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陳父借書
南北朝時期,齊國境內,國山縣,有一位少年叫陳慶之。他出身於清貧秀才之家,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自小喜好讀書和對弈。陳慶之讀書過目不忘,雖然家境貧寒,但父親是秀才,家裡還是有不少書籍的,把自己家的書讀完后,又借遍方圓數十里的書,無論農書、醫書和兵書,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陳慶之求知若渴,陳父也是把能借到的書都借遍了,奈何陳慶之看起書來就像饕餮餵食,永遠不滿足。由於陳家的家境,能借的書也是有限,陳父每天看到兒子看書看得如痴如醉,心裡想的是一定要讓兒子飽讀詩書。陳父每天到處打聽哪裡有書,幾乎是見人就問,逢人就打聽,經常也能借些書回來,可是借多了,幾乎就很難借到陳慶之沒看過的書。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打聽,在隔壁縣有一位鄉紳,叫劉大寶,家裡有藏書數千冊。陳父一聽,大喜過望,很快叫上好友劉文道,陪同自己去借書。劉文道和陳父從小一塊長大,家境和學識基本上一樣,兩人脾氣也相投,長大后都把對方當成唯一的知己。借書之路雖然有些遠,為了兒子殷切的眼神,陳父叫上好友一起收拾行李,再帶些家鄉特產,就往劉大寶家中而去。經過數日長途跋涉,兩百多里路,兩人一路不辭幸苦,來到縣城,就立馬找到一位老人家問,劉大寶家在哪條街。老人家聽聞陳府二人大老遠來為兒子找劉大寶借書,感動之餘又有些痛心,他告訴兩人,劉大寶乃附庸風雅之輩,且又是極度小氣之人,家裡的藏書都是祖輩留下來的,自己不願意看,更捨不得借給別人看,幾乎沒有人能借到他們家的書。老人家邊說邊搖頭,但他還是把劉大寶家的位置說了。陳父二人聽到老人家這樣說,心都涼了半截,但來到來了,肯定是要試試看的。
陳父帶著好友來到了劉大寶家中,硃紅色的大門連著兩邊高高的圍牆,「漆黑的牌匾寫著「劉府」兩個大字,一看就知道是有錢人。兩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敲開了大門,一位下人開了門,簡單的問了情況后,就讓兩人先在門口等著,自己進去稟報后回復。劉大寶正在家裡喝茶,聽說來了兩位遠方的客人,還帶著禮品要見自己,於是讓下人把他們帶進來。陳父見到劉大寶,趕忙先把特產送上去,劉大寶也沒問人家送禮的原因,就示意下人接過來。陳父見劉大寶接了禮物,心中不由的一喜,就說:「聽聞劉老爺富甲一方,家中藏書數千冊之多。鄙人家中有一兒,特別喜歡看書,今日冒昧過來,是想向劉老爺借一些藏書,看完后即刻完璧歸趙,還望劉老爺成全。」劉大寶聞言心中一驚,借書可是借他的命啊!他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說:「兩位,家中藏書乃歷代先祖心血,很多書還是孤本,價值連城,借書事小,如書破損、丟失則茲事體大,恕難從命,還望見諒啊!」劉文道聽不下去了,沒好氣的回道:「劉老爺,書是給人家看的,這才是書的最好去處,可曾想過,令祖們苦心收集這麼多書,就是希望後輩子孫能多看書,並普惠鄉鄰,而不是束之以閣。」陳父聽到好友的說辭,怕得罪劉大寶,於是趕忙接著說:「劉老爺,我這位兄弟心直口快,還望海涵,我們跨縣遠道而來,走了數百里,只為犬子借書,希望看在我們一番誠意,借我們一些書,看完數日可還,我們可以立下字據,如有損毀或遺失,願意照價賠償。」劉大寶聽二人之說,竟有些語噎,看著陳父殷切的眼神,眼球滴溜溜的一轉,準備先來個緩兵之計,於是說:「二位既是遠道而來,也有如此誠意,那二位今日就先找一家客棧休息,待我明早沐浴焚香,請示先祖后,再命人去客棧回復二位,看借哪些書,今日請二位先回吧!」兩人見話已至此,就拱手告別,在附近找客棧休息一天。次日響午,劉府的僕人找來,直接說:「我們老爺說了,祖宗們不同意把書外借,你們還是回去吧。」兩人聽完氣不打一處來,知道中了劉大寶的緩兵之計,可是大老遠過來,禮物都送了,一本書都沒借到,實在不甘心。陳父跟劉府僕人說道:「小哥,你就辛苦一趟,帶我們回府,我再跟劉老爺好好說說。」「不必了,我們老爺已經出遠門了,十天半月回不來。」說完,劉府僕人揚長而去,留下二人面面相覷。無奈,只有打道回家了!
正所謂:為子求書行百里,空手而回唯興嘆,藏書千冊吝嗇家,狗眼看人誇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