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遠方的信件(七)
其實海寧根本就沒有急著發兵救援,他首先給乾隆皇帝回了一封信件,詢問情況是否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次雙方使用的是他們之前經典的聯絡方式,因此溝通起來還是非常順暢的。但因為環球集團普遍沒有參與這次針對天山南路的討伐,所以天山南路的最新戰況並不能以這種方式傳遞到乾隆皇帝的手中,因此這造成了巨大的時間差,也造成了他上次與海寧之間交流的時候,還不了解前線已經出現了許多變化。
此時前線戰士更是已經到了接近結束的地步。
以葉爾羌、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南部及西部各城,是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的老巢,如果清軍要進軍這一地區,通常能想到的進軍路線是先攻取喀什噶爾,接著再向葉爾羌進發。這是因為如果從烏什直逼葉爾羌,需穿越長達一千五百餘里的沙漠戈壁,沿途極為艱險。
霍集斯在其方案中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建議繞過喀什噶爾,直接南下葉爾羌,理由是葉爾羌是喀什噶爾最後的退路,佔領葉爾羌,喀什噶爾也就成了死地,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就都沒法逃了,而且烏什和喀什噶爾之間有山嶺阻隔,道路也不好走。
聽取霍集斯的方案后,兆惠又徵求額敏、鄂對等人的意見,眾人「俱以為實」,認為霍集斯所言符合實際,這樣兆惠便決定採納他的方案,出兵葉爾羌。
此前乾隆已命靖逆將軍納木扎勒、參贊大臣三泰與兆惠會合,二人奉旨統帶四千人馬,其中包括索倫兵兩千、察哈爾兵一千、健銳營一千。這些人馬都是清軍中的主力,尤其健銳營更是號稱精銳中的精銳,當年健銳營的常規編製才不過兩千,一下子就調來一半,足見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之強以及乾隆渴望取勝的急迫心情。
對兆惠來說,最好就是能等納木扎勒等人的到來,大家會合后一道進軍葉爾羌,但與兆惠從伊犁到阿克蘇不同,納木扎勒等人從北京到南疆,路途遙遠,如健銳營,按其行程計劃,還得兩個半月才能抵達阿克蘇。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兆惠願意等,乾隆也等不及了,阿克蘇、烏什等城的相繼歸降,不僅令他心情大好,而且影響了他對形勢的判斷,使他深信,霍集斯已經眾叛親離,只要清軍一到葉爾羌,必能勢如破竹,他甚至還幻想可能出現當地居民擒霍集占來獻的奇迹,在聖旨中稱「葉爾羌、喀什噶爾相繼投誠,亦未可定」。
在這種樂觀情緒的支配下,乾隆認為以兆惠現有所轄兵力就能確保大功告成,其實健銳營等部都用不上,他一邊催促兆惠向葉爾羌驅兵急進,一邊傳旨讓健銳營沒必要太趕,「從容行走」,以免耗費馬力。
當初跟隨雅爾哈善進入南疆的部隊損失倒不大,加上兆惠從伊犁帶來的八百人,現有兵力確實也不少,但清軍既然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北部這麼多城池,就必須分兵駐防。朝廷本應從後方另調駐防部隊,但乾隆卻不覺得有此必要,車布登扎布派兵到烏魯木齊領取軍糧,準備前往庫車駐防,結果乾隆說你久在軍營效力,這次就不必參加平叛了,一個旨意,打發他回遊牧地休息去了。
分兵駐防削弱了清軍機動部隊的力量,也加大了兆惠出兵葉爾羌的風險。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的不確定性,前鋒統領鄂實就擔心清軍對前往葉爾羌的地形、道路都不熟悉,若倉促出兵,被敵人截斷退路,到時將會有全軍覆沒的可能。兆惠自己也不無顧慮,照霍集斯所言,葉爾羌是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最後的退路,那回軍必然會竭盡全力地進行死守,如此戰鬥很可能會打得很艱苦。兆惠有心再準備得充分一點,無奈皇帝催得太急,他無法推託,只能硬著頭皮上。
在清軍當中,綠旗兵、額敏所部都被認為打仗不行,兆惠主要讓他們負責在後方守城,盡量用滿洲兵、索倫兵、喀爾喀蒙古兵組成自己的基本部隊,但因為人實在不夠,只能再酌情挑選五百名綠旗兵隨征。額敏所部自庫車之戰開始就參加了征戰,且又擁有語言、地理之便,自然也得把他們給帶上。最終兆惠共選拔出四千餘人,在向乾隆奏報后,全軍即從烏什出發,穿越荒漠戈壁,直奔葉爾羌。
乾隆雖然口口聲聲用不著「多煩兵力」,但在接到兆惠的奏報后,也覺得出徵兵力是少了一點,因而命令留守伊犁的富德去烏魯木齊挑選精兵,以便前往南疆協助兆惠。問題是從乾隆發出這道命令,到富德奉命選兵,再到他前往葉爾羌與兆惠會合,又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在短期內也根本無法對兆惠軍產生任何幫助。
如同預料中那樣,千里戈壁是兆惠軍遠征葉爾羌所遇到的第一個嚴峻考驗,一路上人們櫛風沐雨,備嘗艱辛,在翻越一座山嶺時,山頭石頭滾落,官兵多有不幸被砸死砸傷者,致使部隊尚未與敵人交手,就出現了減員。不僅如此,為保證抵達葉爾羌后,沿途台站不被敵軍乘隙侵擾,兆惠也不得不抽兵駐防,這樣無形中又減少了一些可用之兵。
這個時候包括兆惠在內,官兵們誰都沒有意識到他們才剛剛接近虎口,未來將有最傳奇、最兇險也最慘烈的遭遇在等待著他們,與之相比,他們路上碰到的所有困難都只是小兒科而已。
1758年11月3日,清軍到達耀齊阿里克,此處距離葉爾羌僅四十里。兆惠傳令停駐休息,然後派人潛近葉爾羌城下,通過摸哨從城外哨卡抓到了一名哨兵。俘虜供稱,自從霍集占從阿克蘇、烏什退回喀什噶爾後,大和卓布拉尼敦一個勁兒地抱怨弟弟不應該反叛,以致局面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抱怨歸抱怨,兄弟倆還是決定共同抗清,其中布拉尼敦守喀什噶爾,霍集占前往葉爾羌,兩城相互進行支持和呼應。
其實不單單是布拉尼敦仍和霍集占坐在同一條船上,其他頭目也是如此,這與塔里木盆地北部相繼倒戈的情況大相徑庭,主要原因還是白山派在北部的影響力一向較弱,但在南部和西部卻擁有雄厚勢力。對俘虜的審訊結果也顯示,霍集占擁有五千餘騎兵,步兵更多,布拉尼敦同樣轄步騎兵萬餘人,總數大大超過了清軍。
次日,清軍進至葉爾羌附近,兆惠原計劃先包圍城池,然而近前一看,頓時就傻了眼——他想象中葉爾羌應該是和庫車差不多的,沒料到葉爾羌城周十餘里,其四面有十二座城門,比庫車還大上好幾倍,而且城防措施看起來頗為堅固。
清軍步騎兵四千餘人,展開了最多也只能圍其一面,同時為了防止霍集占潛逃以及喀什噶爾來援,還得再分兵扼守各個路口,兵力哪裡夠用?當然如果加強部隊特別是騎兵的機動能力,理論上是可以兼顧幾個方面的,但經過千里之遙的長途行軍,清軍早已是人困馬乏,大家需要的是先喘口氣,而不是連續地跑來跑去。
兆惠後悔不迭,他這才發現自己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帶的兵實在太少了,於是趕緊向朝廷請求增兵添馬。接到兆惠的奏報后,乾隆也迅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按照兆惠的要求,他下令從庫車等北部各城就近抽調駐防的綠旗兵,有多少抽多少,全部調往葉爾羌,所需戰馬則從巴里坤調撥,由巴里坤大臣阿里袞親自押送,另外他還催促原計劃中就要協助兆惠的富德加速前往葉爾羌。
乾隆接到兆惠的奏報就已經是四十多天後的事了,也就是說起碼在這四十多天里,兆惠不可能得到援兵。最初他採取的策略是領兵攻擊,誘敵出戰,11月3日,他率兩千兵馬直奔葉爾羌城,在到達距城東北還有五六里遠的地方時,大家遠遠地看到前方村落中有一座高台,高台上有四五個敵軍騎兵在防守。
感覺上高台應為敵軍的阻擊工事,但為什麼只有四五個騎兵呢?就在眾人都摸不著頭腦的時候,隨征的霍集斯道出了其中玄妙,他告訴兆惠,這種高台下面應該挖有大溝,溝內埋伏著敵兵,高台上的騎兵其實主要負責觀察瞭望和引誘迷惑對手,只要清軍衝過去,必會伏兵四起,同時高台上也會增加鳥槍手,用於居高臨下地進行射擊。
不得不說,這種伏擊方式還是多多少少有些威脅的,不過既然已經動心了其中要害,那不然就不難想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