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銀行大危機

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銀行大危機

第八百二十三章花旗銀行大危機

花旗銀行家大業大,但相比美國其他商業銀行,在這次金融海嘯中不僅所持有的次貸相關資產規模大得多,而且其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其他傳統商業銀行難望其項背的。作為商業銀行,花旗銀行曾是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二大交易商,擁有資產組合價值最高達36萬多億美元!

花旗銀行可以說是美國銀行業打破傳統銀行和投行界限后,綜合化經營的典型代表。客觀來說,綜合化經營本身沒有錯,關鍵是這種戰略能否得到自身核心能力的支撐。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確實大大拓寬了銀行生存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銀行風險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改變了銀行風險的範圍和性質。包括組織結構複雜化和文化多元性帶來的利益衝突、金融子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風險、會計制度和行業適用監管制度差異帶來的信息披露風險、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風險傳遞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而最關鍵的是像花旗這樣傳統銀行由於轉型為金融控股集團,過於積極介入資產證券化市場,使許多本已轉移的信貸風險再次循環回歸,最終銀行承擔了過度風險。由於金融控股公司大多脫胎於傳統商業銀行,其傳統的內控機制是難以有效管理高度專業化和複雜化的證券投資業務,尤其是表外證券投資業務,有可能成為拖垮銀行的「黑洞」。

花旗銀行走到今天將要破產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98年美國拆除了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風險隔離,花旗銀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較熟悉的商業銀行領域進行併購擴張的做法,大舉進入到自己比較陌生的領域―――投資銀行領域。2006年,花旗集團通過建立spe實體而交易的各種證券化產品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花旗銀行通過長期證券化過程,本來試圖把相當部分的信貸風險轉移到外部,沒想到卻事與願違。

花旗銀行本身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同時又在從事證券化基礎資產的收購與證券化衍生品的設計、發售、承銷等業務,以及二級市場的證券產品交易業務和相關信用支持業務,過於龐雜的金融衍生品業務使得它內部管控機構都沒有發現,此前認為轉移出去的信貸風險,其實又悄悄的通過資本及衍生品市場業務再次循環回歸到了銀行內部另一個部門。

花旗銀行還是一二級市場的主要交易商,許多其他銀行發行的證券化產品所蘊藏的風險也集中到了花旗銀行身上,多重危機爆發,使花旗銀行在劫難逃。花旗集團在快速擴張的1999~2003年,年均併購交易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從傳統的商業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囊括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團,資產規模從2000億美元左右一躍到了2萬億美元的巨無霸,翻了10多倍,但也引發了一個致命問題,這些帳表外資產哪怕遭受10的損失,花旗銀行也將資不抵債。

結果金融海嘯一至,花旗銀行忙著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貸資產,可是沒想到沒有及時關閉的金融衍生品部門還在繼續製造更多的有毒資產,只好拆東牆補西牆,直到最後沒人敢再投錢讓它繼續補下去。花旗銀行這才發現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為泡影,並且還要承擔巨大的損失。花旗銀行原有資產2萬多億美元,在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億多個客戶賬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國,可一夜之間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將一文不值的這個地步,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楊星帶領海外抄底團低價收購花旗資產時,就詳細分析了花旗銀行的危機成因,還特別提醒國內金融監管部門注意這種風險,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全部都是「混業」經營,在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上先天不足,很多時候難以清楚認識其中的風險,更談不上對其進行管理。

現在國家推出的4萬億救市資金中,大部分都是通過銀行系統發放,而許多基建項目中,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資金配合中央下撥資金,而由於地方政府沒有發債權利,就變相成立了許多擔保融資公從銀行貸款出來運作。由於國內銀行大部分政企職能沒有完全分開,無法拒絕地方政府的指示,因此許多貸款評估和投放目標都不符合經濟規律。

這樣的貸款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大量呆賬、壞賬出現。當初為了解決幾大商業銀行龐大的壞賬,不得不剝離這些資產,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才解決問題。現在舊賬才了,新賬又生,為了壓低壞賬比率,國內銀行最容易採用的辦法就是把問題資產打包,做成所謂「理財產品」向市場推銷。

據楊星了解,目前國內銀行的這些理財產品買單方大部分都是普通儲戶,為了吸引他們,許多銀行的理財產品採用的都是發新債抵舊債的把戲,楊星因此向中央建言,美國為次貸危機付出了慘重代價,而國內龐大的地方債務和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定時炸彈,花旗銀行就是前車之鑒,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啊!

花旗銀行宣布要破產,無論是規模還是市場影響力,它都要比雷曼兄弟公司大得多,如果美國政府不救花旗銀行,那麼給美國及世界金融進而經濟帶來的打擊,恐怕比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起的全球經濟衝擊還要猛烈得多,因而美國政府無論如何不能放任它不管,真正是「太大不能倒閉」。

不過鑒於剛出台的對「大到不能倒」公司救助提出了嚴厲限制,2006年10月24日,美國政府、美聯儲和美國聯邦保險公司聯合發表聲明,對處於破產邊緣花旗銀行實施一攬子救助的同時開出了苛刻條件。

一是美國政府從8500億美元救市計劃中拿出800億美元注資花旗集團,獲得其40的優先股,花旗集團宣布一拆為二億美元資產劃分給新花旗銀行,剩下的8500億美元非核心資產劃歸花旗控股公司,標誌著花旗集團作為金融超市時代的終結。

且政府規定未來三年,未經政府批准,花旗銀行派發普通股股息不得超過每股001美元,並必須遵守對管理層薪金福利制度加以封頂的規定。政府對花旗銀行306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提供擔保,四家簽訂損失共擔協議,但花旗必須自己消化3060億美元不良資產造成的大部分損失。

三是美聯儲對3060億美元之外的風險資產提供一定貸款,邀請外部投資者進行收購。政府「國有化」花旗銀行后,也歡迎其他國家投資者收購花旗股份,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將為此大開綠燈,即使是國家的主權投資基金也沒有問題。

這可是項巨大優惠,要知道美國人說喜歡自由貿易,但對其他國家來美國投資,尤其是他們眼中國家投資挑三揀四,前不久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公司功敗垂成就是個例子。但現在時勢使然,美國人也不得不做出讓步。如今金融海嘯對歐美各國造成了巨大損害,以往的經濟民主主義只得讓步於自救,破產的冰島政府選擇壯士斷腕,出售大片土地給外國投資者,希臘政府甚至考慮出售部分古代藝術品抵債。

花旗銀行此前就向日本、印度、法國和德國出售了該地區的不少金融業務,現在集團一分為二,首要保住的就是根基所在的傳統銀行,至於那家資產高達8500億美元的花旗控股,明顯是想放在拍賣桌上待價而沽,也就顧不得是不是讓中國人買走了。

其實美國人本打算賣給和自家關係親密的一些國家主權基金,畢竟這麼大的盤子,世界上還找不出多少私人公司肯接手,可關係最密切的歐洲因為債務危機陰雲遲遲未散,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冰島和塞普勒斯等國重組國內金融系統,暫時讓歐盟懸崖勒馬,不再繼續滑下深淵,但歐豬國家中其他幾國的問題並沒有就此消失,仍是在泥沼中掙扎。

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接連倒台,楊星密友義大利的貝盧斯科尼也沒保住寶座,惠譽在花旗銀行出事前就主動降低包括法國在內的七個歐洲國家3a信用等級,導致被點名的匈牙利、捷克、拉脫維亞等新入盟國家債務問題顯現。比起老牌西方國家,這幾國財政情況相當糟糕,被視為下一波危機之源,歐盟趕緊火速推出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提出要動用4000億歐元規模救助資金來救援歐盟各國。

這種情況下,歐洲最大的主權基金所在的挪威等北歐國家雖不是歐盟成員,但唇亡齒寒,即使動用,也要先考慮政治因素,一定是先救歐洲國家,對於收購花旗資產只能表示愛莫能助。除了歐洲外,中東的沙特、阿聯酋主權基金,此時又要應對阿聯酋迪拜發生的危機,結果挑來挑去,只能便宜中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了。

感謝夢想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商海驚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生之商海驚濤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銀行大危機

%