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帝位(結局)
邵元節的眼光不錯,後續的發展都在他的預計之中。
匪夷所思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城,隨即,又匪夷所思的被全城人所認可,最後,開始向京畿周邊,乃至更遠的地方傳揚。
劉同壽的風頭一時無兩,在民間的稱謂也是越來越多。
上虞小仙師的名頭叫起來雖然順口,但驕傲的京城人卻不怎麼喜歡,這樣的大人物,福澤豈能讓小小的一個縣城給佔盡?完全就說不通嘛!
於是,各種極盡絢爛的稱號紛紛被冠在劉同壽頭上,大浪淘沙之下,最後剩下了一個最受歡迎的——大明第一國師!
在明廷的規制中,沒有國師這個稱號,不過,反正只是個稱呼,誰又會計較那麼多呢?當消息傳進宮廷后,皇帝也是龍顏大悅,御筆一揮,順應民意的封了塊牌匾給劉同壽。
皇上都認可了,誰還不服?自是皆大歡喜。
有了這個稱號,道家協會自然更加興旺了,佛門也產生了動搖,禪宗成為第一個主動併入道門的佛教宗派。其實,禪宗本來就是華夏的傳承,其傳承的是春秋百家的縱橫家一脈的衣缽,故而長於辯難,精於此道者,就算遇上當世大儒,口舌上也佔到便宜。
這個說法是劉同壽提出來的,他拿不出證據,不過,只要想想後世的阿三就知道了,創立佛教的他們,有這種機辯的智慧嗎?苦修和瑜伽,才是他們的本行。
禪宗之後,佛教八派中,另外幾個由中土人創建的宗派——華嚴、凈土、賢首、天台、律宗,紛紛派遣門下弟子入京,向道家協會,以及劉同壽示好。一時間,雖扭扭捏捏的不肯就範,但只要再加把力。應該就能拿下了。
只有印度本土味極濃,由西行歸來的玄奘創立的法相宗;以及和印度聯繫緊密,在兩地都有傳承的三論宗;以及異族最為推崇,又被稱為黃教的密宗;毫不動搖。意圖頑抗到底。
見是這樣,劉同壽毫不遲疑,直接將早就醞釀好的重磅炸彈拋出,將佛宗各派炸了個人仰馬翻,外焦里嫩。
他沒用權勢壓人,權勢見效快,但對人心的影響卻沒什麼效率。可能還會產生反效果,這次,他用的依然是輿論攻勢。
那是一本書,名字叫:東遊記!
創意出自劉同壽,動筆的卻依然是吳承恩。後者在聽過大綱之後表示,這個題材很對他的胃口,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樣。
劉同壽自是竊笑不已,當然是量身定做了。除了方向反了之外,其他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就是取經的人換了一下,取經的方向和對象也都換了。
取經的和尚叫達摩。因為西方貧瘠,人性惡劣,故而他從印度出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在中土求得正果,創立禪宗。並以此反哺了原始佛教,使其有了長足的進步。
嚴格來說,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此外,鬧天宮的猴子也是有的,只是這次它鬧的不是凌霄寶典。而是西方凈土。如來佛祖則趴在桌子底下,喊出了那經典的一嗓子:快請玉皇大帝……當然,這猴子是中土的,因為它是女媧娘娘的石頭么。
東遊記的問世,給了佛教種種一擊,搖擺中的五派徹底打消了觀望的念頭。望風影從。依然不肯就範的三派,則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邪教,與白蓮教並列,成為了四大邪宗,從此只能轉入地下發展,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魔門。
於是,宗教戰爭告一段落,一個嶄新的道教出現在世人面前,打著皇帝和國師的名號,蓬勃發展起來。
新技術,新思想,一切不為儒家所容的東西,都在這裡得到了庇護,歷史出現了重大轉折,一切開始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
借著乾坤術的東風,劉同壽展開了營救計劃,以積攢功德,迴避接踵而至的天劫為由,他忽悠嘉靖大赦天下,罪犯可以暫交道家協會監視看管。
嘉靖猶豫了將近一年時間,最後,在皇次子載壡、三子載垕,以及皇長女常安公主接連降生的情況下,他終於拋開了那點小心眼,頒布了大赦天下的旨意,張鶴齡兄弟終見天日。
不過,劉同壽也因此觸怒了嘉靖,在朝野中清流的攻訐下,外放出京。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道家協會已經成長為龐然大物,即便沒有劉同壽麵面俱到的關注,一樣會自行成長完善。在協會中掌權的,除了飛雲、清虛等人,還有劉同壽那位慕名尋親的師叔——藍道行。
見面詳談后,劉同壽才意識到,他這位師叔,也是嘉靖朝出名的道士之一,曾經在扳倒嚴嵩的過程中,出過大力的藍神仙。
這位在歷史上被徐階利用,最後死的慘不堪言,但其手段還是很高明的,他最擅長的是占卜。占卜高手,無一不是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在這兩方面的造詣不足,肯定無法在這一行出人頭地。
邵元節已經重病告老,龍虎山的殘餘小部分回了山門,大部人馬則併入了道家協會,早已被分化瓦解,構不成威脅。沒有了龍虎山的支持,陶仲文孤掌難鳴,面對本領不在他之下,更有劉同壽撐腰的藍道行,自然翻不出什麼浪花。
其實,劉同壽被外放,未嘗不是因為道家協會的緣故。這個組織太大,劉同壽在裡面的聲望又太高,自私自利慣了的嘉靖自然不怎麼放心。
劉同壽也樂得如此,他正要開始施行與張孚敬討論過的那個計劃呢。這個計劃別人未必做的好,他自己動手,才是最適合的。
朝中有韓、孫這樣的死黨,還有已經接任禮部尚書的顧鼎臣,侍郎蔡昂等人搖旗吶喊,宮中則有藍道行和黃錦,他走的也很放心。
他任職的地點是自己選的,正是紹興府。
大明雖然有本地人不能在本鄉當官的規矩,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劉同壽不算紹興人。如果跟他娘的籍貫。他是大同人;跟他爹的,他是京城人,實情當然不能吐露,但道理就是這樣。
清流們只想著把他送走。也顧不上這許多細節了,乾脆就捏著鼻子認了。去紹興府,總好過讓他在京城禍害人,沒看他把那些和尚都給折騰成啥樣了?還有那位人人喊打的謝侍郎,身敗名裂,禍及家人,怎叫一個慘字可言?
只是不知為何。劉同壽居然放過了夏言。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倒是皇帝表示很滿意。其實劉同壽也不是心甘情願的,但朝中他總得有個對頭才行,若是沒人敢跟他為敵,那皇帝就要赤膊上陣了。
夏言好歹是熟人,留著總比換個更狠的來,比如嚴嵩什麼的……
江南是個很緊要的地方,所謂:江南熟。天下足,在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原之前,湖廣的糧食產量。遠在江南之下。而江南氣候宜人,受小冰河時代的影響不大,只要將這裡經營好了,政局也清明,自不虞有流民作亂。
還是那句老話,華夏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模範的老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哪怕為政者再怎麼壓榨,他們也不會亂來。
治政先治水。嘉靖年以來,江南水患頻頻,一部分出於天災,另一部分則是**。
嘉靖一登基就撤了各地的礦監、鹽監、船舶監、水監,前幾者影響的是收入,監督水利建設的太監一走。各地的水利建設立刻就形同虛設了。銀子不少拿,屈叫得震天響,但就是沒人做事,堤壩比豆腐還嫩,水渠比鞋印還淺,不鬧水災才是怪事呢!
劉同壽到任后,與精通水利的名臣湯紹恩同心協力,在三江口——即錢塘江、錢清江與曹娥江的交匯處,修建了名聞後世的三江閘,一舉解決了山陰、會稽、蕭山三縣的內澇和防禦海潮倒灌問題。
而後,他又主持重修了玉山斗門、朱儲斗門和新逕斗門,並對鑒湖進行深挖工程,加強這裡的蓄水功能。
一系列工程完工後,江南水患再不復現,時人筆記稱:海澄江清,娛氛湛然。
解決了水患,劉同壽又開始籌謀重開海禁事宜,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之餘,也引發了海寇之亂。
憑藉老爹留下來的班底,和已經小有所成的武功,以及從道家協會精選出來的眾多武林高手,劉同壽在江南大地,以及海疆之上,與海寇展開了連番大戰。其間,不斷有名將強豪加入。
在京城武舉試中結識的愈大遒,武當第一高手張松溪……群英薈萃於劉同壽麾下,最終擊敗混雜了倭人的海寇,並反攻倭島,佔據殖民地,開闢了新的海貿航線。
因為掌握了兵權,嘉靖的疑心病再犯,重新將劉同壽召回京城。
回京后,事務繁雜,出乎劉同壽意料的是,張鶴齡兄弟的登門拜訪。兩人出獄后,一直小心度日,卻依然惶惶不可終日,拜訪的目的,除了道謝,還有求救。
劉同壽與這二人沒有多大交情,自然不肯承諾,卻沒想到兩人請出了張太后,在劉同壽入宮的時候,突然現身相見。
劉同壽與劉良女極為相似的容貌,引起了張太后的聯想,不久之後,老人猜到了劉同壽的真正身份。欣喜若狂之下,開始籌謀復辟事宜。
然而,正德朝至今已經過了近二十年,老太后除了能證明劉同壽的身份之外,就再也幫不到其他忙,所以,想有所作為還得靠他自己。
就在這個時候,邊關傳來警訊,俺答、吉囊由大同入寇,肆掠太原諸地,而後又移兵向南,兵鋒直指雁門關。雁門守將昏聵無用,竟棄關而逃,軍士解散,於是俺答諸虜如入無人之境,肆虐中原,京城一日數驚,烽火不絕。
同時,受到韃靼人的鼓舞,朵顏三衛大舉入寇,入開原,攻瀋陽,前鋒哨探直趨遼陽,遼鎮危急,薊鎮不敢輕動。嘉靖令宣大總督樊繼祖往援太原,樊繼祖膽怯不敢出兵,任由韃虜抄掠肆虐。
危急關頭,群臣束手,嘉靖只管誦經禱告,劉同壽請命督軍,輕騎出關,於宣府以尚方寶劍斬樊繼祖,繼而統兵入大同,與俺答戰於應州。
大勝!
依靠外四家軍的班底,劉同壽盡收宣大精銳,於是以暗度陳倉之計,統率輕騎數千,秘密返京,一舉控制了京城!
然後,他請出太后,驗明正身,循英宗故例,廢皇帝,登帝位。
控制了幾大邊鎮,又有強大的民眾基礎,道家協會又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反對的聲音雖然存在,但卻無法扭轉大局。
第一國師的故事,就此結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