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What the fxxk!這怎麼可能?
「又是審稿邀請?讓我看看這次是什麼論文,嗯,《一種解決異或問題的感知機模型》?」
大洋彼岸,寬敞的教授辦公室內。
羅伯特·懷特教授剛剛悠閑地泡好一杯咖啡,正準備看兩篇論文來度過一個輕鬆的下午茶時間,就看到郵箱收來一封NIPS的審稿邀請。
NIPS是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的縮寫,即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是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機器學習領域會議之一。
身為領域內的優秀學者,又曾在這個會議上投中過幾次論文,收到審稿邀請對於懷特教授早就司空見慣,他習以為常的打開郵件。
看到題目的那一刻就忍不住冷哼了一聲,解決異或問題的感知機?異或問題提出到現在已經幾十年了,你告訴我只用一篇論文就能輕易解決,當我是傻子么?
懷特的不屑是有原因的,他當然不會認為這種幾十年來的難題不可能解決,否則科學的發展是怎麼產生的?
但解決流程應該是某位大牛定下方向,然後麾下幾位小牛圍繞這個方向發表幾篇甚至十幾篇論文,在圈內引發一輪又一輪熱議,然後在某一天大牛小牛們在arxiv上聯名掛出一篇合作論文,再經過一兩個月的發酵之後才到他們審稿人的桌上!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一個不知名作者拿出一個玩具模型,配上土到極致的題目發給自己!
隨便掃了兩眼正文內容后,懷特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論文通篇樸素的思路和簡單的模型讓人感覺就像一個本科學生、甚至是民間科學家的自娛自樂,而後面好到浮誇的結果更像是作者吹牛吹過了頭,讓人一眼便心生反感。
這種論文懷特每年都能審到幾十上百篇,甚至還有某些民間科學家拿著兩頁寫滿初等數學公式的草紙聲稱自己證明了四色定理,找他幫助發表,因此他對於這種學術垃圾多搭理一點的想法都欠奉。
只在審稿意見里刻薄的寫下一句「希望作者減少一點k(民科)式的囈語」,就乾脆利落地把文章丟進了垃圾箱。
一天的好心情蕩然無存,懷特不禁罵罵咧咧道:「Whatthefxxk!」
………………
「Whatthefxxk!」
看著眼前的論文,戴·瓊森的感嘆與前一位審稿人驚人的一致:「天吶!這個作者是個瘋子嗎?」
但話語中的含義卻與前者完全不同!
兩個小時前,
瓊森眉頭緊鎖著看完了整篇論文,卻驚奇的發現自己沒能找出任何理論或者邏輯上的錯誤。
雖然與懷特一樣,下意識認為這篇簡單的文章一定在哪裡出了問題,但作為一個頗有責任感的審稿人,瓊森還是希望找到駁回發表的充足依據。
「看來這個作者還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他能夠合理地隱藏自己的謬誤……對了,他的代碼!」
他迅速翻到最後,從附錄的URL中找到了作者提供的匿名代碼,當然,他並不准備直接運行它。
作為學術圈的老油條,瓊森深知這些論文代碼裡面的貓膩。
一些學者為了讓自己的成果顯得更好,往往會選擇在某一個任務的數據集上使用幾百上千組不同的參數測試自己的方法,然後選擇表現最好的參數組合放在論文上,對其它失敗的組合閉口不談,從而聲稱自己達到了SOTA(state-of-the-art,當前最先進的)的效果。
而實際上,只要稍微變動一下其中的某個數值,或者甚至保留數值不變,原樣用在另一個任務上,這些方法的表現就會瞬間暴跌!這些論文同樣都是毫無價值的垃圾,瓊森認為這篇《感知機》的作者也使用了相同的技巧。
瓊森打算參考著作者的代碼自己重新寫一遍——當然,是用自己設置的結構和數值——反正只要按照論文里的思路來進行,如果最後結果很差,就可以說明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煉丹文」,剛好作為反駁的依據。
但運行出來的結果卻讓他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