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西南政策
西海城的城牆堡壘已經建成。
之所以能這麼快建成,全是西海省總督婁師德和長史張說做了完全準備。
建造局在河源東邊的山谷秘密建造了一個小型水泥廠,秘密生產了一年水泥,加上從後方運送而來的水泥。
石頭、河沙、竹木等準備妥當。
在婁師德的一聲令下,萬餘從後方調來的精壯民夫蜂擁而上,在吐蕃人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只半個月的時間,西海城的城牆就豎立起來。
圍繞著西海城的十八個碉堡更是駐紮進了一千八百西海軍,如同十八顆釘子牢牢地釘在了西海南岸。
吐蕃大非川統帥名叫加倉沒錯,他完全被大唐的築城速度給驚到了。
萬萬沒想到,剛集結了兵力正要去搞破壞,面對的堅城堡壘就像是憑空出現的。
水泥這個玩意,吐蕃人早已經知道,甚至加倉沒錯都已經拿到過水泥和成品。
一小袋子水泥和一塊幹了的混泥土。
只是水泥受潮如同沙土,混凝土堅如石頭,這真是這泥土般的東西跟沙子混合而成?
當時的加倉沒錯完全不可置信。
之後吐蕃人又得知水泥的產量極其有限,別說是築城了,就是李賢想要建造個宮殿的用量都不夠,這也就讓吐蕃人放心了。
連宮殿的用量都不夠,拿什麼來築城?
西海更是山高水遠運輸不便,西海省更不可能拿水泥來築城了。
就靠以前的築城方式,先給唐國修個半個月一個月,而後趁其不備一個突襲,就能連警戒唐軍和築城民夫都成為俘虜。
以往都是這麼做的!
這也是唐軍始終無法在西海岸築城的主要原因。
可現在,唐人居然依靠水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就將城牆和堡壘給建造好了。
等於吐蕃人要面對的,除了十八個堅固堡壘,還要面對整體堅如石頭的高大城牆。
「決不能讓唐軍站穩腳跟,沖!」
趁著城池和堡壘還只是一個空殼,必須拿下,要是拿下豈不是等於唐人給老子做了嫁衣裳?
加倉沒錯收拾心情,指揮著吐蕃軍朝著空殼的西海城衝殺而去。
結果,唐軍有了堅城阻擋,就是民夫都變得異常驍勇,在十八個碉堡的配合下,讓吐蕃軍連連受挫。
「速撤~」
加倉沒錯當機立斷,立即率領吐蕃軍撤退。
也幸好他撤得及時,還事先暗中準備了伏擊和接應部隊,從而逃出升天。
此戰,加倉加錯率領的大非川吐蕃軍傷亡三成。
即使因為事先埋伏的伏軍,擊敗了冒進的唐軍先鋒,加倉沒錯的心情異常沉重。
讓唐軍在西海築城成功,今後的戰事將對吐蕃愈發不利。
一旦唐軍以水泥築城法步步推進,不說堅城,就是一個個的碉堡,都能像一粒粒釘子牢牢地釘在這片高原大地上。
即使唐軍無法攻上大本營高原,那麼吐蕃也將徹底失去大非川這片廣闊區域,今後將會被徹底地困在雪域高原上。
加倉沒錯對此憂心忡忡,急報邏些大本營。
西海城。
西海總督婁師德的心情也不是很美好。
因為前鋒大將的輕敵冒進,致使加倉沒錯逃出生天。
「大帥,末將輕敵冒進致使慘敗,還讓加倉沒錯逃回大非川,末將自知罪該萬死,大帥如何處置,末將甘願領罪。」
西海軍先鋒大將於海跪倒在地。
「大帥,於將軍遇伏,此非戰之罪,只怪加倉沒錯太過狡猾,不但跑得太快讓前鋒追得太急,也沒想到加倉沒錯還會有伏兵,致使中了埋伏,懇請大帥明鑒!」
於海的人品不錯,婁師德還沒有說話,一個個的將領立即跳出來,陳述事實為於海開脫。
這一仗前鋒慘敗,的確不能將責任怪在前鋒的身上。
婁師德也沒有料到,加倉沒錯的敏銳性居然這麼強,在合圍沒完成之前就突出了包圍圈。
於海的前鋒為了拖住加倉沒錯,追得太急致使進入吐蕃伏兵的埋伏圈,從而受到重創。
「起來吧,此戰錯不在你身上,這加倉沒錯的確稱得上是吐蕃名將,不但敏銳性極強,而且在那種情況下還能留下伏兵,看來是咱們的勁敵,今後不可輕敵。」
「謹遵大帥教誨,末將等不敢輕敵!」
眾將應諾,加倉沒錯的本事他們也見識了,對這樣的勁敵,輕敵可是要送命的。
「可惜水泥的產量嚴重不足,否則咱們只要修碉堡徐徐推進,不出三年吐蕃人將不戰而潰,大非川徹底納入我大唐版圖。」
張說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水泥的澆灌築牆,速度非常便捷快速,而且快速凝固還異常堅固,能在三五天內就將牆體建造到一兩丈高,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
唯一缺點就是水泥的產量實在是太低了。
婁師德嘆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能盡量提高產量,採取真真假假的推進速度,以此來迷惑吐蕃人,讓他們驚慌。」
敵軍只有驚慌,才會出錯。
這樣,也能抓住機會給予敵軍重創。
「大帥,我認為是時候將以前被俘的鄉親解救回來了。」
吐蕃人肆虐隴右道多年,被俘的軍民百姓無數,如果是被送往高原為奴,那暫時是沒辦法的。
就算是在大非川,也不是短期所能解救的。
只有在西海北邊吐蕃人的控制區,是時候出兵解救了。
一來奪取吐蕃人的地盤徹底掌控整個西海,二來解救被俘的鄉親們。
雲貴省,昆明!
這是一座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的城市。
駱賓王擔任雲貴省首任巡撫以來,每天忙碌個不停,身體不見虛弱反而因為充實而精神煥發。
不知是雲貴的風水適合駱賓王,還是忙於自己的事業讓人太有成就感所致!
「撫台,唐總兵再次彈劾您對外軟弱,致使六詔愈發張狂,對雲貴軍屢有冒犯。」
幕僚匆匆送來雲貴總兵唐休璟轉送來的彈劾副本。
「休璟行事倒也光明正大!」駱賓王接著苦笑道:「唐總兵是名將,可雲貴形勢複雜遠超任何地方。」
唐休璟的兵法謀略絕對不亞於黑齒常之王孝傑等大唐名將,這點駱賓王是知道的。
之前,駱賓王的重心在穩定地方,唐休璟在對吐蕃用兵以牽制對方的兵力,好策應西域和西海戰事。
那段時間雙方之間各有所需,配合得還算默契。
之後,聿賁城徹底將唐休璟阻擋,攻打半年無果損兵折將,這才不得不退兵。
唐軍在距離聿賁城南方百里處築了一個三河要塞。
至此,唐軍和吐蕃軍就相持在聿賁城和三河要塞之間,誰也奈何不了誰。
北上無果,唐休璟的目光就放在六詔上。
只是雲貴不管是地形,還是各族之間的關係都遠超任何地方,絕不是驍勇善戰就能解決得了的。
否則千百年來的歷朝歷代,也不會對此束手無策。
駱賓王採取的是扶持一家分化瓦解,徐徐而進的懷柔政策。
而唐休璟崇尚的躍馬衝殺以力破之的鐵血政策。
兩個人的理念天壤之別,在很多方面都相互扯後腿,這使得雲貴的事務進展不進反退。
駱賓王曾經數次向李賢上摺子,希望能調離唐休璟,讓他到更適合的地方去建功立業,雲貴真的不適合唐休璟。
唐休璟同樣彈劾駱賓王,認為駱賓王的做法是有害無益的。
目前六詔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相互之間還有矛盾甚至是仇視,就這樣還這麼難對付。
而駱賓王採取的扶持一家分化瓦解的策略,而一旦一家獨大的話,整個六詔形成一股勢力,那麼危害性將遠超之前。
唐休璟的策略,是趁著六詔一盤散沙之計,利用唐軍的強大各個擊破,採取鐵血鎮壓的方式,直接將六詔地盤納入版圖。
兩人各不相讓,一道道彈劾對方的奏摺飛到李賢的手裡。
「延福,將駱賓王和唐休璟之前的所有奏摺都拿來,朕要再重新看一遍!」
不一會兒,駱賓王和唐休璟的奏摺,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擺放在桌上,李賢開始重新一本一本的瀏覽,做著比較。
在這之前,駱賓王提出的懷柔政策,李賢是贊同的,因為到後世解放前,西南都是這種局面,他也沒有辦法。
既然駱賓王有政策,那就施行吧,反正再壞也不會壞到哪裡去,萬一要是收到成效,那就是意外驚喜了。
現在再看唐休璟的策略,以及彈劾駱賓王的策略會帶來的危害性,這使得李賢心中豁然一驚!
李賢想到了李隆基時期的南詔。
李賢之前看過六詔的名字,裡面並沒有南詔,可也知道南詔是一個統一且強大的勢力,一度給強大的李隆基王朝造成巨大的麻煩。
雖然李賢不知道南詔的來歷,但也知道,這肯定是其中一詔統一了六詔所帶來的的結果。
現在再看駱賓王的政策,南詔的出現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
在大長桌會議室上。
李賢拋出了駱賓王和唐休璟之間互不相同的策略。
禮部尚書率先說道:「陛下,臣以為駱巡撫的策略是最合適的,西南形勢太過於複雜,分化瓦解的懷柔政策或許真能對症下藥。」
大部分人也都點頭認可,包括狄仁傑和張柬之。
「陛下,懷柔政策將造成一家獨大,一旦尾大不掉將造成更大的禍端,臣以為當謹慎對待!」
兵部尚書等數人認為駱賓王的這個政策蘊含著風險,可以施行但要加以提防,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危害。
「陛下,臣請調離駱賓王,由唐休璟擔任雲貴總督,全權主持軍政事務。」
這句話一出,頓時震驚重臣們,他們看向發言的人無不是目瞪口呆。
因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魏元忠。
魏元忠和駱賓王可是知交,還有姚崇,這三人被朝野公認為是鐵三角。
可此時,魏元忠不但不支持駱賓王的西南政策,反而一意孤行地力挺唐休璟調離駱賓王。
李賢看向魏元忠,問道:「魏卿,說說你的理由。」
「臣以為,臣以為六詔都難以應對,若是採取扶持一家分化瓦解的懷柔政策,只會造成一家獨大,那麼帶來的危害將遠超現在。
臣建議採取唐休璟用武力鎮壓的鐵血政策,用一時之痛來換取西南的長治久安。」
「不妥,我大唐乃仁義之師,一旦在西南採取鐵血政策將惹人詬病,還會影響到其餘地方。」
「沒錯,如今吐蕃和突厥才是重中之重,這兩個地方都進入關鍵時候,這時候西南就不能亂。」
「駱巡撫的懷柔政策才剛開始施行,現在說危害為時尚早,臣以為可施行三年再看成效。
到時懷柔政策不行是話,吐蕃和突厥已經平定,再來以鐵血對待西南也為時不晚。」
重臣們要麼反對,要麼認為暫時不可為,反正沒人支持現在調離駱賓王。
「臣請陛下定奪!」
魏元忠將這個話題交給李賢來決斷。
「調駱賓王擔任浙閩省巡撫,升任唐休璟擔任雲貴總督主持雲貴軍政事務!」
李賢的決斷讓人震驚。
重臣一番勸諫見陛下乾坤獨斷,也就不在勸諫轉而支持陛下這個決斷,進而出謀劃策。
眾臣都沒有反對,這道旨意就以六百里加急送往昆明。
李賢既然已經知道南詔的危害很大,那麼足以說明駱賓王的策略是完全失敗的。..
那麼不趁早斷了這個策略,還等留著過年嗎?
鐵血政策雖然殘酷一些,也正如魏元忠所說的那樣,以一時之痛來換取長治久安,這筆買賣還是非常划算的。
「馬踏龍城,馬踏龍城!」
河東、關內、河西三省鐵騎,以品字形的衝鋒架勢,朝著聞名遐邇令無數漢族明將熱血沸騰的龍城衝殺而去。
龍城一戰而定。
這時候的龍城不叫龍城,名叫哈林,也不是突厥人的中心,早已經淪為普通的城池。
突厥人不將龍城當一回事,但在所有漢人的心中的意義非凡。
哪怕已經變成一座廢城。
「河西軍駐守龍城,關內和河東兩軍進逼烏德韉山,將突厥人逼向東北。」
三省軍統帥、河東總兵官李勇頒布帥令!
唐軍從西方和南面逼近烏德韉山,這個消息傳到烏德韉山。
此時,骨咄祿和韓浩都沒有在烏德韉山,守將一得到這個消息,就說道:「是時候撤離這裡了,咱們到更加富庶的東北去!」
烏德韉山所在的區域,比之東北靺鞨人地盤可要差很多,早前遷往東北的親戚送來消息,讓留守的人巴不得早一步遷移過去。
現在唐軍來了,按照計劃,是遷移的時候了。
於是突厥人興高采烈地放棄了烏德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