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遷都多喜
七月底的時候,汴梁城的菊花已經開放了。
郭默一行回到了汴梁皇宮,先去福寧宮見了太上皇趙擴,大半年沒見,老趙擴的身體和精神頭都挺足。
「小七啊,汴梁城一切都準備停當了,聽說中都城新的皇宮總進度也完成了一半,足夠日常使用的,你打算何時啟程啊?」
看到自己唯一的兒子,老趙擴總是那樣的慶幸和滿足,郭默卻聽出了其中的異樣。
「爹爹,您不跟著一起去中都城嗎?」
郭默小心地問道,生怕趙擴給出肯定的答桉。
「呵呵,小七啊,老爹我已經老了,在汴梁城住的也算是習慣,而且這裡距離太祖爺的陵寢也近便,我打算就留在這裡了。」
「年前我讓人去看過了風水,也為自己找了一塊不錯的位置,將來等老爹我百年之後,就麻煩小七把我送到那裡吧。」
在宋代之前,通常皇帝在即位后,就要著手準備修建自己的陵墓,像漢武帝不到二十歲就開始修茂陵,前後修了五十來年。
但宋代帝王生前不修、死後卻要求「七月之葬」,即從駕崩到埋藏不得超過七個月。
定鞏義為陵區本來意在遷都,但宋太祖的遷都構想遭到了臣下的一致反對,連弟弟趙光義都以「為政在德不在險、遷都耗費民力」的理由來勸阻,趙匡胤只能自己預言「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嘆也。」
北宋皇陵至少還是永久性安置,南宋皇陵只能是暫時性處置。
從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趙構開始,南宋帝王的陵墓集中營建在臨安東南一百三十里的攢宮山下。
「攢宮」為「攢積梓宮」之意,表示祖宗陵寢已淪於金人之手,南宋帝王死後只是在此暫留,等將來收復中原失地后再集體遷回鞏義的祖塋。
不管其他皇帝的陵寢會不會遷過來,趙擴自己卻提前讓人去做了風水勘探,不過也僅僅只是勘探而已,沒敢有任何要提前動工的意圖。
「爹爹,您如今才剛過六十歲,也算年富力強,且不可有此念想。」
「至於那些所謂的祖宗遺訓,如果爹爹覺得有哪些不合理的,可以一一提出來,由兒子來公布廢除或修改。」
「罪責也好,非議也罷,別人要是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儘管讓他們來跟兒子理論就是了。」
「畢竟,北還中原、歸於舊都是在您的領導下完成的,趁機更改一些舊制,我想應該沒有什麼人敢站出來指責的。」
現在的郭默,可以算是足夠的強勢,就算是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那也影響不了大局。
無論是「皇城司」,還是御史台,完全是在郭默的控制之下,離開了這兩個,想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波瀾,可謂完全沒有可能性。
「小七,你的意思是,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設計將來的陵寢?」
趙擴也有這樣的想法,可惜,固有的思維讓他也只是在心裡想想而已。
試問,誰願意死後在那裡停靈幾個月?
誰又願意自己的陵寢,是匆匆數十日修建而成的?
只是,宋朝的皇帝一向節儉,帝陵的規格也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而且,他們吸取了前人的教訓,認為富麗堂皇的皇陵只會吸引盜墓者的光顧,到時候弄的屍骨現天就不好了。
「爹爹,只要您自己樂意,想怎樣設計都行,就算是稍稍出格一些,也可以算在兒子的頭上,就算是兒子對您的孝敬吧。」
「明日兒子就草擬一道指令,先在『內閣』討論一下,我想應當沒什麼問題的。」
郭默這可不是在盲目的自信,對於現在的大宋,跟十幾年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甚至可以說,只是名頭上依然保持了「宋」,實質上,內核已經不是宋的存在了。
那麼,更改一些舊的規章,也在所難免。
事實上,南宋的臣民,在法理和情感上將北宋、南宋視為一體,如今真的北進中原、還於汴梁了,南宋原有的勢力,也僅僅佔了朝中半數左右而已。
再說,這十來年,郭默的麾下,無論是在軍中,還是在地方,他施行的新政還少嗎?
果然,當郭默將關於帝陵修建的章程草桉提出之後,內閣中在汴梁城的幾位,連猶豫都沒猶豫一下,就全數通過了。
最終,由耶律楚材親自起草,兩日後就明發天下。
趙擴也第一時間接到了消息,高興之餘更是感慨萬千,自己的兒子真的太強勢了,這才是一代帝王的風采啊!
隨即,老趙擴就領著一位工部的侍郎和匠作監的大匠,還有欽天監的人,一行人浩浩蕩蕩地離開汴梁城,到鞏義皇陵去了。
郭默心裡明白,這是老爹故意為之,不想親眼見到眾臣遷都去中都城的情景。
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八月初,風和日麗、晴空萬里。
盛大的遷都儀式之後,三公九卿、六部官吏、文武群臣,在一萬「虎賁軍」的護衛下,旗幟鮮明地向北而去。
其實,早在兩個月之前,中樞各部就紛紛派出了先行人員,前往中都城把各自衙門搭建了起來。
由於禮部尚書程珌和工部尚書趙建大,這三年半就一直待在中都城裡,因此,這兩個部委絕大多數的官員,早就在中都城裡辦公了。
過了黃河,河北大地、一路暢通。
從汴梁北上中都的馳道,也在數萬戰俘的努力下,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徹底修繕完畢了。
南北雙向,可以同時並排跑下六輛馬車,如果是大軍過境,十列騎兵并行都能快速行進,互不干擾。
大名、恩州、河間、中都,一千三百多里地,一萬多人整整走了十五天,才看到中都城的南城門。
「此城門,今後就稱為『永定門』吧——」
旁邊自有隨行的起居舍人,將郭默的話記錄了下來,以便於事后交給有司,按諭修正。
南城門外,早已接到消息的中都城內的一眾文武官員,在禮部尚書程珌和「靖難」軍都統制郭靖的率領下,一大早就候在了城門處。
原本他們是想出城三十里相迎的,被郭默給拒絕了,他可不想為了這些虛禮而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郭默同「虎賁」軍在一起,騎在高頭大馬之上,而後宮眾人,則在黃蓉的率領下,走在隊伍的中間,唯獨長子郭逸跟在郭默的身後。
已經過了十一歲生日的郭逸,越來越有人君的風範,一抬手一投足,比郭默這個老爹講究多了。
註定是郭默的繼承人,郭默已經私下裡,將祖傳的「太祖長拳」和「盤龍棍法」傳授給了郭逸,至於將來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就看郭逸他自己的造化和努力了。
「臣等恭迎陛下——」
今日遷都中都城,乃是大宋朝的頭等大事,黑壓壓跪倒了一片。
「眾卿平身——」
短短四個字,郭默似乎根本沒有大聲說話,卻讓城門內外數萬名臣民聽得清清楚楚的。
郭默今日騎在一匹神俊的白色戰馬上,渾身上下連一根雜毛都沒有,而郭默自己則穿了一套銀色的戰甲,猩猩紅的戰袍披在身後,隨風飄展。
「虎賁」軍留下一千名將士,接管了「永定門」的防禦。
其他官員和將士,連同中都城中出來迎接的人,簇擁著郭默一行,繼續向城內走去。
「此城門,今後可稱為『正陽門』——」
新的皇宮和與之相配的城門,都是按照郭默給的草圖建造的,位置、結構和規格,大體都標註了出來。
唯獨一些城門的名字,郭默故意留了一手,就為了今日當眾來顯擺一下。
緊接著,前邊出現一個碩大的廣場,不遠處紅色城門樓子的背景下,讓郭默一度產生了錯覺。
可惜,沒有那熟悉的紀念碑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
從汴梁隨行而來的人員,哪裡見過如此寬闊的廣場?都被這份浩瀚給震驚了。
尤其很多人聽說這完全出自於皇帝陛下的設計,對郭默的崇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此城門,今後可稱為『天安門』,相對北邊的可稱為『地安門』,而兩側分別為『左安門』和『右安門』——」
一下子,皇城四門出現了。
繼續往北走,就沒有這麼多將士和官員隨行了,尤其是到了宮門處,僅僅留下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隨行,而「虎賁」軍也只留下了兩千人。
原來留守在中都城的一百七十名「錦衣」,也在正副統領「鐵掌無情」陸平生和武南天的率領下,身著盛裝,腰挎標誌性的雁翎刀,緊緊地護衛在郭默的左右。
「此宮門,今後可稱之為『午門』,北側的宮門為『神武門』,左右各為『西華門』和『東華門』——」
這就是宮城四門了。
再往裡走,郭默就彷彿又穿越回了前世,雖然很多細節上,跟他記憶中的故宮還是有很多的差別,卻足以讓他有重臨前世之感。
「眾卿先到太和殿去吧,容朕更衣就來。」
以內閣為首的幾位重臣,率領著文武大臣,前往太和殿等候郭默,也好給他們一個熟悉和震撼的機會。
「蓉兒,皇宮還沒完全建好,不過坤寧宮、太極殿和養心殿已經可以入駐,你就和莫愁、嫣兒先一起住在坤寧宮吧,讓幾個小的住到太極殿去,養心殿先給我留著吧。」
黃蓉是後宮之主,雖然大家都算是非常熟悉的人,郭默自然可以做到一言而絕。
但是,出於對皇后這個身份的尊重,郭默還是以商量的口氣說道。
「默哥哥,這麼大的地方,我們姐妹三人住在一起,完全沒有問題,幾個小的也好說,一會兒看看怎麼給龍兒和襄兒安排住處。」
這裡邊,小龍女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今年已經十七歲了,因為從來沒怎麼接觸過外界,就一直跟在了李莫愁的身邊。
黃蓉如何安頓後宮,咱們暫且不提,在三女的幫助下,郭默除去滿身的甲胃,換上了正式的皇冠龍袍。
「臣等拜見陛下——」
郭默高坐在太和殿內,太和殿就是俗稱的金鑾殿,也是故宮中面積最大的宮殿,不是臨安、洛陽或汴梁的宮殿能比擬的。
「眾卿平身吧——」
身邊沒有站著老太監,不顧郭默的反對,老趙擴硬是將曹山和曹海都塞給了郭默。
郭默也很是無奈,又不好博了老爹的面子,而且有些事情,還真的需要用到宦官,郭默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不過,他要求嚴格控制宮中太監的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人,其他的能用宮女或侍衛的,堅決不用太監。
「虎賁」軍都統制陸冠英,一身戎裝站在郭默的身側,他現在的身份是大宋的鎮殿將軍,除了「錦衣」之外,能調動皇帝身邊所有的護衛。
「眾卿,今日我大宋遷都中都城,有些城池就需要更換一下名稱了。」
「臨安,當年在大宋汴梁宗廟被毀、中原淪落之時,成為大宋暫時駐蹕之所,終究也只是『臨安』而已,從今日始更名為『杭州』。」
「中都城,更名為『bj』,作為大宋朝的首都,另外,將一句話寫進趙氏的族譜,望後世子孫永遠銘記!」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此為後世趙氏子孫的祖訓,但凡有違背著,內閣可召開會議,有權表決更換皇帝人選——」
「陛下聖明——」
「陛下不可——」
「我主威武——」
「陛下——」
可了不得了,滿殿文武大臣,還沉浸在遷都的喜悅之中,尤其是看到如此莊嚴、雄偉的新皇宮。
現在,作為大宋皇帝的郭默,居然在這麼一個重要的日子裡,說出了如此豪邁的宣言式的言語,而且是要作為「祖訓」流傳下去。
在這個時代,尤其郭默還是一位強勢的君王,居然能說出內閣有權召開會議,商議更換皇帝人選一事?
「陛下,您真乃是千古未有之君啊——雖然此時我大宋的疆土不是歷朝最大的,軍隊也未必是歷朝最勇勐的,但是,陛下的胸襟卻是前無古人的啊!」
作為此時的百官之首,吏部尚書薛極也激動的很。
曾幾何時,老薛極還擔心郭默會成為漢武帝劉徹式的人物,大宋積累多年,國庫也算是充足,但是也經不起一個喜歡「窮兵黷武」君主的霍霍啊。
而如今看來,完全是他多慮了。
郭默是打了不少仗,有些更是他親自參與指揮的,包括到現在,「靖難」軍跟蒙古軍之間依然時有摩擦。
而孟共率領的「敦武」軍,現在還在掃蕩西遼國的殘餘力量。
「報——『靖難』軍副都統韓寶駒和『敦武』軍副都統王堅聯名奏報,蒙古人已經被趕往漠西、漠北,中都千里之內,再無蒙古人的任何軍力——」
一個報信的傳令兵,手持帶著三根雞毛的軍報,異常狼狽地跑到了太和殿的門前,旁邊還有兩名護衛他的「錦衣」。
「今日大宋都城喬遷之日,就收到北疆如此戰報,實在是可喜可賀啊,臣薛極為陛下賀,為大宋江山賀——」
「臣等為陛下賀,為大宋江山賀——」
隨著吏部尚書薛極的出班跪倒,其他文武眾臣也紛紛出班跪倒相賀。
「哈哈,好,這還是真是一個好消息啊!一千里地,足夠雙方有個緩衝了。」
「責令『敦武』軍和『靖難』軍兩位副都統,勿要再做追擊,依據具體地形,每隔百里左右,務必築城一座,先是簡單的軍堡就行,日常再慢慢擴建——」
「責令內閣和兵部,迅速核對軍功,擬一個條陳遞上來,戶部務必督緊糧草軍需供應!」
「臣等遵旨——」
相應官員出班應諾。
這波恭賀聲剛剛過去,午門外又有軍馬疾馳而來,並一路大喊。
「西遼大捷——」
「速速宣上殿來——」
那麼大的聲音,很多文武都聽到了,更不用說功力通玄的郭默了。
「報——啟奏陛下,『敦武』軍孟都統,已於一個月前消滅了西遼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如今西遼國已經納入我大宋的版圖了——」
看到來人,也是一身的風塵僕僕,卻絲毫不影響今日隆重的場合,反而隨著他口中的奏報,為今日的遷都增添的不少色彩。
「哈哈,好,好啊,居然好事成雙了!一會兒就在太和殿前的廣場,盛排延宴,遙賀孟都統和『敦武』軍的弟兄們開疆擴土!」
這則戰報意義可謂重大,即便是在強盛的漢唐,也沒有徹底收服過那片地方。
那裡更多的是後世的某疆,甚至中亞某些國家的領土,在漢唐之時,最多就是對方的內附,設立相應的都護府進行寬鬆式管理罷了。
現如今,那是徹底給拿了下來,納入了大宋的版圖。
達到這種程度,在真實的歷史里,還要等上數百年才能實現的。
太和殿里的文武大臣,自然又是一陣恭賀聲,即便是被多人重複過的詞句,一再被提及依然令人興奮不已。
「陛下,殿外有『羅氏鬼國』的使者求見,來人自稱是永南王——」
一名「虎賁」軍將士在太極殿門口奏道。
「哦,思默回來了?快快讓他上來——」
之前,因為「羅氏鬼國」的國主安德病重,緊急將趙思默召了回去,為了確保兒子的安全,郭默甚至將「錦衣」抽調了三十名好手隨行。
更是安排了文武兼備的「書生」朱子柳,作為趙思默的左膀右臂,一同前往「羅氏鬼國」。
如今,時間過去那麼久了,卻在今日這個大宋遷都的日子,來了「羅氏鬼國」的使者,而且還是自己的兒子本人,這如何不讓郭默又驚又喜?
「兒臣趙思默,參見父皇——」
趙思默也十二歲了,他才是郭默的第一個孩子,如今個頭也快長起來了。
「哈哈,思默啊,你小子趕得挺巧的嗎?既然來了,就在這裡多住些日子吧——」
郭默沒有問兒子做什麼來了,看到他衣衫整潔、紅光滿面,就知道這小子沒遇到什麼難事。
既然不是遇到了麻煩,那麼就算是兒子胡鬧跑過來玩的,郭默也不會怪罪他,反而要善待這個兒子。
「父皇,早就聽說您今年八月遷都,兒臣和『羅氏鬼國』的幾位長老『商量』了之後,決定去『羅氏鬼國』國號,歸附大宋。兒臣這個國主也不當了,願意做我大宋普通的一名百姓。」
「什麼?『羅氏鬼國』也要併入大宋嗎?」
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聲,不自覺已經用上了「也」字。
「陛下果然『深謀遠慮啊——嘿嘿』
這是那位「無良」的禮部尚書程珌,發生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郭默有時候都想給這老傢伙換個位置坐坐。
就他這樣的「無良」之人,居然會是我大宋的禮部尚書啊?
「思默,到前邊來,詳細說說是怎麼回事?」
對於自己的兒子,即便是在太和殿上,郭默也沒有那麼的講究。
只是,已經十二歲,做了「羅氏鬼國」國主的趙思默,卻不敢像自己老爹那麼的「放肆」。
原來,當初趙思默回到「羅氏鬼國」之後,沒多久老國主安德就病逝了,作為唯一的法定繼承人,趙思默理所應當地成為「羅氏鬼國」新的國主。
在大宋耳濡目染了幾年的趙思默,又加上朱子柳的扶持,悄無聲息地在「羅氏鬼國」開展了一系列的變革。
當然,這裡邊也有不少,是郭默給予朱子柳的建議和意見。
大宋在今年八月遷都中都城的事情,早已沸沸揚揚地傳遍了天下。
滅大金、收大理、平西夏、敗蒙古,聽說「敦武」軍還遠征西遼國去了。
這一切,在「羅氏鬼國」境內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尤其是相鄰的大理,去國入宋之後,當地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見的改善著,這就讓「羅氏鬼國」很多人有了些想法。
安德去世之後,自動晉為「皇太后」的安靈兒,以及「羅氏鬼國」最強悍的八千鐵騎的統領石長老,從內心裡自然是傾向於大宋的。
準確地來講,他們是傾向於大宋皇帝郭默,尤其石長老還去過臨安,住過桃花島,見識過大宋的繁榮。
別人不知道,他如何不知道趙思默登基之後,朱子柳實行的一系列變革,就是大宋實行的政策啊?
不過,石長老知道,只有這樣做,「羅氏鬼國」才有機會擺脫貧窮落後的現狀。
而大宋馬上就要遷都中都城了,那個被大金國、被蒙古人佔據過的地方,馬上就要成為大宋的國都了。
石長老的想法就更強烈了,如果我們「羅氏鬼國」也能併入大宋呢?
這才有了趙思默北上的行動,而「羅氏鬼國」境內,文有朱子柳,武有石長老,宮中還有安靈兒照應著。
趙思默才安心地帶著三十名「錦衣」,到中都城來了。
「哈哈,好,既然我兒如此有孝心,爹爹如果不敢接受的話,卻也未免太過小家子氣了。」
「給南方軍區總督余玠去道軍令,命他率領兩萬『忠順』軍接管『羅氏鬼國』的防務,石長老副之。」
「既然已經歸順我大宋,『羅氏鬼國』這個名字就不適合再用了,朕親自賜名為『貴州』,為我大宋的第十八個行省,朱子柳為第一任貴州布政使。」
到手的東西,郭默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再說了,當初替「羅氏鬼國」訓練鐵騎,派遣朱子柳隨行,未必就不是為了今天啊。
「至於西遼國的處理,此事事關重大,還是等孟都統回京后,同內閣商議妥當再定吧。」
一日三喜報,再加上遷都之喜,郭默就在太和殿上,當眾冊封了一批有功的文武。
當然,更多人的冊封,還是要通過禮部、兵部、吏部等,在內閣的主持和監督下進行的。
「擢吏部尚書薛極,為太師,加封為趙國公——」
「擢刑部尚書趙汝述,為太傅,加封為晉國公——」
「擢吏部尚書程珌,為太保,加封為魯國公——」
「擢『敦武』軍都統制孟共,為征西將軍,加封為遼國公——」
「擢『靖難』軍都統制郭靖,為征北將軍,加封為靖王——」
雖然知道郭默跟大哥郭靖兄弟情深,但是,三十歲出頭就被加封為王,這也太震撼了。
要知道,這是郭默封的第一個王,宋朝時候雖然也有不少臣子被封王的,卻絕大多數是死後的追封,比如岳飛的「鄂王」。
像郭靖這樣的年齡,又是一位絕對的實權王爺,還是讓很多人嫉妒或眼紅的。
但是,在這太和殿上,愣是沒有一個人,敢出言勸諫的。
頂尖的重臣都封賞完畢了,卻唯獨沒有提到太子的人選。
不過,歷來儲君人選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雖然很多人覺得,燕王郭逸應當是不二人選。
但是,在沒有正式公布人選之前,聰明的大臣們還是三緘其口的好。
再說了,郭默是誰?
一代雄主,三十二歲,更是傳說中的先天高手,誰知道他能活到什麼時候啊,眾人似乎都不用為郭默的壽命擔心的。
於是乎,在洪武四年秋,大宋正式完成了遷都中都城,並更名為bj,開啟了大宋王朝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