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播種機都是黑科技

第三章 播種機都是黑科技

四合院之都是黑科技農業機械大有作為第三章播種機都是黑科技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李昭被特殊照顧的原因了,這件事還要從李昭這些年的所作所為說起。

在李昭穿越過之後,李昭就發現自己記憶力很好,成績也是快速提高,考上了科技大,除了自己的鋼鐵機械系,李昭還學了很多生物、農業方面的知識。

有感於村裡的艱苦,這些年李昭很是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就是把蚯蚓養殖給搞了起來,養蚯蚓很簡單,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只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蚯蚓一般都不會死。養蚯蚓唯一的難點就是蚯蚓吃的是腐爛的植物,如何將植物快速轉變就是重點。

李昭在學校圖書館查了不少資料,最終配出了以硝化細菌、酵母菌等為主的菌群,將村裡牲畜排泄物與切碎的植物根莖混合、發酵之後,作為蚯蚓飼料,經過兩年的摸索,蚯蚓養殖成熟了起來。

這不僅解決了豬、雞、鴨的育肥飼料,還讓李家村的肥料豐富了起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好的,村裡的莊稼長得更好,牲畜家禽也長得更快。

第二件事就是農業機械,李昭根據九十年代流行的幾款人力農用機械,重新設計了幾款小型農機。

主要是小型播種機、手搖式玉米脫粒機、小型人力鑽井機、押水井等。這幾樣機械非常簡單,但卻非常實用,大概流行了有二三十年時間,後來還是因為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了,各種大型機械以及電力農機流行,才被淘汰的。

這些農機,對於現階段的農業生產,絕對是黑科技的存在,這些被李昭當做畢業設計給拿了出來。

就說播種機,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叫做耬車。農村常用的是三足耬車,可以用來播種小麥、黃豆這些株距密集的作物,不能播種玉米這種間隙比較大的農作物。

耬車使用的時候,前面人力或者畜力拉著前行,後面有人掌著扶柄,不停的晃動著耬車,使種子順著耬腿播入地里。這很考驗一個人的手上功夫,如果沒晃好,那麼很可能導致播種不均,有的地方太密,有的地方太稀,不利於作物生長。

而李昭設計的播種機是千禧年左右流行的,分成幾種款式:第一種高級的,播種機前端用自行車輪,軸上一側是一個鏈輪。後端上面是料斗,放種子,料斗下方前側有毛刷,防止播種時卡種子。下面是耬腿,中間放一個周長與玉米播種間距相同的圓柱,比如周長30公分,圓柱上留有小槽,與車輪鏈輪同側也是一個鏈輪,料斗后側上方是扶手。

這樣由鏈條連接前後兩個鏈輪,當然鏈輪需要計算好比例,保證車輪每前進三十公分,後面圓柱剛好轉動一圈,這樣就會播種一次,同時根據不同作物開不同間距的小槽,比如玉米,則只留一個槽,其餘小槽堵起來,大豆大概十公分播種一顆,則等間距留三個,依次類推,這款播種機可以適應大多數農作物的播種。

當然這個比較貴,因為用上了自行車輪,價格大概會在30元左右,對於農村來說這妥妥的是一筆巨款了。之所以設計一個這樣的,主要是為了以後進入工廠,可以給工廠生產自行車做前置。

第二種是低端一些的,採用的是往複式插板,根據往複行程計算好位置,然後在插板上鑽好孔,插板厚度根據種子大小設計好。

前面的自行車輪直接改成鑄鐵輪,主梁直接採用一根角鐵,一根小鋼筋一端插在鑄鐵輪邊上留好的孔里,一端連接往複插板,隨著輪子的轉動,插板往複運動,將種子帶到耬腿里,從而播種到地里。

這種用料簡單,只需要單獨鑄造鑄鐵輪,當然輪子還可以用螺紋鋼一類的焊接,料斗用鐵皮捲成,往複式插板可以直接鍛壓成型,然後打孔切割,其餘部分只需要鋼管、角鐵打磨焊接就可以,甚至只採用各種廢鐵就能製作,這樣的情況下,材料成本只需要不到3塊錢就能生產出來。可以說只要是有一個焊機,再配上幾件工具就可以生產這種播種機。

第三種設計就更簡單了,在第二種的基礎上,主梁、料斗直接改為木製。前輪更是可以直接鋸一段圓木,耬腿也直接用過去耬車的,只有往複插板和連接用的鋼筋是鐵制的。

李昭上大二的時候就在村裡把這種給搗鼓了出來。找鐵匠打了一些耬鏵、往複插板、大釘,大概6毫米的鐵條,幾個木匠合作,三五天的時間,就做出了二三十個播種機。

這種做出來,人工算上材料,一個播種機的成本才不到一塊錢,而且基本上木工手藝不錯的都能做。當然這種也容易損壞,特別是木輪,基本用個半天一天的就會因為過度磨損報廢。

當然這也無所謂,反正只要選好木料,兩個人拉下鋸,然後用燒紅的鋼筋戳兩下,輪子要多少有多少,事先準備好輪子,很快就可以修好。當然如果以後有鑄鐵的輪子賣了,直接採用鑄鐵輪就可以,成本也就再加個幾毛錢。

由於這個時代消息比較閉塞,這種播種機也就在附近幾個生產隊在用,沒有傳播太遠。

而李昭把這幾種設計作為畢業設計拿出來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當樣品製作出來后,直接在學校引起了轟動,在樣品試用的時候,相同人工的情況下,播種機的播種效率是人工刨土播種效率的三倍以上,而且人員更省力。

特別是知道了幾種播種機和鑽井設備在李家村推廣使用的效果之後,李昭就在學校出名了。李家村有四百來口人,除去幫不上忙的小孩,每年操持三四百畝地就已經是極限了。

犁地也只是用牛拉犁,除草更是只能用鋤頭,人工一點一點刨,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小麥產量不足三百斤,玉米產量不足五百斤,大豆產量兩百來斤,如果不是紅薯產量還可以,村裡每年都得餓死人。

村裡旁邊還有不少荒地可以開墾,只是生產效率低下,忙不過來而已。這兩年,李家村因為李昭搞得播種機,玉米種植直接翻了幾番,只玉米一項就有五百多畝。

再加上往年面積的大豆等作物,李家村糧食種植面積直接翻了一番,而播種所用的時間,卻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二。如果不是考慮再多,除草、收割跟不上,李家村糧食種植面積能再翻一倍上來。

再配合上這兩年擴大規模養殖蚯蚓的情況,蚓土作為肥料使用的加成,現在李家村小麥的產量基本可以穩定在四百多斤,玉米在七百來斤,所以交了公糧,李家村還能吃飽飯。

同時李昭還製作了人力鑽井機,這個更簡單,一個中空的合金鑽頭,然後加上幾段套上絲的鋼管,頂上是一個方向盤大小的轉盤,轉盤上有一個可以萬象轉的出水口。

鑽井時一邊給鑽孔處澆水,一邊用押水井從轉盤上方抽水,將鑽出來的泥沙洗出來。一台鑽井機,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打一眼三十到四十米深的井。井中放上硬質水管,就可以用押水井抽水了。

這幾樣下來,李家村的糧食耕種面積和長勢都非常不錯,今年豐收算是十有八九了。對於這個時代的農村來說,李昭的幾款機械真是妥妥的黑科技了,成本不多,但直接將效率提升了幾倍,如果推廣得當,糧食總產量增長個兩三層絕對是有保障的。

因為學校的重視,隨著李昭在學校名氣的增大,李昭被新聞系在報社的實習生給專訪了。說來這個實習記者也是夠用心的,她不僅採訪了李昭,還走訪了李家村,實地調查了李家村的變化。

在於其他村莊對比之後,李家村的耕種面積基本達到了其他村莊的1.5倍,而且莊稼長勢更好,李昭直接上了報紙的頭版頭條,也因此被相關部門重視了起來,最後被分配到了紅星軋鋼廠。

與其餘同學相比,李昭的工資至少多了十幾塊,同時還直接分了房,級別也直接定為了科員。現在雖然只是技術員,但只要李昭將幾種機械的生產線建好,完成量產,那麼升為工程師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四合院之都是黑科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四合院之都是黑科技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播種機都是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