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湊字[關於宮裡太監對皇帝稱謂]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明清兩代的皇帝都被臣子們稱為「萬歲爺」,尤其是宦官內侍,更加是一口一個「萬歲爺」,但是其實這並不是很確切的法。www.txt.com--谷明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內侍們對皇帝的稱呼都並不是以「萬歲爺」為主。
在內侍與皇帝、皇子之間相互稱謂的問題上,陳寶良先的《明代社會活史》里針對有明一代做了一個介紹:
「宮內太監面見皇帝時,多自稱「奴」,而稱皇帝為「萬歲」、「爺」,在章奏中也有稱皇帝為「萬歲爺爺」、「萬歲爺』者。(在一般的對話中,太監有時也面稱或私稱皇帝為「爺爺」。)這顯然於民間子牌父、了卜尊主之體。
太監稱東宮太子,一般稱為「千歲爺」,而自己可以直稱己名,也不一定自稱「奴」。
正德初年,宦官中最寵押之人,稱「老兒當」。據載,「當」字應讀若去聲,猶「等輩」之意。雖是「老兒」之稱,實際上並不論年之老少,只是因寵幸而受牌。www.txt.com谷至后,北京民間見到那些勢焰可畏之人,就「是當里的」。當時的太監王偉,因時與武宗一同讀書,所以武宗稱其為「伴伴」,而不稱其名。
在明宮宦宮中,其中的一些權璫或管事太監。也被一般的太監稱為「爺」。而皇親駙馬見到這些權監,也行拜禮,並稱他們為「公公」。」
但是陳寶良先並沒有再嚴格區分時間段。而我能找到將皇帝稱呼為「萬歲爺」的法,最早也是到了萬曆朝。包括陳寶良先在「萬歲爺」之下的註釋,也是萬曆朝的錄。而在此之前正是如同陳寶良先所,對皇帝的稱謂以「萬歲」、「萬歲爺爺」、「爺爺」為主,簡略為「萬歲爺」這樣的影視劇慣用法,倒是明朝末年以後直到清朝的習慣。把明朝萬曆年之前的情況都代入其中,我覺得還是有些不合適的,起碼是脫離了實際。
不過我感覺萬歲、萬歲爺爺還是比較正式的法,口語里把皇帝稱為「爺爺」的比較多。www.txt.com\「」谷有點意思,我摘幾條出來:
「內官喜寧:「如今送爺爺從居庸關進去。」」、「初六日,喜寧與也先議請上往高橋兒、寧夏去,臣:「如今天氣冷凍,爺爺如何去得?」」、「又令臣至也先處:「爺爺有旨,要差總旗高、太監喜寧、達子那哈出回京。」」
「見爺爺奏:「家裡如今要立郕王做皇帝。我再三言,也先誠心要送皇帝回來,你且不要立。朝里不肯信,只要立郕王做皇帝。」」
上面這兩段中的爺爺指的都是英宗。而在諸多時人筆里,都將英宗稱呼為「爺爺」,可見在當時這是非常通行的法。
再比如:「(英宗)北狩時......沙狐狸...及駕旋,沙不及從,留虜中。弘治初又來....至京師,入見#**小說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上...沙曰:「是固有證,先帝頃嘗賜我一綉囊,且曰:「此周娘娘手制也。」今囊故在,乞進娘娘驗之。」所司取以進,太皇太后覽之曰:「此真老爺爺物也。」」這裡太皇太后指的是孝肅周太后,即憲宗母,英宗妃,她口中的「老爺爺」是指自己的丈夫英宗了。
「(嘉靖帝)初即位,一日問司禮監太監張佐,欲開內庫以觀累朝儲積。佐跪葵曰:自有歷年冊籍可查,不必萬歲親閱。上乃罷。諸內侍以問張佐,此何意也?佐曰:這寶貨易以炫人,不當與爺爺經目,恐啟其聚斂之心也。」
「今嘉靖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蓋惟天朝皇帝爺爺陛下尊居五位,正臨萬邦,體乎天地之心,正此綱常之道,將以勸善懲惡,故使趙大官有是行也。」、「恭惟皇帝爺爺陛下德廣亨屯,量弘拯濟。」
這兩段里的爺爺的都是嘉靖,那麼也就意味著嘉靖時期這爺爺的法仍是普遍的。
但是可惜的是在現在的明代題材的電視劇里,甚少到在這方面做的嚴謹的劇集。而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得當年在《正德演義》的時候,朱厚照就稱身邊的宦官為「蘇老兒」,而他們又將正德稱為「爺」。其實這個「蘇老兒」指的便是蘇進。蘇進這個歷史人物倒是的確存在的,而且他和陳敬還是陪伴在武宗身邊直到最後的兩個宦官。武宗突然駕崩的消息,就是這二人狂奔報知了太后。《正德演義》里將這二位公公特地拿出來,而且通過這些簡單的人物稱謂,都可見該劇的編輯廖心一先還是有一定水準的。而僅僅是這一點用心之處,也頗能贏得大家的感。
另外還有一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明朝皇帝的一些口語,其實跟普通民眾也差不多少。皇帝會「我」而不是總「朕」,太后也同樣會「我」而不是大家常聽到的什麼「哀家」長「哀家」短的,而皇子見了皇帝叫「爹爹」而不是只叫「父皇」。這些載就會發現,皇家活倒遠比一些影視作品里展現出來的要有親和力的多了呢!
綜合起來,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在明朝的背景中出現「奴才」二字是有些不妥的,但是其實將明朝皇帝都稱為「萬歲爺」也是值得商榷的,更加別現在許多影視文藝作品里將漢朝天子都稱為萬歲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