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邊城古道

第一章(1)邊城古道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清晨,當鮮紅的太陽在海面上浮出,在渤海之濱的海豐鎮衝出一紅一白兩匹快馬,沿著通往縣政府所在地金沙鎮的官道,像一陣驟風一樣向著西北方向一路絕塵而去。在燦燦的朝霞映照下,騎在馬上的兩位騎士嫻熟地變換著身形,催動著坐下的兩匹快馬翻蹄亮掌,竄騰跳躍,風馳電掣般越過荒草遍地的原野奔向了金沙鎮。

馬上的兩位騎士都是青年小夥子,騎在白馬上的騎士是洋學生打扮,名叫康洪恩;騎在棗紅馬上的騎士是軍人打扮,名叫景元甫,兩人都是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成員。康洪恩是抗日救國會的宣傳委員,景元甫是抗日救國會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們二人此行去金沙鎮是邀同抗日救**總指揮向靖遠,一起去到金沙鎮以北的黑龍港動員港內的綠林武裝參加抗日救國會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隊伍的。

康洪恩是個奶油小生式的美男子,長得長身玉面,細腰乍背,眉似點漆,目若秋水;在他白白凈凈的四方臉上,筆挺的鼻樑下圓圓的下巴微微向上翹著,眉宇間不時透出一種頑皮的神色;其濃黑飄逸的的學生式分頭更使他俊雅瀟洒的姿容倍添風采。他身著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裝,腰中扎著一棵黑色的軍用皮帶,肩上斜挎著一支左輪手槍,一身戎裝打扮,騎術嫻熟地俯身騎在馬上,手中揮動著馬鞭打馬急馳,隨著矯若游龍的白馬竄騰跳躍,其輕捷的身形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康洪恩是天津南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二十二歲。他出身於海豐鎮的名門世家,祖父康元貞是前清的舉人,父親康天祿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在海豐鎮,他們家有良田千頃,騾馬成群,還開設有全鎮最大的中藥鋪;另外,他們家還在天津開設有好幾家貿易商行,是個在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富豪之家。

據康氏族譜記載:康氏世居山東即墨,先祖為明代武官,積功升至總兵。明永樂皇帝登基后建都北京,先祖帶四子二侄隨駕北遷;時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長蘆鹽務荒蕪,故將一切場灶令隨駕人員膺之,先祖奉旨分隸海豐鎮灘。由於其家學淵源,康氏家族世代尚武,歷久不衰,尤以武當劍和羅家槍聞名鄉里,亦堪稱是武林世家。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是個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醫術精湛,特別對跌打損傷、正骨接骨和長瘡流膿的疑難雜症有獨到的研究,其獨門的歧黃之術在當地堪稱一絕,為此人送綽號「賽華佗」!由於他性情溫和,平易近人,給人看病診治不分富貴貧賤,救危扶貧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很受時人的尊敬和愛戴,因此老百姓又稱他為「康善人」!

康天祿思想開明,目光遠大,他崇尚先祖的遺風,不像一般鄉下的土財主那樣眼睛里只盯著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為了振興家業,光大門楣,他特別注重對孩子文才武功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學以致用,報效國家,致力於仕途經濟。

康洪恩共有弟兄姐妹五人,在父親康天祿的督導下,長兄康洪魁追隨鄉誼西北軍名將張之江投身軍伍,后編入二十九軍在抗日名將張自忠手下任上校團長。次兄康洪茂經張之江介紹考入了黃埔軍校,畢業后留校擔任了武術教官。大姐康世英在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后隨同丈夫同去了美國留學。二姐康世華在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剛剛畢業,嫁給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一位次長的公子,隨同丈夫去了南京。只有康洪恩一人尚在上學。

康洪恩在家中是個老小,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對他疼愛有加。他自幼聰慧過人,卻生性頑皮,在學業上不肯下苦功,專好舞刀弄槍,和人比武較技,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開化,才在父親的循循誘導和嚴厲的管教下發奮讀書,考入了天津著名的高等學府南開大學。不過,正是由於他生性頑皮,嗜武成癖,自幼年就練成了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在武風昌盛的鄉里小有名氣,就連他帶藝從軍的兩個哥哥也不得不對他青眼相加。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今年已經年過五十,他的大半生經歷了大清王朝和中華民國兩個朝代。自打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特別自蔣介石政府從名義上統一全國以後,具有儒家正統觀念的康天祿和大多數循規蹈矩的老百姓一樣,一直以來都是把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奉為唯一合法政府的;至於**在南方轟轟烈烈搞了七八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他則是聞所未聞。因為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份,**才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在此之前,**的觸角還沒有伸到他的家鄉來呢!

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竭盡全力要把自己的孩子一個一個全都培養成黨國的棟樑的時候,他的寶貝兒子康洪恩卻在天津南開大學上學期間參加了**。只是由於黨的紀律的嚴格約束,康洪恩才始終沒有把自己加入**的消息告訴老父親。至於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以及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是不是也在外面加入了**,他更是無從知曉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只要是加入了**就等於把自己的腦袋拴在了褲腰帶上,隨時都有被丟掉的危險,又豈能夠輕易泄露一二!

康氏一族所居住的海豐鎮是個濱海的繁華小鎮,位於渤海西岸,隸屬於河北省新海縣轄區。新海縣轄區是一個新建的行政區,在歷史上分屬於滄縣和鹽山縣。一九三六年清明節之前,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攜同家眷在數十名衛士的護送下,由天津經過新海縣前往山東樂陵老家祭祖,當其隨行人員回返天津途經新海縣北部的三虎庄附近時,遭到了當地土匪的攔劫襲擊。有鑒於此地處於鹽山縣北部和滄縣東北部邊沿地帶,地曠人稀,而且距離滄縣和鹽山縣兩縣城較遠,民風強悍,匪患猖獗,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同年五月劃出滄縣東北部和鹽山縣北部,另設置了新海設置局以治理此地,隨後升格為新海縣。新劃定的新海縣東臨渤海,西與滄縣和鹽山縣為鄰,南接山東,北靠天津,境內的海岸線長達二百四十多華里。縣政府設在了位於縣境中部的金沙鎮。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新海縣被**八路軍納入了冀魯邊區的版圖。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寇相繼佔領了北平、天津,隨即又沿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犯,把侵略的戰火燒到了古城滄州和新海縣的地面。

八月中旬,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各部分別在滄縣以北的劉各庄、姚官屯、李天木一線,以及滄縣以南地區設防;二十九軍沿流河、北王莊、丁苑庄、馬廠及新海縣境內西部之滕莊子、康莊子布防,與日軍對峙。

九月初,日軍主力磯谷師團派飛機轟炸馬廠兵營,並隨即向滄州境內馬廠一線進犯,中國守軍與日寇展開血戰。經過二十多天的拉鋸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給日寇以重創,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馬廠一線陣地相繼失守后,九月三十日,第一集團軍集中第四十軍、第四十九軍和五十軍余部趁夜組織大刀隊傾力反擊,曾一度收復部分失地,但終因沒有制空權,沒有反坦克的重武器,實力不敵,在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后被迫撤離。至一九三七年十月初滄縣全境均被日軍攻佔。

爾後,日軍沿津浦鐵路向山東方面推進,暫時無暇顧及地處邊遠的新海縣,但在國民黨新海縣官員紛紛南逃的情況之下,地方的縣區鄉村政權機構全部癱瘓,在整個新海縣境內沒有留下抗日軍隊的一兵一卒,全縣處於一種極其混亂的無政府狀態。

新海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部,屬冀東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地勢低洼,多水澤草窪,自古為上游鄰縣排泄洪水的過境區,故而在北部區域形成了一個方圓一二百里的蘆葦盪,號稱黑龍港。由於黑龍港內水面闊大,港汊交錯,蘆葦和野草叢生,港內又有許多小島,歷來是綠林武裝棲身出沒的理想之地,與之相鄰的沿海一帶則有海匪。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清晨,當鮮紅的太陽在海面上浮出,在渤海之濱的海豐鎮衝出一紅一白兩匹快馬,沿著通往縣政府所在地金沙鎮的官道,像一陣驟風一樣向著西北方向一路絕塵而去。在燦燦的朝霞映照下,騎在馬上的兩位騎士嫻熟地變換著身形,催動著坐下的兩匹快馬翻蹄亮掌,竄騰跳躍,風馳電掣般越過荒草遍地的原野奔向了金沙鎮。

馬上的兩位騎士都是青年小夥子,騎在白馬上的騎士是洋學生打扮,名叫康洪恩;騎在棗紅馬上的騎士是軍人打扮,名叫景元甫,兩人都是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成員。康洪恩是抗日救國會的宣傳委員,景元甫是抗日救國會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們二人此行去金沙鎮是邀同抗日救**總指揮向靖遠,一起去到金沙鎮以北的黑龍港動員港內的綠林武裝參加抗日救國會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隊伍的。

康洪恩是個奶油小生式的美男子,長得長身玉面,細腰乍背,眉似點漆,目若秋水;在他白白凈凈的四方臉上,筆挺的鼻樑下圓圓的下巴微微向上翹著,眉宇間不時透出一種頑皮的神色;其濃黑飄逸的的學生式分頭更使他俊雅瀟洒的姿容倍添風采。他身著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裝,腰中扎著一棵黑色的軍用皮帶,肩上斜挎著一支左輪手槍,一身戎裝打扮,騎術嫻熟地俯身騎在馬上,手中揮動著馬鞭打馬急馳,隨著矯若游龍的白馬竄騰跳躍,其輕捷的身形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康洪恩是天津南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二十二歲。他出身於海豐鎮的名門世家,祖父康元貞是前清的舉人,父親康天祿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在海豐鎮,他們家有良田千頃,騾馬成群,還開設有全鎮最大的中藥鋪;另外,他們家還在天津開設有好幾家貿易商行,是個在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富豪之家。

據康氏族譜記載:康氏世居山東即墨,先祖為明代武官,積功升至總兵。明永樂皇帝登基后建都北京,先祖帶四子二侄隨駕北遷;時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長蘆鹽務荒蕪,故將一切場灶令隨駕人員膺之,先祖奉旨分隸海豐鎮灘。由於其家學淵源,康氏家族世代尚武,歷久不衰,尤以武當劍和羅家槍聞名鄉里,亦堪稱是武林世家。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是個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醫術精湛,特別對跌打損傷、正骨接骨和長瘡流膿的疑難雜症有獨到的研究,其獨門的歧黃之術在當地堪稱一絕,為此人送綽號「賽華佗」!由於他性情溫和,平易近人,給人看病診治不分富貴貧賤,救危扶貧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很受時人的尊敬和愛戴,因此老百姓又稱他為「康善人」!

康天祿思想開明,目光遠大,他崇尚先祖的遺風,不像一般鄉下的土財主那樣眼睛里只盯著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為了振興家業,光大門楣,他特別注重對孩子文才武功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學以致用,報效國家,致力於仕途經濟。

康洪恩共有弟兄姐妹五人,在父親康天祿的督導下,長兄康洪魁追隨鄉誼西北軍名將張之江投身軍伍,后編入二十九軍在抗日名將張自忠手下任上校團長。次兄康洪茂經張之江介紹考入了黃埔軍校,畢業后留校擔任了武術教官。大姐康世英在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后隨同丈夫同去了美國留學。二姐康世華在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剛剛畢業,嫁給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一位次長的公子,隨同丈夫去了南京。只有康洪恩一人尚在上學。

康洪恩在家中是個老小,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對他疼愛有加。他自幼聰慧過人,卻生性頑皮,在學業上不肯下苦功,專好舞刀弄槍,和人比武較技,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開化,才在父親的循循誘導和嚴厲的管教下發奮讀書,考入了天津著名的高等學府南開大學。不過,正是由於他生性頑皮,嗜武成癖,自幼年就練成了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在武風昌盛的鄉里小有名氣,就連他帶藝從軍的兩個哥哥也不得不對他青眼相加。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今年已經年過五十,他的大半生經歷了大清王朝和中華民國兩個朝代。自打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特別自蔣介石政府從名義上統一全國以後,具有儒家正統觀念的康天祿和大多數循規蹈矩的老百姓一樣,一直以來都是把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奉為唯一合法政府的;至於**在南方轟轟烈烈搞了七八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他則是聞所未聞。因為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份,**才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在此之前,**的觸角還沒有伸到他的家鄉來呢!

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竭盡全力要把自己的孩子一個一個全都培養成黨國的棟樑的時候,他的寶貝兒子康洪恩卻在天津南開大學上學期間參加了**。只是由於黨的紀律的嚴格約束,康洪恩才始終沒有把自己加入**的消息告訴老父親。至於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以及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是不是也在外面加入了**,他更是無從知曉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只要是加入了**就等於把自己的腦袋拴在了褲腰帶上,隨時都有被丟掉的危險,又豈能夠輕易泄露一二!

康氏一族所居住的海豐鎮是個濱海的繁華小鎮,位於渤海西岸,隸屬於河北省新海縣轄區。新海縣轄區是一個新建的行政區,在歷史上分屬於滄縣和鹽山縣。一九三六年清明節之前,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攜同家眷在數十名衛士的護送下,由天津經過新海縣前往山東樂陵老家祭祖,當其隨行人員回返天津途經新海縣北部的三虎庄附近時,遭到了當地土匪的攔劫襲擊。有鑒於此地處於鹽山縣北部和滄縣東北部邊沿地帶,地曠人稀,而且距離滄縣和鹽山縣兩縣城較遠,民風強悍,匪患猖獗,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同年五月劃出滄縣東北部和鹽山縣北部,另設置了新海設置局以治理此地,隨後升格為新海縣。新劃定的新海縣東臨渤海,西與滄縣和鹽山縣為鄰,南接山東,北靠天津,境內的海岸線長達二百四十多華里。縣政府設在了位於縣境中部的金沙鎮。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新海縣被**八路軍納入了冀魯邊區的版圖。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寇相繼佔領了北平、天津,隨即又沿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犯,把侵略的戰火燒到了古城滄州和新海縣的地面。

八月中旬,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各部分別在滄縣以北的劉各庄、姚官屯、李天木一線,以及滄縣以南地區設防;二十九軍沿流河、北王莊、丁苑庄、馬廠及新海縣境內西部之滕莊子、康莊子布防,與日軍對峙。

九月初,日軍主力磯谷師團派飛機轟炸馬廠兵營,並隨即向滄州境內馬廠一線進犯,中國守軍與日寇展開血戰。經過二十多天的拉鋸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給日寇以重創,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馬廠一線陣地相繼失守后,九月三十日,第一集團軍集中第四十軍、第四十九軍和五十軍余部趁夜組織大刀隊傾力反擊,曾一度收復部分失地,但終因沒有制空權,沒有反坦克的重武器,實力不敵,在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后被迫撤離。至一九三七年十月初滄縣全境均被日軍攻佔。

爾後,日軍沿津浦鐵路向山東方面推進,暫時無暇顧及地處邊遠的新海縣,但在國民黨新海縣官員紛紛南逃的情況之下,地方的縣區鄉村政權機構全部癱瘓,在整個新海縣境內沒有留下抗日軍隊的一兵一卒,全縣處於一種極其混亂的無政府狀態。

新海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部,屬冀東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地勢低洼,多水澤草窪,自古為上游鄰縣排泄洪水的過境區,故而在北部區域形成了一個方圓一二百里的蘆葦盪,號稱黑龍港。由於黑龍港內水面闊大,港汊交錯,蘆葦和野草叢生,港內又有許多小島,歷來是綠林武裝棲身出沒的理想之地,與之相鄰的沿海一帶則有海匪。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一九三七年十月八日清晨,當鮮紅的太陽在海面上浮出,在渤海之濱的海豐鎮衝出一紅一白兩匹快馬,沿著通往縣政府所在地金沙鎮的官道,像一陣驟風一樣向著西北方向一路絕塵而去。在燦燦的朝霞映照下,騎在馬上的兩位騎士嫻熟地變換著身形,催動著坐下的兩匹快馬翻蹄亮掌,竄騰跳躍,風馳電掣般越過荒草遍地的原野奔向了金沙鎮。

馬上的兩位騎士都是青年小夥子,騎在白馬上的騎士是洋學生打扮,名叫康洪恩;騎在棗紅馬上的騎士是軍人打扮,名叫景元甫,兩人都是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成員。康洪恩是抗日救國會的宣傳委員,景元甫是抗日救國會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們二人此行去金沙鎮是邀同抗日救**總指揮向靖遠,一起去到金沙鎮以北的黑龍港動員港內的綠林武裝參加抗日救國會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隊伍的。

康洪恩是個奶油小生式的美男子,長得長身玉面,細腰乍背,眉似點漆,目若秋水;在他白白凈凈的四方臉上,筆挺的鼻樑下圓圓的下巴微微向上翹著,眉宇間不時透出一種頑皮的神色;其濃黑飄逸的的學生式分頭更使他俊雅瀟洒的姿容倍添風采。他身著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裝,腰中扎著一棵黑色的軍用皮帶,肩上斜挎著一支左輪手槍,一身戎裝打扮,騎術嫻熟地俯身騎在馬上,手中揮動著馬鞭打馬急馳,隨著矯若游龍的白馬竄騰跳躍,其輕捷的身形顯得格外英姿颯爽。

康洪恩是天津南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二十二歲。他出身於海豐鎮的名門世家,祖父康元貞是前清的舉人,父親康天祿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在海豐鎮,他們家有良田千頃,騾馬成群,還開設有全鎮最大的中藥鋪;另外,他們家還在天津開設有好幾家貿易商行,是個在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富豪之家。

據康氏族譜記載:康氏世居山東即墨,先祖為明代武官,積功升至總兵。明永樂皇帝登基后建都北京,先祖帶四子二侄隨駕北遷;時太平初定,人民稀少,長蘆鹽務荒蕪,故將一切場灶令隨駕人員膺之,先祖奉旨分隸海豐鎮灘。由於其家學淵源,康氏家族世代尚武,歷久不衰,尤以武當劍和羅家槍聞名鄉里,亦堪稱是武林世家。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是個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醫術精湛,特別對跌打損傷、正骨接骨和長瘡流膿的疑難雜症有獨到的研究,其獨門的歧黃之術在當地堪稱一絕,為此人送綽號「賽華佗」!由於他性情溫和,平易近人,給人看病診治不分富貴貧賤,救危扶貧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很受時人的尊敬和愛戴,因此老百姓又稱他為「康善人」!

康天祿思想開明,目光遠大,他崇尚先祖的遺風,不像一般鄉下的土財主那樣眼睛里只盯著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為了振興家業,光大門楣,他特別注重對孩子文才武功的培養,鼓勵孩子們學以致用,報效國家,致力於仕途經濟。

康洪恩共有弟兄姐妹五人,在父親康天祿的督導下,長兄康洪魁追隨鄉誼西北軍名將張之江投身軍伍,后編入二十九軍在抗日名將張自忠手下任上校團長。次兄康洪茂經張之江介紹考入了黃埔軍校,畢業后留校擔任了武術教官。大姐康世英在北京輔仁大學畢業后隨同丈夫同去了美國留學。二姐康世華在天津國立北洋大學剛剛畢業,嫁給了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一位次長的公子,隨同丈夫去了南京。只有康洪恩一人尚在上學。

康洪恩在家中是個老小,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對他疼愛有加。他自幼聰慧過人,卻生性頑皮,在學業上不肯下苦功,專好舞刀弄槍,和人比武較技,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開化,才在父親的循循誘導和嚴厲的管教下發奮讀書,考入了天津著名的高等學府南開大學。不過,正是由於他生性頑皮,嗜武成癖,自幼年就練成了一身驚人的好武藝,在武風昌盛的鄉里小有名氣,就連他帶藝從軍的兩個哥哥也不得不對他青眼相加。

康洪恩的父親康天祿今年已經年過五十,他的大半生經歷了大清王朝和中華民國兩個朝代。自打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特別自蔣介石政府從名義上統一全國以後,具有儒家正統觀念的康天祿和大多數循規蹈矩的老百姓一樣,一直以來都是把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奉為唯一合法政府的;至於**在南方轟轟烈烈搞了七八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他則是聞所未聞。因為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份,**才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在此之前,**的觸角還沒有伸到他的家鄉來呢!

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竭盡全力要把自己的孩子一個一個全都培養成黨國的棟樑的時候,他的寶貝兒子康洪恩卻在天津南開大學上學期間參加了**。只是由於黨的紀律的嚴格約束,康洪恩才始終沒有把自己加入**的消息告訴老父親。至於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以及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是不是也在外面加入了**,他更是無從知曉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只要是加入了**就等於把自己的腦袋拴在了褲腰帶上,隨時都有被丟掉的危險,又豈能夠輕易泄露一二!

康氏一族所居住的海豐鎮是個濱海的繁華小鎮,位於渤海西岸,隸屬於河北省新海縣轄區。新海縣轄區是一個新建的行政區,在歷史上分屬於滄縣和鹽山縣。一九三六年清明節之前,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攜同家眷在數十名衛士的護送下,由天津經過新海縣前往山東樂陵老家祭祖,當其隨行人員回返天津途經新海縣北部的三虎庄附近時,遭到了當地土匪的攔劫襲擊。有鑒於此地處於鹽山縣北部和滄縣東北部邊沿地帶,地曠人稀,而且距離滄縣和鹽山縣兩縣城較遠,民風強悍,匪患猖獗,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同年五月劃出滄縣東北部和鹽山縣北部,另設置了新海設置局以治理此地,隨後升格為新海縣。新劃定的新海縣東臨渤海,西與滄縣和鹽山縣為鄰,南接山東,北靠天津,境內的海岸線長達二百四十多華里。縣政府設在了位於縣境中部的金沙鎮。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新海縣被**八路軍納入了冀魯邊區的版圖。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寇相繼佔領了北平、天津,隨即又沿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犯,把侵略的戰火燒到了古城滄州和新海縣的地面。

八月中旬,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各部分別在滄縣以北的劉各庄、姚官屯、李天木一線,以及滄縣以南地區設防;二十九軍沿流河、北王莊、丁苑庄、馬廠及新海縣境內西部之滕莊子、康莊子布防,與日軍對峙。

九月初,日軍主力磯谷師團派飛機轟炸馬廠兵營,並隨即向滄州境內馬廠一線進犯,中國守軍與日寇展開血戰。經過二十多天的拉鋸戰,中國守軍頑強抗擊給日寇以重創,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馬廠一線陣地相繼失守后,九月三十日,第一集團軍集中第四十軍、第四十九軍和五十軍余部趁夜組織大刀隊傾力反擊,曾一度收復部分失地,但終因沒有制空權,沒有反坦克的重武器,實力不敵,在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后被迫撤離。至一九三七年十月初滄縣全境均被日軍攻佔。

爾後,日軍沿津浦鐵路向山東方面推進,暫時無暇顧及地處邊遠的新海縣,但在國民黨新海縣官員紛紛南逃的情況之下,地方的縣區鄉村政權機構全部癱瘓,在整個新海縣境內沒有留下抗日軍隊的一兵一卒,全縣處於一種極其混亂的無政府狀態。

新海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部,屬冀東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地勢低洼,多水澤草窪,自古為上游鄰縣排泄洪水的過境區,故而在北部區域形成了一個方圓一二百里的蘆葦盪,號稱黑龍港。由於黑龍港內水面闊大,港汊交錯,蘆葦和野草叢生,港內又有許多小島,歷來是綠林武裝棲身出沒的理想之地,與之相鄰的沿海一帶則有海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邊城烽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邊城烽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1)邊城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