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可饒恕的史迪威
「……我軍應有強大的預備兵力,並採取逐次抵抗的戰術,或稱狙擊戰鬥,根據緬甸特有的多為隘路的地形,確定我軍守護部隊不必固守一地.利用隘路設置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的攻擊,在誘敵深入我陣地內,尚未立足時:埋藏的地雷炸彈一起爆發,埋伏的狙擊兵配合我正面部隊,一舉反擊消滅敵人,這種陣地定要虛虛實實,使敵人摸不清底細,經過一兩次打擊后,敵軍可能就裹足不敢急進了,我軍則達到以少勝眾、以劣制優的目的,同時,組織小股突擊別動隊,在叢林、山川中穿插行動,打擊日軍的補給線、運輸隊、物資集中地,等待日軍銳氣受挫,補給困難時,我主力以鉗形攻勢,猛力出擊,圍殲日軍之突進部,以大勝讓世界輿論刮目相看,而且這樣的勝利將是在英國人潰不成軍時取得,更讓世界矚目,當然,如果英國人陷於困境,我軍也可量力予以解救,但絕不要逞能勉強,之後可在報刊上登載,則我國威大振,軍威大振,」
「非常好的設想,」林蔚情不自禁的撫掌說道:「英國上層對於中國軍隊入緬作戰遲遲不肯答允的最主要考慮,是憂懼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將不可避免地藉由對日作戰而進入緬甸和東南亞其他地區,所以,對於英國人可能的陰謀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
「英國人不仁,我們也可以不義,」余飈冷笑道:「對於東南亞人民特別是緬甸人要求民族獨立自由的運動,我國可以表明態度,用不著什麼實質上的支援,便可平添一筆巨大的實力,英國人該倒了,日本人該敗了,我國也該在戰火中崛起,重新對東南亞各國施加政治影響了,」
蔣介石不置可否,他在心裡權衡著利害得失,余飈說得有理有據,戰略戰術相當成熟,按照這樣的布置,確實能立於不敗之地,可得罪英國人真的沒什麼嗎,讓史迪威統領遠征軍,壓制英國人真的不可行嗎。
「據我所知,史迪威從來沒有指揮軍隊實際作戰的經歷,」杜聿明在旁提醒道:「把指揮權交給他,很可能會導致戰局不利,如果這樣的話,世界上的觀感……」
幾位將領自然不希望把軍隊交給外國人來指揮,而且他們都知道,蔣介石現在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中、美、英、蘇,四大巨頭啊,他何時有過這樣的體面和榮耀,現在的遠征軍是給他長臉的,可不是要大敗虧輸,讓他臉上無光的,所以,他們句句話都不離世界觀感,外界輿論,希望來打動蔣介石。
……………………
蔣介石還是沒有拿定主意,走之前設立了臨時參謀團,算作是個過渡指揮機構吧,但很明顯,余飈和他手下幾位親信將領的話還是起了作用,史迪威想象歷史上那樣掌握指揮權,看來有些困難。
只要不讓史迪威那個蹩腳的傢伙來,遠征軍即便失敗,也絕不會象歷史上那樣慘,余飈就是這樣想的。
歷史上遠征軍失敗,原因雖然很多,但史迪威作為總指揮官,絕對難辭其咎,首先一向嚴格批評華軍不堪一戰的史迪威,竟然提出指揮華軍,反攻仰光的攻勢作戰,這真是勇氣可嘉的「自殺」作戰計劃,史迪威一意孤行,強迫居於劣勢的華軍,準備反攻仰光,華軍將領當然急電蔣介石,告知重慶這種執行就等於自殺的命令,蔣介石也了解,史迪威這樣不能知己知彼來指揮作戰,中國軍隊將會遭到致命的打擊,因此設法另外成立參謀團來對付於史迪威的荒唐的命令,因此緬甸的戰場,可以說是出現分裂的指揮系統了。
其後,孫立人的三八師展現出快速與勇敢的戰技,率領華軍趕到仁安羌,擊潰日軍的攻勢,救出已經準備投降的英軍,這個華軍英雄的表現,立刻成為英美新聞報道的焦點,當然也讓史迪威大感滿意,這時最莫名其妙的是,英軍指揮官竟然因為華軍的表現出色,在仁安羌擊敗追擊的日軍,因此要求史迪威「再」調出一支中國部隊給他,以教訓不斷尾隨攻擊後撤之英軍的日本三三師團,更妙的是,史迪威竟然慷慨答應了英軍的要求,在沒有知會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情形下,就直接下令調動二百師西進,準備再「露一手」,表演給英軍看,但是史迪威完全沒有想到,當時關係緬甸作戰勝敗的關鍵是守住東部戰線與雲南的防線,此時東線已經出現的十萬火急的軍情,當時兵力分散與不足的華軍,在東部戰線上遭到日軍兩個師團的圍攻,已經面臨崩潰的邊緣了。
最後,當整個緬甸的戰局已經慘敗到無法收拾的局面,所有在緬甸的華軍,可以說是退路已斷時,史迪威的信心已經完全的崩潰,他只想退向印度以保全性命了,但是華軍向印度退卻而不回中國,這是個重大的戰略與外交決定,史迪威卻連向蔣介石通知一聲的打算都沒有,此時在曼德勒集結的華軍主力部隊,根本就陷入混亂的狀態,既不能集中全力反攻臘戍,又不能果斷地退向密支那,造成了一部分部隊向西退入印度、一部分部隊向北走到野人山,有的向印度雷多走、有的設法翻山越嶺回到中國。
最為不可思議的是史迪威,竟然在西退行軍的半途,擅自個別地離開部隊主力,連一個電報也沒有告知蔣介石,自己帶著身邊極其少數的隨從人員,以三個星期的時間,單獨穿越罕見人跡熱帶叢林,與極其惡劣不可測的大自然環境搏鬥,然後奇迹式進入印度的雷多,他以五十九歲的高齡,作出這樣的「冒險」,可見其個人的毅力與固執,我們可以推測史迪威這個明顯違背軍法的個人冒險行動,不但是想縮小被追擊的目標、利於保命,也是有計劃地為挽回自己前途的賭博行為,史迪威一向最擅長利用美國的新聞媒體為其造勢,所以一旦這個單獨穿越緬北熱帶原始叢林之舉能夠成功,以他對記者的關係與了解(即搶新聞遠勝過報道完整實況),這個超級頭條新聞必然會掩蓋他在指揮滇緬作戰上所犯的大錯,軍方很難去懲處一個美國報章雜誌所歌頌的英雄人物(這趟叢林冒險使得他的體重下降了二十磅),蔣介石還是經過其它的渠道,最後才輾轉知道中國遠征軍與史迪威的下落,在美國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竟然把史迪威的這種戰場慘敗、主帥甩掉大軍,獨自逃命的行為,當成「作戰傳奇」的英雄來報道,竟然「忘了」他是緬甸華軍的最高統帥,不但因為戰略決斷嚴重錯誤,導致了作戰空前的慘敗,遺棄十萬華軍於緬甸的殺戮戰場,也拒絕與中國戰區的統帥蔣介石報告部隊的撤軍決定與行蹤,這種行徑,像極了表演個人歷險傳奇的探險者,而非十萬大軍的指揮官。
軍人講究的是絕對服從,因為一個大軍統帥的任何判斷與決定,都事關所有部下的生死,以及整個戰局的演變。
一個指揮失誤與丟掉大軍的統帥,當然,假如史迪威是個步兵連長,率領殘兵退到印度,應可以得到獎章,但是作為不顧大軍安危的統帥,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許可,就任意讓所屬部隊自生自滅的一連串列為,絕對應該受到軍法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