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要多照照現實的光和事外無道的幾種驅動
很多問題的解決辦法,都是路在腳下。
不是說摸著石頭過河,萬一前面沒石頭了,人又已經到了深水區,那該怎麼辦呢?
連退都不好退。
所以說摸著石頭過河,前提是其實早就知道前面一直有石頭,且能夠摸得到,並不是心裡沒數的冒險和莽。
如果是真沒有前方的地圖,就比如當時的我一樣,又該怎麼辦呢?
正確的第一步極其重要。後面的事反而要比你想像的難度好辦多了。
尤其是對我這個曾經是以及現在仍然是的重度拖延症患者的體驗。
好在我知道多讀書這第一步肯定是能救命的,剩下只是挽救的效率和程度,能救到什麼樣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摔打多了后,我會漸漸推崇陸九淵的那句「事外無道」的話,不再先苦心孤詣的要先尋找到什麼高深理論才能下手,這種才真是病,能直接先要掉你半條命的病。
對王陽明「知行合一」這話的理解,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在改變,我對民國的陶行知先改名知行后改名行知的順序也非常認同。
行在知先啊,甚至說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我的偏向是行易知難。
你走開第一步后,剩下的事多數是事情帶著你跑,而不是象那條在河邊苦心孤詣發愁去哪邊喝水的驢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諺語說哪怕快速做出最壞的決定也會比什麼都不做好的原因之一。
當然,敲重點,注意,這句諺語也部分有毒,尤其炒過股的人體驗會深到骨子裡去。
事外無道,只管去做。
現實會告訴你什麼對你是好的。
事情會帶著你向前走。
帶著你走的同時,我覺得會有幾類東西在和你產生相互作用時能帶來正向的擴大反饋。
一樣是事件驅動。事情在發生,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饋,也會傳回各種對應的反饋信息,這是第一重驅動。
二是情緒或者興趣驅動。隨著事件的推進,會攪動起各種信息的反饋,你能從中截取到什麼,在你變化的頻率的那個開始。
三可能就是美學驅動了。因為前面的事物可能都會從喧囂歸於平靜,之後又如靜水一樣,你只有連接到最深層的部分,你才會有最深層的驅動,這個最深層,就隨著不同的哲學觀而有不同的定義。
柏拉圖是認為先有美的形式,才有美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