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甜(1)
最新網址:
(求訂閱!求票票!)
那有沒有能夠隨吃隨取的「甜味」呢?
通過啃咬甘蔗,印度人民發現甜味來自擠出來的液體,雖然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是在之前的幾千年間,人類竟然從未發現!
阿三人在日常的做飯中就已經知道一個道理——大火收汁,那麼熬煮甘蔗汁會不會就能夠得到濃縮的「甜味」呢?
他們說做就做,將擠出來的甘蔗汁收集起來,然後用容器盛著進行加熱煮沸,隨著汁水的逐漸濃稠,再經過冷卻,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塊蔗糖誕生了。
天知道這種似乎只有天上才有的甜蜜味道帶給人世間什麼樣的衝擊。
白糖的出現,似乎是人類第一次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而這樣的幸福自然不是阿三人民能夠獨享的。
到了華夏周朝時期,進行甘蔗貿易的商人才開始踏足這片神奇的古老大地。
當周朝皇族第一次品嘗到甘蔗的甜味時,他們對這種從未品嘗過的味覺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在天子的建議下,兩廣地區開始引入甘蔗進行種植,並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吃法——不再啃著吃甘蔗,直接用重物碾壓甘蔗收集汁水,盛在容器裡面。
這估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杯「飲料」,甜甜蜜蜜的甘蔗汁,可遠比可樂帶給人類的衝擊要大得多。
自從周朝開始種植甘蔗,聰明的華夏人就在「如何更好地吃甘蔗」這個話題上展開了研究,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阿三的蔗糖是通過熬煮製成的,而華夏的蔗糖是通過暴晒製成的。
漢武帝時期,張騫從漫長的絲綢之路帶回來一個印度的製糖秘方,人們看過之後就開始如法炮製,可能華夏人民對美味的要求比較高。
感覺煮出來的蔗糖不緊實,甚至有點黏牙,於是人們就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朝人民發現在陽光的暴晒下同樣能夠製成塊狀物的蔗糖,他們就開始在這個方面進行「深造」。
通過對陽光角度、甘蔗的量等深入的研究,他們終於製作出了口感更佳的糖塊。
雖然華夏曬出來的糖塊跟印度的比著有一點不同,但是很多皇室貴族還是感覺阿三的好吃。
華夏曆朝歷代的人民對「糖」的研究從未放棄,直至唐朝,華夏人做的糖才被公認為比印度的美味。
當時唐玄宗為了研製「糖」的最新做法耗費了不少心思,甚至叮囑玄奘去印度求經時順便帶回來阿三製糖的最新秘方,看來人對「糖」卻是十分瘋狂。
糖的味道卻是好吃了,但是色澤看上去就還差了那麼回事。
於是,華夏古代關於「糖」的改變再次登上歷史的舞台。
元朝忽必烈善戰,將戰火一度蔓延到了歐洲,他發現這裡的糖要比國內的白,於是就將會製糖的巴倫比人帶回華夏進行「技術交流」。
巴倫比人教元朝的人們在蔗糖里加入樹灰,聲稱這樣可以將糖的色澤變白。
人們半信半疑地照做,沒想到卻是如此,糖白了不說,口感上反倒另有一種風味,於是起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白糖。
這個時期的華夏,在製糖業上無人能及,受到了歐洲各國的青睞。
關於白糖,還有一個小誤會。
1981年,季先生收到了一個敦煌殘卷,正面印著阿三佛經,背面記載著他們的製糖技術,但是「白砂糖」這個名詞是用「cini」進行表示的,而這就顯得非常的奇妙了。
在阿三,「cini=華夏」,這就說明華夏人民認為白砂糖是華夏最先發明的,
而這卻是個天大的誤會。
雖然華夏的白砂糖好吃,但是製作的方法還是向巴比倫人學習的,嚴格意義上,白砂糖的發明者應該是巴比倫人。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阿三人錯認為白糖是華夏發明的呢?
這要追溯到華夏的明朝時期。
明朝的製糖工人依舊在為提升製糖技術而努力,但是卻遲遲沒有突破,於是就汲取巴比倫人的技術,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了黃泥水淋糖法。
這項技術將「糖」的品質發生了質的飛躍,做出來的糖特別甜、特別白,就取名為「白砂糖」。
這項技術傳到阿三之後非常受青睞,阿三人民對華夏的製糖工人投來了欽佩的目光,就將這款糖命名為「cini」來表達崇高的敬仰之情。
「糖」的製造史已經如此曲折,但因「糖」而引發的戰爭和壓迫則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阿拉伯人是人類歷史上科技、文化等的傳播者。
公元5世紀,他們將阿三的製糖技術從恆河帶到了西班牙,而周圍的歐洲國家卻並沒有得到這項技術,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糖」這個神奇的東西。
在華夏、阿三、西班牙等國家享受著「糖」帶來的味覺衝擊時,歐洲各國還在一邊吃著唯獨沒有甜味的西餐。
公元11世紀,歐洲國家為了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和財富,開始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西歐天主教教皇率兵攻打亞洲***國家,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
這場戰役直接將「糖」引發的奴役制度打進了人類的歷史之上。
等歐洲打開印度的大門時,除了鮮血、財產之外,還有甘蔗和蔗糖的新鮮玩意。
這種獨特的「甜」味迅速征服了歐洲人的心,與此同時,他們從「糖」中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如果說華夏的皇親貴戚是嗜糖如命,那麼歐洲王室對糖則有著病態的追求,因為「糖」象徵著地位和權力,這一現象在歐洲更加明顯。
18世紀,隨著歐洲對阿三的掠奪,阿三造的糖已經完全無法滿足歐洲的需求,為此,哥倫布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開闢美洲新大陸。
而哥倫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掠奪黃金,還為了搶奪土地蓋甘蔗園,並且新大陸的原住民。
至此,一場長達300年的壓迫開始了,世界的商業秩序圍繞著甜蜜的甘蔗園展開,甚至一度影響到整個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
在那個時代,甘蔗園就代表著奴役。
17世紀中葉,甘蔗園的奴役現象達到了頂峰,甚至衍生出了「奴隸貿易三部曲」,徹底暴露了人類的醜惡、資本的暴力。
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為了從這條「糖」的產業鏈中謀求最大的利益,他們為此展開了四步策略:
第一步,在美洲大陸開甘蔗園。
第二部,用朗姆酒把非洲奴隸賤賣到美洲種甘蔗。
第三步,把白糖運回歐洲,再高價賣出。
第四步,用賣白糖的錢買華夏的茶葉和絲綢、槍支和非洲奴隸。
這些資本家就是按照這個流程從中謀取利益,可是卻將甜蜜的「糖」蒙上了殘忍、虛偽的面紗。
當一個事物比較稀缺的時候,能夠享受它的只有富豪和貴族,而一旦該事物普遍化,基本所有人都有享受的權力。1850年之後,蔗糖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窮人,而在此的100年前,貴族則是「糖」的追捧者。
英國殖民者當年看得很清楚,糖作為一種喚醒人心底渴望的調味品,將產生不可思議的利潤,他們乾脆將糖稱之為白色的金子。
因為糖是從甘蔗中榨出的提純物,要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種植、壓榨、分裝等數個環節,在機器尚未出現的時代,每一種有關農產品的產業,都需要大量勞動人口。
大航海發現的新世界很適合種植甘蔗,但當地有個致命的弱點——人口不足,本就人丁不旺,再加上因為戰爭和疾病,土著人大量死亡。
也就是說,剛剛誕生的製糖業要麼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苟延殘喘,要麼另闢蹊徑,增加勞動力。
歐洲殖民者將目光瞄向了非洲,大規模的奴隸貿易開始了。
從16世紀初開始,數百萬非洲人被奴隸販子俘獲,扔進船艙,漂洋過海進入美洲。
這些黑奴被賣到加勒比地區的各個國家,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美國南部。
在陌生的土地上,黑奴照顧著從來沒見過的植物,終其一生也吃不到自己生產的產品。
正應了華夏那句古話: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每一段歷史都事出有前因,事了結後果。
歐洲超級大國想攫取可觀的利潤,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甘蔗種植園。
可他們沒想到,那些充滿故事的甘蔗種植園最終變得無法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最終脫離了歐洲的宗主,創造了一個新的美洲。
這其中,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或許就是因為糖業的利潤矛盾,丑國逃脫了英國的掌控,解放了自己。
而現在,巴西生產的蔗糖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但耐人尋味的一點是,甘蔗這種植物並非美洲的原生物種。
甘蔗原產於東南亞,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從此之後,東方的神奇植物就逐漸落戶到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與東南亞的熱帶環境相似,甘蔗並沒有水土不服,在新世界生長地格外繁盛。
甘蔗作為美洲新定居點的收入奶牛,歐洲人沉浸在蔗糖帶來的巨大財富中無法自拔。
西班牙人對糖的壟斷沒有持續多久,到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將甘蔗帶到了巴西。
不久之後,這根甜甘蔗如龍捲風一般,席捲了巴貝多、阿魯巴、海地等英國,荷蘭和法國殖民地。
一旦糖產生的利潤超過預期,任何阻止歐洲人進一步獲得利潤的問題,都會被無比堅定的意志砸碎。
當早期的殖民者意識到他們缺乏足夠的人力來種植、收穫和加工一望無際的甘蔗林時,古老的販奴行業變得炙手可熱。
第一艘奴隸船於1505年抵達美洲,然後絡繹不絕的奴隸船在大西洋上行駛了300多年。
奴隸大部分來自西非,那裡是葡萄牙人建立的象牙、胡椒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前哨基地。
對於大多數歐洲商人來說,奴隸只是一種能夠將甘蔗變成真金白銀的工具,跟船艙里放置的胡椒、象牙沒有區別。
因為糖,大西洋上出現了一個繁忙的三角貿易:
運輸船將奴隸運往新世界的種植園,然後將糖帶回歐洲,船主攥著賣糖的錢駛往非洲,購買更多奴隸。
如此往複,循環不息,人類對於效率的追求令人讚歎,只可惜沒人注意到船艙中奴隸的眼淚。-
到19世紀中葉,已有1000多萬非洲人被強行帶到新大陸,他們不得不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區的甘蔗種植園中度過悲慘的一生。
從16世紀開始,糖貿易主宰了三個世紀的世界經濟,糖及其衍生品創造的財富占歐洲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
隨著製糖技術的更加高效和多樣化,種植園主又開發出了甘蔗糖漿和朗姆酒。
如此一來,從聖基茨到牙買加的糖業巨頭變得富可敵國,沒人能忽視這些小島上的土財主。
由於糖帶來的財富太過誘人,歐洲列強們在這裡展開了各種明爭暗鬥,都希望把別人的小島變成自己的提款機。
尤其是英國和法國,他們對於加勒比糖業的關注,極大影響了18世紀的美洲版圖。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英國之所以失去了13塊北美殖民地,讓丑國得以建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的軍隊當時正忙著保護糖島。
與在丑國南部大莊園工作的奴隸不同,黑奴在加勒比地區甘蔗種植園的數量遠遠超過當地的歐洲殖民者。
英國殖民者一直生活在反抗的恐懼中,他們向倫敦求援,要求士兵保護。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元氣大傷,倫敦無法承受失去糖稅的損失,於是在西印度群島駐紮了大量的駐軍以保護少量的糖庫。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如果英國沒有被數量眾多的糖島消耗軍事資源,就可以在北美獨立戰爭中投入更多機動力量,那麼在13塊殖民地上爆發的幾場決定性戰役肯定會對英國有利。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