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寺院:辦市場、賣豬肉 還放高利貸?
《水滸傳》中最繁華的莫過於東京汴梁了,這裡除了鶯鶯燕燕的勾欄瓦舍,還有人流熙熙攘攘的寺廟,不過這些人並不全是來上香禮佛的,很多是來做生意和買東西的,誰能想象原本出家修行為和尚,會把生意經念得這麼好?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水滸傳》中的寺廟。
在《水滸傳》開篇,花和尚·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以後,便上山當了和尚,後來幾經輾轉來到東京大相國寺負責管理菜園,手下還有一幫市井混混做嘍啰。
唐宋時期的寺院不缺地,因為不但會有皇帝欽賜的土地,還會有很多達官顯貴贈與的土地,尤其是像大相國寺這樣的皇家寺院,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開封,愣是佔了500畝的土地。
所以大相國寺才會有閑置的土地,用來搞一個自給自足的蔬菜生產基地,這也難怪,要知道相國寺單是和尚就多達1000多人,加上留宿吃飯的善男信女,這麼多張嘴算下來,消耗量自然驚人。不過這就相當於在現如今的北京四環里搞蔬菜大棚,屬於典型的暴殄天物。
也許是明白這樣做太不划算,大相國寺的方丈早早的開始了寺廟的轉型,將傳統的清修之地,開發成為東京最繁華的商貿市場,通過租賃攤位賺的是盆滿缽滿。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每月的1、8、15、18和28日,東京大相國寺都會舉行「萬姓交易大會」,並根據不同的品類在場地中劃分不同的區塊,以方便百姓有針對性地挑選商品,這種定期舉辦的大型購物活動,和現在很多地方的依舊保持的趕集極為相似,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大相國寺的「交易大會」是趕集的早期雛形。
除了大相國寺這樣轉型成為商場的寺院,宋朝的主流寺院還是以農業為主的,每年都會雇傭佃農來為自己耕地,《水滸傳》中魯智深剛到五台山文殊院后不久,便因為耐不住清規戒律偷偷下山打牙祭,卻不曾想山下的客棧酒館都不敢賣給他酒肉,原因是文殊院的和尚不允許。
從這一點中可以看出,五台山文殊院對所在地區的影響力是很大的,而百姓之所以這麼聽話,除了信仰,更多的是因為五台山文殊院在當地擁有大片的土地,並雇傭了眾多佃農,面對這樣龐大的勢力,老百姓便只有聽話的份了。
主流的寺院靠農業,那麼非主流的寺院靠什麼呢?
關於這點後世的文人筆記中有不少記載,比如宋朝張舜(shun)民編寫的筆記《畫墁錄》中記載有一位名叫慧明的和尚,因燒得一手美味豬肉,讓寺院成為美食網紅聖地。這傢伙不好好念經,專念美食經,廚藝高超,烤豬肉是一絕。慧明肚大,一頓能吃下5斤。有個楊大年,和慧明關係不錯,經常在一塊兒混飯吃。老楊說,外面都嘲笑這裡叫燒豬院,你不煩啊。慧明說,那有啥辦法,老楊說,乾脆叫燒朱院好了。
詩人陸遊的筆記《老學庵筆記》中還記載長沙的一所寺院開起了當鋪,涉足了金融領域。當然,最讓人驚掉下巴的是當時南昌漳江門外,一所名為水陸院的寺院,主要的營生竟然是妓院,光頭的和尚當起了老鴉。
也有放高利貸的。南宋理宗嘉熙年間,湘山報恩光孝禪寺的住持,想買鹽,就拿出400貫搞個小金庫,放貸,每月利息12貫,利率3分,利息用於購鹽。
聊了這麼多關於水滸傳中寺廟的話題,倒不是說宋朝的寺廟無藥可救了,而是想通過這種現象告訴大家另一個真相,那就是宋朝寺院之所以如此世俗,主要還是因為朝廷自己將和尚度牒當作了一種「貨幣」,史書中就曾記載,宋高宗曾經將度牒當作軍餉發給岳飛。
朝廷自己干起了類似辦假證的買賣,導致出家人隊伍變得魚龍混雜。
在宋朝,犯了法的混混和其他社會危險分子,可以很輕鬆花錢買個度牒,和魯智深以及武松一樣,洗心革面從新做人,輕鬆逃避法律制裁。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花錢買了平安的假和尚便開始想要將錢收回來,於是乎各種奇葩沒下限的賺錢營生便開始出現了。
寺廟與和尚的世俗化歷朝歷代都有,但宋朝毫無疑問是最嚴重和最奇葩的,這也為其衰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