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事之秋
「王恭廠的事情處理好了嗎?」靠坐在床榻上俊美少年放下手中的茶杯,如是問著。
「皇爺,都處理好了。王恭廠己經遷到京郊了,萬事妥當。皇爺心繫京城百姓安危,皇上寬仁啊。」站在一旁的年輕太監彎腰回答道。
聽了方才小太監的話,少年皇帝的眉頭才略微鬆開,擺擺手讓他出去。沒錯,這位少年皇帝是個穿越者,16年前成為了剛出生的皇孫朱由校,也就是未來的天啟帝。如今他己經登基半年有餘了,穿越以來所做的唯一可稱道的大事恐怕也就是遷移王恭廠了,如此一來天啟大爆炸想來應該是將不會發生的。
當然,發明創造什麼的他其實也搞了不少,在他還是皇孫時就曾力求萬曆爺支持,利用皇莊來生產手紙、玻璃、肥皂、香水等等事物,起初確實掙了不少銀子,但不久就被人仿造,價格大跌,再加上底下人手腳不幹凈,如今的收入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每年也就獲利十幾萬兩銀子而已,對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於大局並無影響。
專利技術對這個時代來說並不現實,但商稅,商稅呀,這個問題很難扮,可是遲早要處理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現在的朱由校大大增強了對皇莊,官營的控制力,如此一來許多事也就好辦了。現在的大明朝廷還不至於像後來崇禎是那般入不敷出,而現在的皇帝內帑也比歷史上要充實的多。
在登基后,他立刻命令上林苑監、司苑局的人尋找並試種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作物,不過時間太短,尚未推廣,未見其成效。
海河連運的事雖還沒有眉目,但好在輸往遼東的軍需、軍餉己被成功改為海運:物品先從天津走海路運往旅順口、寧遠城(興城),再轉陸路運往綿州,遼瀋防線。如此雖然損耗增多,但所經過的人少了,貪墨也因比大為減少,真正用到實處的銀子反而增多不少;而且海路總比陸路要快得多。
朱由校也趁機到皮島(今朝鮮平島),建定軍鎮,又在山東與遼東之間的長生島、大小長山島等一連串島嶼上建立軍事據點。
總體來說,目前為止他對這個世界的改變還是微乎其微的:世界還是那個不斷前進的世界,大明還是那個日益腐朽的大明。但這不能怪他,雖然他前世喜愛歷史,可也做不到對每個細節都一清二楚。況且前世的他只是一個小市民,當過的最大官職也就小學時的班長而己,又怎會有什麼治國理政的經驗,而作為這一世的朱由校也從未受過什麼皇室教育,甚至詹事府(皇儲教育機構)的人都未曾見過幾面,連識字方面都是以他自學為主,所以治國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他能做到的只是續命而已,如果可能,不使神器落入異族之手。
去年(1620年)如同原世界歷史軌跡一般,他的老爹朱常洛日夜「操」勞,宿夜匪懈,狂吃補品,一命嗚呼,最終給他留下了這個爛攤子和一個驚天大案。老爹的離世著實讓他難過了好一陣,不論如何生養16年,多少有些感情。但更多的卻是頭疼:如今的大明是朝政腐敗,吏治政壞,國庫空虛,遼東一潰千里,而遼餉卻逐年增加;看似繁華,實則民生艱難;看似擁軍百萬,實則無精兵可用;看似休明盛世,實則是大廈將傾。
按原歷史發展,今年(1621)后金就會攻克遼瀋,整個遼東半島將只有金州,安東等極少數地區可以免於猩膻;四川會有一個叫奢什麼明的土司造反,隨後西南不少的其他土司也會效仿,致使西南靡爛;再過一陣,山東的聞香教也會有所動作一一唉,真是多事之秋啊。想到這裡,朱由校的眉頭不由得又皺了起來。
「皇上,可還有什麼不妥嗎?」說話的是一個歲中年人,眉發花白,一直站在床側的他彎著腰,把頭壓得很低,此人便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作為皇帝的大伴,看到皇帝眉頭緊鎖,他不由得有些不安,畢竟他與這小皇帝接觸時間尚短,對新君的性子還完全沒摸透呢。
這一世的朱由校並未像原時空歷史那樣,讓這位被稱讚「剛直而疏」的老太監充凈軍,而是仍讓他繼續擔任秉筆太監:萬曆朝的老人,朱由校也大多都續用了下來。而魏忠賢倒是像原歷史上一樣受重用,被他提拔進了司禮監,併兼任東廠提督,畢竟有些事皇帝是不好親自做的,這種陰險狠毒的腌臢小人是但有用處的。並且在大明,太監還能反了嗎?這又不是晚唐。至於客氏,誰知道這女人在哪只野狗的肚子里。
「無事。把李子貞(李如柏)給我帶過來吧。」朱由校抬頭望了王安一眼。說實話,他確實厭惡養寇自重的李成梁,但那老東西早就死了;而現在正是用人之時,不如給可用之人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因此自從李如柏回京后,朱由校就一直對其寬慰,所以李如柏倒未像前世一般在家中自裁。(事實上,李如柏九月才自殺,但朱由校並不知道。)
看著王安退出房間,朱由校又嘆了口氣:紅丸案在他的強行干預下提前結束了,他趁機將不少後來歷史上的奸佞、漢奸軟骨頭貶謫、罷免,又提拔了一批青史留名的大臣,也通過此舉,在朝野上初步確立了威信,讓人知曉這位新君雖然年齡不大,卻是雷霆手段。
而移官案則在本時空根本沒有發生,因為他的強勢與早熟,還有幼時經常討好萬曆爺,以此掌握一些權力,西李現在很安分,她只是一個沒什麼權利的老婦人罷了,每日吃齋念佛。而原先移官案的兩位主角也沒有被忘記。,楊漣被升任兵科給事中,劉一燝加少傅,太子大傅。方從哲倒還在內閣首輔的位子上,而現在朝堂的觀注點終於回到了正事一一遼東問題上。
熊廷弼在他的支持下改任為遼東巡撫,安心地繼續修築防線,籌劃戰事;袁應泰被提升為遼東經略,配合熊廷弼行動;王化貞則繼續駐守河西,雖然他軍事才能低於其醫學才能,但駐守二線,應該也夠用了,況且他所提出的聯合蒙古的戰略也並非毫無可行性。
現在,對熊廷弼來說,礙事的沒了,但他應該還少個副手一一李如柏正或合適;無論如何,絕不能讓后金坐大,遼東不容有失,朱由校心想,隨後又陷入了無限的愁苦之中:遼東真的能守住嗎?
朱由校不敢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