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有價值的殘碑

第四十四章有價值的殘碑

大家交談著充滿了快樂!活動在圓滿中結束。過後,阿申又和幾位顏氏宗親過來了一趟,開始對大頭壩橋閘的石碑進行具體的研究。並且由阿天帶頭專門成立了一個「發現非常有價值的古碑群」,拉進了許多宗長、專家學者等宗親,對麗堂村古石碑進行深刻的研究。

阿天提供了許多材料,比如照片,把橋上的石碑大都拍下來傳到微信上,用文字註釋標明。其中一塊阿天一直以為這是五六百年的文物,沒想到一位阿新宗親來看后,鑒定此有上千年,碑上用正宗顏體寫的字,很有價值,損壞可惜。阿天一驚,碑上的顏體字非常的漂亮!字跡可能真是正宗顏體,這種碑存世沒有,挖掘出來向世人展示顏真卿書法,對國家貢獻非常大!特別是書法界研究!他提議讓顏家書法專家來一鑒,共商大計。

發現非常有價值的古碑群,群里有一位對顏氏文化研究的專家阿聯。他看后研究出此碑很可能是南宋的一位書法家寫的,倖存《顏魯公祠記》殘碑石,左上角刻有筆劃風化模糊人名:「……吞琚撰額」,查閱《漢典》見「吞」字為吳字異體。據上述年月查考,知王遂在淳祐七年(1247)撰書《顏魯公祠記》時,曾邀請同僚建康府通判吳琚書寫碑額,王遂與吳琚在書法界的名人軼事少聞,王遂父親王萬樞曾擔任過建康通判,與吳琚後任同官職位,且同朝為官,家族間應世有交好。遺憾是石碑於宋后遭逢兵燹而佚失,今目睹後者有顏家村人,重修祠堂立碑殘缺倖存,留下「吳琚」刻字遺迹,二字撩開歷史的神秘面紗,甚多賢哲重現在世前,擬作補充史志之闕,十分珍貴。

吳琚,生卒年不詳。字居父,號雲壑,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高宗吳后侄,吳益子。孝宗乾道九年(1173),添差臨安府通判。歷任尚書郎、部使者,知明州。淳熙四年(1177),為淮東提舉;九年,由兩浙轉運判官遷兩浙轉運副使;十一年,為戶部浙西江東淮東總領。光宗紹熙二年(1191),知襄陽府;寧宗慶元二年(1196)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府;嘉泰二年(1202)判建康府。遷少保,世稱「吳七郡王」。位至少師,通判江寧(建康)府兼留守,卒謚「獻惠」。《宋史》卷465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宋元學案》卷53有傳。傳記雲主要活動於孝宗、光宗和寧宗三朝。但是據顏家村《顏魯公祠記》殘碑記載,吳琚生卒年代應該延伸到了理宗淳祐七年後。

其父親吳益(1124—1171年),憲聖皇后弟。建炎末,以恩補官,累遷幹辦御輦院。后推恩加成州團練使。娶秦檜長孫女,陞官保康軍節度使,加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顯仁太后死,進少保。孝宗嗣位,進少傅,又進太師,封太寧郡王。卒,謚庄簡,追封衛王。

吳琚是南宋著名書法家,精通翰墨書畫,擅長正、行草體,大字極為工整。京口(今江蘇鎮江)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為吳琚所書留世至今。

清代京口旗營詩人清瑞有詩《天下第一江山歌》讚美:「有時雲化一江水,片帆如在明鏡中。如此江山真第一,品題論定吳琚筆。西津無水不來潮,東向海門觀日出。六朝山影樽前收,一派江聲筆底流。」

行草《壽父帖》,BJ故宮博物院藏。書法者認為,作品看去似是米芾書,細看「字體雖類米芾」,但更細膩,用筆十分精到純熟,比米芾有過之而無不足,起承轉合靈活多變,牽絲引帶,筆斷意連。吳琚是米芾忠實的追隨者,日摹古帖,得米書精髓傳神。

阿天看了,驚喜不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原康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原康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有價值的殘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