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控制輿論的學問
朝議方罷,輿爭又起。
對夏言和清流們來說,輿論戰場已經盡在掌控之中了,前些日子的功夫可不是白下的。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鞏固戰果的同時,再往上添把火就是了。這種手段,他們用過太多次了,早已駕輕就熟。
在朝議之前,夏言還有些憂慮,他擔心劉同壽故技重施,用小說來煽動民眾。
以影響士林的方式控制輿論,在朝爭中來說,已經算是自下而上,另闢蹊徑的行為了。皇帝太強勢,大臣們無法在朝堂上硬抗,只有這個辦法可使得皇帝有所顧忌。
然而,劉同壽出身草根,最擅長的也是在民間攪風雨,對比士林而言,民間,屬於更加底層的存在。劉同壽一方面獲得了皇帝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將民眾發動起來,就會對清流們形成前後包夾的勢態,相當棘手。
所幸,劉同壽打錯了算盤,居然正正經經的寫了本史書出來。這個天賜良機,夏言自然不肯輕易放過,他要趁著劉同壽沒來得及修正策略的機會,大舉出擊,徹底奠定勝局。
「京城的各個書院、學堂,都要派出人手,同時,酒樓、茶寮這些地方也不能放過,京城內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有人在談論商史的話題,將正統的觀念,牢牢的植入到人心之中!」
夏言慷慨激昂的語態,深深的激勵著清流們,所有人都熱血沸騰起來,響應者眾。其中更是多有指天為誓者。若不是讀書人不講究那個,說不定還會有人搞個歃血為盟之類的,守住最後一塊陣地,進而發動反擊,這是輿論引導者——清流,與生俱來的使命!
不過,小道士畢竟從來都不走尋常路。以常理度之,本身就是個錯誤。就在夏言在禮部衙門指揮方遒,意氣風發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夏部堂,各位大人,不好了。不好了!」連滾帶爬著進來報信的,正是禮部員外郎謝正。
這次輿潮,講究的是潤物無聲,不重聲勢,只重對人心的影響。為了公義,清流們都責無旁貸,不過,他們基本都在上層的指揮方略下行事。
而謝家與劉同壽有私仇,而且也是發自內心的要維護現行政局,所以。他們自帶乾糧,發動了所有資源,表現得極為積極主動。
「何事?」夏言心裡咯噔一下,這樣都能有意外,還讓不讓人活了?
「外、外面已經傳開了。那后商書的事情,一下就傳遍了京城!」謝正驚魂未定,說話也是斷斷續續的。
「怎麼可能?」夏言大驚失色,場面也一下子混亂起來。
「是啊,明明朝議剛結束不久……」
「必是那劉同壽搶先發動,意圖搏個先機。各位不必驚慌,只要我等不自亂陣腳,以堂堂之勢迎而戰之,那賊道縱有些黨羽幫襯,辯論經史,又怎麼可能是我等的對手?哼,他打錯了算盤!」
眾說紛紜,士人們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然而,謝正的下一句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希望,「各位,聽我說,引起熱議的不是后商書,而是一本小說,叫封神演義的。其內容荒誕不經,儘是些光怪陸離的神怪故事,不過,其故事脈絡,卻與那后商書全然一致!」
「又一本?難道也是出於那劉同壽的手筆?」
「應當不錯。」謝正答道:「其文風,與日前那個吹捧賊道的江南異人傳並無二致,應當是同一人所寫……」
「可是,怎麼可能這麼快?不過十餘天的時間,他既要修史,又要在修史的基礎上寫小說,成書怎會如此之快?」
「也許是他那些幫手發揮了作用?」有人猜測道。
「那后商書和小說都只是個開頭,就算有幫手,又能如何?難不成他分派給每個人,各寫一段文字不成?如果是那樣,文中應該會留下痕迹才對啊!文風怎還會前後一致?」
無論哪個時代,撰文寫書,也多半都是一個人的工作,助手,頂多參與輔助性的工作,比如查驗資料什麼的,或者幫忙寫些相對不重要的人物的列傳。所以,進度再快,也是有限度的,現在劉同壽搞的這一出,實在很讓人費解。
「事關朝廷和儒門的體統,我等無論如何也不能就此放棄。」夏言揚聲壓下了眾人的議論,昂然道:「邪不勝正,不管他採用何等伎倆,哪怕一時佔了上風,只要我等上下一心,堅持不懈,總有守得雲開見月明之時。」
「夏部堂說得好!」
「堅持到底,澄清廟堂之氛,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清流們重新振作起來,抖擻精神,分赴京城各處而去,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正如先前的異人傳一樣,小說和史書,或現實相結合,產生的效力是驚人的。然而,這種效力無法持久,只要挺過其風頭最勁的艱難時刻,就能反敗為勝。
不過,他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一個事實,這一次,他們面對的對手很不一般。讓他們接連陷入窘境的原因,不是他們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而是對手從來不依常理出牌,那些歪門邪道的效果,偏偏又出人意表,所以才牢牢的佔據了主動權。
紫禁城。
「修史和寫小說,是集體討論,分別進行的,我稱之為雙開……」
朝議結束后,劉同壽就一直沒出宮,他要跟黃錦,應該說是胖子背後的嘉靖皇帝解釋清楚才行。需要解釋的內容很多,包括寫書本身,書中內容和思想,還有接下來的輿論戰的策略,缺一不可。
寫書的進度之所以會這麼快,人手多只是一方面,關鍵還是劉同壽的調度方法很有效。首先,他確定了主題思想,和故事的大框架,然後召集眾人參與情節或者設定的討論,韓應龍和孫升負責后商書,吳承恩負責封神演義。
有了細緻的提綱,寫起來的速度自然飛快。
而寫作的過程中,助手們也沒閑著。一部分人參與直接撰寫,那些描述場景,或是人物外型,乃至戰爭打鬥的文字,都由助手完成,主筆只負責推進劇情;另一部分人則進行校對和排版。總而言之,就是進行了標準化的分工合作。
在這個時代,工業都還處於小作坊的狀態下,只有江南沿海地帶,才存有少數進行明確分工的輕工業。在文學領域中,進行分工合作,這理念超前的可不止幾百年,除了劉同壽,自然沒人想得到。
而輿論方面,封神演義和后商書結合的效果,當然也是相當了得,具體可以參考後世的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演義脫胎於史書,然後又帶動了後者的人氣,相輔相成,遠非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至於持續性,劉同壽也囑咐黃錦不必擔心,這一次跟吳承恩自己搞出來的異人傳可不一樣,史書和演義,都是連載的。
只要故事精彩,情節連貫,那麼連載的書,人氣都比整本推出的高,因為懸念始終存在,讀者的期待感一直很強。
此外,連載還有一個好處,原本普通民眾對正史都不怎麼感興趣,只會人云亦云的跟著士林的指揮棒轉。
但這次就不會了,因為演義很有趣,跟后商書同時連載,進度又不盡相同,在強烈的期待感的驅使下,他們會很主動的參與后商書的相關討論,試著從史書中,推測演義的後續情節。
有句話說: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與此同時,政治家們又有個觀點,那就是民眾是愚昧無知,可以隨便愚弄的。實際上,這兩個觀點並不矛盾,對待陌生事物,民眾就是愚昧的,因為他們不關心,自然談不上什麼智慧。
不過,如果每個人都全情投入,認真思考,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想愚弄這樣的民眾,那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和後世的統計局,試圖告訴國人,物價波動幅度很小一樣,傻子都不會相信他們。
「原來如此,不過,同壽啊,你別怪老哥哥多嘴,書里那個紂王的形象,你是不是有些……」黃錦意味深長的說道:「其實你可以考慮修正一下,把他寫成個昏君不是更好嗎?」
「老哥的顧慮有道理,不過,在文學領域,有這麼一個定律,想要豎立一個偉大的形象,必須得用其他形象襯托。襯托的參照物越強,給人的印象越深刻,豎立起來的形象就越了不起,前人所說的那個,白痴一樣的紂王,會是個好襯托物嗎?」
劉同壽滔滔不絕的說道:「想引導輿論,最重要的是要給聽眾樂趣,讓他們沉浸其中,同時,製造爭議,也是很有必要的。反正紂王開疆拓土的事迹,都是有跡可查的,經得起推敲,為什麼不給那段歷史賦予點不一樣的東西呢?」
「神仙弟子,名不虛傳吶!」黃錦再無疑問,只剩下了感嘆的份兒。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