來。
劉邦僅用了短短四個月便還定三秦,關中之地幾乎盡收囊中。勝利看起來容易,但為了勝利,劉邦集團早已謀划已久。
當初,項羽分封天下時,原本想把劉邦封到偏遠的巴蜀,唯一的目的,就是徹底困死劉邦。劉邦和張良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厲害,趕緊用糖衣炮彈襲擊項伯,成功得到了要害之地漢中。
巴蜀之地路遙且艱險,而漢中與關中僅隔一秦嶺。
如果沒有漢中,劉邦出來旅個游都難,更不要說打仗?
有了漢中,劉邦就增加了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
而正是這個漢中,成為劉邦「還定三秦」的橋頭堡,和關中地區僅隔秦嶺,心血來潮之際,時不時可以朝關中打幾炮。
劉邦還定三秦,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幾無還手之力,只有雍王章邯被韓信偷襲后,屢敗屢戰,堅守廢丘,等待救援。
三秦之地已歸劉邦,章邯成為最早的釘子戶。
若是項羽發兵關中,便可裡應外合,使漢軍腹背受敵。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章邯在廢丘固守待援,始終不見楚軍前來救援。等待的日子是無比煎熬和難過的,對於劉邦來說,日子也不是很好過。
漢軍圍困章邯時,劉邦也沒閑著。
他向關東發兵,很快攻到了楚國都城彭城,但是卻被回師救援的項羽輕易打敗。回到關中后,他擔心章邯趁機發兵,擾亂關中。漢軍圍困廢丘九個多月都無法打下,此時又值漢軍兵敗,章邯就像一顆釘子一樣,讓劉邦非常不安,甚至是害怕。回到關中后不久,他便引水灌廢丘,廢丘城頓時成了一片汪yang大海。
攻不下,就徹底毀滅。
站在城牆上的章邯,心如死灰,不禁感慨萬千。看著破敗的城池、妻離子散的軍民,他不知道這些年的征伐究竟是為了什麼。曾經是為了鞏固大秦帝國,後來是為了保全自己,如今自己卻連一座城池都保不住。這些年有太多人因他而死,如今他在自己的老家關中也沒有了立足之地,他等待的楚軍也遲遲沒有到來。廢丘城破,百姓流離失所,而他也惶惶如喪家之犬。
天下之大,已無容身之地,一個被時代遺棄的人。
章邯誓死不降,拔出手中的劍,劃過了自己的脖子。
我要告訴天下人,我章邯並不是貪心怕死之徒,我有底線,之所以投降項羽,確實是因為秦朝庭逼我太甚,走投無路。
項羽雖然坑殺二十餘萬秦軍,陷我於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但對我還是肝膽相照,還封我在關中為王,如此恩情,我唯有用死亡來報答項羽的信任,並洗刷自己的恥辱。新安的兄弟們,我來了,其實你們被坑殺、哀嚎遍野的時候,我的心已經死了。
一代名將章邯,就此落幕。
章邯,生不逢時。
想當初,在秦帝國危急存亡之際,章邯率領驪山刑徒倉促上陣。戲水退周文,南陽擒宋留,陳郡敗陳勝(楚王),臨濟斬田儋(齊王)、焚魏咎(魏王),定陶殺項梁(楚國統帥)。
巨鹿大戰前,鮮有敗績。
不幸的是,章邯在巨鹿大戰,遇到了第一猛將項羽。
項羽大破王離軍團,打的章邯也屢屢敗退,趙高又對章邯步步進逼。內外交困之際,章邯為求自保,只能投降了項羽。
敗在項羽手裡,我服了。項羽第一,我第二。
如今更加悲哀,章邯遇到了比自己更加傑出的第二人韓信,只能仰天長嘆,很不情願在別人華麗的功勞簿上籤了個到。
章邯,老天偏偏不遂你的願,你不能排名第二。
章邯與韓信的較量,以章邯完敗結束。而楚漢爭霸的序幕才剛剛拉開,緊接而來的,是更加慘烈的楚漢戰爭,四年時間裡,中原大地,江淮地區,伏屍百萬,大地染血,各路諸侯不斷徵招百姓參軍,可以說為天下一統,百姓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