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山傳奇》讀後感
《龍王山傳奇》讀後感
Huiming.w
文學是人類用自己至高之善的才智對所處世界的一種表現和表述,文學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更好地理解了我們自己。不管是作者,還是讀者,在書寫和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有此種升華。也正是這個意義上,作者和讀者在對話,文本成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橋樑。
這是我心目中的文學,文學應該反應真實的世界,為對話提供一種開放式的語境。有人說,歷史除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是真的之外都是假的,文學除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是假的之外都是真的。文學之所為真,是因為文學寫出了真實的人。
《龍王山傳奇》通過龍王山的見證,書寫了世事的變遷、人事之更替。這在國內文學界不算稀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個典型,還有餘華的《活著》。作者在描寫時代變遷的同時,還融入了一點神鬼魔幻,當然,這並不是什麼缺點,文學需要虛構。楊絳的《我們仨》中的「萬里長夢」就給人一種模模糊糊的不可捉摸之感,這種不確定性更加容易讓人揪心。但是,本小說畢竟不是魔幻小說,還是比較寫實的,那麼神鬼就應該只是表象,所有的神鬼都應該是人性在作祟,神鬼表象所體現的應該是人性本質,比如之前有部電影《興安嶺獵人傳說》就是這種表述手法。但是,本小說中的神鬼安排,似乎超越了其必要性。
文學來源於生活,當然可以敘述生活中的瑣事細節,但是,這些瑣事需要文學化,不能完全平鋪直敘,應該有所取捨。文學也要高於生活,但小說對於人性的刻畫不夠深刻,小說提到了很多角色,從廠長、生產隊長、普通老百姓等等,他們身上獨特的時代性和個性不是很鮮明。隨著時代的變遷,個體身上的時代性和個性也在變,這也不明顯。金木的人生如何與時代的變遷結合在一起?如何從一個人物身上體現出讓大家都可以共鳴的情感?這或許是作者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作為讀者,我也注意到,作者試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一些地方民俗、經典名著等,但總體上說,有點尷尬,似乎是為了加上這些東西而加上這些東西。
小說中提到了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人生活中一些非常真實的生活,我猜測作者或許是六零后,但是,作者對這些真實的歷史描述的又不是很深入,似乎只是一個載體,所以我也猜測,作者年齡並不是很大,因為對六七十年代的描述並不是很深刻。小說最後還落到了戶口問題上,總感覺飄飄的,或者感覺是強加的情節。個人覺得,好的小說在文筆、邏輯、意境方面總要有突出的地方。相反,突兀就不好了。
最後四句箴言,我應該是好像是小說的點睛之筆,或者說是本小說的主旨之一:「第一,不可絕對服從,管理者也有對錯和好壞,盲從可能帶來殺身之禍;第二,不能完全相信朋友,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他可能讓你誤入歧途;第三,不要認為善法、善策、善言、善行,肯定會有善報,但惡法、惡策、惡言、惡行,一定會有惡果;第四,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上帝就是你自己!撒旦是天使,也是魔鬼,其實也是你自己,人只能靠自己救贖自己、自己戰勝自己!」但是,這個好像太普通了。我的意思不是說要寫的多麼高雅,老百姓的大實話也可以講出大道理。關鍵仍舊是在於,這些人生箴言不夠深刻。洋洋洒洒二十多萬字就為了這四點?這四點沒有給人一種衝擊,好像我不讀你這二十萬字我也知道這些道理啊。相反,我們回過頭再看《平凡的世界》《活著》,裡面沒有可以講什麼大道理,但是卻讓讀者領悟到了世事的無常、人生的跌宕和生命的堅強。文學不是說教,是潤物細無聲。
從細節上講,有些地方有點啰嗦,為了描述某一個事物或某一個景象,同義反覆,文學描寫需要有具象,但不能太啰嗦,比如:「實在跑不掉,被蛇追上,那必須穩住陣腳、氣沉丹田,以死換生,置之死而後生,掐住蛇頭,打它七寸,真正做到穩准狠,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捕蛇先掐頭,打蛇打七寸;往最好處努力,做最壞的打算,萬一被蛇咬了,千萬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更不要因小失大,必須斷臂求生,丟卒保車,防止蛇毒攻心、陰溝裡翻船,切記不可患得患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還有:「龍捲風一路掀瓴揭瓦、推牆倒垣、拔樹斷桿、卷人飛豬,片甲不留、銷蝕殆盡」。況且,本小說寫的是非常生活化的,啰嗦的表達也不是真實的生活情境。
總體上,意境總覺得差一點,如:「美好的日子都是相同的,給人的都是香甜;苦難的日子卻是各有不同,可謂五味雜陳;不同處境的人對美好和苦難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王子覺得蜜糖都不夠甜,皇宮裡太無聊;饑寒交迫的乞丐吃著餿飯卻香噴噴,嚴寒之夜和狗依偎在一起無比溫暖」,這確實是一個道理,但表達稍感乾癟,不夠潤。
我是外行,以上只能算是讀後感,僅供參考,不敢說是什麼意見,文學本就是用來交流的。不對的地方,就當我胡說八道。
創作不易,向您致敬!祝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